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拓跋嗣-拓跋焘:威震欧洲的“上帝之鞭”是什么

 历史的精神世界 2022-08-24 发布于北京

主要观点

在农业文明阶段,华夏文明的整体实力高于西方。

1

虽然经历丧母之痛,而且仍有口服心不服的弟弟们,但太武帝拓跋焘终于走向了历史的前台。

当北魏皇位传承之际,拓跋焘才十六岁,主少国疑。

在他面前展开的,是野蛮与文明并存的宫廷、血与火交织的世界。

太武帝拓跋焘首先面对的敌人是北方的柔然

柔然也是北方各游牧族融合的产物,在拓跋北魏、慕容燕等逐渐汉化的时候,柔然是更为蛮荒的游牧文明,军事实力很强

柔然可汗趁着主少国疑的机会,率六万骑兵伐魏,攻陷北魏旧都盛乐。

年轻的拓跋焘亲率轻骑死战,击退了柔然大军。

紧接着,拓跋焘在崔浩等支持下,连续北伐柔然,并大胜而归,柔然可汗北逃。

暂时消除了柔然的威胁,拓跋焘开启了武力统一北方之旅。

公元430年,攻灭胡夏。

公元433年,攻占仇池。

公元436年,攻灭北燕。

公元439年,攻灭北凉。

十年时间,统一北方。


2

统一北方之后,拓跋焘南击刘宋,摧毁了刘义隆的北伐,饮马长江。

北击柔然,十余次进击,使柔然“怖成北窜,不敢复南”。

太武帝拓跋焘在北魏北部设“六镇”,作为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屏障。

六镇军力很强,防御有道,但最后也成为北魏的掘墓人

拓跋焘的军事能力,在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都算是一流的。

灭北方诸国虽然有趁其国内乱而讨伐成功的因素,但军事能力确实突出。

北击柔然,取得了不亚于汉击匈奴、唐击突厥的战果。

拓跋焘把柔然帝国打得一蹶不振,一部分柔然人持续西迁,发展成为威震西亚、欧洲的阿瓦尔人

有趣的是,当年被东汉打崩,持续西迁的匈奴人,早已建立匈人帝国

在与拓跋焘同时代,匈人帝国出现了一位军事强人领袖阿提拉把罗马帝国打崩了。

阿提拉比拓跋焘大两岁,一个匈奴人,一个鲜卑人,称霸于世界东西两端。

再后来被唐帝国打崩的突厥人,一部又建立起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还有蒙古的西征建国。

这些都说明农业文明时期,中华这片土地上,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交缠,但总体实力是很强的,强于当时的欧洲。

所以那时候欧洲佬遇到上帝之鞭,被从东边来的各族人种暴揍,中华则从未遇到自西而来的威胁,威胁都来自北方。

如果抛却华夷之辨的论调,把北方游牧文明也纳入华夏文明圈,那么农业文明时代的华夏天下无敌。

我们的观点,以汉族异族早已多次融合,难分彼此的实际情况来看,把北方游牧文明纳入华夏文明圈,是比较妥当的史观。


3

太武帝拓跋焘在军事上是一流的,但在文治上逊色于先辈。

文治方面,太武帝有鼓励农业,发展生产,稳定朝野的作为,同时躬行节俭,用人方面也可圈可点。

但北魏政权的特殊性在于,毕竟其民族认同上还存在很大瑕疵,异族入主中原,截止当时还没有能稳定统治的先例。

北魏统一北方不难,之前后赵、前秦也基本做到了,但之前的两个政权都很快陷入内乱和分崩离析,说明异族入主中原面临根本性难题。

甚至秦帝国统一天下很快就分崩离析,也是没有处理好秦人与六国人之间的关系。

从本质上而言,是如何平衡好占有统治地位的少量本族人口被统治的大量汉族和其他民族人口之间的关系。

这个挑战远比休养生息、发展生产这些常规问题要复杂。

道武帝、明元帝两朝,不惜采取离散部落、子贵母死等残酷制度,就是为了改变拓跋氏部落联盟的原始政治残留,向中华的中央集权帝国制靠拢

与汉族通婚,启用汉族官吏,这些方面也是道武、明元两朝已经启动的举措。

 

(汉人官吏曾国藩)

这些措施都为消除民族隔阂做出了贡献,但时日尚浅,因此民族意识的融合尚处于浅近阶段

加上当时南方还有个以华夏正统自居的敌国刘宋,这就使北魏面临的民族融合压力更大。

拓跋焘没有处理好的问题,就在这个方面。

国史之狱也就是在这个大背景下诞生的。 

我们下篇再见。

  - end -  

最好的支持是在看和转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