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要观点 政治讲究平衡,不一定善恶报应。 1 宋仁宗时期,很多人物和故事,都是后世平话、演义、小说的原型。 例如狸猫换太子。 最有名的是清代小说《三侠五义》,记录了这个故事。 故事大概情节如下: 宋真宗的刘妃和李妃都怀孕了,约定谁先生儿子,就作为太子。 结果李妃先生了儿子。 刘妃嫉妒之下,串通太监和接生婆,用剥了皮的狸猫,换走了刚生下的太子。
刘妃命宫女寇珠害死太子,寇珠不忍,暗中将婴儿交付宦官陈琳。 陈琳将太子偷带出宫,送给八贤王抚养成人。 刘妃不久也生下儿子,被立为太子。 李妃因生下怪物,被皇帝怪罪,打入冷宫。 但刘妃之子夭折,真宗再无子嗣。 八贤王将偷出来的皇子,假称是自己的儿子,献给皇帝当作太子。 太子长大后,在冷宫见到李妃,母子天性,泪流满面。 刘妃得知后,严刑拷问寇珠,寇珠刚烈,触柱而死。 刘妃又进谗言,处死冷宫中的李妃。 小太监余忠替李妃殉难,偷放出李妃。 另一太监秦凤送李妃隐居陈州破窑,然后秦凤自焚而死。 包青天查清真相,将李妃带入宫中,母子相见。 刘太后阴谋败露,自尽而死。 小说写的非常精彩,刘太后之恶毒,八贤王之深明大义,寇珠陈琳之忠心护主,李妃之凄惨悲凉,包青天之铁面无私,跃然纸上。 最终结局也必须是,善恶到头终有报,一个爽字了得。 2 显然这个故事与历史大致脉络,有相符之处,但也有很大不同。 小说讲究的是故事精彩纷呈,刻画人物入木三分。 明清小说多是给老百姓看的,所以忠奸善恶,丝丝分明。 这才能读得拍案而起,引来更多共鸣。 但政治则更讲究平衡,讲究逻辑,讲究计算,不需要分辨忠奸善恶,也不一定要善恶报应。 比如刘太后其实并没有虐待李妃,更没有狸猫毒计。 但她强硬弄权是真,也会招致不满。 八贤王也没有什么大义,他装疯也好,告密也好,都是见机行事。 宋仁宗面对真相,还是得大局为重,和谐社会。 这事也跟包青天毫无关系,仁宗认母的时候,包拯还没步入官。 当时包拯在老家给父母守孝,若干年之后才出仕做官的。 八贤王这个形象也为人津津乐道,在《杨家将》中,八贤王与寇准珠联璧合,共同保护杨家。 《杨家将》中的八贤王叫赵德芳,是宋太祖的小儿子。 但历史上的赵德芳二十二岁就死了,可能是被宋太宗害死。 所以八贤王怀抱金锏,上打昏君,下打奸臣,以一位忠义老王爷主持正义的姿态出现,这就不可能是赵德芳了。 太宗第八子赵元俨,人称“八大王”,历经太宗、真宗、仁宗三朝,位极人臣,六十岁去世,这个才与小说中八贤王的形象对榫。 采用赵元俨的生平形象,又同情赵德芳死得不明不白,所以后世“八贤王”的艺术形象,就将二人合二为一了。 3 最后再澄清一个普遍性误解。 北宋著名词人柳永,在野史笔记中浪迹青楼,词风艳丽。 然后因词中有一句:“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触怒了宋仁宗。 宋仁宗对柳永创作的艳词不满,于是在科举放榜时,对着柳永的卷子说:“既然浅斟低唱,何用浮名,且去填词。” 于是就在金榜上划去了柳永的名字。 柳永从此无法再入仕途,只好一生蹉跎于秦楼楚馆,自号“奉旨填词柳三变”,受歌妓们资助,醉生梦死,潦倒一生。 最终柳永死在青楼,众青楼女子凑钱安葬他。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这个故事流传很广,大家都为仁宗的任性霸道,柳永的命运多舛,歌妓们的情意绵绵所打动。 其实,这个故事不符合历史,冤枉仁德的宋仁宗了。 真实历史是,柳永年轻时确实几次赶考落第。 但这个时期,宋仁宗还是个孩子,他登基前柳永就开始科举。 他登基后,也有十年没有亲政。 柳永屡次落地,跟宋仁宗无关。 反而是宋仁宗亲政之后,马上开了一科恩科,放宽了录取尺度。 在这一科中,柳永与其兄柳三,成功的进士及第,并步入仕途,这年柳永已经五十一岁了。 所以柳永不但没被宋仁宗打压,反而是他晚年登科的恩主。 柳永之后为官十几年,也没当什么大官,因为年老退休回家,七十高龄寿终正寝,也不是潦倒的死在青楼。 当然,小说故事永远比真实更加拨动人心弦,也更加符合民间口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