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眼动文章] 面孔观察的眼动模式:东西方文化与人际环境的共同调节

 马庄实验室备份 2022-08-25 发布于陕西

我们在地铁口,中心广场等等热闹的地方,每天都会观察到形形色色的人。我们喜欢看同种个体,尤其是他们的面孔,因为我们可以从他们的面孔中获得他们的信息。有研究发现在面孔加工方面存在明显的文化差异:西方人更多地注视眼睛和嘴巴,而东亚人更多的注视鼻子。有研究者将这种文化差异解释为视觉感知的差异;西方人集中于眼睛和嘴,更多的是由于他们倾向将注意力放在一个显著的前景对象或焦点上;东方人集中于鼻子是由于他们对整体感知的偏好,优先考虑物体与周围情境信息之间的关系。

文化在人们彼此交往方面也有差异。例如,西方人倾向于表达自己独特的自我,传达他们的想法和信号,所以使用直接眼神接触作为人际沟通的重要工具;东方人习惯控制自己的思想表达,消除感情信号,以保持与他人的和谐关系,因此,倾向于考虑到过度的眼睛接触不礼貌,从而避免眼睛接触;本研究中,我们测试了人际交往中的文化差异是否会受到社会性背景信息的调节,这里界定的是眼神的交流与否。

该试验选取了57个被试,其中30个东亚人和27个西方人,所有被试拥有流利的英语水平,视力或者矫正视力正常;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实验采用3(兴趣区:眼睛、鼻子、嘴巴)X2(文化:东方、西方)X2(人际关系:注视、避开注视)的混合实验设计。在本次实验开始之前,事先找好4个“演员”(1个东亚男性、1个东亚女性、1个西方男性、1个西方女性)。告诉他们现需要录一段采访视频,主题是谈论在伦敦你最喜欢的旅游景点。

在录制时指示演员尽可能的保持中性的面部表情。录制过程中,有两台摄像机,一台正对演员,另外一台位于右侧约20cm,并要求演员将目光集中于正前方的机器。录制时长20s。总共得到8个视频,包含两个角度,一个角度直视,一个角度非直视。随机分配被试观看四个具有相互注视的视频剪辑或者没有注视的,被试在观看期间佩戴便携式眼动仪,记录观看的位置以及持续时间。

结果发现:

1.在相互注视的条件下,实验结果出现了注视时间的文化差异:东方人更喜欢看对方的鼻子,西方人则更多的看眼睛;

2.在避免目光接触的条件下,实验结果不显著,即无文化差异;

3.事后比较发现:东亚人受到人际交往背景的影响较弱,倾向于一直都更多的注视鼻子区域,即整体加工策略。而西方人受到人际背景的调节,在人际交往即注视条件的视频观看中,更多的注视眼睛位置,在非人际交往条件下,眼睛注视显著减少,取而代之的是鼻子注视时间增多。

人际交往过程中无偏好注视区域;而西方人有兴趣区,即西方人在人际交往中更长时间关注对方的眼睛;而更少的关注鼻子;

在自然环境中,我们观察面孔不仅是为了了解他人的信息,而且是为了和他人进行交流;不看眼睛或者避开注视可能是一个有意义的的信号,在东亚国家,不直视眼睛代表了一种尊重,但在西方国家,眼神交流是专注和尊重的信号。

在生活中我们进行人际交往时会伴有感情表达,所以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以更好地了解情绪表达的识别作用。这种人际交往背景可以引申到不同的场合,譬如火车上面对面而坐,或者马路上迎面走来,或者是听一场学术报告,不同的交互背景或许会改变我们原有的面孔注视模式。

参考文献:

Gobel, M. S., Chen, A., & Richardson, D. C. (2017). How different cultures look at faces depends on the interpersonal context. Canadian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71(3), 258-264.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