分享

刘备-刘禅:星落五丈原

 历史的精神世界 2022-08-24 发布于北京

作者 戈大只 彭小瓜子

//

核心观点:

纵观中华历史,权臣做到诸葛亮这样的,绝无仅有,完全是出于内心的自我约束。

那些认为刘备托孤诸葛亮是阴谋论的观点,都太小瞧刘备和诸葛亮了。

螟蛉之子

前面说过,为了策应襄樊之战,蜀军还开辟了第二战场,就是上庸之战。

刘封、孟达收服上庸三郡,打通了汉中到襄樊的路线,本来可以更好的支援襄樊战场。

但可惜虽然关羽屡次向刘封、孟达求援,两人却按兵不动。

关羽不得不继续抽调江陵、公安守军支援前线,导致后防空虚,才使得吴军敢趁虚而入。

所以刘封和孟达对战败负有责任,战后孟达恐惧而降魏,三郡重归于魏,刘封被攻击逃回成都,被刘备赐死

上庸之战本来是个不太重要的次要战事,两个人物也不是核心人物,但其中也包藏祸心,甚至影响了整个战局。

我们先介绍一下这两个人。

刘封,原名寇封,有勇武,性格刚猛。

刘备到荆州时,根据史实推算,已年过四十,尚未有子嗣。

刘备收养寇封作为养子,改名刘封。

从史书描述上看,收养刘封,就是作为刘备的嗣子,他是有继承权的。

如同后世郭威收养柴荣,也是养子继嗣。

但过了五六年,刘备生下了长子刘禅,这时候刘封地位就颇为尴尬了。

但刘备一直东征西讨,究竟立谁为嗣,也没有明确表态。

虽未表态,但养子毕竟不如亲儿子,刘备心里已经做出选择了。

到了汉中之战后,刘备在汉中自立为汉中王,立刘禅为王太子,谜底彻底揭开。

立刘禅之前,刘备就把刘封派往上庸,统率孟达军,共同攻取三郡。

这绝对是一手骚操作。


再介绍一下孟达。

孟达是刘璋的将领,刘备入川前,刘璋派法正和孟达,率领四千兵迎接刘备。

刘备让孟达带领这四千兵,就留守在江陵。

后来平定成都,孟达为宜都太守,驻守秭归,归属于荆州总司令关羽统辖。

所以孟达是第一批投降刘备的刘璋部属。

攻击上庸三郡,孟达带四千兵从秭归北上,先取房陵,杀太守蒯祺,然后攻击上庸。

刘封从汉中东下,到上庸与孟达合兵,共同攻击上庸、西城。

上庸、西城守将是半独立武装的申耽、申仪兄弟,这时也就归顺了蜀汉政权。

刘封带来多少兵力,史书未载。

但从事前事后及史书描述分析,刘封自身兵力很少,甚至有人认为刘封一兵一卒未带。

三郡收服,论功行赏。

投降的申耽、申仪兄弟加官进爵,申耽为上庸太守,申仪为西城太守,可以继续当土皇帝。

此战最有功劳的孟达,没有加封,反倒还给他头上安了个刘封辖制。

更离奇的是,把原来孟达的官职宜都太守也给免了,换成了樊友。

刘封被封为副军将军,意思是让他统管三郡,包括孟达军。

但刘封驻扎在西城,当地毫无根基,自己兵力很少甚至没有,与土皇帝申仪同住一城。

试问,他统管得了谁。

所以就形成了非常吊诡的局面。

刘封、孟达两个外来户,统辖三个在当地根深蒂固的半独立豪强。

孟达有功不赏,与他同时投降刘备的法正,已经是尚书令,相当于宰相了。

上庸三郡,山高水险,人烟稀少,民风险恶,一直是当地豪强半割据状态。

张鲁、刘表、曹操、刘备,先后收服这一地区,基本都是默认当地豪强的半独立状态。

这地区自春秋战国以来,一直是流放政治犯的地方。

比如秦始皇母亲的相好嫪毐处死后,家人流放此处。

吕不韦赐死后,家人流放此处。

刘邦的女婿张敖谋反,流放此处。

更有意思的是,将来刘禅投降魏国,封安乐公,封地也是上庸。

所以完全可以想象刘封、孟达此时的心情。

刘备晋位汉中王,刘禅立为王太子,手下文武百官大封赏。

这两位有功不赏,发配到这鸟不拉屎的地方,让他俩互相掐,底下还有三个当地豪强当太守。

他俩互相忿争不和,然后拒不出兵援助关羽,也就很好理解了。

其实他俩找的理由也对,如果他俩带兵去襄樊,这三郡的土皇帝难保不叛乱。

果然襄樊之战惨败,大败之后,孟达觉得末日到了,不到一年就投降了曹魏。

从他给刘备上的辞别奏章看,他对刘封没什么意见,就是对刘备有意见

奏章总结起来就是,你特喵的把我挤兑的太惨了,我简直跟伍子胥、蒙恬、乐毅都一样。

所以拜拜了。

曹丕当时已经称帝,得知孟达投降,大喜,立刻加封孟达为散骑常侍、建武将军、平阳亭侯,然后将三郡合并为新城郡,封孟达为新城太守,统辖三郡。

然后曹丕派夏侯尚、徐晃与孟达共同攻击刘封。

孟达写信招降刘封,说你特喵的就是个螟蛉之子(备注:螟蛉之子比喻义子,蜾蠃捕捉螟蛉入巢,以哺育其幼子),他把亲儿子立为太子,把你发配到鸟不拉屎的地方,其实有好多人都觉得你很冤,赶紧跟我投降魏国,然后咱们一起吃香的喝辣的,银票大大地有。

刘封不听。

但申耽、申仪是豪强,没必要为蜀汉卖命。

所以曹魏大军一来,立刻又投降曹魏了。

刘封没兵,根本打不过,直接被申仪赶跑了,只好自己跑回成都。

刘备要处罚刘封,还于心不忍。

诸葛亮劝他,才很不情愿的赐死了养子,然后为之叹息流泪。

刘秀当年处死邓奉,也是不忍,然后群臣进谏,不得已处死了恩公,为之叹息流泪。

老刘家都是按剧本演的吧。

白帝托孤

公元221年,刘备在曹丕篡汉后,于成都称帝,史称“蜀汉”。

同年,刘备用为关羽报仇的名义,发兵讨伐东吴。

孙权请和,刘备不允。

第二年,刘备大军被陆逊在夷陵之战中击败,刘备退兵至永安。

孙权请和,刘备同意。

公元223年,刘备病逝,享年六十三岁。

自刘封被杀之后,刘禅的太子位就很稳了。

虽然刘备后来又有了两个儿子,刘永、刘理,但未对刘禅的地位产生威胁。

但刘禅继位时,虽然已经十七岁了,但他在登上帝位后的十一年间,都没有真正掌握权力。

蜀汉的权力掌握在丞相诸葛亮手中,诸葛亮的权力,来自于刘备的托孤。

刘备在白帝城病重,将诸葛亮从成都召到榻前,属以后事。

(刘备)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三国志·诸葛亮传》

白帝托孤被传为君臣佳话,也是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渊源。

诸葛亮在刘备在世时,虽然也受到重用,但军政决策还是以刘备为主,诸葛亮处于辅佐的地位。

在军事方面,刘备更多是自己亲自出战,诸葛亮更多在后方筹措兵员和物资

刘备死后,刘禅性格软弱,诸葛亮就完全掌握了蜀汉政权。

诸葛亮与刘禅的关系,即是君臣,也是师徒。

诸葛亮虽然大权在握,但行止端方,尽忠国事,不谋私利,处事公允。

所以满朝上下,都是真心叹服。

这点上,可谓辅政权臣之楷模。

纵观中华历史,凡是完全掌控朝政的权臣,能做到诸葛亮这样的,绝无仅有。

绝对权力,绝对腐败。

面对绝对权力,人性往往是禁不住考验的,谁不想享受富贵,谁不想镇压异己,谁不想名垂青史,谁不想福荫子孙。

唯独诸葛丞相,心中只有国事,天下一人而已。

他能做到如此,一生不渝,完全是出于自我约束和内心的追求。

他也有失败,也有不足,也有值得商榷处。

但其品格和操守,永远是照耀中华儿女心灵的精神图腾

刘备慧眼识人,敢于不留后手的托孤,也令人肃然起敬。

也有人会说刘备托孤是试探,如果发现诸葛亮不忠,就临死前除之。

还有人说刘备是托孤于诸葛亮与李严,诸葛亮主政,李严主军,所以刘备不是绝对信任诸葛亮,而是施展制衡术。

其实这些说法都太小看刘备和诸葛亮了。

刘备不是光凭仁德打天下,纵横一生,早就阅尽了世间沧桑。

他根本没必要在临死前还玩什么欲擒故纵。

当时天下大势,曹魏实力最强,东吴次之,而蜀汉已经到了危急存亡之秋

开国元老已经故去,智谋之士也都不在了,刚刚遭遇襄樊之战、夷陵之战的惨败,丧师失地。

如果诸葛亮不忠,你除掉诸葛亮,蜀汉也很快就会被两国灭掉,还有谁能挑起大梁呢。

李严与诸葛亮一同托孤,也不过是为了平衡荆州派与东川派的势力,使得诸葛亮更容易把握朝政罢了。

法正去世后,李严也就是东川派的旗帜,把他竖起来可以安定东川派的人心。

事实上李严和诸葛亮完全不在一个层面,如果诸葛亮真有异心,安插八个李严也不管用。

当年汉武帝安排了四个辅政大臣,还不是被霍光一锅端。

对当时天下形势,对蜀汉朝廷以及自己儿子的理解,刘备肯定比我们要深刻得多。

孔明北伐

诸葛亮实际掌握了蜀汉的军政大权,除了非常出色的治理国家,并始终保持联吴抗曹的外交局面,主要的精力就是放在北伐曹魏上。

诸葛亮从公元228年春,到公元234年冬,以汉中为基地,五次北伐曹魏,几乎是连年征战。

第一次北伐是趁曹丕病逝,曹叡继位的窗口期。

大军北出祁山,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反魏归蜀,关中震响。

曹叡亲临长安坐镇,以曹真、张郃为主将反攻。

结果张郃大破马谡于街亭,诸葛亮率军退回汉中,三郡又重新归附曹魏,第一次北伐失败。

第二次北伐是同年冬天,诸葛亮趁东吴陆逊在石亭打败曹休之机,出散关,包围陈仓,但陈仓在郝昭防守下难以攻破,而蜀军粮草不济,退回汉中。

第三次北伐是第二年春天,诸葛亮派陈式进攻武都、阴平郡,击败魏军,占领了二郡。

公元230年,魏军在曹真、司马懿、张郃的率领下三路进攻汉中。

诸葛亮拒守,其时大雨三十余天,道路断绝,魏军撤退。

第四次北伐是公元231年,诸葛亮大出祁山,以“木牛”运粮。

司马懿率军出战,凭险坚守。

蜀军粮草不济,只好退兵。

在归途中,诸葛亮设伏兵斩杀了名将张郃

第五次北伐是公元234年春,诸葛亮率十万大军出斜谷,在五丈原扎营。

司马懿率军防守,继续坚守不出。

诸葛亮此次在渭水分兵屯田,想就地取材解决粮草问题。

双方相持了数月,诸葛亮积劳成疾,星落秋风五丈原。

蜀军只好退兵,壮志未酬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诸葛亮五次北伐,与魏军互有胜负,但双方版图没有变化,天下格局未改。

大多数情况下,是因为粮草问题,放弃进攻而撤退。

曹魏唯一一次反击,也是因为天气问题而撤退。

对于诸葛亮持续北伐的评价,拥趸者甚众,反对者也甚众,非常两极分化。

拥趸者认为,如果不是诸葛亮采取以攻为守的战略,不断消耗曹魏的实力,以双方的国力对比,蜀汉政权不可能延续那么长时间。

反对者认为,诸葛亮不顾自身国力落后,反而屡次兴大兵,劳民伤财,师老无功,最后把自身实力耗散,给未来曹魏吞并蜀汉埋下隐患。

后世对于诸葛亮的评价,大多都是高山仰止的正面评价,也有少数批评意见,主要集中于军事机变能力较弱,治戎为长,奇谋为短,不放权导致没有培养出后备力量,致使其死后蜀汉后继无人。

还有一些阴谋论,比如说诸葛亮连年征伐就是养寇自重,不愿交权给刘禅。

其中最有意思的评语,来自于成都武侯祠的一副楹联,乃清人赵藩所作。

上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

下联:“不审视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这副楹联的有意思之处,在于对这两句的解读。

你都不知道他是夸诸葛亮,还是批评诸葛亮。

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

蜀汉衰落

诸葛亮死后,蜀汉政权还存在了二十九年

没有了“相父”这座大山,刘禅也终于可以亲政了。

但他真是扶不起来的阿斗,只图寻欢作乐,对朝政没有兴趣。

所以蜀汉的朝政日趋衰落,文官、武将、佞幸自相猜忌,人心涣散。

姜维仍继承诸葛亮遗志,数次带兵北伐。

既有大胜也有大败,总体上仍没有真正改变魏蜀两国的版图和态势。

后期宦官黄皓把持朝政,姜维上书除掉黄皓未果,又见右将军阎宇攀附黄皓,为了避祸,主动申请到沓中屯田,不敢回成都。

公元263年,司马昭派钟会、邓艾等大举伐蜀。

钟会姜维在剑阁对峙,邓艾偷渡阴平,在绵竹击杀诸葛瞻,直抵成都城下。

谯周力主投降,后主刘禅把自己捆上,抬着棺材出城投降邓艾。

蜀汉灭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