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六年级】木堆问题是什么道理呢?

 博阳书屋 2022-08-24 发布于浙江
图片

宁波市奉化区武岭小学

六(2)班    毛婕

指导老师  丁慧娜

      记得丁老师曾在某一节数学课上提到过这样一句话:“学习数学,不是拿来会用就够了,要多思考'为什么’以及它们的联系,这才是真正的学习。”以前对这句话一知半解,直到前段时间为了弄清楚一道题目为什么这样做,才终于有些理解了。

图片

      那是数学书P98《多边形的面积》的一道练习,求一堆圆木的总根数可以这样算:(顶层根数+底层根数)×层数÷2。我当时就纳闷了,明明前面刚刚学了梯形的面积,怎么一会儿要求木头的根数了呢,好像一点关系也没有啊!不过再看看它的计算方法好像是跟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有点像,但实在想不出他们有什么联系。于是就带着问题去问老师,丁老师并没有告诉我为什么,而是说:“要不咱们先举些例子研究研究?”

第一次研究:举例

      我想:我可以用数据来证明我的猜测。

      我列了这样一个表格,将圆木的顶层根数、底层根数和层数分别和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相对应,来看看木头的总根数和梯形面积能不能对应上。

      列完表格,我惊奇地发现数据完全一样!喜出望外的我赶紧拿着研究成果去向老师邀功。没想到却被一句话问倒了:“才举了3个例子就能证明你的猜测了?而且你把方法直接拿来用了,也没说清楚为什么可以这样做啊!”我脸都红了,但没有放弃,在老师的帮助下又开始了第二次研究。

图片

第二次研究:有顺序举例+推理

      丁老师告诉我:“书上的方法为什么可行,需要自己去证明。”于是我从书上这个例子开始,按顺序开始举例和计算一堆木头的总数。

图片

我发现

(1)当层数是双数的时候,刚好可以全部“凑对”算,并且每一对数的和刚好是“顶层根数+底层根数”的和。但后面好像有点不同,仔细比较又发现乘的这个数刚好是层数的一半,比如6层时,(2+7)×3=27根,3是6的一半;8层时,(2+9)×4=44根,4是8的一半;10层时,(2+11)×5=65根,5是10的一半。数学中的“一半”不就可以用“÷2”来表示吗!看来双数层的时候确实可以用“(顶层根数+底层根数)×层数÷2”来算。

 (2)当层数是单数层的时候,凑对后发现中间总是多一个数。观察那个落单的数恰好是一对数的一半,我就把它想成半对,如5层的根数就可以这样列式(2+6)×2.5;7层根数是(2+8)×3.5;9层根数是(2+10)×4.5。这么一来,在双数层那儿发现的规律又可以用上啦,后面乘的数不就是层数的一半吗,2.5是5的一半,3.5是7的一半,4.5是9的一半,也可以用同样方法来算。

结论

      (顶层根数+底层根数)×层数÷2是根据加法算式的计算规律得出的。后面又尝试了其他不同的数据,再次得到了证实。而这个方法和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惊人地相似,这堆木头摆放的样子,侧面看就是近似梯形,顶层相当于梯形的上底,底层相当于梯形的下底,层数相当于梯形的高,它们的算法是互通的。

      通过研究这个题目,让我明白数学知识不是凭空而来的,不是只要会用就行的,知道它是怎么来的更重要。自己动笔算过、研究过得到的结果更加宝贵,使我真正懂得了其中的道理。

      我也学到了一些研究数学问题的小窍门,比如举例子的时候最好按顺序举例,写的时候最好对齐,这样更容易找到规律和联系。遨游在“数字王国”里,其实也挺有趣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