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肃宗-唐代宗:改革中的无效努力

 历史的精神世界 2022-08-24 发布于北京

作者 戈大只 彭小瓜子

主要观点

唐朝中期的皇帝都很勤勉,但都很无力。

1

唐朝已经是一百四十岁的中年帝国,经历安史之乱,元气大伤。

欣慰唐代宗不负众望,荡平安史之乱,使大唐帝国重新回到和平统一的主旋律。

但战乱虽然平息,安史之乱遗留问题却不容易解决。

安史之乱根本上是武将叛变,导致皇帝重用宦官,用宦官牵制武将。

但制衡也有弊端,带来宦官专权的恶果。

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是大唐帝国进入中唐时期所面临的新问题。

这也是前期唐玄宗、唐肃宗留给子孙后代的负面政治遗产。

中唐的几位皇帝,没有特别昏庸的,都在努力解决出现的新问题。

但治标难治本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朝廷党争终成为无法割除的毒瘤。

 

愈演愈烈之下,唐帝国最终走向衰落。

本集的主人公,唐代宗和唐德宗父子,算是唐代最顺利的一次权力交接。

德宗以嫡长子身份,十五年太子安堵,父亲崩逝后,顺利继承皇位。

因此我们本篇稍微偏离一下主航道,放下个人的故事,重点介绍一下由盛唐转向中唐,唐帝国在政治体制上的巨大变化。


2

中国历代,宦官之祸最激烈的是东汉、晚唐、晚明。

唐代宦官之祸,就肇始于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前,唐代宦官干政乱政并不明显。

初唐、盛唐,能流传下名字的宦官,只有高力士了。

这位陪伴唐玄宗一生的宦官,忠心耿耿,不离不弃,被誉为“千古贤宦”。

可见他虽然位高权重,倍受皇帝信任,但并没有乱政之举。

唐肃宗李亨继位,宦官问题就开始严重。

宦官李辅国,可以称为唐第一代“权宦”。

李亨做太子时期,李辅国就一直跟着李亨。

李亨登基,李辅国有拥立之功,更加受到器重。

“辅国”这个名字,本不是李辅国的真名,皇帝赐名,可见寄予厚望。

逼压太上皇李隆基,与皇后张氏勾结除掉皇子李倓,最终拥立代宗李豫继位,这些涉及皇位的大事,李辅国都是主力干将。

以至于唐代宗李豫登基后,李辅国已权势熏天,竟然跟新皇帝直接说:“大家(皇帝)但内里坐,外事听老奴处置。”

简直是不把新皇帝放在眼里。

月满则亏,物极必反。

身处高位,也要时刻保持谦卑之心,不然很快大祸临头。

新皇帝唐代宗李豫继位后,第一件事就是除掉权宦李辅国。

唐代宗表面优待李辅国,尊之为“尚父”。

但实际上逐渐瓦解李辅国势力,私下联合宦官程元振,夺李辅国兵权。

最后李辅国被人刺杀,头颅被扔到茅厕,谥号为丑


3

唐代宗虽然地除掉了李辅国,但治标不治本。

一个李辅国,下一个李辅国又起来了。

继李辅国之后,程元振、鱼朝恩等宦官相继掌握大权。

帮助李豫除掉鱼朝恩的宰相元载,也是个奸佞小人。

代宗李豫是帝王心术的高手,用小人斗小人,最终依次除掉他们,皇权得以巩固。

但肃宗、代宗朝,开启了任用宦官的滥觞,给愈演愈烈的宦官之祸埋下隐患。

肃宗、代宗父子,都处于平定安史叛乱的艰苦奋斗时期。

酿成安史之乱的主要原因,就是骄横跋扈的武将权力难制,教训非常惨痛。

所以肃宗、代宗一面要任用武将来平定叛乱,另一方面也要防着这批武将坐大难制,用宦官来平衡武将。

既要用也要防。

功臣郭子仪、李光弼等,都受到宦官监军的压迫。

到代宗朝后期,李豫派往各地出使的宦官,大肆搜刮敛财,鱼肉地方,宦官之祸初现端倪。

到德宗李适继位后,开始意识到了宦官问题,逐渐远离宦官。

但经历了奉天之难后,又不得不重新信赖和重用宦官。

可谓按下葫芦浮起瓢,左右为难。

帝国运行到这个阶段,已经是捉襟见肘的地步。

宦官乱政是肘腋之患,但强藩和武将才是心腹大患。

虽然哪边都不好,但是两害相权取其轻。

关于藩镇制度,我们下篇再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