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真光:由《七步诗》引发的思考

 汪平书屋 2022-08-25 发布于湖北


来稿声明本号已入驻“个人图书馆”,欢迎投稿,尤其欢迎历史、文学、杂文、及文学评论类原创文章,若有打赏归原创作者。投稿邮箱:2713023142@qq.com,文后请附微信联系方式和作者简介。杜绝一稿两投。

 

王真光:由《七步诗》引发的思考 

文/王真光

    《七步诗》是三国时期魏国陈思公曹植(字,子建,公元192-232年)的名篇,也是中国古代短诗名篇之一。流传下来的《七步诗》有不同版本,其一是:“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但最流行的是四句:“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里不去考证版本,为了叙述方便,且以四句为依据,说说由这首诗引发的思考以及它的影响。
      大家都熟悉《七步诗》的产生有一个凄惨故事。公元220年魏王曹操病逝,太子曹丕继位称帝,建魏朝,曹丕对才华出众的三弟曹植忌恨有加,寻机整治他,令曹植以《兄弟》为题,在走七步的时间里做一首诗,且诗中不得出现“兄弟”二字,做的好,免一死,否则问斩。曹植就是在走七步的时间里口占绝句:“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丕听了,潸然泪下,觉得对弟弟逼的太紧了,感到惭愧,免去曹植死罪,贬为安乡侯。魏太和六年(公元232年)十一月二十八日,郁郁不得志的曹植病逝于陈(今河南淮阳),因他生前曾在山东东阿住过,喜爱那里的风景秀丽的鱼山,遗训死后葬到东阿鱼山,至今山东东阿县鱼山还保有“曹植墓”。
       这首诗用同根同生的萁和豆比喻同父共母的亲兄弟,用燃萁煮豆比喻手足骨肉相害的残酷无情,同时表达了诗人处境艰难的悲愤心情。
       《七步诗》流传后世,“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作为成语,一再被引用。这首诗所蕴有的内涵和产生的因由,影响极大,远远超出诗歌的本身。
       中国古诗固然很多,但像《七步诗》能够影响后世,并起到实践作用的却不多。《七步诗》是曹丕当了皇帝以后,为了防范其弟夺权而加以陷害,这是帝王的思维。中国古代皇室成员为了夺取或保住皇位,父子、叔侄、兄弟“相煎太急”的事比比皆是,都是《七步诗》的翻版。《七步诗》所以代代传诵不衰,其因由盖出于此。于是有了“杨广轼父杀兄”史称隋炀帝的便登上了皇帝的宝座;于是有了“斧声灯影”,宋太祖赵匡胤暴死,其弟赵光义即位,留下谋杀兄长的千古之谜;于是有了“玄武门之变”,唐高祖李渊的次子李世民发动流血政变,杀死长兄李建成四弟李元吉登上皇位;于是有了“靖难之役”,明太祖之孙朱允炆继承皇位,年号建文,坐镇北平的燕王朱棣起兵反抗,挥师南下,攻破南京城,建文帝失踪,朱棣获得了明朝第三个皇帝宝座,年号永乐。历史上这些血腥斗争无不是为了争夺皇位或保皇权而进行的残酷无情的厮杀,都是《七步诗》的一再实践罢了。
       然而,《七步诗》所引发的催化效应并没有到此终止,在中国的历史上,一直在延续着的。
       公元一九四一年,新四军九千余人由驻地转移,行到安徽泾县茂林地区时,遭到国军八万伏兵包围突袭,经过激战,新四军寡不抵众,除一千余人突围外,军长叶挺及以下大部份人被俘或阵亡。时在重庆的周恩来闻讯,在悲愤中题了挽词,发表在1941年1月18日的《新华日报》上,全文是:“为江南死国难者志哀——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周恩来在这里用了“相煎何急”,就是引用了《七步诗》的句子,且真实地反映了“同室操戈”兄弟互相残杀的悲剧。要知道,那个时候正是抗日战争期间,大敌当前不去抵御,却把枪口对着自己的骨肉同胞,何其悲也!
       这一幕结束了,《七步诗》还在继续发酵。
       公元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日本帝国战败,无条件投降,中国作为运东抗日战区之一,也同时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众所周知,在长达八年的抗日战争中,中国军民英勇抗击,同时也受到了最大的伤害,仅死伤人数就达三千五百多万!一旦获得抗日战争的胜利,举国欢庆,人民以为从此可以过上太平安宁的日子,殊不料,又发生了内战。这场内战,有的叫“国共内战”,有的叫“解放战争”,但不管叫什么,确是在中国人之间发生了。这一场战争打了三年,其惨烈之状远胜于抗日战争。战争当然有胜有负,国民政府逃到台湾岛上去了,大陆则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又是一个《七步诗》的翻版!对于这场战争取得的胜利,常为一些人津津乐道,这是当然的,但“同室操戈,相煎何急”也是不争的事实。
       对于这场战争的认识,还有一个小故事。写《济南战役》小说的作者曾对我说,他在小说中设置了三对人物,三条线,把这场战役的全景点活了。第一对人物是两位新闻记者,其中一位是我军随军记者,通过这位记者,可以客观地把我方战场上的一切描述下来,那么敌方战场上的情况怎么办呢?在国军中也设置了一位随军记者,这样,敌方战场上的一切也就一目了然了。待战争结束后,两位记者见面了,那战役的全貌就出来了。第二对人物是一对父子,第三对人物是一对兄弟,他们都是在战场上不期而遇,差点当敌人给“崩”了。他说,这是他得意的构思。我觉得,第一对人物还有巧妙之处,至于第二对第三对人物,不敢恭维。我说,那可是亲人呢,在敌对状态下互相残杀,多惨!当即就想到了“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两句诗。他说,战争嘛,就是残酷。我说,本不应该发生的战争,让父子兄弟去承受,更不应该。如果,把打内战的劲头,在当年拿去打日本,那该是什么局面?
       他听了默然。
       这场战争,难道不应该反思么?
       公元2011年,在《文艺报》上有名作家莫言先生为八次作家代表大会特刊的题词,全文是:“煮豆何须燃豆萁,兄弟相残万民泣。小小地球人共居,争霸夺主皆痴迷。”还有一句:“团结友爱顺天时”。莫言先生依然引用了《七步诗》。我不知作者的原意如何,但这个题词用于三年内战,倒也是恰当的。
       可见,《七步诗》的影响一直在延续着。或问:现今还在延续么?是的,还在延续。君不见有那么一些好战者,在鼓噪两岸动武,剑拔弩张,再来一次同室操戈,手足相残,让血染华夏大地,令天下人不齿。   一首《七步诗》折射了中国千年历史。
       《七步诗》,是中国历史的悲哀!

             2022-6-25
             97公羽于峡谷居斗室      
作者简介:
王真光:长期在铁路部门工作,参加成昆铁路、坦赞铁路修建,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从事文学创作,著有小说、散文、诗歌《铁道上的暗礁》《相逢在天涯》《横渡印度洋回国记》《黄河长江我要为你歌唱》等。


作者原创文章

王真光:江北去来——北上
王真光:江北去来——南下

王真光:横渡印度洋回国记——别了,和平之港

王真光:横渡印度洋回国记——大家庭(上)

王真光:横渡印度洋回国记——大家庭(下)

王真光:横渡印度洋回国记——悲怆的宴会(上)

王真光:横渡印度洋回国记——悲怆的宴会(下)

王真光:横渡印度洋回国记——第二十七个国庆节

王真光:横渡印度洋回国记——平静中的动荡(上)

王真光:横渡印度洋回国记——平静中的动荡(下)

王真光:横渡印度洋回国记——海上故事(上)

王真光:横渡印度洋回国记——海上故事(中)

王真光:横渡印度洋回国记——海上故事(下)

王真光:横渡印度洋回国记——望陆地

王真光:横渡印度洋回国记——新加坡见闻(上)

王真光:横渡印度洋回国记——新加坡见闻(下)

王真光:横渡印度洋回国记——逝去的歌声(上)

王真光:横渡印度洋回国记——逝去的歌声(下)

王真光:横渡印度洋回国记——海上风暴(上)

王真光:横渡印度洋回国记——海上风暴(下)

王真光:横渡印度洋回国记——欢呼与遗恨(上)

王真光:横渡印度洋回国记——欢呼与遗恨(下)

王真光:横渡印度洋回国记——啊,黄埔港(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