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述律平与儿子夺权(耶律阿保机-耶律德光)

 历史的精神世界 2022-08-24 发布于北京
作者 戈大只 彭小瓜子

主要观点

北部归母亲,南部归自己。

1

在母亲的淫威之下,两兄弟虽然暂时分出了胜负,但实际日子都不好过。

耶律倍灰溜溜的返回辽东,继续当他的东丹王。

但述律平和皇帝,对他仍是严加防范,多方猜忌,日子很难熬。

这时后唐明宗李嗣源在位,他敏锐的发现了契丹的裂隙,所以密诏耶律倍前往后唐。

三年后,不堪压迫的耶律倍,带着爱妾高氏和珍藏的图书,从辽东渡海投奔后唐。

从这事可以看出,耶律倍确实是真倾心汉文化。

逃跑时契丹族的妻妾都不要了,儿女也不要了,就带着个汉族宠妾,还有汉文藏书,投奔中原了。

耶律倍即将上船之际,悲从中来,吟诗一首,刻于木牌。

小山压大山,大山全无力。羞见故乡人,从此投外国。

——《海上诗》耶律倍

这首诗是现存的第一首契丹人写的汉文诗,辽诗开山之作。

历来评价还很高,比如赵翼说它:“情词凄婉,言短意长”。

但恕我欣赏水平有限,这首诗除了历史意义重大,水平真的还需要继续提升。

当然,耶律倍诗绘画水平还是出类拔萃的,《宣和画谱》称“笔法可传”。

总体来说,耶律倍的汉学功底是非常深的。

耶律倍受到李嗣源的热情接待,天子仪仗迎接,赐国姓,改名为李赞华。

但实际上耶律倍在后唐过得并不好,毕竟李嗣源只是把他当作政治筹码,奇货可居,一个高级俘虏而已。

耶律倍虽然名义上在后唐做节度使,但实际上并未参与什么政事,只能是纵情诗酒书画而已。

遭遇重击,有家难回,在外漂泊又被严防死守的日子,逐渐将耶律倍折磨得精神都不太正常了。

他经常在姬妾手臂上刺个洞,然后吸血,对犯错的侍婢施以酷刑。

到中原后他另娶了妻子夏氏,都因恐惧主动要求削发为尼。

一个热衷文艺的青年,生生被折磨成了一个魔鬼。

之后李嗣源去世,后唐内部动乱,耶律倍又反水,密报辽太宗,请兵攻打后唐。

辽太宗果然发兵攻灭后唐,末帝李从珂在自焚之前,先派人刺杀了耶律倍。

耶律倍最终还是死了。


‍‍‍‍‍‍‍‍

2

哥哥命运多舛,弟弟其实日子也不好过。

耶律德光虽然登基称帝,但权力仍被述律太后所垄断,皇帝无非是一个提线木偶。

在太后面前,皇帝战战兢兢、唯唯诺诺,连大气都不敢多喘。

更为关键的是,太后更偏爱三儿子耶律李胡,只不过因为太祖去世时,三弟年龄尚小,所以未参与皇位之争。

但随着李胡年龄增长,太后心中的下一任皇帝人选,非李胡莫属。

太宗登基三年后,在述律太后的安排下,立耶律李胡为“皇太弟”,兼任天下兵马大元帅。

此时太宗耶律德光还没有儿子,不知道他对于这个安排心中作何感想。

但一年后耶律德光的长子耶律璟出生,想必心中会有另有打算了。

耶律李胡性格暴虐,才能远不如两位兄长,只是因为母亲的宠爱,才获得皇储之位。

述律太后一手遮天,权势无双。

但耶律德光逐渐坐稳了皇位,也开始要与母亲掰掰手腕了。


3

辽太宗耶律德光渡过了难熬的几年时光,在母亲威压下,立三弟耶律李胡为“皇太弟”。

半年后哥哥耶律倍浮海投唐。

一年后长子耶律璟出生。

耶律德光三十岁才中年得子,而且正逢他与母亲、兄弟争夺白热化之际,这个儿子可谓天降瑰宝。

因此耶律璟受到父母的宠爱,那是必然的,当然这也就养出了一个被惯坏的孩子,此是后话。

对于辽太宗耶律德光来说,有儿子和没有儿子,心境是完全不同的。

如果没有子嗣,那母亲怎么摆布也都无所谓,弟弟继位就弟弟继位,侄子继位就侄子继位。

但有了儿子,难道还不得给儿子铺平道路吗?

所以辽太宗开始反弹,但他显然不能跟母亲硬撞,那是没有胜算的。

只有两个方法,耐心的等母亲去世,或者自己建立绝大功勋,来逆转乾坤。

母亲年过五旬,但看上去还硬朗的很,保不齐比自己还能活的长,所以第一条路不能指望,那就被逼无奈建功立业去吧。

正巧这时后唐内部大乱,李从厚、李从珂、石敬瑭等互相倾轧,我们之前五代系列中介绍过。

石敬瑭与大哥耶律倍,都发来密信,希望耶律德光能够发兵南下,攻取中原。

这正中耶律德光下怀,所以他执意发兵南下。

但述律太后对中原和汉文化都没有什么兴趣,所以她对发兵南下提出了反对,一如当年她反对丈夫南下。

但耶律德光铁了心,软磨硬泡之下,终于让母亲首肯。

述律太后坐镇国内,太宗耶律德光亲征中原。

从公元934年发兵,在石敬瑭的协助下,两年时间,就攻灭了后唐,扶立了后晋。

后晋高祖石敬瑭信守承诺,割让幽云十六州,并对辽太宗耶律德光称“儿皇帝”。

辽太宗借机改革国内政治,以原都城为上京,以幽州(今北京)为南京。

实行南北两面官制度,在两京分别建立两套执政班子,互不统属。

北面官是契丹族的官制,用契丹人做官,掌管辽朝军政大权。

南面官是效仿唐朝的官制,主要以汉人来担任官职,管理汉族人的事务。

相对应的,在地方官制中,契丹人和其他游牧部落,采取部族制,汉人、渤海人这种农耕民族,采取中原的州县制。

这算是辽国的独创,一般中央集权的帝国,都是一套行政班子。

辽建立两套并行的班子,既是胡汉交融的帝国所需,辽太宗心中也可能自有私心,为儿子留个后路。

到石敬瑭死后,石重贵继位,石重贵不像他爹那样卑躬屈膝,对辽国称孙不称臣,意图摆脱辽国的控制。

辽太宗再次亲政中原,又经过三年的征战,骨头硬的石重贵兵败投降,后晋灭亡。

公元947年,二度攻入汴梁的辽太宗,将“大契丹国”的国号改为“大辽”,相当于以中原皇帝的身份入主中原。

再结合之前的南北两院的制度建设,一幅美好蓝图即将呈现眼前。

辽太宗和儿子坐稳中原皇帝,弟弟和母亲就在上京草原上驰骋,岂不皆大欢喜?

可惜辽国此时还没有能坐稳中原的实力和准备,因缺乏后勤补给,军队南征时主要靠“打草谷”抢劫百姓,失去民心,激起遍地的反抗。

刘知远趁机在晋阳称帝,建立后汉,后晋藩镇和旧将纷纷起兵响应,辽国在中原的统治摇摇欲坠。

辽太宗明白过来为时过晚,只好班师撤回幽州。

大军返程至河北栾城,辽太宗病逝,享年四十六岁,壮志难酬。

述律太后的传奇还没有落幕,下一篇继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