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3届学生作文29:风格不被定义

 词语寄居者 2022-08-25 发布于浙江

【题目再现】

阅读下面一则“父女”对话,按要求写作。

女儿:爸爸,你看,前面那位姐姐穿的衣服好好看!

爸爸:那是汉服。

女儿:我也想穿。

爸爸:会被人笑的。

女儿:为什么要笑?

爸爸:……

上述是14岁女儿和爸爸的对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写一篇不于600字的议论文。

【作文展示】

风格不被定义

市四中 八(8)班 张意涵

小女孩觉得汉服很好看,想穿汉服。爸爸也觉得汉服很美,但她认为女儿穿会被嘲笑。

但是我不这么认为,我认为风格不被定义。

过去美的方式是用西方的奢侈品去装饰自己,现在的年轻人觉得汉服比奢侈品更有味道,为什么他们接受?因为他们有中华文化的基因。

不在意他人眼光,坚守内心追求。

罗曼·罗兰命运多舛,饱受世人争议。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罗曼·罗兰定居日内瓦。利用瑞士为中立国的条件,写出了许多尖锐的反战文章,他的做法受到了德国作家托马斯.曼等人的指责。但罗曼.罗兰没有屈服,仍坚定不移地以笔为枪。罗曼·罗兰不为流言。

不能盲目跟风,与世俗同流合污。他一生为坚持人类自由、民主与光明进行不屈的斗争。

不在意他人眼光,坚持自己的判断。

伽利略反对托勒密的地心说,支持哥白尼的日心说。由于支持哥白尼学说而遭致了有势力的教会反对,1616年他被下了一道禁令,不准讲授哥白尼学说。1632年,他出版了《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1633年,他被罗马梵蒂冈宗教裁判处八年软禁,并再次被逼表示和哥白尼学说决裂。1642年1月8日,伽利略病逝。

不在意他人眼光,勇于超越自我。

贝多芬学拉小提琴时,技术并不高明。他宁可拉他自己作的曲子,他也不肯做技巧上的改善。他的老师说他绝不是个做作曲家的料。但他坚持自己作曲,他数量众多的音乐作品通过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宏伟气魄,将古典主义音乐推向高峰。

正如很多时候,一个人从来都不是在和世界对抗。或者是和别人的眼光对抗,而是和自己对抗。能说服自己别那么在乎别人眼光的人,往往清醒自在。

相反,若是活在别人的评价里,总是用别人的标杆来衡量自己的价值。最后的自己一定是不如意的。没有必要,更没有义务按照别人的想法去改变。做自己认为对的事,问心无愧便好。

各花各有各花香,风格不被定义。

闭目自守,开牖共传

市四中 八(7)班 王奕心

周国平说:“世界越来越喧闹,而我的日子越来越安静了。”在尘嚣渐上的世界里,我们能否坚守初心,平静思绪,传承老祖宗的文化呢?

我认为,更好的传承,是我们怀着坚定不变的信心,与他人共同传承。

有人认为,只需坚守,无需与他人共同传承。那我们为什么要与他人共同传承呢?我们仿若针尖上的一滴水,无法靠一己之力改变群众的思想。王安石变法,少数人无法战胜多数人的意志。虽历经唇枪舌战,并牢牢坚定了内心,可立下的法律几乎被司马光等人全部推翻。这便代表了少数人和多数人的斗争。这时候,就算少数人的理论是正确的,也难免被多数人的理论打败。所以我们需要“开牖共传”,找到志同道合的人,集中凝聚他人的想法,一并传承文化。

在交流途径如此广泛的当今,我们愈发难以坚守自我,但坚守却是我们所需要的。夏洛蒂.勃朗特一生经历了多次挫折,最后决定与妹妹合写诗集,销量仍是很差,但她坚定了内心,并与妹妹们商量继续。经过推动与沉淀,她写出了《简.爱》,她的两个妹妹也各自写出了《呼啸山庄》和《艾格尼斯.格雷》。这就是他们坚守或且共产的结果,就告诉我们,在有他人的支持下,向着目标,坚定信念,方可成功。

其实不难发现,这样的方式不仅能更好地传承,还可以将此运用到更多的事情中。当红彤彤的中国结变成片片飘扬的党旗;当秀丽的江山画变成壮美的工程蓝图;当古典的音韵变成为外交官口中的世界……万物皆是传承的一部分,传承则需要我们闭目自守,开牖共传。

当然,坚守不等于离群,共传非同于杂乱无章。熊培云认为,要在喧闹中拥有独立思考,以独立思想融入群体,闭户自转,充其量不过何晏;与人论道,才能成就王阳明。我们常常在他人的言论中迷失自己的本心。那时缺的就不只是“坚守”“共传”了,缺的是一种氛围。世上不缺释迦摩尼,不缺七天七夜,缺的是一棵菩提树,一片杳无人迹的净土。

苏格拉底坚守哲理,在闹市中与人谈论,孔子在杏坛上与人宣传,四皓入朝,谢安出山,岂非融于共传,坚守的心?初心与文化,坚守与共传,不变与流转。守、共、传,这就是这么简单,即可被你传承。

闭上眼,守住内心的坚信;推开窗,与天地共同传承。

铭记文化 发扬传统

市四中 八(7)班 曾虹霖

见过如此一番对话,一对父女在街头行走,女儿望见对面走来的汉服姐姐,便也渴望穿着汉服,却遭到父亲以会令人笑话的理由拒绝了。

这不禁令我深思,父亲对于汉服的排斥,从内心深处就是对中华文化的摈弃。而我认为,对于传统文化,应铭记文化,发扬传统!

文化包含生活。在李子柒的视频中,乡村是阡陌纵横,桃花流水,充满着诗情画意的。她置身于繁华硕果之间,一双巧手可提阔刀,可执绣针,仿佛无所不能。她展示的一幅幅田园景色,既让人感受到了“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的独特,也似望见了“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悠闲,更看到了“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的文化传承。观众在乡村的青山绿水中,在中国传统美食,传统文化的包围中,寻求到共情与共鸣。

文化改变精神。柴静有言:“文化看上去无形无色,却决定了我们的社会,从何处来,往哪里去。”在如今物质至上的功利时代,虚荣已成为一种潮流。而中华文化如“出淤泥而不染”的那枝荷花,一枝独秀。正是在我们精神上一道清流,告诉了我们“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明白了“人间至味是清欢”,也告诫我们“满招损,谦受益”。文化洗却了我们的麻木,塑造了我们的精神。

文化需要我们铭记,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到街边流传的小吃,从一个个文约理赡的成语、熟语,到人们交流的口头方言,这背后是人们对于文化的传承和守望。

英国前首相丘吉尔有感:“不伴随力量的文化,到明天将成为灭绝的文化。”而我坚信,这“力量”,必应是中华子孙对传统文化的悠久传承,深刻铭记!

鲁迅先生也有言:“惟有文化是民魂,是最值得宝贵的,只有将它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了传统文化的恢复与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使其重新发出夺目的光芒。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故,铭记文化,刻不容缓;发扬传统,走向未来。

弘扬传统责在汉服吗?

市四中 (8)班 赵娅宇

我谈一谈我个人的观点吧。我认为弘扬传统文化不一定要穿汉服。

不可否认的是,汉服确实有它外观上的飘逸灵动性以及对传统文化弘扬的作用,但是我们弘扬传统文化一定要靠汉服吗?

我认为汉服只是传统的一部分,不一定需要穿汉服,弘扬传统应该有多样化的表达。古乐、戏曲、书法、绘画、诗词歌赋、六幺舞、莫高窟……莫不是传统文化的载体,单单指向于汉服,属于以偏概全。

如今走在街上,即使是我生活的这样一个三线小城,也时不时能看见有年轻女孩身着鲜丽汉服,在街上自信地走过。

在很多人的眼里,汉服已经不仅仅是一种传统服饰,它象征的是属于汉族的文化自信,代表的是源远流长的汉族文化。“兴我礼仪之邦”一时成为了许多汉服爱好者持在嘴边的口号,似乎只要汉服走进大街小巷,被人们接受,许多被人们遗落在历史尘埃里的东西,就能一一被捡起。

但,汉服真的能挑起汉族文化代言人的重担吗? 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多样,生活节奏加快,与古人的生活很不同。所以服装也向多样化、便捷化、多用途化发展。汉服长襟宽袖,活动不便,样式又单调,难以适合现代人普遍穿着。汉服宽大费布,制作成本相对较高,价格也就会相应上涨,从经济上看也不太有吸引力。

我想问问大家,什么是美观?这是随时代而变化的观念。一般总是向先进的、发达的地区和民族看齐,所以近代以来,中国人渐渐接受了来自西方的西服、连衣裙、牛仔裤、T 恤衫等。人们审美观一旦形成,又会相对稳定,所以短时间内人为复兴某一种过去的服式,是难以得到大众追随的。

所以汉服复兴很困难。且汉服有一定的落性,尽管汉服有很多优势,也能代表中国的传统文化,但是相比于现代社会是落后的,不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潮流。汉服只能作为人们闲暇服饰,并不能作为日常服装。穿一件汉服不仅繁琐耗时,再加上搭配首饰鞋子、妆容等,花费的时间就更加长了。

汉服毕竟只是一种服装样式,仅仅流于物质的表面,而不能像儒家思想,传统美德那般,真切的存在于汉族人的精神文明世界里,融入人的血液和骨髓。

弘扬汉文化,靠的,不是汉服,而是穿汉服的人自身的修养和态度。所以弘扬传统文化不一定穿汉服。

愿将来有一天,汉族人民不但可以着我汉家衣裳,更要在心灵深处,做到“兴我礼仪之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