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内卷的时代,我们都是李斯

 历史的精神世界 2022-08-24 发布于北京

主要观点

对于寒门,豁达是一种奢侈的品质。

1

首先,介绍一下李斯。

李斯比你想象中更有才华。

秦始皇的丞相,千古名相,具有杰出的政治智慧,才华比肩管仲、商鞅

荀子的得意门生,法家代表人物,推行中央集权制,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老师荀子没有实现的政治理想,学生李斯实现了

李斯多才多艺,除了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李斯也是一位出色的文学家鲁迅先生表扬:“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鲁迅是一个很骄傲的人,秦朝那么多优秀的文人,鲁迅只看得上李斯一个人。

李斯的千古名作《谏逐客书》,说服了天底下最固执的秦始皇,文章格局、文采、内容都是超一流水平。

历史上优秀的上表有很多,韩愈的《论佛骨表》、海瑞的《治安疏》但没有成功说服皇帝。

司马迁给了这篇文章高度评价,在《史记》中全文收录。

李斯还是一位书法家,李斯写的小隶,教科书式的级别。

李斯的履历非常耀眼。

强人,总是各方面都强。


2

可惜,晚节不保。

秦始皇去世,李斯的后台倒台,李斯的位置岌岌可危。

扶苏又跟李斯的政见不合,扶苏上位之后,必然用更加亲信的蒙恬,蒙恬必然取代李斯,成为秦国的新一任丞相。

为了握住权力,李斯参与沙丘之变,拥立胡亥继位。

一失足成千古恨。

最终不敌老辣的赵高,一年后被灭三族。

身败名裂。


如果没有沙丘之变,李斯前半生的经历堪称完美。

平民出身,凭借自己的努力,一步步成为秦国丞相。

在那个知识垄断的年代,李斯从平民成为丞相,困难程度不亚于朱镕基总理从农村儿童成为一国总理。

生而平凡,但却努力发光。

不仅如此,李斯还是一个大器晚成的例子。

那个年代,人的平均年龄只有40、50,但李斯入秦的时候,已经30多岁了。

李斯事业开始起色时,已经快40岁了。

我们现在经常说35岁“中年危机”,但当时李斯根本没有。

内心有理想的人,从来不怕大器晚成。

李斯有多出色,结局就有多遗憾。

如果李斯死在秦始皇之前,历史评价会完全不同。

李斯很可能超越管仲、萧何、张居正,成为历史上数一、数二的丞相。

可惜上天给了李斯更多的阳寿,也给了他更多的人性考验。


3

李斯的结局,当然是咎由自取。

贪恋权力,不知进退。

但是,对于李斯的晚年,我更希望展现另一个侧面。

李斯寒门出身,没有任何根基。

在秦国朝堂立足,完全依靠自己的本事。

相较于蒙恬和蒙毅兄弟,几代贵族的出身,李斯确实需要步步为营。

没有人知道,那些年他在荀子门下,付出了多少个日日夜夜,才能追赶起点比他高的人。

没有人知道,他在秦国朝堂,毫无根基,斡旋在嬴政、吕不韦、嫪毐等人之间,需要多高的政治智慧。

当李斯好不容易获得这一切,让他放弃这一切,谈何容易。

一句功成身退,说得轻松。

不是所有人都是范蠡。


我们每个人身上,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李斯的影子。

在我们的品质里,有严谨、自律、坚持等,但就是没有豁达。

我们知道拼搏,但不知道放弃为何物。

我们知道前进,但不知道后退为何物。

因为后退,是深不可测的深渊。

对于寒门,豁达是一个奢侈的品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