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1-9-9文献摘要(22-31)

 仙舞晨曦 2022-08-25 发布于山东

22-生长抑素受体 2 (SSTR2) 对 Epstein-Barr 病毒相关的鼻咽癌具有高度敏感性和特异性

摘要

病毒是已知的头颈部鳞状细胞癌 (HNSCC) 的驱动因素,尤其是 Epstein-Barr 病毒 (EBV) 和人乳头瘤病毒 (HPV)。EBV 阳性鼻咽癌 (EBVNPC) 和 HPV 阳性口咽 SCC (OPSCC) 可能具有重叠的组织形态学和分子特征,包括活化 B 细胞 (NFKB) 通路突变的核因子 kappa-轻链增强子。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EBVNPC 中的 NFKB 激活驱动生长抑素受体 2 (SSTR2) 表达,可通过免疫组织化学和 68-钆-DOTA-肽放射性偶联物成像检测到。然而,对于其他病毒阳性 HNSCC,即 HPV 阳性鼻窦癌和 OPSCC,是否存在类似的 NFKB-SSTR2 信号传导机制尚不清楚。在这里,我们检查了 EBV 阳性队列中的 SSTR2 表达,HPV 阳性和病毒阴性 HNSCC 与免疫组织化学。对我们的原发性和/或转移性 EBVNPC、HPV 阳性鼻窦 SCC、OPSCC、HPV 阴性鼻腔和口腔 SCC 以及良性扁桃体和腺样体组织进行 SSTR2 免疫组织化学。对于 SSTR2 染色,程度被归类为局灶性、多灶性或弥漫性,强度被归类为弱、中或强。任何强度的多灶点/弥漫性 SSTR2 染色都被认为是阳性的。在原发性、复发性和/或未分化的 NPC 中,90% 显示出多灶性到弥漫性强 SSTR2 表达。一例 HPV 阳性鼻窦癌呈片状 SSTR2 染色。其余的 HPV 阳性鼻窦癌、OPSCC 或口腔 HNSCC 均未显示显着的 SSTR2 染色。总体,SSTR2 对 EBVNPC 具有高度敏感性和特异性,可以代表替代生物标志物。在此处评估的 HNSCC 中,由于 SSTR2 与诊断的相关性、相关的成像方式及其对患者护理的治疗意义,我们建议对原发性 NPC 进行 SSTR2 检测。

23-恶性 Brenner 肿瘤中的 MDM2 扩增可能在恶性进展中发挥作用,并有助于与尿路上皮癌和其它卵巢癌的区分

摘要:

恶性Brenner肿瘤(MBT)诊断为具有尿路上皮样形态的浸润性高级别癌,同时存在相邻的良性Brenner肿瘤(BBT)或交界性Brenner肿瘤(BLBT)。最近通过对少量MBT的下一代测序检测到MDM2扩增,这对未来的靶向治疗具有潜在意义。然而,经验是有限的,广泛使用的MDM2免疫组织化学(IHC)的评估尚未用于确定临床应用。在形态学和免疫组化证实所有诊断后,我们对4例MBT、3例BLBT、26例BBT、142例高级别浆液性癌(HGSC)、6例具有尿路上皮样形态的卵巢子宫内膜样癌(OEC)和49例高级别尿路上皮癌(HGUC)进行MDM2 IHC。MDM2 IHC呈阳性,弥漫性(>25%)核反应;在斑片状染色(10-25%核反应性)的情况下,MDM2被认为是模棱两可的。在<10%的细胞中,阳性染色被视为阴性。在染色阳性或模棱两可的病例中,通过荧光原位杂交(FISH)评估MDM2扩增。IHC显示三个MBT(75%)对MDM2有弥漫性核反应,这一发现通过所有三个病例中的MDM2扩增得到证实。一个MBT和两个BLBT显示MDM2 IHC模棱两可,但所有三个MDM2扩增均为阴性。最终BLBT以及所有BBT、HGSC、OEC和HGUC对MDM2呈阴性。总之,我们有限的队列证实了MBT中的MDM2扩增,并提示MDM2 IHC可能对罕见的诊断有挑战性的病例有影响。

24-胃肠道腺瘤样瘤—病例系列及文献复习

目的:腺瘤样瘤是间皮来源的良性肿瘤,好发于生殖道。生殖器外部位很少见,可能会导致重大的诊断挑战。在此,我们描述了一组累及胃肠道和肝脏的腺瘤样瘤的临床病理特征,以便更好地表征其组织学发现并帮助诊断。

方法和结果:在4个机构的病理数据库中检索累及胃肠道或肝脏的腺瘤样瘤8例。从医疗记录中收集了可用的临床放射学和随访数据。6 个肿瘤是在影像学检查或手术探查无关疾病时偶然发现的;两名患者的症状不明。组织学上,肿瘤界限清楚,尽管 4 例存在局灶性不明确的边界。没有发现相邻结构的渗透。在 5 个 (63%) 肿瘤中注意到结构异质性;腺样体模式通常占主导地位。肿瘤细胞扁平为立方形,胞质嗜酸性。在 5 例(63%)病例中存在模仿印戒样细胞的细胞质液泡。三例 (38%) 病例显示间皮受累,反应性间皮增生。未发现细胞学异型性或有丝分裂活性增加。周围基质的范围从水肿/粘液样到致密透明。在所有评估的病例中,免疫组织化学证实了间皮起源。没有患者出现疾病复发。

结论:目前的研究评估了一系列胃肠道和肝腺瘤样肿瘤的临床病理学发现,与个别报告病例中描述的那些相关。我们强调常见的组织学特征并强调可能模拟恶性肿瘤的可变发现。

25-NUTM1 重排结直肠肉瘤:临床病理学和遗传学上独特的恶性肿瘤,预后不良

摘要:

NUTM1 基因重排最初是在 NUT 癌中发现的。最近,已发现 NUTM1 在不同位置和类型的恶性肿瘤中与多种基因伙伴重排。仅报道了一种发生在结肠中的 NUTM1 重排肿瘤。在此我们报告了五个这样的肿瘤。这五个肿瘤发生在四名女性和一名男性身上,年龄从 38 岁到 67 岁不等(中位数为 51 岁)。肿块发生在结肠(盲肠、降序、乙状结肠)和回盲瓣区,大小为 2.5-20 厘米(中位数为 7 厘米)。四名患者在就诊时有转移(肝脏,n = 4;淋巴结,n = 3)。组织学上,病变发生在粘膜下层,浸润到粘膜和固有肌层,并在纤维肉瘤样束和上皮样或横纹肌样细胞片中生长,病灶透明化至模糊的骨样基质。肿瘤由相对单一形态的梭形上皮样细胞组成,具有局灶性横纹肌样形态、深染细胞核和小核仁。有丝分裂活性通常较低(范围 1-14/10 HPF;中值 5/10 HPF);有两例出现坏死。存在可变角蛋白表达和统一的核 NUT 表达;KIT/DOG1 为阴性,保留 SMARCB1/SMARCA4。下一代测序在所有情况下都确定了 MXD4-NUTM1 重排(断点:MXD4 外显子 5、NUTM1 外显子 2 或 3)。随访显示,4 名出现转移的患者中有 1 名在 30 个月时死于疾病;其他三名患者因转移性疾病而活着。最后一名患者在诊断后 5 个月无病。NUTM1 重排的结直肠肉瘤具有特征性的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和分子遗传学特征,表明它们代表了 NUTM1 重排肿瘤家族中的一个独特实体。对于任何难以分类的胃肠道黏膜下梭形细胞肿瘤,应考虑 NUTM1 重排肿瘤,特别是角蛋白阳性肿瘤,显示纤维肉瘤、上皮样到横纹肌样和透明化形态的不寻常组合。识别 MXD4-NUTM1 重排肉瘤可能在治疗上很重要,尽管目前最好的治疗方法难以捉摸/未知。

26-结节性筋膜炎:对 17 例进行综合、时间相关的调查

摘要:

结节性筋膜炎(NF)的自限性是众所周知的,但其确切机制尚未阐明。我们观察到“年轻”NF(术前持续时间<1 个月)始终比“老”NF(术前持续时间>3 个月)(~20%)包含更高百分比的 USP6 分离 FISH 信号(~80%)。因此,我们假设我们最初的观察可能反映了与 NF 自限性的联系。选择了具有可靠发病数据的 17 个病例,从而近似了每个肿瘤的寿命。除了 USP6 间期 FISH 检查,我们还使用 RT-PCR 检查了最常见的 MYH9-USP6 融合。由于 NF 肿瘤发生的已知途径,使用 qRT-PCR 测量 USP6、TRAIL、IFN-β、JAK1、STAT1、STAT3、JUN 和 CDKN2A 的 mRNA 水平。关于蛋白质,使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查 USP6、p16、p27、TRAIL 和 IFN-β。另外进行了三个病例的靶向基因组二代测序(NGS)。我们发现 USP6 分离信号的寿命和百分比之间存在很强的负相关 (p = 0.000),并且 USP6 分离信号和有丝分裂计数之间存在很强的正相关关系 (p = 0.000)。免疫染色结果以及 qRT-PCR 结果支持先前提出的 USP6 诱导的负反馈机制,通过激活 TRAIL 和 IFN-β,可能导致含有 USP6 融合的肿瘤细胞凋亡和衰老。靶向 NGS 导致检测到几种变体,但这些肿瘤的发病机制没有额外的反复变化。我们在细胞水平上揭示了 USP6 诱导的负反馈机制。总之,我们强调,在“旧”NF 中,USP6 分离 FISH 信号的百分比可低至 14-27%,从鉴别诊断的角度来看,这可能非常重要。我们强调,在做出临床治疗决策之前,需要仔细检查和解释 NGS 数据。

27-YAP1-TFE3 融合血管内皮瘤:24 例基因确诊病例的多机构临床病理学研究

摘要:

YAP1-TFE3 融合血管内皮瘤是一种极为罕见的恶性血管肿瘤。我们提出了迄今为止最大的 YAP1-TFE3 融合血管内皮瘤的多机构临床病理学研究。24 例 YAP1-TFE3 融合血管内皮瘤患者在广泛的年龄范围(20-78 岁,中位数 44)中显示女性为主(17 名女性,7 名男性)。肿瘤最常位于软组织 (50%),其次是骨骼 (29%)、肺 (13%) 和肝脏 (8%),大小从 3 到 115 毫米不等(中位数为 40 毫米)。约三分之二表现为多灶性病变,其中 7 例伴有远处器官转移。在组织病理学上,我们描述了三种主要的结构模式:融合巢的实心片、假腺泡和(假)血管形成模式,粘液样至粘液透明基质中不粘连的细胞链和细胞簇。这些模式在不同的肿瘤中以不同的比例存在,并且通常在同一肿瘤中共存。主要的细胞形态学 (88%) 是大的上皮样细胞,具有丰富的、玻璃状的嗜酸性至空泡状细胞质、突出的核仁和明确的细胞边界。经常存在多核或双核细胞、显着的混合红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以及瘤内脂肪。免疫组织化学上,ERG、CD31 和 TFE3 一致表达,而 CD34 (83%) 和细胞角蛋白 AE1/AE3 (20%) 的表达是可变的。除一个病例外,CAMTA1 在所有病例中均为阴性。所有病例均通过分子检测证实具有 YAP1-TFE3 基因融合:大多数 YAP1 外显子 1 与 TFE3 外显子 4 融合(88%),或更不常见的是,TFE3 外显子 6 (12%)。大多数患者(88%)接受了初次手术切除。在 4-360 个月(中位数为 36 个月)的 17 例病例中,35% 的患者在没有疾病的情况下仍然存活,47% 的患者存活多年,但病情稳定,尽管是多灶性和/或转移性疾病。五年无进展生存概率为 88%。鉴于与传统上皮样血管内皮瘤相比,YAP1-TFE3 融合血管内皮瘤具有独特的临床和组织病理学特征,我们建议将其归类为一种独特的疾病实体。

28-胸膜间皮瘤分类更新和挑战

摘要:

间皮肿瘤分为良性或浸润前肿瘤和间皮瘤。良性或浸润前组包括腺瘤样肿瘤、高乳头状间皮瘤和原位间皮瘤。恶性肿瘤是间皮瘤,可以是局部的或弥漫的。侵袭性间皮瘤的组织学分类为三种主要亚型——上皮样、肉瘤样和双相型具有重要的预后意义。它还在诊断出患有这种致命疾病的患者的治疗决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上皮样间皮瘤的分级和亚型是最近 WHO 胸膜肿瘤分类的主要变化之一。原位间皮瘤已成为精确定义的临床病理实体,其诊断需要通过免疫组织化学证明 BAP1 或 MTAP 缺失,或通过 FISH 证明 CDKN2A 纯合缺失。这两种生物标志物的使用提高了渗出液标本和有限组织样本的诊断灵敏度,对于确定上皮样间皮瘤的诊断很有价值。在这篇综述中,讨论了胸膜间皮瘤组织学分类的最新变化、辅助诊断研究的重要性以及间皮瘤的分子特征。

29-实性乳头状间皮瘤

摘要:

我们报告了以前未描述的腹膜局限性结节性间皮瘤的九个例子,其特征是间皮细胞的巢状或片状,具有尖锐的细胞边界和极其平淡、有时有凹槽的细胞核。在某些情况下,巢被纤维带隔开。所有患者均为女性,年龄范围 30-72 岁(中位数 52 岁)。所有肿瘤都是手术过程中偶然发现的,大体上是孤立的结节或腹膜表面的几个小结节。参考病理诊断包括弥漫性恶性间皮瘤、局限性恶性间皮瘤、高分化乳头状间皮瘤和腺瘤样瘤。没有肿瘤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显示 BAP1 丢失,也没有通过 FISH 显示 CDKN2A 缺失。RNA-seq 显示这些肿瘤聚集在一起并且与腹膜弥漫性恶性间皮瘤不同。很少发现突变或易位,它们都没有在肿瘤之间复发,并且没有肿瘤显示出任何在弥漫性恶性间皮瘤中典型突变/缺失的基因异常。三个病例的阵列 CGH 显示两个具有完全平坦的轮廓,一个在 3q26-3q28 处有小缺失。随访(5-60 个月,中位 34 个月),无死亡、无复发、无转移性疾病或局部扩散的证据;一例最初在盆腔腹膜上有散在结节的病例在 2 年后的第二次手术中也出现了相同的结节模式。我们建议将这些病变命名为实性乳头状间皮瘤。

30-具有 MDM2 基因扩增的去分化黑色素瘤模拟去分化脂肪肉瘤

简介:

我们报告一位73岁女性黑色素瘤患者模拟去分化脂肪肉瘤(DD-LPS)和亚克隆中的形态学和分子学证明MDM2基因扩增。

31-皮肤透明细胞肉瘤具有模仿黑色素瘤伴有表皮内浸润

简介:

恶性皮肤肿瘤,由纺锤状和网状结构组成上皮样细胞通常是一个诊断挑战,具有鉴别诊断范围,包括角质形成细胞和附件癌、黑色素瘤和各种肉瘤。应寻求形态学线索以帮助正确诊断,有时还应明智地使用免疫组织化学甚至分子技术。这个表皮成分的存在通常被解释为黑色素瘤或黑色素瘤前体病变及角质形成细胞癌的证据,并有助于指导进一步治疗的选择辅助测试。在此,我们报告一例原发性皮肤透明细胞肉瘤,其表皮内成分最初被认为代表结节性黑色素瘤。据我们所知,这是第一例报告的皮肤透明细胞肉瘤表现出明显的Pagetoid扩散,与黑色素瘤非常相似,突出了依赖表皮内生长模式诊断皮肤肿瘤的潜在诊断缺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