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印度又出王炸片,男主曾让英国军情六处颜面尽失,今被印度人膜拜

 皮皮电影 2022-08-24 发布于江苏

比战争更能让人陷入恐慌的,是刺杀。

印象里,“刺杀”这种桥段,似乎只能出现在历史故事和影视作品中。

但在这个魔幻的2022,我们已经见证了太多真实的刺杀事件。

刺杀越来越明目张胆,从高层到普通人,人人自危。

一般情况下,是没人替杀手叫好的。

可偏偏印度出了这么一号人物,因为杀掉了一个英国人,他成为全世界公认的“自由斗士”。

怎么回事?

最近热议的一部改编自真实事件的印度电影,给了我们答案——《印度刺客:萨达尔·辛格》。

片名很有意思,一个名词就点出了主创的立场倾向:刺客。

刺客和杀手是不同的。

除了组织、精神独立和非雇佣的性质外,我们常常用“刺客”来形容那些具有正义感的暗杀者。

中国古代,从豫让到聂政,以及大家都熟悉的荆轲,都被称为“刺客”,而非“杀手”。

而我们今天要讲的这位名叫萨达尔·辛格的印度年轻人,就是以刺客的身份,在20世纪40年代闻名全世界的。

远渡重洋执行“刺杀”任务,军情六处都无法探知他的身份

会场大幕拉开,刺客也悄然登场。

1940年4月3日,在当时的国际大都市伦敦,一个头发花白,精神矍铄的老人,以精彩的演讲,博得阵阵掌声。

就在他下台与在场观众握手致意的时候,一个印度男人悄悄走到他的身后,大喊出了他的名字:“奥德怀尔先生!”

老人以为他是自己的信徒,于是转身观望。

可这个印度人二话没说,就从怀里掏出手枪,并对着老人的胸口连开三枪。

老人应声到底,鲜血从身下流淌了出来。

男人没罢手,又用三枪结果了台上的两个英国公务员。

当军警冲进来的时候,他并没有逃跑的意思,而是束手就擒,在聚光灯下被押上了警车。

这个被杀的老人,名叫迈克尔·奥德怀尔,他是英国爵士,曾任英国政府高官,官至省长。

如今的他已经退休,虽然家大业大,但平时也就是靠耍耍嘴皮子做做演讲过活,在英国都没有仇人,更别说远在大洋彼岸的印度。

那为什么他会被杀呢?

找不到原因,很正常。

安倍刺杀案发生已经快两个月了,对于行刺动机,日本政府到现在都没彻底搞清楚,弄得国际社会风言风语甚嚣尘上。

有人说是个人恩怨,有人说是派系斗争,还有人说是宗教冲突。

伦敦的警察也没搞清楚,为什么自家的爵士,会在公开场合,被一个印度人刺杀。

发布会上,英国政府官员对刺杀的原因三缄其口。

在媒体的追问下,他说了一些目击者看到的真相。

因为奥德怀尔身份不一般,而且刺杀发生在公开场合,英国的王室和首相都被惊动。

王室发话,一定要调查清楚,当时的首相丘吉尔也授意,案件必须尽快查清。

高压之下,必有酷刑。

尤其在20世纪40年代那个全世界都陷入疯狂,卷入战争机器的年代,上刑是最快能让人开口的方法。

英国警察兵分两路,开始了调查。

一路在监狱西装革履,沙包大小的拳头不停往这个印度人脸上招呼,同时用标准的伦敦腔问:你是受谁指使?你的组织是什么?

另一路马不停蹄赶往这个人在英国的住所,翻箱倒柜之后,搜出了十几本不同的护照。

可警察没想到,这个印度人是个硬骨头。

动用了鞭刑、电刑,甚至用烧红的针穿进了他的指缝,可他依旧不为所动,一句话都不说,有时候甚至满脸带着笑容。

在真实的历史中,他刺杀完奥德怀尔,脸上带的也是这种轻蔑的笑容。

撬不开他的嘴,就从他的社会关系入手。

警察出动不少力量,在伦敦范围内寻找与这个印度人有关的人员,并一个个审问,想要弄清楚他的真实身份。

在他行李的蛛丝马迹中,有一个聪明的警探,终于找到了解开他身份的密码。

为这场刺杀准备了21年,却放弃了许多唾手可得的机会,为何?

在英国陈列的移民档案中,这个印度年轻人的姓名终于被挖了出来:萨达尔·辛格。

辛格这个姓氏很有特点,带有这个姓氏的人,一般都出自前印度旁遮普联盟的锡克族人。

顺着这条线索,英国警察终于挖到了萨达尔的生平。

他是个孤儿,从小在孤儿院长大,没什么近亲。没有亲人,仿佛是这些身背重大使命的刺客的共性。

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刺客荆轲,就没有史书记载的任何亲人。

而刺杀安倍的山上徹也,父亲也早年死亡,母亲也因4名亲人接连死亡而“疯了”。

没有亲情的羁绊,刺客的行动就会雷厉风行,不受影响。

但与荆轲不同的是,萨达尔的刺杀,似乎并非出于某种家国使命。

在旁遮普长大的萨达尔,情窦初开之际,和一位姑娘陷入爱河。

两人青梅竹马,萨达尔在旁遮普的一家纺织厂工作,日子仿佛也过得去。

之后,渐渐成长的萨达尔接受到了社会主义思潮,成了印度社会主义联盟的成员。

他们的宗旨是,为印度摆脱殖民恢复自由而战,但在当时的英属印度,没有枪没有人的社会主义者,要战斗太难了。

很快,印度的社会主义联盟在一家废旧工厂印刷传单时遭到了围剿,所有成员全部被杀。

主要领导人巴加特·辛格本人,也被逮捕并处以绞刑。

可围剿当时,萨达尔并不在场。

在这之前,他阴差阳错地被以非法持有武器罪逮捕,1931年,等他放出来的时候,印度所有的同志,死的死,伤的伤,剩下的流往海外。

为了继续为印度的独立事业战斗,萨达尔开始将眼光放在海外。

他从印度一个名叫阿姆利则的城市出发,辗转巴士拉、巴格达、乌干达、墨西哥、美国,最后取道前苏联,用五个不同的名字,于1933年入境英国。

进入英国后,萨达尔终于在伦敦联系上了逃亡的印度前同志。

在与他们秘密接触的同时,萨达尔开始以各种手段谋生,并一直在寻找刺杀奥德怀尔的机会。

他卖过女士内衣,做过清洁工,在工厂拧过螺丝,也做过推销员。

在同志的帮助下,他打听到了奥德怀尔的住所和行踪,并以推销员的身份接近他。

奥德怀尔并没有怀疑眼前这个印度男人,甚至因为看他可怜,给他提供了一份自家佣人的工作。

在奥德怀尔家,萨达尔每天出入自由,平时开开车,擦擦鞋,陪着奥德怀尔钓鱼打猎。

他有一万个机会能杀掉奥德怀尔,但每次掏出枪,萨达尔总是犹豫许久,然后又将武器收起。

不在家里完成刺杀,说明萨达尔和奥德怀尔没有私人恩怨

那么可一个印度人,一个英国人,两个不同世界,不同阶层的,不同人种的人,怎么会有如此深仇大恨?

了解了萨达尔生平的英国警察,对这一点也百思不得其解。

在丘吉尔的催促下,萨达尔刺杀案开始了公开审理,庭审现场,萨达尔终于亲口说出了真相。

一场大屠杀,1000多无辜的印度人被屠戮殆尽

“打倒英国帝国主义!”

这句话,跟我们的先烈在英勇就义前喊出的口号何其相似,而萨达尔长达21年的准备和复仇,不仅仅出自家仇,更出自国恨。

印度被英国殖民是不争的事实,实际上,在殖民印度期间,英国人同样欠下了印度人民的累累血债。

其中最为知名的,便是阿姆利则大屠杀

而萨达尔·辛格,正是这场大屠杀的亲历者。

时间拨回到1919年,殖民印度的英国实施了一项充满歧视和专横的法令,名叫《罗拉特法》。

这项法令让所有印度人完全失去了政治自由,引起了全印度的声讨,其中旁遮普地区锡克族人的反对尤其强烈。

英国殖民当局一方面不许甘地到旁遮普宣传坚持真理运动另一方面,时任旁遮普省长的奥德怀尔,宣布要将整个省戒严,同时在夜间致电当地的军事将领戴尔,让他对所有集会的群众进行严酷镇压。

作为将领,戴尔只能领命。

而当时的法令是,所有超过两人的集会,都是死刑,会被无条件枪杀。

4月3日,约有五万印度民众在阿姆利则的贾利安瓦拉·巴格广场举行集会,萨达尔的女友也在其中。

而萨达尔,又阴差阳错地耽误了这次聚会。

人群黑压压聚集在广场听着演讲,而那一边,戴尔将军带着荷枪实弹的士兵,开着装甲车,已经堵死了广场的所有出口。

刚看到士兵进入,人群中产生了一阵骚动,可在领导者的责令下,人群又渐渐回归平静。

谁都没想到,英国人真的会开枪。

而且这场血腥残忍,又毫无差别的屠杀,就发生在一刹那。

戴尔在士兵列好队,上好膛以后,轻轻喊了一声“fire”,集会的所有人都没反应过来。

枪响之后,人群开始骚乱,距离最近的人瞬间被射杀,远处的人反应过来,开始疯了一样往广场的另一面跑。

在两轮齐射中,有的人手脚被打断,有人脖颈被打穿,人群一片一片地倒下,惨叫声响彻云霄。

因为广场的出口被堵死,人群只有爬过后面的墙壁才能活下来。可在一轮一轮步枪的射击下,这面墙成了阻挡所有人活路的死神。

屠杀是无差别的,戴尔将军站在军阵中间,面无表情,就像看着一群牲口被宰杀。

而这面布满子弹的墙壁,如今还坐落在印度的札连瓦拉园内。

就像我们四行仓库上的弹孔一样,控诉着侵略者和帝国主义罄竹难书的累累罪行。

集会中的男女老幼,妇孺儿童皆尽被杀,据统计戴尔讲述,当场共射出了1650发子弹,死亡人数超过1200人。

这其中,就包括萨达尔的女友。

因为在广场中无处躲藏,广场小路中间的一口水井,成了人们唯一的避难地。不少人跳进这口井以躲避子弹,却纷纷溺死在水中。

印度人给这口井取了个让人恐惧的名字:殉难者井。因为事件过后,井里堆积的尸体超过百具。

屠杀持续了大约10分钟,直到广场上没有活物,戴尔才率领军队离去。

晚上,昏睡的萨达尔才起床,当他翻越围墙,看到的是一幅人间炼狱般的图景。

血流成河,尸横遍野,墙下的尸体堆成了山,没有落脚的地方。

萨达尔的第一反应,是寻找女友是不是活着,但尸体太多,根本无从寻找。颤颤巍巍走在尸堆中,他发现还有活着的人。

善良的本性让他放弃寻找女友,转而救助伤者。

他推起板车,将奄奄一息的活着的人一车一车推到广场外,直到筋疲力竭。

对惨案制造者仇恨的种子,也在此种下。

经历过这样的人间惨剧,无论是女友身亡的家仇还是族人被屠的国恨,都成了支撑萨达尔争取民族独立思想的根源。

只可惜,1931年萨达尔出狱的时候,惨案的始作俑者,刽子手戴尔已经因中风而死。

所以他的复仇名单上只剩下了一个名字,那就是时任省长,下令血腥镇压民众的决策者,奥德怀尔。

这一切,才是萨达尔精心策划此次刺杀的真正原因。

萨达尔的审判,差点又让英国丢了面子,一场等了103年的道歉

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都是虚伪的,他们标榜的自由和公正,从来都是掩饰虚伪和双标的幌子。

对萨达尔的审判,与其说是一场审判,不如说是为死刑定罪走个过场。

首先,英国官方发布会定性,说这只是一场个人的恐怖活动,没有其他目的,并且专门叮嘱媒体不要报道此事。

其次,英国警察部门无法得到萨达尔作案的直接证据,于是强行逼迫在英社会主义联盟成员签署为萨达尔提供枪支的伪证,随后将其灭口。

最后,在法庭上,法官根本不允许萨达尔进行任何申辩,直接敲锤判处他绞刑。

萨达尔没有任何办法,他只能在狱中绝食,以对抗英国所谓“公正”的司法。

但英国高层认为,萨达尔如果在狱中饿死,那会让大英帝国丢了面子。被绞死的萨达尔,必须是活蹦乱跳的。

在绝食42天后,萨达尔被按在病床上,强行插入胃管并灌入食物。

他知道自己没办法,只能被绞死,于是也放弃了抵抗。

1940年7月31日,萨达尔走上绞刑台,戴上黑头套,被英国当局处以绞刑。

他们在死后的萨达尔手中看到一张照片,这正是印度自由主义的领袖,巴加特·辛格。

两个名叫辛格的人,以同样的信仰,用同样的方式,为自己祖国和民族的解放献出了生命。

今天,距离阿姆利则大屠杀已经过去103年,但印度人民从未等到大英帝国的道歉。

唯一等到的,是一句不痛不痒的“深表遗憾”。

但以一己之力为印度人民复仇的萨达尔·辛格,却成为了民族英雄。

历史上,真实的辛格名为乌达姆·辛格,他被印度人顶礼膜拜,手持左轮手枪的形象在印度家喻户晓。

《伦敦时报》称他为“自由斗士”,他的遗骨在1974年被挖出,并安葬在家乡旁遮普。

纪念他的雕像、博物馆、画像甚至公园遍布印度的每个角落。

事实上,同为第三世界国家人民,看印度阿姆利则大屠杀的景象,我们会更加感同身受。

因为向大批手无寸铁的民众无差别射杀的屠戮,我们的感受更甚。

没有哪个第三世界被殖民的国家,没有遭受过屈辱。

而面临这种屈辱的时候,总会有勇敢的人站出来,或保卫自己的祖国和人民,或于无声处听惊雷,扣动扳机报仇雪恨。

无论是印度的阿姆利则大屠杀,还是我们的南京大屠杀,有一个共同点是,曾经那些高昂头颅的侵略者、殖民者和犯罪者们,到今天为止,从未真正且正式地道过歉。

道歉重要吗?

当然重要,因为有关民族尊严。

不过,这部印度电影,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尊严,是建立在自己的强大之上。

82年前,萨达尔的死,让英国颜面尽失,如今,这部电影火上热搜,又打了谁的脸?

文/皮皮电影编辑部:蜉蝣

©原创丨文章著作权:皮皮电影(ppdianying)

未经授权请勿进行任何形式的转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