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割让燕云十六州,为什么祸在千秋(李嗣源—李从珂)

 历史的精神世界 2022-08-24 发布于北京

主要观点

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从此使汉民族失去了长城屏障。

1

后晋、后汉,是五代中两个短命的王朝。

国祚相加也就十四年时间,属于存在感很低的王朝。

但后晋一朝,在中国历史上却成为一个重要转折点。

从这一时期开始,中原农耕文明与北方游牧渔猎文明的交锋,形势发生了逆转。

之前的历朝历代,对北方的胡族,一直是压制状态。

无论是大一统时期,还是分裂割据时期。

两汉和唐代这样的强大王朝,自不必说,都把北方胡族都赶到欧洲去了。

即使是比较衰弱的短命王朝或割据势力,比如战国时期的燕国、赵国、隋朝等,也是能压制住胡族的。

基本上,以长城一线为边界,中原文明能完全占据适宜农耕的区域,北方胡族被锁死在草原游牧区域。

但历史上最著名的汉奸,石敬瑭的横空出世,逆转了战略大势。

从石敬瑭之后,中原文明经历了两宋的被北方政权持续压制,然后是元、清的两次整体沦陷,直到近代被西方和日本轮番凌虐。

从此之后,中原文明很难再全据农耕区域,总是会有部分或全部沦于胡族,从而造成被游牧文明压制的结果。

可以说,从石敬瑭在契丹的支持下建国,直到1945年抗日战争取得胜利,一千年间,中原汉族遭遇了重大挫折。





2

李从珂夺得帝位,便与石敬瑭发生了激烈的权力争夺。

但石敬瑭只有河东一隅之地,对抗中处于下风。

此时石敬瑭作出了一个令他遗臭万年的决定。

石敬瑭向契丹皇帝耶律德光求救兵,拜耶律德光为父,交换条件是割让幽云十六州的土地。

但是,还有一些人为石敬瑭的卖国行为进行开脱,认为乱世中为求自保,引外族援军参与内战,情有可原。

之前唐朝也有借兵回鹘的先例。

但是石敬瑭开出的条件,完全突破了底线,丧权辱国就连他身边的亲信,如刘知远,都看不下去了

第一,关于认父。

石敬瑭比耶律德光大十岁,但从辈分上说,耶律德光也确实可以算作石敬瑭的父辈。

当年李克用与耶律阿保机,称兄道弟,也是一种外交策略。

但此时的认父,不是石敬瑭的个人行为,也代表两个政权之间的臣属关系。

除了认父,石敬瑭代表的后晋国,也向契丹国称臣,这就同时有辱国格和人格了。

之后石重贵仅向契丹称孙,但不称臣,这是有意将个人与国家划分开。

第二,关于民族。

石敬瑭的出身不详,各史书记载,有的认为他是沙陀族,有的认为他是汉族,所以他究竟能否算“汉”奸,也有模糊处。

但当时沙陀族和汉族已基本融为一体,李克用、李存勖是沙陀族,但他们认唐朝为正朔,国号也以“唐”命名,后世也把后唐作为中原正统朝代看待。

其实从民族认同讲,已很难区隔。

用汉奸这个名词亦无不可,也没必要非得纠结是否是狭义“汉族”。


3

第三,关于自保。

李从珂对石敬瑭步步紧逼,直至大兵围攻,欲除之而后快。

石敬瑭奋起反抗,也是情有可原。

但石敬瑭为了自保,割地认爹,这就属于为了达到个人目的,毫无节操,不惜祸国殃民的程度,奴颜卑骨,颜面无存。

就算不考虑道德层面,这个谈判能力也确实不行,耶律德光本身就有南下中原的意图,这与契丹发展态势有关,在这种形势下,求援兵也无需如此卑微,一如刘知远所说。

第四,关于割地。

幽云十六州的割让,对中华文明是个重大损失,失去了长城屏障,加强了北方胡族的实力,也是大格局逆转的重要因素。

当然这里有些细节上的参差,比如有两州之前就被契丹夺走,比如当时幽云十六州在赵德均赵延寿父子手中,赵氏父子同样献媚契丹等。

但这些细节仍不能减轻石敬瑭主观卖国的恶意,以及造成重大而深远的恶果。


其实写的有些罗嗦了,石敬瑭就是汉奸无疑。

但这是我们第一次如此斩钉截铁的否定一个人。

即使是对反面人物司马衷、贾南风、商纣王等,我们也是辩证看待,一分为二。

因此有必要细致分析,否则就落入情绪化指责、简单扣帽子的陷阱。

总结一下,石敬瑭认贼作父,引狼入室,奴颜卑骨,给华夏文明带来了无法挽回的重大损失,遗毒甚至流祸千年。

我们把石敬瑭列为中华“四大汉奸”之首,其余三位则是赵构秦桧组合、吴三桂和汪精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