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聪明人做事的十种思维逻辑——思维高度决定人生上限

 12345csdms 2022-08-24 发布于湖南

段琛

段琛

专注B端运营,欢迎关注同名公众号

关注他

7 人赞同了该文章

很多优秀的职场人士,不是说能力如何强,而是长于思考。大家都说某个人“做事有章有据”,究其根本,在于人家的思维逻辑强,而且能真正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我把这些内容罗列出来,细细一看——道理都懂,就看怎么用!按说,只要长时间训练,这些思维逻辑就能深深地刻在脑海中,形成本能。但是,真正能用起来的还是凤毛麟角。

所以,按我自己的欠缺程度来排序,将这些内容一一记录。

——————————————

一、闭环:有始有终、循环往复

管理学科中,有个管理工具(或思维方式)叫“PDCA循环”。它最大的作用是“持续性改进”,在企业管理中适用于方方面面,如产品研发、人力资源管理、项目管理等。也适用于个人管理,目前本人正在试验中。

P,即Plan。做事前先做计划,知道目标是什么,采取什么动作,规避什么风险。这个计划再简单,也比没有好。有意识地去制作计划,能够训练自己的规划意识,对我来说,有计划,能很大程度减轻“茫然无措的焦虑感”。

D,即Do。执行力是很多人最欠缺的特质:想法很棒、计划很完美、资源都到位,就是动不起来!比如我的例子,不管是因为拖延症,还是完美主义,最后都统一归结为执行力的问题。让自己动起来的唯一方法,就是自己骂自己一通,然后做着做着就上手了。

C,即Check。执行过程中,要有随时停下来检查、控制变量的意识。在运营工作中,“灵活应变”是基本要求,盲目执行不可取。要灵活应变,就得定期复盘,可能是每个月,每周,每天,甚至是下一刻。复盘出来的结果只有两种:好的经验、坏的教训。

A,即Act。因为费脑子去想这些问题了,所以不能浪费,要把这些经验、教训标准化,形成下一步行动方案。好的经验要吸收,踩过的坑要迈过去。由此产生新一轮的PDCA。

“闭环”意识的实际应用,在于“循环往复”,它带来的最大影响,应该是“螺旋式上升”。

二、试验:敢尝试、会尝试

获得的知识、经验,要去尝试,证明它是可行的、有价值的。没有被证明过的知识、经验,都是空谈。所以,一定要去试验,拿结果来说话。

我的工作履历中,一直和产品研发岗打交道,深受影响的一个试验方法就是“A/B Test”。比如,我们准备迭代一个新页面,但是拿不准某个icon的命名效果,那就两个方案一起上,以测出来的结果为准,大家喜欢哪个就用哪个。这就是典型的“A/B Test”,很简单,也很实用。

同时,“试验”应贯穿于所有策略中,无论是组织管理、产品研发,还是个人管理,都要持续不断地尝试新方案,在不断的试错中收集有效反馈,确保最后结果是经过“对比论证”的,“试验”越多,其结果越接近于正确。

爱迪生有句话挺好——“我没有失败,我只是发现了10000种不成功的办法”。

三、数据:Data tell the truth

很多人做决策、说话,凭感觉——“差不多”、“我觉得”、“估计”、“可能是”......这类词汇在国人口中太容易出现了。原因就在于对数据的不重视,或者不能有效利用数据。

我经历过很多次打脸后,才猛然意识到数据的重要性,对数据的使用也是逐步建立、丰富起来的。严谨的性格背后是一整套数据体系的支撑,每一次优化都来自数据提供的真相。

数据管理,先做好数据埋点。埋点,主要关注这几个层面:

人力:做个人管理,就自己一人,没什么好考虑的。涉及协作的,要看人员数量、能力擅长/缺陷(可以评分)、关系亲密程度(评分)、社会背景(评分)等。总之,人力方面的数据化,一是罗列指标,二是评分制,让定性尽可能转化为定量。

时间:每人每天的时间都是24小时,这一点上大家都是公平的,差距体现在24小内的利用程度。做好时间的统计,最核心的指标是时间上的投入产出比。仅仅在“玩手机”一项,就可以查看各个APP的时间占用时长,再去看每个APP的收入如何,就很清楚哪些行为是真正有价值的。

资金:记账,是各种理财知识的基础,不记账,从一开始就对钱无感,何谈理财?所以对资金的数据分析,第一步就是做好记账。懒得记也没关系,把收入、支出渠道统一到支付宝,它可以自动记账,年底还能来一份年度账单,方便的很。

数据思维的训练,可以分为三步:

1、确立指标体系

数据好找,但是哪些是我需要的,哪些是多余的,这些都要提前想清楚,所以“指标”才是最重要的。

体系的构建,除了多项指标的集合之外,还需要三个对比维度:和自己比、和竞争对手比、和大盘比。

2、收集数据

指标建好之后,就是让数据进到这个体系内。一是做好数据埋点,二是找一个汇总分析工具,三是生成报告(最好能自动提醒)。

3、优化

这里的“优化”,分为两个含义:一是动作上的优化,二是指标上的优化。

第一个:指标没问题,数字真实,反映出来的问题,就是需要优化接下来的动作。

第二个:措施、执行上都没问题,数字也对,但是达不到指标,或很容易达成指标,那就是指标有问题、不合理,要么改数值,要么换指标。

四、逻辑链:懂逻辑的人不要太可怕

“逻辑”这个词很虚,大部分人都听过,但是很少人能理性对待逻辑,更别提熟练使用。

从学术上讲,逻辑包括形式逻辑、辩证逻辑。形式逻辑分为归纳、演绎;辩证逻辑包含矛盾、对称。

归纳,可以理解为科学家——把大量实验结果的原因找出来,上升为科学理论。

演绎,可以理解为侦探——根据已知的理论,从现象出发,推测出结果。

辩证,其内容复杂,很难一下子概括出来,建议通读《毛泽东选集》。

逻辑链的意思,就是从某个节点出发,分别向前、向后去探究,链条越长,越能抓住事物本质。

1、多问几个“为什么”:包括证据、限定条件,即“怎么证明这个结论,大前提是什么”?探究原因,有助于理解问题根源。

2、多问几个“然后呢”:第一是会出现几种结果,第二是各自的限定条件是什么,第三各自的触发概率是多少?深挖结果,有助于提出行动方案。

懂逻辑的人,总是能根据现有的情况,采用相对合理的策略去执行,以最小成本换取最高收益。

五、决策树:排除干扰,追求精准

做产品设计,特别是涉及到用户操作这一块,对“决策树”的概念肯定不陌生。从顶端设计开始,一层一层地往下开展,每个模块都能分出好几条支线,最终形成一个庞大的树状结构。

每一层划分,都有参考依据,比如考虑职业选择时,可以罗列出年龄、兴趣、能力擅长、薪资、职级等;

越接近顶端,其参考依据的权重越高,比如最看重的是薪资,低于3万月薪的不考虑,面临众多机遇时,就能排除掉一大批干扰项;

参考依据有变化时,需要调整决策树的机构,比如更看重职级,主管、经理都不考虑,那就看看总监级别的职位。

总而言之,决策树的作用,归根结底,就是用来排除,要的就是精准结果。

六、时间:谁都逃不过改变

时间序列的最大影响,在于万事万物都会改变,可能从某一节点来看,它是不变的,但是时间一拉长,肯定有明显的变化。

所以,固步自封是坚决反对的,积极面对新的变化,才是趋利避害的基本态度。

对于时间序列特点,可以从三个角度来看:

1、趋势:数学分析中很重视趋势,它是一直长期的单调状态(递增或递减),趋势变化的那个点被称为“拐点”。

股市曲线图最能说明这个特点:单个交易日内的股价变动很频繁,但是时间一拉长,比如1个月,或者1年,能够很明显的看到这只股票的整体趋势如何。

所以必须站在时间跨度很大的环境下,才能洞察趋势的变化,之后能做的就是“顺势而为”。比如袁世凯,顺势反清,成为民国实权第一人;逆势称帝,抑郁含恨而亡。

2、季节:短时间的波动规律,比如降雨表、用电表,很典型的季节性表现。而且,现实情况中,季节与趋势是互相结合的:拉长时间来看趋势;固定时间来看谷峰变化。

3、周期:长时间的波动,即为“周期变化”。宏观经济中有个规律,大概十年左右发生一次经济危机,十年,就是经济繁荣与衰退的变化周期。

有周期意识的,比有趋势思维的,要高出一个层次。因为趋势有终点,大趋势上扬时,需要保持足够警惕,等待拐点的来临,一旦情形有变,立刻抽身而去。

所以,我们需要着重锻炼自己的时间序列意识。目的也很简单:一是预判未来走向,二是识别异常情况,三是设置安全区域。但很难实现,能实现的那些人,已经在历史上证明了自己。

七、相关性:繁杂数据中找出隐形关联

没有必然关系的时候,我们就去找相关关系。

现实中的各项数据、事物关联等,是错综复杂的,特别是当今的“大数据时代”,繁杂的信息让人应接不暇,更别提好的处理方法。

找相关,只看最显著的两个要素之间的数据关联:正相关、负相关、不相关、非线性相关。最方便的查看工具,就是坐标轴,Excel中有相关性的图表,直接套用即可。

当然,严谨的决策,不能只看某一种维度的相关性,它只是一个不错的视角而已。

八、漏斗:厚积才能薄发

搞运营的都清楚这个模型:AARRR模型,典型的漏斗思维。

Acquisition:获取

Activation:活跃

Retention:留存

Revenue:收入

Refer:传播

每一层都有一定的容量,漏斗越往下,容量越小;每层之间的比例,即转化率。

对应地,我们能做的,一是扩大容量;二是提升比例。即增加数据量,提高转化率。无论是做企业方面的用户管理,还是做个人方面的收入提升,都是同样的道理。

所以,什么时候都要强调“夯实基础”的重要性。

九、矩阵:可量化的指标才是好的指标

我在大学的专业课上,印象最深的就是“波士顿管理矩阵”,后来的工作中也频频用到,主要是为了做选择。

按照BCG Matrix的理念:每块业务,都可以简单的按照“市场份额”、“增长率”两个维度来设定矩阵。

对应地,这个矩阵会产生4个象限:

低份额+低增长:瘦狗业务

低份额+高增长:问题业务

高份额+低增长:奶牛业务

高份额+高增长:明星业务

确定好业务的性质以后,砍掉“瘦狗”、调整“问题”、维持“奶牛”、发展“明星”——决策也随之产生。

其他事项也可以套用:首先找准两个最关键的维度,其次列出四个象限,最后评估各个模块并决策。

十、分类:人以类聚,物以群分

我干了5年的运营工作,最基础的工作思维就是分类,再复杂也能分得出来,也必须得分出来。因为运营工作的要求之一是精准,精准的前提是分类。只有细分,才能精准地抓到各个细节,加以定位,才好做决策。

换到个人管理上,也是一样:健身保养、思维提升、技能训练、人际加强等,再琐碎的事项,都能装到各个桶里。

分类的作用,就是理出脉络,精准地制定行动方案。

它应该是最基本的处事思维。

发布于 2020-01-20 10:39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