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致命的不是食物,而是温度?中科院发现食管鳞癌分子机制和热激活临界值

 微笑如酒 2022-08-25 发布于广东
专家门诊

给您权威参照

【刀先生按54℃是临界值

这是一组触目惊心的数字——

中国是当之无愧的全球食管癌第一大国,仅2020年,因食管癌死亡的就有30万人,占全球发病率的一半。这其中食管鳞癌更是“中国特色”,年发病率26万左右,病死率25万左右,能早发现手术干预的不到20%。

既往研究显示,食管鳞癌的发病及进展与多基因异常有关,而外界环境因素,特别是高温饮食被认为是引起食管鳞癌的主要风险因素之一。研究者普遍认为,中国成为食管癌大国的背后,“趁热吃、趁热喝”的饮食习惯在很大程度上难逃干系。

但缺乏说服力的是,截至目前,学界对高热刺激导致食管鳞癌的内在分子机制仍知之甚少。

终于,近期,中国科学院李志远团队在一项发表于《英国癌症杂志》的研究中,首次揭示了热应激促进食管鳞状细胞癌发生的机制,并提出了热激活温度为54°C。这一温度(54°C)低于普通人群中的膳食温度,也低于国际癌症研究署建议的高温饮食风险温度(65℃)。

李志远团队的这项研究不仅揭示了瞬时受体电位离子通道香草素亚型2(TRPV2)通道在食管鳞癌发生发展过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也为食管鳞癌的防治提出新方向。该研究首次发现,热敏型TRPV2反复受热或激动剂作用可激活HSP70/27和PI3K/Akt/mTOR信号通路,在体外实验中显著促进食管鳞癌细胞的恶性行为,在体内则显著促进食管鳞癌的成瘤和扩散。

该团队进一步研究发现,以激活TRPV2通道的温度(54℃)对ESCC细胞进行短暂而频繁的热刺激后,在体外实验中可明显增强ESCC细胞的增殖、侵袭和促血管生成等恶性细胞行为,而体内实验则可显著促进裸鼠皮下成瘤和尾静脉注射的肿瘤转移,说明过表达过激活的TRPV2可使非肿瘤细胞转向肿瘤化。

此前,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曾发表在Lancet Oncology上的一篇报告首次显示:65℃以上的热饮可能会引发食道癌或者喉癌,属于2A类致癌物(意为“很可能对人类致癌”)。随后,美国癌症学会的研究人员也发现,每天喝超过700毫升(约2大杯)水温超过60℃的热水会使得患食道癌的风险增加90%。巧合的是,同样由国际癌症研究机构牵头开展的一项研究也发现,相比食物温度适中且细嚼慢咽,习惯吃得烫而且又吃得快的人,食管鳞癌风险最高竟增加近4倍。

一个很吊诡但又似乎可为佐证的现象是,国内河南、河北、山西等习惯喝热粥、热汤的地区,同时就是食管癌的高发区,特别是像河南人,爱吃热疙瘩汤,并且他们还认为趁热吃是最好的。

最后,按惯例谈两点感慨。

第一,在中国,不管身体有任何的不舒服,大家都会说多喝一点热水,发烧了喝热水,胃痛,喝热水,脑瓜疼,喝热水, 压力大也喝热水。这里不单指烫水,还包含了热粥、热咖啡、火锅以及烧烤等等。李志远团队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提醒我们,不管是吃还是喝,温热就行了,千万不要烫,最好不要超过54℃这个临界值。

第二,李志远团队的这项研究为食管癌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新方向,改变“趁热吃、趁热喝”等饮食生活习惯尤为重要。短期内,我们不一定能看到明显效果,但假以时日,中国将有很大希望摘掉食管癌第一大国的帽子。以戒烟为例,美国男性抽烟比例从70年代开始下降,防癌效果延后20年出现(90年代), 从90年代到现在,男性肺癌的死亡率降低53%,成绩斐然。

图片

【版权相关事宜,请联系刀先生】

·END·
 

图片

冷静 | 专业 

有温度
微信号:SH-scalpel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