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创新“协和路径”, 跑出“健康中国” 新赛道

 医学abeycd 2022-08-24 发布于湖北

一颗小小的“国产”人工心脏,在58岁患者储先生的胸腔内有力地跳动着,此前他因缺血性心肌病等严重疾病,亟需心脏移植。而激励着这项创新成果不断完善、升级的原动力是一位“协和医生”秉持的信念:不断降低患者费用,给病人更舒适的医疗。

8月17日,协和医院党委书记、中国药学会医院药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湖北省医学会临床药学分会主任委员张玉教授做客湖北日报5G演播室,分享协和医院在破解中国人自己生命难题上的创新之举和坚韧跋涉。

图片
生命之思
创新“协和路径”,跑出健康中国新赛道。用协和智慧贡献中国方案,以创新之笔破解中国人自己的生命难题。

——张玉

作为华中地区历史最悠久的委属委管医院,协和医院将创新的理念深深根植于血脉之中,逐浪于时代变革、医学发展的潮头。”张玉以这样的方式燃情开场。

图片

8月17日,协和医院党委书记张玉(右)做客湖北日报健康湖北纵横谈。(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朱熙勇 摄)

回望百年协和,创新的因子深埋于心,并传承至今。19世纪80年代,协和医院带来武汉最早的外科医生,最早在国内使用氯仿麻醉进行外科手术。创建华中地区首家女子医院,成为现代妇产专科发展的“起跑点”;开办华中第一家肿瘤放射治疗中心;开设检验科、病理科等,并成立“博医技专”,成为医技科室的起源;创办华中地区第一所专科医学院校——“大同医科学校”,是中国最早成建制的西医医学院之一。

图片

1866年协和医院外景(当时为汉口仁济医院)

图片

华中首家女子医院:玛格丽特医院

1950年,协和医院正式迈入医疗“国家队”行列,开启为民族复兴事业不懈奋斗的征程,创造诸多“第一”:世界范围内首次提出“日光性皮炎”,国际首创“双氧水心脏声学造影法”,国内首创小夹板治疗骨折术……在奋进中追求真理、勇攀高峰,正是协和人创新争先的时代写照。

不断创新的根脉,经历着岁月的浇灌,更加枝繁叶茂。

上世纪90年代,血液科胡豫教授在国外了解到血栓性疾病的遗传突变后,第一反应就是:“我们中国人是不是也是这样呢?国外的结论对中国人是否同样有效呢?”20年磨一剑,他带领的团队组建中国最大的静脉血栓标本库,发现中国人特有的“易栓症”基因,为破解中国人的疾病谱,写下自己的答案。

02创新引领
将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上

在张玉看来,“不盲目照搬国外的经验”“奋力破解中国人自己的生命难题”是医学的应有之义。

心外科董念国教授团队多年来潜心探索,为中国心脏病患者跑出“极限心脏移植”的中国模式:打破常规,改进供心保护方法,将供心冷缺血时间由4个小时延长至6至8小时。挑战极限,成功施行全国最高龄心脏移植(76岁)、亚洲最小年龄/最低体重(66天3公斤)心脏移植。攻坚克难,植入地道“中国心”——全球尺寸最小、重量最轻的磁悬浮离心式人工心脏。

图片

董念国教授为患者植入全球尺寸最小、重量最轻的磁悬浮离心式人工心脏

从心脏移植的中国模式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人工心脏的中国研发,协和医者集中力量,以创新之笔,在世界医学舞台,奏出自己的强音。

在被誉为医学巅峰的器官移植领域,协和累计完成重大器官移植逾3600例,心脏移植数连续5年全国第一,10年累计移植数占全国总量的40%。在近1000例心脏移植中,儿童心脏移植累计突破100例。无论是成人还是儿童心脏移植,其1月、1年、3年和5年的术后生存率均高于国际报道水平。

进入新时代,医院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紧扣新发展理念,抢抓创新机遇,围绕中国疾病谱,奋力破解中国人自己的生命难题。医院实施创新驱动,开拓医学研究新领域,聚焦创新驱动战略,秉持以患者为中心、以疾病为核心的理念,大力支持原创性科学研究,建立健全科研创新激励机制,加速推进创新科研团队建设,持续打造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形成具有协和特色的科研创新体系。

如今,协和医院已稳居中国医学研究“第一方阵”,拥有一大批国内顶尖、国际知名的专家学者,拥有省部级重点研究平台18个。在自然指数排行榜中,居全国第六。2018年新增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业内少见。近年来,牵头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4项。连续10年每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超百项,居全国前三。67项成果获省部级一等奖。2022年,在湖北科技创新大会上,一举囊括湖北省首个卫生领域科技进步特等奖和3项一等奖。在《Cell》等国际顶级期刊发表重大研究成果。高水平国际期刊论文数居全国医疗机构第二位。最新医院科技创新影响力STEM(中国医院科技量值)排行跃居全国第七。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协和主院区、肿瘤中心、金银湖院区及西院区

03勇攀高峰
集中力量解决“卡脖子”问题

“'心怀国之大者,矢志国之重器。’作为委属委管医院,我们主动对接国家战略目标,以创建国家医学中心、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为契机,在'先行区’建设中争当先锋,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助力健康湖北、健康中国建设。”张玉说。

“厚植'产学研’协同化人才培育土壤,让创新之树茁壮成长。”张玉感慨。

图片

图片

协和医院党委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和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称号

作为华中科技大学教学医院,协和充分依托大学理工科优势,综合运用多学科交叉融合,通过开展“医学+工程”“医学+材料”“医学+人工智能”等,让“医学+”成为新发展理念下复合型人才培育的新模式,组建跨专业、跨学院、跨机构的人才培养和科研协同攻关团队,促进临床研究成果转化,集中力量解决“卡脖子”问题。

这一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很快显现出强劲动力。该院核医学科兰晓莉教授团队通过“医工交叉”“医理结合”,开发出“同位素取代的靶向黑色素瘤的正电子显像剂”,能识别小于两毫米的微小病灶,在黑色素瘤的早期精准诊断上获突破性进展,并成功实现临床转化。

图片

图片

协和质子医学中心规划图

“协和医院在获批委省共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及项目医院的基础上,将努力争创国家医学中心,打造临床医学高峰、领军人才培养基地、科研成果转化高地。”张玉兴奋地说,“一方面对内整合,集中重点专科资源,以金银湖院区为基地,以质子刀高端放疗设备为牵引,推动转化医学大楼建设,打造精准肿瘤治疗的医学创新平台,形成一批符合我国人群疾病谱特点的重大疾病防治解决方案。另一方面对外借势,依托华中大牵头的两大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发挥'优势医科团’的作用,通过医工交叉、医理融合,促进解决一批药品、医疗器械、医用设备等领域难点问题,助力我国临床医学研究和转化迈入世界先进行列,将医学的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上。”

湖北日报

29
数说协和

2018年,斩获两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22年,在湖北科技创新大会上,协和医院一举囊括“湖北省首个卫生领域科技进步特等奖”和3项一等奖。

协和医院连续十年、每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超百项,居全国医疗机构前三。

NATURE自然指数排行榜中,居全国第六,67项成果获省部级一等奖。

高水平国际期刊论文数居全国医疗机构第二位,2020复旦中国医院排行榜稳居全国前十,2021中国医院科技量值排行跃居全国第七。

图片

2021年度中国医院科技量值全国第7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