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玄宗-唐肃宗:李白和高适的政坛PK

 历史的精神世界 2022-08-24 发布于北京

作者  戈大只  彭小瓜子

主要观点

李白是诗人,高适是政客。

1

历史一次次证明,在权力面前,亲情是可以变质的。

李亨与李璘兄弟,曾经情同手足,但也被命运推到了分岔路口。

在李隆基的安排下,李亨与李璘兄弟各负责一条战线。

李璘先到江陵,招募数万兵马,广收贤才。

比如大诗人李白,就被李璘邀请,加入了李璘的幕府。

李璘负责的这条线非常有威胁。

江陵加上江南,都是财富聚集之地。

相当于拥有了与东晋、南朝相当的实力,甚至已经超过了偏处灵武的唐肃宗!

这个威胁太大了。


2

面对这样的局面,有一位同志,看出了危险,就是大诗人高适。

高适目光如炬,已经看出玄宗两翼张开的战略,可能造成兄弟相残的结果。

所以高适力劝唐玄宗,但劝谏未果。

然后高适来到灵武,找到唐肃宗,提议肃宗及早动手。

唐肃宗听完后,立刻任命高适兼御史大夫、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使,镇压李璘势力。

反观李璘,毫无准备。

李璘一直被父亲养在“十王宅”中,虽然此时已经年近四十岁,但没有经过什么政治、军事上的历练,对于政治的险恶缺乏清醒的认知。

他还很幼稚的觉得自己是去建功立业,镇抚一方,压根没想过功高震主。

也没想到如此亲近的哥哥李亨能对自己下手,毫无政治敏感性可言。

很多学者分析,李璘没有割据一方,甚至觊觎皇位的图谋及行动。

他的募兵、下江南,甚至想渡海攻击叛军老巢范阳,都是在执行父皇的战略。

当然,肃宗李亨的担心也有道理。

如果李璘真的取得旷世奇功,那对于自己的皇位是个重大威胁。

当年李世民之于李建成如此。

李隆基之于李宪也是如此。

在权力斗争中,不能谈感情,只能看利益。

李璘太稚嫩,幕府中没有深谋远虑的老手,也缺乏强大的班底。

比如李白这样的诗仙,一腔浪漫能成事才见鬼。

反观肃宗阵营,高适就是一个老辣的政客。

很快,永王李璘势力就崩盘了,一共只有两个月左右。

一代诗仙李白,也随着李璘的失势,而在政坛上消失。

李璘死后,太上皇黯然神伤,肃宗李亨为了甩锅,将皇甫侁罢官作为替罪羊。


李隆基虽然表面顺从肃宗,但言辞仍恳求李亨念在兄弟之情,放李璘一条生路。

结果当然是无效,李璘依旧被杀,你自己酿造的苦果,这时候再求情还能有什么用。

正史中,永王李璘案被定性为逆案。

但从李白的诗中,唐代宗继位后很快为自己的叔叔平反,可以推断出李璘并非谋逆。

这次事件,就是一起因为权力争夺而酿成兄弟相残的血案。

这次事件在历史上众多权力斗争事件中,是并不起眼的一次,对历史走向也没什么影响。

但因为这次事件牵扯到三位名满天下的诗人,高适、李白、杜甫,并彻底改变了三个人的命运。

关于三位诗人的恩怨情仇,我们专门以番外篇介绍。


3

虽然肃宗李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称帝,又辣手把爱弟的梦想破碎,初步稳固了皇位。

但李亨所面对的内忧外患,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安史叛军虽然彻底灭亡大唐,但占据着广大的中原地区,消灭叛军仍是肃宗新朝廷的一个核心目标。

朔方军是肃宗李亨手中主要的力量,先后统帅朔方军的郭子仪、李光弼等都是名将。

同时肃宗还从回纥借兵,朔方军与回纥联军,先后收复了长安和洛阳。

之后安史叛军内部自相残杀,动乱不休。

四年之间,安禄山先被儿子安庆绪杀死,安庆绪又被部将史思明杀死,史思明又被儿子史朝义杀死。

此消彼长之下,唐军继续收复失地,剿灭叛军已经只是时间问题了。


但肃宗李亨面临的敌人,可不止是安史叛军,更来源于多个方面。

安史之乱的本源,是武将掌握了巨大的兵权,内轻外重而引发。

朔方军与范阳军,本质上也没有区别,都是军镇。

朔方军击败了范阳军,朔方军就不会再次叛乱吗?

人为因素是偶然,制度因素才是根本。

这是压在肃宗李亨心头的一块巨石。

肃宗对朔方军的将领,内心肯定是不信任的。

所以他想了个办法,就是用身边的宦官来压制和监视武将。

宦官李辅国、鱼朝恩、程元振等,都受到肃宗的提拔和重用,在军国大事中委以重任。

如李辅国协助肃宗指定军事方略,鱼朝恩领兵征战,并在前线军队中派遣宦官监军。

这种情势下,一线作战的将领与监军宦官之间,形成一种制衡和对立的关系。

郭子仪被宦官构陷解除兵权,李光弼因被猜忌郁郁而终,来瑱因得罪宦官赐死,仆固怀恩也与宦官交争,最终不得不走向反叛。

宦官只是肃宗用来压制武将的工具,在肃宗、代宗朝,还能够克制宦官势力。

但之后的演变则出乎肃宗李亨的意料,宦官之祸终成晚唐大祸,更甚于东汉晚期。

这种对于武将既用且疑,派宦官不断掣肘的状态,也导致对于安史叛军不能取得彻底胜利,还留了尾巴。

唐朝廷也只能和安史部曲进行妥协,将河北的藩镇重组后,继续由安史部曲继任节度使。

这也导致了唐代之后仍然存在藩镇割据的情形。

宦官之祸和藩镇割据,是唐帝国中晚期的痼疾,且愈演愈烈,直到大唐灭亡。

我们下篇再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