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吃“饱”了去打侵略者:二战苏军饮食(上)

 小手空空 2022-08-24 发布于贵州

本文作者:大兵

文章图片1

来自北方严寒的苏联人吃什么?

一手啃着大“列巴”蘸肥油,一手举着酒杯,再来上一碗甜菜汤下饭,虽然粗犷但想想也挺爽。其中俄式的列巴(面包)由新鲜的小麦粉烤制而成,在我国与俄罗斯接壤的新疆和东北部分城市也是特色,笔者多年前曾在哈尔滨买过,刚出炉的时候那股纯纯的麦香味儿到现在回忆起来都上头!

文章图片2

不过在战争时期这些都是幻想…

在苏德战争爆发前,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还是颇有成果的,部队的伙食水平也比较高,以下列举一份战前的统计标准:

文章图片3

注:苏联的气候,官方只区分夏、冬两季;以上数据来自相关文献记载,由作者选取具有参考价值的部分整理制表。

从以上的主食用料等级中就可以看出,这时苏军的列巴相信是那种真正带着小麦味儿的。伴随着战争初期连连失利,截止1941年11月,苏联已经失去了38%的粮食产地、84%的糖产地,还有38%的牲畜和60%的猪都被德国人夺去了!最糟糕的是战争头一年,苏联阵亡加投降损失了570万的青壮年,而其他男性甚至青年女性都被征兵了…这反映在农业生产上的后果是:即便苏联已经把工、农业中心向乌拉尔山区转移,并在西伯利亚开始垦荒,粮食产量还是从1940年的9560万吨跌到了1941年的5590万吨;1942年的时候只有2970万吨,同年的土豆产量是2380万吨,肉类屠宰量更是只有可怜的180万吨!

PS:以上数据请除以当时苏联人口1.1亿...

文章图片4
文章图片5
文章图片6

▲战争初期由于德国的突然行动,加之苏军自身在指挥决策上的连连失误,导致了严重的人口和土地损失。

“不仅仅是我们,整个俄罗斯都在挨饿!”

这是列宁格勒围城期间,日丹诺夫书记对饥饿的百姓们无奈地回答。那个时候只有作战部队每人每天能得到400克面包,生产线上的工人是200克,公职人员150克,而老弱妇孺每天只能得到100克…政府要求所有不参加战斗和生产的人,躺在床上尽量不要动以降低热量消耗!

文章图片7

▲这点面包可能就是一个普通公民在列宁格勒一天能获得的食物...

文章图片8

▲就是在如此低的配给之下,布尔什维克兵工厂的女工们依旧在加班加点地生产。

而这时的面包也早已变成了“黑面包”——比起德国全麦面包是因为烤制颜色深被称为黑面包,苏联的“黑面包”是真“黑”:在面粉中混合了小麦磨制过程中碾下来的皮层、糊粉、麸皮,还有玉米芯、草根渣,甚至是锯末混在里面!这种黑面包通体发黑,没有麦香味只有一股酸臭味,而且奇硬无比,不配上口汤根本咽不下去。当然这时候的“汤”也不是那种将腌肥肉、胡萝卜、洋葱、土豆、小米混在一起的传统哥萨克美食“库列什”了;而是有什么煮什么,大部分时候就是玉米糊糊和烂菜叶子加点盐熬成的一锅粥——它的作用仅仅是充分发挥食物的热量并帮助下咽。

当年苏军士兵曾自嘲:冬天的黑面包扔出去能砸死一个侵略者!

文章图片9

▲一碗难得的热汤也要分享,旁边的黑面包不仔细看还真以为是块砖。

文章图片10

▲看这位小哥痛苦的表情,就知道牙床有多受罪了。

文章图片11

▲就是这样一块块像砖头一样的黑面包,也不能敞开供应。

实际上肯定舍不得扔,在列宁格勒最紧张的时候,地下交易的行价是2块手表换一条2.5公斤的黑面包,这可是10个战士一天的口粮。很多苏军指战员为此都捐出了他们的手表和戒指…

值得一提的是,一向以严谨著称的德国人还专门研究过苏军的这种黑面包——通过营养学家对面包成分的化验分析,德军情报部门向希特勒建议:

每天150~250克这种黑面包根本不足以维持人体基本活动的最低营养摄入,两个月后这座城市连老鼠都会饿死!

文章图片12

这一判断加上出乎预料的重大伤亡,是促使希特勒他的将军们对列宁格勒围而不攻的主要依据。

“既然这些顽固的苏联人早晚会饿死,何必让德国的士兵再付出生命?”

然而最终这座伟大的城市和她的保卫者们就是靠着黑面包和用生命开辟的冰上补给线,坚守了872个日日夜夜,迎来了解放!

文章图片13
文章图片14

▲冰面上的运输极其危险,损失了很多卡车和司机,但却是这座城市的生命线。

文章图片15

▲生产自救也是必须的——喀山大教堂门口变成了菜园。

从1941年9月20日开始,苏军下达了第312号命令,明确了前线和后方严格的配置制度:

文章图片16

但实际情况是这个标准根本执行不下去,在严寒天气下高强度作战的士兵往往每天需要5000大卡的热量,对很多作战部队来说食物的缺口远大于武器弹药!

1941年莫斯科城下的冬天不仅仅摧毁着侵略者,对苏军来说同样是煎熬…

文章图片17

▲苏军正在凭证领用配给。

文章图片18

▲战争初期这些被俘的苏军战士只是神情沮丧;

文章图片19

▲而这些在1942年夏天还坚持作战的部队已明显看出了营养不良。

“没有来自美国的援助,我们根本挺不过1942年…”

这是战后美国中情局监听到赫鲁晓夫的一次内部通话。

文章图片20

从1942年夏天开始,根据《租借法案》,苏联获得了来自美国的大量武器装备和生产物资。长期以来人们对于援助苏联的认识仅仅停留在飞机、坦克上,实际上苏军在战时的军工生产组织还是很成功的,来自美国武器援助的总量仅占战时苏联生产飞机的13%和装备坦克的8%。《租借法案》对苏联最大的意义其实是获得了急需的粮食和紧缺的工业生产材料:

其中美国方面粮食的总援助量达到了420万吨——小麦、面粉等纯粮只占1/4多,剩下的全是蛋白质和糖类,这对于1942年已经陷入饥荒边缘的苏联太重要了!挺过了这一年苏联的粮食生产才恢复到至少能自给的水平。

文章图片21

▲援助苏联的美制M3坦克——在苏、德之间的二战坦克巅峰对决中,这玩意儿就是个废物!

文章图片22
文章图片23

▲来自大洋彼岸的斯帕姆罐头和浓缩鸡蛋粉。

还有铁路,战争时期苏联约92%的铁路设备是通过租借获得的;没有铁路,在乌拉尔山区和西伯利亚垦荒获得的新粮食产量,甚至武器弹药根本及时运不上前线,将士们还得挨饿。

文章图片24

所以客观地说,尽管来自美、英等国的援助仅仅占苏联战时工、农业生产的很小一部分,但缓过了1942年的这口气,对之后战争的转折意义深远。

也就是从这时候开始,苏军士兵的战地“大乱炖”变得丰富而粗野起来——

文章图片25

(未完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