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孙亮-孙皓:东吴最后一次权力更替

 历史的精神世界 2022-08-24 发布于北京

作者 戈大只 彭小瓜子

//

孙休无为

孙休继位时已二十四岁了,比起年少气盛的弟弟,已多了三分城府

琅琊王孙休在弟弟孙亮在位期间,曾经主动搬过一次家。

这段经历很重要,因为孙休认识了两位人生中很重要的人。

因为丹阳太守李衡多次侵扰孙休,孙休上书朝廷,从丹阳郡搬到会稽郡居住。

在会稽郡,他结识了会稽太守濮阳兴和长水校尉张布两个死党。

如上篇所述《孙权-孙亮:三国第一毒妇孙鲁班》,孙亮继位后,对权臣孙发起攻击,被发现,孙綝废黜孙亮。

孙亮被废后,准备迎立这位沾亲带故的王爷当皇帝。

孙休接到消息后很谨慎,一天两晚之后,才决定进京。

这一天两晚,估计是与两位死党秘密商议,谋定后动

进京路上及到达京城后,孙休也是再三谦逊,以礼自持,顺利登基。

继位之后,为了笼络人心,孙休对于当年和自己有怨的丹阳太守李衡,也是不记前仇,赦免其罪。

新帝登基,群臣一般请立皇后和太子,孙休也下诏拒绝

对于朝中当权的孙綝及其家族势力,吴景帝孙休恭敬谨慎,屡次下诏褒奖,言听计从。

这一系列行动,可以看出,孙休虽然年轻,但思维缜密,行事慎重。

但表面上孙休恭谨顺从,暗地里却加紧了布置。

从十月十八日登基称帝,到当年十二月八日举行腊祭,短短五十天时间,孙休就完成了部署。

首先,把两位死党,濮阳兴和张布都召至京城,加官进爵,在自己身边辅佐。

另外,联络朝中丁奉等老臣,这些老臣受孙权厚恩,必定对于孙綝专权不满,是可以依靠的对象。

丁奉献策,可利用腊祭之日,用皇帝亲兵诛杀孙綝,孙休采纳了他的意见。

到了腊祭这天,孙休派使者邀请孙綝赴宴,孙綝也不蠢,察觉到有危险,所以多次拒绝。

在皇帝多次派使者,不能推脱之后,孙綝仍然布置了抽身撤退的方案,即在家中放火,借救火之名撤离。

到了席间,孙綝见家中火起,请求返回。

孙休不许,但孙綝强行离席。

丁奉、张布紧急示意,亲兵将孙綝捆绑。

孙綝知道大事不好,于是叩头求情。

孙休不理,果断的将之斩首示众。

这里没有妇人之仁,没有犹豫迟疑,干净利落,人头落地。

从孙亮准备除掉孙綝,谋泄被孙綝废黜,到孙休登基,除掉孙綝,一共不到半年时间。

两次政变,一成一败。

是时运,但也不完全是运气使然。

孙亮计谋不密,行事不稳,所托都是亲眷,被孙綝侦知消息,先下手为强。

孙休表面极其谦恭顺从,麻痹了权臣,然后秘密行事,所托乃是老谋深算的重臣,然后出手毫不迟疑,一击必杀。


孙休取得了荣耀的开局,但之后则萎靡不振。

在位七年,专宠两位死党,张布掌管宫内官署,濮阳兴掌管军国大事,把持了朝政。

这时已经来到三国末年,孙休继位后四年,公元263年,魏国在司马昭的统帅下,发兵攻灭蜀汉。

同时交趾郡吏吕兴杀死太守孙谞,并归顺魏国,背叛了东吴。

所以东吴帝国西、北、南三方已经被魏国包围。

东吴朝廷多年动荡,虽然也知道唇亡齿寒的道理,但无力出兵与魏国争锋。

在魏灭蜀过程中,东吴也曾经想救援蜀国,但救援不及,蜀国灭亡后就撤回了援兵。

第二年,趁着蜀中大乱,东吴派陆抗等率兵围困蜀国巴东,希望趁火打劫夺取巴东地区,但被魏国救援,陆抗退兵。

蜀国地盘全部归于魏国。

就在蜀国已亡,东吴已经陷入三面包围的危机境地时,景帝孙休暴病,将太子托孤给濮阳兴。

景帝暴崩,年仅三十岁。

孙休是个无所作为的皇帝,如果是承平之世,算是个中规中矩的君主,但这种天下大争你死我活的时候,就不合时宜。

即位后短暂雄起,诛杀了权臣,然后又将朝政委托于新的权臣。

他自己却醉心于学问,重视教育,缓不济急。

孙休给自己四个儿子取的名字,简直是生僻到变态,甚至连Word里都打不出来

孙休也是好意,怕将来自己儿子继位,需要避讳,所以都采用冷僻字命名,方便世人。

事实证明,他想的太多了

孙皓亡国

濮阳兴受到吴景帝托孤,希望他辅佐十岁的太子继位。

但濮阳兴和张布违背了景帝遗愿,担心幼子继位国势不稳,所以选择了年长的孙皓为帝。

孙皓是废太子孙和的儿子,孙和被赐死后,遗孀何氏抚养他长大。

孙休继位后,封孙皓为乌程侯。

左典军万彧与孙皓交好,所以向濮阳兴和张布推荐孙皓。

孙皓当年二十三岁,确实比诸皇子年长,所以被拥立为帝,是为吴末帝

孙皓是个聪明而独断的皇帝,他不像孙亮之少年鲁莽,也不像孙休之仁和谨慎。

继位之初,抚恤人民,开仓赈济,裁减宫女令其婚嫁,放生珍禽异兽,颇行善政。

孙皓对于威胁自己权力的人,也毫不手软。

继位三个月后,就杀掉了濮阳兴和张布,夷灭三族。

第二年,孙皓又逼杀了孙休的夫人朱太后,孙休的四个儿子也流放到偏远小城,并追杀掉两个年长的孩子。

孙皓巩固权位的手段,的确酷烈。

刚刚登基一年,就除掉了前朝权臣和几个可能威胁皇位的弟弟。

孙休身后事的安排,可谓一败涂地,宠信的两位重臣自身难保,那几个很好避讳的名字也白费了。

孙皓是亡国之君,一般亡国之君都会被抹黑,这很正常。

后代修前代史,不把前面的亡国之君批倒批臭,就不能彰显后面王朝的正义性。

但像孙皓被抹得这么黑的,倒也少见。

像同期的刘禅、曹奂,都是亡国之君,但也就是仁懦而已。

像孙皓被正史《三国志》描述成了变态恶魔一般,也是少见的。

初,皓每宴会群臣,无不咸令沈醉。置黄门郎十人,特不与酒,侍立终日,为司过之吏。宴罢之后,各奏其阙失,迕视之咎,谬言之愆,罔有不举。大者即加威刑,小者辄以为罪。后宫数千,而采择无已。又激水入宫,宫人有不合意者,辄杀流之。或剥人之面,或凿人之眼。岑昬险谀贵幸,致位九列,好兴功役,众所患苦。是以上下离心,莫为皓尽力,盖积恶已极,不复堪命故也。

——《三国志孙皓传》

这段记载也是孙皓暴君形象的渊薮,经过《三国演义》的添砖加瓦,这个暴君就算是钉死在耻辱柱上,永世不得翻身了。

我们不做细致的考证,但孙皓因为继位后巩固权力的手段比较狠辣,所以被吴人所诟病。

同时他又是亡国之君,像《吴书》这类吴国官修史书,对他不会有什么夸赞。

《三国志》是入晋后陈寿所作,陈寿对于魏、晋,不敢骂;对于蜀汉,不忍骂;只有对东吴,可劲儿骂。

在这种指导思想下,正史中孙皓暴君的形象便固定下来了。

其实如果还原一下,孙皓只是个中规中矩的皇帝,生逢末世,但还是希望振作。

比如孙皓用陆抗,虽然也有不听陆抗劝谏的记载,但对陆抗始终是信任有加,委以兵权。

陆抗和西晋的大将羊祜,两人惺惺相惜,在边境对峙期间眉来眼去,传为佳话。

孙皓得知了消息,也没有处罚陆抗,还一直保持信任。

比起其祖孙权苛酷对待同样是国之柱石的陆逊,还是更加优容宽厚。

东吴之亡,罪不在孙皓一人。    

如果孙权当年能够不作妖,使得权力能平稳传承,等曹魏国内权臣厮杀,文钦、毌丘俭、诸葛诞接连造反的时候,就可以趁机打击曹魏势力。

但那些年,吴国正在经历主少国疑,权臣乱政,频繁更迭的时代,自顾不暇。

到了孙皓继位,曹魏已灭蜀汉,紧接着司马氏禅让取代曹氏,晋的政权已经巩固,很难再找到机会去颠覆了。

孙皓以二十多岁继位,吴国当时已处于晋国三面包围之中,从实力对比上,吴国比晋国已差距甚远。

以弱敌强,还能坚持十六年,实属不易。

  - end -  

最好的支持是在看和转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