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膝关节应用解剖与手法操作

 疼痛指南 2022-08-24 发布于四川

膝关节应用解剖与手法操作

【应用解剖】

1.肌肉与骨性标志

(1)髌骨位于膝关节前方皮下,轮廓清晰。于膝关节伸直位,股四头肌松弛时,髌骨可被自由地左右推动;当股四头肌收缩时,则不易推动。髌骨上缘有股四头肌总腱相连;其两侧隆起之肌肉,为股内侧肌肌腱与股外侧肌肌腱;髌骨下端连接于髌韧带,止于胫骨粗隆。

(2)髌骨之两侧,有两纵形凹陷,称为内、外侧髌骨旁沟,与髌骨上缘之髌骨上沟相连成-马蹄形凹陷。膝关节腔有积液时,此马蹄形沟消失。

膝关节置半屈位时,髌韧带之两侧,也有两个凹陷处,外观如象眼,髌韧带则如象鼻。关节肿胀时,象眼消失。当膝关节强度屈曲或股四头肌收缩时,髌韧带两侧隆起,乃为髌下脂肪垫所在,触之有波动,勿误为肿胀。临床上髌下脂肪垫损害是慢性膝关节痛的重要原因之一。

(3)股骨下端:

内收肌结节,顺股骨之内侧缘向下触摸,先可触及一个骨性隆起即内收肌结节,此结节相当于股骨下端骨骺之平面。

股骨内髁与外髁,皆在皮下,可被清晰地触到。

(4)胫骨上端:

胫骨上端的内、外髁也在皮下,可以触及。胫骨上端外侧的最凸出部为胫骨外髁,其稍下并向后3.75cm处为腓骨小头。

沿髌韧带向下触及骨隆起为胫骨粗隆。胫骨粗隆与腓骨小头在同一平面上。

(5)腘窝位于膝关节后方,其境界鲜明。当膝关节微屈位时,呈菱形凹陷状。菱形的上外缘为股二头肌肌腱,腱后内侧为腓总神经经过,触之可在手指下滑动;其上内缘为半腱肌、半膜肌肌腱菱形肌的下内、外缘,分别为腓肠肌内、外侧头,其慢性损害可引起膝后方痛,腘窝中间有胫神经、腘动脉通过,可触及动脉搏动。

(6)膝关节内侧面,自前向后有缝匠肌、股薄肌、半膜肌、半腱肌附着于胫骨上端的内侧面,其终腱相互呈放散状排列,犹如鹅掌,是膝关节前内侧痛的原因之一。膝关节外侧有髂胫束斜过。髌韧带两侧膝关节间隙,可清楚触及。

2.膝关节

(1)膝关节为负重关节。其关节组成包括股骨下端、胫骨上端、髌骨及腓骨头。整体的膝关节由以下四个关节构成:

股骨外髁与胫骨外髁间的关节;

股骨内髁与胫骨内髁间的关节;

髌骨与股骨髁前面组成的髌股关节;

胫骨与腓骨上端组成的近端胫腓关节。

(2)股胫关节之间有内侧半月板和外侧半月板,有保护关节软骨面及减少振荡的衬垫作用,且可维持关节的稳定性。还有重要的前十字韧带(前交叉韧带)与后十字韧带(后交叉韧带)。关节的两侧有内、外侧副韧带,都对关节的平衡、灵活和稳定功能发挥重要作用。

(3)膝关节的主要功能是负重,主要活动为伸屈活动。在微屈位时,可有轻度的旋转活动。伸直位时甚为稳定。膝关节正位于下肢的中部,所受杠杆力量也很大,因此容易遭受损伤。

(4)从膝关节结构来看,不十分稳固。它稳固的力量除韧带外,主要是靠股四头肌的肌力。故股四头肌萎缩无力状态下,不能保持关节功能坚强稳固。反之,膝关节有疾患时,股四头肌也容易发生萎缩。

(5)由于骨盆较为宽大,股骨干向下略呈内倾,与胫骨之间形成一外倾角,约为170°。当股四头肌收缩时,则驱使髌骨有向外移位的倾向。但正常股骨外髁都比股骨内髁向前突出;股四头肌的内侧头在髌骨的附着点,比外侧头髌骨附着点更远端一些,两者都足以防止髌骨向外移位。

(6)膝关节活动与半月板:半月板介于胫骨与股骨之间,并随着关节的活动而改变着自己的位置和形态。当膝关节活动时,股骨髁沿半月板的上面向前后活动,也就是伸膝时,半月板滑向前;屈膝时半月板滑向后。但当膝关节屈曲位,左右旋转时,半月板固定于股骨髁下面,在胫骨上面转动,一侧半月板向前,另一侧向后。

(7)膝活动叉韧带:交叉韧带分前、后两条,其形状并不是索状的带子,而是呈扇形分开的三角形韧带,即可将每条韧带各划分为前、中、后三部分。当伸膝时,前交叉韧带前部与后交叉韧带后部均呈紧张状态;当膝关节渐渐弯曲呈半屈位时,则转变为前、后交叉韧带的中部紧张;到膝关节完全屈曲时,即为前交叉韧带的后部与后交叉韧带的前部紧张。也就是说,当膝自伸直位逐渐转变为屈曲位时,膝交叉韧带的紧张部位也在相应有规律地改变,前交叉韧带的紧张部是由前移向后,交叉十字却

带是由后移向前。由此可见,前交叉韧带的功能,在伸膝时可防止胫骨向前及股骨向后移位;后交叉韧带的功能,在屈膝时可防止胫骨向后及股骨向前移位。

(8)髌股关节:平时常注意膝关节的股胫关节或近端胫腓关节,而忽略髌股关节。当膝关节伸直位时,髌骨的位置并非在正中位,它稍偏于关节的外方。就后部的关节软骨面正与股骨外髁相接触。临床上常见的膝关节疼痛,往往是由于此关节病变(髌骨软化症)或是髌下脂肪垫(屈膝或伸膝时)受到损害所致。

(9)膝关节伸屈时,伴有小腿旋转活动。正常膝关节完全伸直时,小腿偏外旋位;膝关节完全屈曲时,小腿偏内旋位,借以观察胫骨粗隆位置变化。

【手法操作】

()坐姿屈膝胫股间隙推顶法(适用于髌骨软化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1.操作方法

(1)患者端坐位,双侧膝关节屈曲,两臂自然下垂。医者坐其对面,两手掌相对,虎口朝上,呈半握拳状抱住患膝。先将双拇指指腹置于髌骨两旁胫股关节间隙,向后上方伸人并触及髌骨下缘粗糙面之髌下脂肪垫,接着推顶髌骨约15次,使其松动。(50A)

(2)医者一手拇指虎口向上托起患膝髌骨,另一手拇指伸入胫股关节股骨内髁或外髁前端,向上用稳力推顶约20(50B),使关节间隙松动增宽,如触到内侧或外侧半月板前角则要向后推压数次(50C),直到松动为止。

(3)医者双手分别抱住患膝内外侧,两拇指向后推顶内、外股骨髁前侧,两中指向前推压内、外胫骨髁后侧。今患者起立站直,在膝关节行将伸直之际,医者双手拇指与中指前后捍拢归挤,膝关节松动,手法告毕。上述手法可重复一遍。

2.手法要领

(1)此手法主要运用剪切应力,在膝关节屈曲位、具有前后活动范围的状态下施行手法。

(2)医者双手指按部位必须准确,在患者膝关节松弛状态下胫骨制动,而使胫股关节间隙增宽及股骨髁向后移动。

(3)第三步手法,患者膝关节由屈曲到伸直之际,双手拇指与中指做归挤手法要缓中有九、恰到好处,使胫骨平台与股骨髁之间的移位整复。

3.注意事项

(1)手法后可以嘱患者徒步行走片刻或上、下阶梯,观察其步态及疼痛情况是否缓解。

(2)部分患者尚要配合做股内收肌和臀中肌手法松解,以解除膝关节疼痛。

()俯卧位屈膝定点拔伸法(适用于骨性关节炎、小腿腓肠肌内外侧头挛缩)

1.操作方法

(1)患者俯卧位,两手自然放于躯干两侧,患侧膝关节屈曲。医者站立于其患侧床边,面朝足侧,两手掌相对 虎口朝足侧呈半握拳状,以两拇指指腹按压于腓肠肌内侧头或外侧头。助手站立于患者足侧,双手相叠向后扳住患者小腿上部后侧(膝下部),躯干前屈以便将其肩部上方抵住患侧小腿(51A)

(2)医者双手拇指用力压住患者膝关节后侧股骨髁腓肠肌内侧头(51B)或外侧头(51C)附着处,嘱助手两臂及手缓缓用力扳住小腿上部,肩部前顶使膝关节保持屈曲位,使其连同胫骨内,外髁向前移动时迅速发力,医者觉拇指下肌腱松动,手法告毕,将膝关节伸直放平。上述手法可重复一遍。

2.手法要领

(1)此手法运用拉伸应力,在膝关节屈曲位,具有前后活动空间下施行手法。

(2)者双手指按压部位必须准确,在患者膝关节松弛状态下股骨制动,使胫骨髁向前移动,与端坐位屈膝胫股间隙推顶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3)助手两手扳动患者小腿,要分次发力,逐次加重,恰到好处,直至膝关节松动及腓肠肌松解,使胫骨平台与股骨髁之间的移位整复。

3.注意事项

(1)手法后可以嘱患者徒步行走片刻或上下阶梯,观察其步态及疼痛情况是否改善。

(2)部分患者尚要配合做股内收肌和臀中肌手法松解,以解除膝关节疼痛。

(3)对于慢性患者,应在腓肠肌内、外侧头和髌下脂肪垫(髌骨下缘粗糙面)配合银质针导热疗法或者中药熏洗、热敷,修复受损肌腱筋膜。

(4)治疗后期应辅助膝关节功能锻炼,如下肢蹲起动作、半蹲(马步站桩)、膝部环转(白鹤摇膝)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