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内经临床运用 (治则治法)11.15.素问·针解

 昵称1Z7nN02j 2022-08-24 发布于福建

第六节  素问·针解

题解  本篇为解释针刺的道理及方法,故称"针解篇"。

提要  本篇讨论了虚则实之、满则泻之等针刺的基本原则;论述疾徐补泻的操作方法和医者行针时的态度;结合天地四时阴阳等人与自然的关系,说明九针的意义及用途。

原文一

黄帝问曰∶愿闻九针之解,虚实之道。岐伯对曰∶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1】。气实乃热也【2】。满而泄之者,针下寒也【3】,气虚乃寒也。菀陈则除之者,出恶血也【4】。邪胜则虚之者,出针勿按【5】。徐而疾则实者,徐出针而疾按之【6】;疾而徐则虚者,疾出针而徐按之【7】。言实与虚者,寒湿气多少也【8】。若无若有者,疾不可知也【9】。察后与先者,知病先后也【10】。为虚与实者,工勿失其法。若得若失者,离其法也【11】。虚实之要,九针最妙者,为其各有所宜也【12】。补泻之时者,与气开阖相合也.【13】。九针之名,各不同形者,针穷其所当补泻也【14】。

【注释】

【1】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即治虚证用补法,针后要有热的感觉。

【2】气实乃热、气虚乃寒∶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卷十九知针石无此二句,丹波元坚《素问绍识》云"疑是注文稿所错。”此说似是。

【3】满而泄之者,针下寒也∶即实证用泻法,针后有寒的感觉。

【4】 菀陈则除之者,出恶血也∶王冰《黄帝内经素问》注∶“菀,积也。陈,久也。除,去也。言络脉之中血积而久者,会针刺而除去之也。”

【5】邪胜则虚之者,出针勿按∶指泻法。马莳《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注∶“邪盛则虚之者,言诸经邪气之盛者,皆泻其邪,出针之时,勿按其穴,令邪气之发泄也。”

【6】徐出针而疾按之∶指虚证用补法。王冰《黄帝内经素问》注∶“徐出,谓得经气已久,乃出之。疾按,谓针出穴已,速疾按之,则真气不泄,经脉气全。故徐而疾乃实也。”按《灵枢·小针解》云∶“徐而疾则实者,言徐内而疾出也。”与此文、义皆异。详考王注,二经互参,二说似可互相补充。即刺虚用补时,可徐缓进针,正气已盛,乃疾出针,速按针孔,则经气不泄。

【7】疾出针而徐按之∶实证用泻的方法。王冰《黄帝内经素问》注∶“疾出针,谓针入穴已,至于经脉,即疾出之。徐按,谓针出穴已,徐缓按之,则邪气得泄,精气复固。故疾而徐乃虚也。”张志聪《黄帝内经素问集注》注∶“疾而徐则虚者,言邪气已至,乃疾出之。针既出穴,则徐按之,使邪实可泄而虚,此泻实之法也。”即刺实用泻时,可疾速入针至于经脉,即可将针缓缓起出,而徐按针孔或不闭针孔,则邪气得泄。

【8】言实与虚者,寒温气多少也∶张志聪《黄帝内经素问集注》注∶"言实与虚者,谓针下寒而少气者,为虚,邪气已去也。针下热而气多者,为实,正气已复也。”

【9】若无若有者,疾不可知也∶言针下之寒温,气至之有无,来去甚疾,若不细心体察是不易明辨清楚的。马莳《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注∶“其寒温多少,至疾而速,正恍惚于有无之间,真不可易知也。”

【10】察后与先者,知病先后也∶此先后,指标本而言。即审查疾病的先后过程,在于认识疾病的标本。张介宾《类经》注∶“病有标本,先者为本,后者为标。”

【11】若得若失者,离其法也∶如不能掌握虚实症状,就不能正确施用补泻,而失其正治之法。【12】为其各有所宜也∶指九针的运用,各有其适应证。

【13】与气开阖相合也∶马莳《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注∶“其针人之后,若针下气来,谓之开,可以迎而泻之。气过谓之阖,可以随而补之,针与气开阖相合也。”

【14】针穷其所当补泻也∶指九针各有不同的形态,发挥其当补当泻的作用。

原文二

刺实须其虚者,留针阴气隆至,乃去针也【1】;刺虚须其实者,阳气隆至,针下热,乃去针也【2】。经气已至,慎守勿失者,勿变更也【3】。深浅在志者,知病之内外也【4】。近远如一者,深浅其候等也【5】。如临深渊者,不敢堕也【6】。手如握虎者,欲其壮也【7】。神无营于众物者【8】,静志观病人,无左右视也。义无邪下者【9】,欲端以正也,必正其神者,欲瞻病人目制其神,令气易行也【10】。所谓三里者,下膝三寸也。所谓跗之者,举膝分易见也。巨虚者,跻足骶独陷者。下廉者陷下者也。

【注释】

【1】刺实须其虚者,留针阴气隆至,乃去针也∶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注∶“刺于热实,留针使针下寒,无热乃出针。”

【2】刺虚须其实者,阳气隆至,针下热,乃去针也∶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注∶"刺于寒虚,留针使针下热,无寒乃出针也。”

【3】经气已至,慎守勿失者,勿变更也∶指针下已得气,应抓住有利时机,慎守候,不要轻易改变手法。【4】深浅在志者,知病之内外也∶此指掌握深刺浅刺,要根据病在内、在外的不同。

【5】近远如一者,深浅其候等也∶张介宾《类经》∶“深者取气远,浅者取气近,远近虽不同,以得气为候则如一也。”即无论深刺浅刺,候气之法是一样的。

【6】如临深渊者,不敢堕也∶即言谨慎小心,精神集中之意。

【7】手如握虎者,欲其壮也∶张介宾《类经》∶"持针如握虎,欲其坚而有力也。"

【8】神无营于众物者∶神,指精神。无营于众物。即精神集中,还要被周围事物分散注意力。【9】义无邪下者,欲端以正也∶邪,同斜,不正之意。下,指下针。即指针要端正,下针要直。言针刺时应取穴准确,正指直刺,无针左右。

【10】欲瞻病人目制其神,令气易行也∶注意患者眼神,勿以乱视,把握患者的精神活动,使经气易行。

原文三

帝曰∶余闻九针,上应天地四时阴阳,愿闻其方,令可传于后世以为常也。岐伯曰∶夫一天、二地、三人、四时、五音【1】、六律@】、七星【3、八风【】、九野【,身形亦应之,针各有所宜,故日九针。人皮应天,人肉应地,人脉应人,人筋应时,人声应音,人阴阳合气应律,人齿面目应星,人出入气应风,人九窍三百六十五络应野【0】。故一针皮、二针肉、三针脉、四针筋、五针骨、六针调阴阳、七针益精、八针除风、九针通九窍、除三百六十五节气。此之谓各有所主也。人心意应八风,人气应天,人发齿耳目五声,应五音六律,人阴阳脉血气应地,人肝目应之九1。

【注释】

【1】五音∶即宫、商、角、徵、羽。

【2】六律∶指十二律中阳声之律,即黄钟、太蔟、姑洗、蕤宾、夷则、无射。《汉书》律历志∶“律有十二,阳六为律,阴六为吕。”

【3】七星∶在此指北斗七星而言。即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七星。按《灵枢·九针论》云∶“七者,星也,星者人之七窍。”意思是把高悬在天空的北斗七星比拟人在面部的耳、目、口、鼻七窍。

【4】八风∶即八方之风。

【5】九野∶天之分野和地之九州分野。

【6】人九窍三百六十五络应野∶张志聪《黄帝内经素问集注》注∶"阴阳应象大论曰∶地有九野,人有九窍。九野者,九州之分野也,人之三百六十五络,犹地之百川流注会通于九州之间。”

【7】人肝目应之九∶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肝主于目,在天为日月,其数当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