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 最高光的时刻,也是最脆弱的时刻。 1 崔浩是从道武帝开始就为北魏政权服务的汉族官员,出身清河崔氏,是北方很有名望的世家大族。 崔浩的母亲来自范阳卢氏,同样是高门望族。 崔浩服务于北魏,本身就是一种示范效应,对北方世家大族来说,是一面政治旗帜。 这点上看,之前服务于前秦的王猛,服务于后赵的张宾,虽然其本身谋略上都是一时俊杰,但出身上远没有清河崔氏那么显赫。 魏晋南北朝正是世家大族最为鼎盛的时期,即使是汉人政权,也必须得到世家大族的支持,才能稳定统治。 比如东吴、东晋,立国之初都是煞费苦心,与当地世家大族结成政治联盟,方可坐稳政权。 对于异族统治者来说,赢得汉族世家大族的支持,更为重要。 崔浩的父亲崔宏,就被道武帝拓跋珪发掘出来,总理机要大事。 其实崔宏作为世家大族子弟,对于异族政权,接受是有一个过程的,刚开始也抵触。 开始崔宏被苻坚看中,但崔宏对于前秦政权还是有抵触心理,所以并没有尽心辅佐。 后来出仕后燕的慕容垂,崔宏就开始有变化,对异族政权采取合作态度了。 后燕被灭后,拓跋珪就发掘了崔宏,委以重任,恩宠一生不衰。 拓跋嗣继位后,崔宏病逝,极尽哀荣,以亲王之礼下葬。 崔浩继承其父的志愿,也受到道武帝、明元帝、太武帝三任皇帝的器重和信任。 崔浩也未辜负这份信任,作为太武帝拓跋焘的谋主,在统一北方的过程中,居功至伟。 我们就不详述崔浩所取得的功绩了,总之是比肩王猛、张宾的第一功臣。 2 但崔浩风头无两,提高了汉族世家大族的地位,加上一些政策的推行,也触动了拓跋氏勋贵的利益。 所以拓跋氏勋贵开始反击,不断到太武帝那里告崔浩的黑状。 崔浩也有些得意忘形,居然和太子拓跋晃争夺官吏举荐权,引起拓跋晃的不满。 当时同为汉臣的高允,就不禁对崔浩的张扬捏一把汗,预见到崔浩的悲剧即将来临。 公元439年,拓跋焘命崔浩为主编,高允、张伟等辅佐,续修国史。 拓跋焘要求崔浩,一定要秉笔直书,忠于实录。 崔浩这时候已经失去了小心谨慎,变得张扬了。 皇帝让他秉笔直录,他就真信了,真的秉笔直录。
其实修史是个极为高危的工作,稍有不慎则大祸临头,太史公残了,班固私修汉书差点弄死。 崔浩博学,当然知道这些典故。 但即使这些太久远了,北魏道武帝朝,史官邓渊就因为奉旨编著《代记》,暴露了拓跋部族早年的不堪往事,结果被拓跋珪借故杀掉。 所以崔浩编修国史,不加隐晦,照实直录,虽然忠于史家道德,但毕竟背离了明哲保身的中庸之道。 3 修完国史后,崔浩手下俩佞臣,闵湛、郗标,怂恿崔浩将国史刊刻在石碑上,让京城臣僚都可以瞻仰。 崔浩听了,刊刻国史,建成碑林,树立于通衢大道旁。 拓跋贵族老爷们一看,先祖们那些龌龊往事,全然历历在目,这不能忍,必须弄他。 其实所谓龌龊往事,大多也就是游牧文明未开化前通行的一些做法,比如收继婚、伦理混乱、父子兄弟相残这些,那时候也不叫啥大事。 但是崔浩得罪了太多人,所以告状之人铺天盖地。 拓跋焘也是借题发挥,因此而诛杀了崔浩。 同时,与崔浩相关的清河崔氏、范阳卢氏、太原郭氏、河东柳氏这些汉族世家大族,也都被连坐灭族。 此次“国史之狱”是北魏拓跋贵族对汉族世家大姓的一次总清算,是历史的一种倒退,反映出胡汉融合之路一波三折。 “国史之狱”的成因和内涵历来争论很多,阶级论、民族论、宗教论、咎由自取论、激情杀人论等,都有相关的论点和论据。 我们此处不评述国史之狱的深层意义,但至少表明太武帝拓跋焘在文治方面,仍存在不小的缺陷,尚未游刃有余。 事后太武帝也深悔其冤杀崔浩之举,说明他态度反复。 总之,在胡汉融合的道路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民族认同的塑造不易。 - end - 最好的支持是在看和转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