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武则天-唐中宗:武则天晚年对于男权社会的妥协

 历史的精神世界 2022-08-24 发布于北京

主要观点

武则天这位历史上最强悍的女人,最终回归人妻与人母的本位,不再与社会抗争。

1

武则天虽然登顶了皇位宝座,但想江山永固,还面临一个独一无二的难题。

选谁做继承人的问题。

选择自己的儿子,最终还是回归了李唐江山。

选择武家的侄子,侄子有自己的父母,其实是便宜了别人。

武则天犹豫了很多年,最终也没有彻底解决。

女皇登基之后,先立儿子李旦为皇储,但改名武轮

但随着武则天巩固权位,大杀李唐宗室,拔擢武氏子弟掌权,这个问题又复杂起来。

首先是时任首席宰相的武承嗣,武则天的侄子,觊觎储君之位。

他组织百姓请愿,请女皇立他为皇太子。

他的理由是,既然武家夺了李家的天下,怎么能把皇位又传给李家人呢?那不是白折腾了吗。

但此建议遭到一批重臣竭力反对,如李昭德、岑长倩、格辅元等宰相团成员。

他们的理由也很有力:李旦是儿子,武承嗣是侄子,再亲亲不过儿子。

可以想象武则天内心的挣扎,如果不整体回归母系社会,这个问题似乎无解。

我们无从知道武则天是如何思考这个无解之题的,但可以从一些端倪中看出武则天的摇摆和挣扎。

虽然皇嗣李旦的皇储地位没有被废,但李旦的境遇比囚犯还不如。

长寿二年元旦第二天,武则天处死了李旦的刘氏、窦氏二妃,李旦敢怒不敢言。

之后,两名官员私谒皇嗣,被武则天下令腰斩。

从此,李旦一直被重点监控,剥夺其接见外臣的权力,直到数年后把皇嗣之位让给三哥李显,李旦才以相王身份恢复一定人身自由。

武承嗣眼看着皇嗣李旦岌岌可危,他动起了夺权的坏心思,不惜屈尊讨好女皇的男宠薛怀义、张氏兄弟,近于谄媚。

但女皇一直不吐口,始终无法坐上皇储的宝座。

直到多年以后,狄仁杰再度拜相,回到中央,苦口婆心,才促使女皇最终下决心,还是要将皇位传给儿子,不能传给侄子。

女皇于是秘密召回了庐陵王李显一家,即当年被她所废流放的皇帝,她的三儿子。

李显回京是个明确的政治信号,但武则天还在犹豫,仍未明确宣布。

在此期间,皇嗣李旦屡次请求将储君之位让与哥哥。

这个被亲妈折磨的快疯了的人,让位之请绝对是真心实意的。

运作多年不得的武承嗣,又遭受东突厥可汗的蔑视,几个月后含恨病逝。

武氏子弟群龙无首,自然也就绝了争储之心。

当年九月,李显被立为皇太子,并被赐名“武显”。

但武则天心中明了,虽然两个儿子变成了“武显”、“武轮”,但他们实际不是武家的人,还是李家的人。

自己百年之后,李家和武家照样得掐成乌眼鸡。

于是武则天让三个子女,太子李显、相王李旦、太平公主,和武家的武三思、武攸宁等,在明堂立誓,铭于铁券,藏于史馆。

然后让太子、相王的女儿们,都嫁给武家同辈的子弟们。

老太太一辈子在权力刀尖上舔血,明知这些改姓盟誓通婚的把戏,在最高权力面前,简直一钱不值。

当年她侍奉于唐太宗之时,庇护于王皇后之时,承欢于唐高宗之时,温存于诸幼子之时,何尝没有盟誓,何尝不是至亲。

但权力争夺一来,立即弃之如敝履,杀之如草芥。

老太太心里清楚,那些和衷共济的把戏,不过是黄粱一梦。

权力一来还是李家归李家,武家归武家,皇子是皇子,外戚是外戚,势同水火,在所难免。

但她又有什么办法呢?


虽然储位已定,但仍有人暗中存有异心。

比如太平公主,作为女皇的独生女,贵盛无比。

皇帝是女人,在宫中太平公主和上官婉儿,是武则天最信任的女官。

另外还有男宠张易之、张昌宗兄弟,也利用与女皇亲近的优势,蠢蠢欲动。

女皇晚年多病后,没有按常规派太子监国,而是委政于两位男宠。

这引起了宰相狄仁杰的劝谏,但女皇不置可否。

又有平民苏安恒两次冒死上疏,让女皇让位于太子,女皇抚慰了苏安恒,但仍没有改变。

还发生了张易之控诉皇太孙李重照,控诉他谈论了张氏兄弟入宫乱政的事情。

李重照是李显的嫡长子,结果武则天偏宠二张兄弟,以严厉态度让太子李显自行审问。

李显惊惧之下,竟将亲生儿子李重润、女儿李仙蕙,女婿武延基一并缢杀。

此惨案虽然可能有信息理解偏差,太子李显在女皇淫威之下惊惧过度的原因,未必是武则天的本意。

女儿李仙蕙的死,经考证也可能是死于难产,而非被杀,史书记载有抹黑女皇之嫌。

但抛开史书记录的纷纭,此事件亦足可证明武则天亲近的男宠,翻云覆雨的手腕,竟然能一石三鸟,除掉三个皇室贵胄。

在女皇年老多病,内外消息隔绝,男宠专断的政治形势下,发生了神龙政变。


2

政变的起因仍是二张兄弟与宰相团之间的争执。

宰相魏元忠刚正,执法过程中得罪了二张,二张反而诬告魏元忠。

二张所诬告之事,恰是武则天晚年的大忌讳,就是女皇百年之后权力如何传承的问题。

虽然太子之位已定,但女皇晚年猜忌日甚,对两个亲儿子也不能绝对放心。

二张毕竟年轻,他们必须要尽可能趁情妇还活着,多捞取政治资本,以便将来仍能揽权。

但二张兄弟政治眼光和手腕极差,因此不得人心,宰相团自然对他们的行径嗤之以鼻。

二张情急之下,攀扯上高戬,诬告他与魏元忠共同谋逆。

高戬官位不高,但他是太平公主的情夫,等于又把权势很大的太平公主推到了对立面。

一生强悍的女皇武则天年近八旬了,年老多病,精神也昏聩了,在毫无证据支持的情况下,还是偏袒男宠,谪贬了魏元忠,流放了张说和高戬。

这下太子、公主、宰相团就抱成一团,要共同对付年迈的女皇和二张兄弟了。

但宰相团都是清流派老臣,比较持重,他们对二张兄弟虽然反感,但更多是采取守势,并没有主动进攻。

太子、相王、太平公主三兄妹,加上围绕其身边的一些亲信臣僚,则组成了一个激进的“政变派”,不想坐等女皇作古,要提前下手,直接清君侧夺权了。

政变派主角有五位,张柬之为主谋,崔玄暐、敬晖、桓彦范、袁恕己。

其中最关键的人物是张柬之,他几年前就暗中着手,联络同僚,准备匡复李唐王朝。

应该说,当时有的人只是单纯想清君侧,消灭二张兄弟。

但推翻武周,匡复李唐,则是张柬之心中的最高理想。

神龙元年(公元705年),时机已趋于成熟。

在政变发动时,太子三兄妹,政变五人团,还有如武氏子弟,甚至宫中的一些宫人,都参与和支持了政变。

女皇直至政变发动,也仍毫无准备和察觉。

说明此次政变在内宫外朝被广泛的支持,也反过来说明晚年的武则天掌控权力的能力明显下滑,其罗织的大网已然崩溃。

正月二十二日,政变发动,张柬之主攻玄武门,左羽林大将军李多祚赴东宫迎太子李显。

紧要关头,本来应该是政变精神核心的太子李显,却疑惧不出。

李显被母亲虐了半辈子,虽然母亲已经八十二岁高龄,卧床不起了,这个儿子仍然不敢直接面对老太太。

 

但政变是个灭九族的事,开弓没有回头箭,众人已没有退路,直接把太子抱上马,簇拥着就出发了。

过程倒非常顺遂,政变队伍从玄武门攻入,一路没有遇到什么抵抗,在集仙殿碰见二张兄弟,直接斩杀。

然后大军包围了武则天的寝宫长生殿,众人簇拥着太子进宫。

武则天醒了,看见床前站了一排,太子领头。

女皇问怎么回事,桓彦范回答,二张兄弟作乱,奉太子命令诛杀。

女皇问太子,既然二张已死,你就回东宫吧。

太子吓得估计想跪安了,又是桓彦范扬声道,天意人心,久思李氏,请陛下传位太子。

武则天这时明白了,原来目标是自己,定睛一看,找了自己有大恩的崔玄暐、李湛,质问你们为什么也跟他们一起来反对我。

崔玄暐说,此乃所以报陛下之大德。

众叛亲离,情何以堪,只能“卧不复言”,一代女皇就此谢幕。


3

政变已成,扫尾工作紧锣密鼓,二张兄弟的亲属、党羽或杀或抓,自不待言。

女皇下令太子监国、传位太子,然后新皇帝李显下诏恢复“大唐”的国号,按部就班。

唐中宗李显给母亲上了一个尊号,则天大圣皇帝

虽然承认了她的皇帝身份,但并未明确她是“大周则天大圣皇帝”,还是“大唐则天大圣皇帝”

可见对于李唐皇室来说,对武则天的定位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如何定位她的身份,武周朝的身份,只能笼统而过。

好在虽然名义上有些混乱,但皇帝宝座仍回归了李唐的血脉,就当大唐王朝中间做了个噩梦吧。

武则天失去了权力,也失去了生命的意义。

这个到老都要化妆粉饰的女人,不再梳妆打扮,面容憔悴。

又顽强的活了近一年,当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去世。

去世前,历史上唯一的女皇,交代了遗言:去除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归葬唐高宗乾陵,入大唐宗庙。

王皇后、萧淑妃之族,褚遂良、韩瑗、柳奭亲属,全部赦免。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这个历史上最强悍的汉族女人,最终还是回归了人妻、人母的本位,不再与坚不可摧的男权社会伦理道德相抗争。

武则天归葬乾陵后,在唐高宗的石碑对面,又立起一无字碑。

在古代山水画里,留白是一种意境。

是非功过,后人评说。

武则天的时代告一段落,就像李唐时代的黄粱一梦,我们下篇再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