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 在女主武则天的阴霾之下,李隆基的成长经历并不顺遂,这也塑造了他的成熟和逆商。 1 唐隆政变距离李显去世仅有十九天。 从政变如此迅速可以看出,相王党不是临时起意,早有准备。 这次政变,主谋是太平公主与李隆基,相王李旦并未参与。 李世民去世后,李治登基,李唐皇室就像被下了阴盛阳衰的诅咒。 男人不是懦弱,就是鲁莽。 强悍的女人则一个接一个出现,把控朝政。 好在李隆基的横空出世,彻底洗刷了乾坤倒转的耻辱,给老李家男儿争了口气。 李旦去世后,韦氏母女把持朝政,相王党处于下风,暗中等待时机。 太平公主与上官婉儿秘密联合,在中宗刚刚咽气时,起草了一份遗诏,立李重茂为太子,相王李旦辅政,韦太后摄政。 希望通过相王辅政,与韦太后形成平衡之势。 但韦太后的亲信不愿意相王插手,所以更改了诏书,去掉了相王辅政,只保留太后摄政。 相王党和平演变不成,只能武力夺权了。 太平公主与李隆基合谋,准备发动武装政变。 当时从宰相团到禁军,都是韦太后的党羽,表面无机可乘。 但李隆基早已暗中联络万骑中的豪杰之士,做好准备。 真正发动政变时,主要依靠的就是万骑将领。 唐隆元年六月二十日,夜色降临,李隆基与主谋相聚起事。 葛福顺、李仙凫直奔驻扎玄武门的羽林军营,将韦太后亲信主将韦璿、韦播、高嵩斩首。 政变过程非常顺利,羽林将士早就不满于韦氏的倒行逆施,欣然从命。 韦太后、安乐公主很快都被斩杀,韦氏一党也很快肃清。 李隆基率军入宫后,上官婉儿率领宫人迎接,以她和太平公主起草的遗诏自证求情。 李隆基理性老辣,不为所动,直接将上官婉儿斩首。 一代女杰上官婉儿谢幕。 第二天,李隆基出宫拜见父亲李旦,对自己擅自起事而谢罪。 相王李旦当然不会责备儿子。 两天后,太平公主逼李重茂退位,拥立李旦登基,是为唐睿宗。 唐隆政变后,李旦即位,第一件事就是议立太子。 李旦嫡长子是李成器,本来应该立他为太子。 但三弟李隆基过于强悍,又有政变大功,李成器宁死也不当太子,一定要让与李隆基。 几番推辞之下,睿宗李旦还是立李隆基为皇太子。 唐隆政变干脆利索,充分显示了二十六岁的青年李隆基,其过人的胆识和谋略。 这是他第一次登上历史舞台,属于他的时代已悄然来临。 2 李隆基年少老成,跟青少年时代的经历是分不开的,青少年时代仍可称为悲惨。 李隆基出生于父亲李旦当傀儡皇帝之时,其母为窦德妃。 但李隆基二十岁之前,头顶上都笼罩着一片巨大的乌云,就是他奶奶武则天。 在武则天治下,李唐皇室子弟,命运还不如平民,旁支子侄被屠戮殆尽,就是武则天亲儿子们,也没有一个不被摧残的。 李隆基五岁时,父亲李旦被废,奶奶武则天称帝建国。 七岁时,皇嗣李旦私谒官员,两名官员被腰斩,李旦也被严格监管。 李隆基兄弟及三位堂兄,“皆幽闭宫中,不出门庭者十余年。” 即使被软禁也不能免祸,九岁时,李隆基的生母窦德妃,被侍婢诬陷。 武则天将她秘密杀死。 年幼丧母的李隆基被姨母窦氏和父亲另一个侍妾抚养。 李隆基被幽闭七年,十四岁时才出阁,担任一些不起眼的职务。 即使神龙政变推翻了武则天,由于父亲不是皇帝了,伯父当上了皇帝,所以李隆基大概率应该是作为一名闲散宗室,过完一生的。 史料记载简略,我们只能推断,这个青年人,成长历程十分坎坷,磨练出他沉稳老辣的胆识谋略。 李隆基是如何与姑姑太平公主联结上的,并不知道,可能是太平公主的次子薛崇简,与李隆基同时担任尚辇奉御,有同僚之情,然后再与太平公主相联络。 无论如何,这对姑侄,成为相王党的核心骨干。 睿宗李旦是被儿子和妹妹推上皇位的,自己未参与政变。 再加上他之前多年寄居于母亲阴影下的经历,可以看出李旦是一个性格温润的人,即使有点棱角也早被母亲磨平了。 再次登基时,李旦也快五十岁了,一生历尽艰辛,到了这个份上,人已经没有那么大的野心了。 睿宗李旦虽然存在感很低,但要说他一点想法都没有,也不确切。 至少刚刚登基那段时间,还是振作了一小段,启用贤臣,平反冤案,裁撤冗官,整顿禁军,清理余毒,这些事情都是在皇帝主持下实施的。 在权力上,李旦则受制于妹妹和儿子,这两个人功勋比自己高,野心比自己大,能力比自己强,手段比自己狠。 李旦怎么琢磨也觉得不能硬顶,还是采取贯穿一生的软磨战术。 于是宰相奏事,睿宗总是要先问:“可与太平商议?” 然后再问:“可与三郎(李隆基)商议?” 皇帝则躲在后面,根据妹妹和儿子的意见来决策。 应该说李旦唯一做的事,就是在太平公主与李隆基之间搞平衡。 搞平衡本身也是帝王心术的重要组成,不让一家独大,才是驭下之道。 但李旦自己还是太弱势了,所以他搞平衡顶多算是弱势外交,也没看出能拉拢住一方。 太平公主与李隆基这两位政治强人,一门心思在互相PK上,谁也没把皇帝当回事。 所以很快,太平公主与太子的争夺就趋于白热化。 李旦看着这两位强人斗法,自己基本束手无策,一天术士夜观天象,禀报皇帝:“五日内有急兵入宫”。 李旦自己就吓着了,也是因为他一生经历太多政变,已成惊弓之鸟。 所以干脆下诏让太子李隆基监国,以便自己躲开风口浪尖,此时距他被拥上帝位,也就半年时间。 又过一年多,因为彗星的天象,睿宗李旦干脆传位给太子李隆基,自己当上了太上皇。 李旦是否笃信天象玄学,不得而知。 但他有点风吹草动,扭头就躲的态度,也是做了多年媳妇练出来的眼力见。 但太上皇李旦仍未完全放弃权柄,三品以上官员任免权、重大刑案裁决权仍掌握在手中。 同时,李旦继续在太平公主与新皇帝李隆基之间搞平衡,这边打一下,那边拍一下,这边揉一揉,那边哄一哄,不亦乐乎。 但李隆基有点玩腻了,这种上不上下不下的滋味很难受,以年轻人的性格,李隆基明显不喜欢这种躲猫猫的游戏,还是直来直去算了。 3 双方都是政变高手,半斤对八两。 此次狭路相逢,自然是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先天二年(公元713年),李隆基二十九岁,太平公主四十九岁。 这次对决,是后武则天时代最后一次男女对决,李隆基迎来绝杀时刻。 比姑姑年轻二十岁的李隆基,把年轻人的冲击力发挥到了极致。 太平公主拉拢的朝中官员、禁军将领不可谓不多,其谋划政变的功力不可谓不强。 唯一的问题,就是慢了一步。 太平公主已经将朝中七位宰相中的五位都拉拢至麾下,禁军将领甚至宫中的宫女都收买了不少。 但岁数大了以后人就老成,太平公主还没准备好最后一击,还在收集筹码。 李隆基年轻气盛,有点不按常理出牌。 李隆基命王毛仲率禁兵三百余人,亲自带领亲信十余人,就直接发动了政变。 但李隆基有一个优势,就是他的身份是皇帝,所以在皇宫中、京城中都名正言顺的畅通无阻。 李隆基先召见常元楷和李慈,将他们斩首。 然后逮捕了贾膺福和李猷,又在朝堂上逮捕了萧至忠和岑羲,下令将上述四人一起斩首。 窦怀贞惊闻有变,潜逃自杀。 其实李隆基是越权了,因为他名义上是皇帝,但按照分工,如此大事还是应该奉太上皇诰命行事。 但太上皇李旦又一次被蒙在鼓里,他听闻事变发生,登上承天门观察,才被告知是皇帝诛杀逆党。 李旦知道儿子又一次先斩后奏了,也只好首肯了李隆基的做法,颁发了诏命。 太平公主则知道大势已去,逃入山寺,太上皇李旦为妹妹求情未果,公主被李隆基下诏赐死,儿女党羽团灭。 先天政变之后,太上皇李旦也没有玩平衡术的空间了,于是退居百福殿,正式归政于唐玄宗,不问政事了。 三年之后,李旦病逝,享年五十五岁。 唐玄宗李隆基终于击败了最后一个政敌,也结束了后武则天时代女人干政的乱局,准备开启他的盛世。 后武则天时代,四位颇具野心的政治女性,韦皇后、安乐公主、上官婉儿、太平公主,全部死于李隆基之手。 这位成长经历不顺遂的少年,以惊艳的姿态,登上了属于自己的历史舞台。 我们下篇再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