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短命的巡洋舰——布吕歇尔号重巡洋舰

 svdk 2022-08-25 发布于辽宁

“布吕歇尔”号是二战期间德国纳粹海军最短命的一艘重巡洋舰。作为希佩尔级重巡洋舰的2号舰,其使命与设计思路与纳粹海军之前建造的德意志级袖珍战列舰有着较大的差别,虽然仍具有较强的续航力与独立作战能力,但其主要使命不再是远洋破袭,而是作为战列舰的配合力量,在主力舰队决战中执行舰队侦察、反雷击等护航任务。1922年签署的华盛顿条约敲响了装甲巡洋舰的丧钟。重巡洋舰标准排水量1万吨、火炮口径203毫米的上限,使之原先活跃在各国海军序列中排水量1.5~2万吨的装甲巡洋舰后继无人。在20年代的技术条件限制下,要在不足1万吨的舰体上安装203毫米火炮和使航速达到30节的大功率主机,装甲厚度就几乎近于摆设。这时期各国建造的“重巡洋舰”,如日本古鹰级,美国彭萨科拉级和英国郡级,其防护性能与末世的一等装甲巡洋舰相去甚远,只相当于二等装甲巡洋舰的水准;

文章图片1

203/200毫米主炮虽然通过增大仰角提高了射程,但穿甲威力与装甲巡洋舰安装的210毫米或233毫米主炮相比,仍存在相当的差距。一战结束后,德国虽然新舰的建造受到限制,但却一直在跟踪欧美强国的建造技术。1930年前后,德国海军就在策划建造一型排水量接近万吨的巡洋舰。最初,该型舰是作为莱比锡级轻巡洋舰的放大型而设计,排水量增大,以安装更大功率的主机和4座3联装150毫米火炮。希特勒上台后,即开始秘密进行重建海军的计划,策划中的“轻巡洋舰放大型”设计随即升级成为真正的条约型重巡洋舰。但在该级舰的具体设计方案上,德国海军内部却存在着较大争议。部分人主张继续使用柯尼斯堡级和莱比锡级的3联装150毫米炮,而有的则认为,150毫米火炮虽然精度较好,射速快,但有效射程和穿甲能力均无法与203毫米炮相比。法国建造的新型重巡洋舰促成了火炮方案的最终确定。在当时的欧洲海军强国中,英国早已停建重巡洋舰,而法国新建的阿尔及利亚级则成了德国重巡洋舰的假想敌和模仿对象。作为30年代中期建造的新一代重巡洋舰,阿尔及利亚级安装4座双联装203毫米/55倍径M24火炮,最大射程31千米,已达到当时部分战列舰主炮的水准;水线主装甲带厚度达110毫米,德国当时得到的情报为100毫米。在阿尔及利亚级重巡洋舰的强大火力和厚装甲刺激下,德国迅速更改了原先重巡洋舰的设计指标。按照新的重巡洋舰防护能力不能低于阿尔及利亚级的水准,标准排水量也随之突破万吨;火炮最终也选用了203毫米/60倍径C34炮,全舰安装双联炮塔4座。

文章图片2

动力系统也存在争议。德意志级袖珍战列舰已经采用柴油动力,显示出较强的续航力和可靠性,因此当时海军部倾向于继续在新重巡洋舰上采用柴油机。但柴油机的单机功率受到限制,最高航速难以提高,设计中采用柴油机的重巡洋舰航速将只有29~30节,而且使用柴油动力的战舰主轴过长,舰体布置受到极大限制。相反蒸汽轮机虽然热效率低,且存在锅炉爆炸使全舰瘫痪的隐患,但单机功率大,而且轮机允许有一定的过热率,可以短时间内通过主机过热来提高航速。采用蒸汽轮机的战舰主轴较短,同时蒸汽轮机使用的重油比轻柴油更安全,不易爆炸和起火。与火炮的选择一样,决定因素来自德国海军的假想敌。法国阿尔及利亚级高达35节的航速使德国人最终决定,在新的重巡洋舰上采用蒸汽轮机。1935年,新型重巡洋舰设计完成,首舰命名为“希佩尔海军上将”号,于同年7月6日正式开工,紧随其后,2号舰“布吕歇尔”号也于8月15日在基尔的德意志造船厂动工建造。“布吕歇尔”号和同级舰一样,安装的是4座双联装203毫米/60倍径C34主炮,首尾各两座。二战结束后,美军接收了缴获的同级3号舰“欧根亲王”号。在进行测试时,美国人感慨:如果有机会将各国的重巡洋舰聚在一起举行炮击竞赛,其性能优异的主炮必会傲视群雄。C34主炮是二战期间身管倍径最长、初速最高、射程最远的8英寸级火炮,在与任何同级对手的炮击对抗中,均会不落下风。C34舰炮由克虏伯公司设计制造,这也是克虏伯公司在一战结束后首次制造的大口径舰炮。炮塔为双联装,依安装部位的不同,炮塔样式分为A式和B式。A式炮塔安装在军舰的A、D炮位,回旋部分重249吨,B式炮塔安装在第二层的B、C炮位,侧后装甲厚于A式,且在炮塔上装有简易7米测距仪,回旋部分重262吨。火炮的俯仰角度为+37/-10度,装填角+3度,但舰首A炮塔由于首甲板高度的制约,俯角为-9度。全舰的弹药携带量为1040发。火炮的装填机构分为选弹、扬弹和装填三大部分,弹丸通过铰链从弹药库内取出,所需的药包同时提取出库并提升到炮塔,在炮塔内通过半手动方式填弹入膛。火炮的最大射速为4~5发/分,在各国203毫米火炮中属于中等偏上水准,但无法与全自动装填的美制203毫米/L55RFMk16相比(后者采用全自动装弹,射速达到惊人的10发/分)。C34火炮的身管重20.7吨,全长12.2米,为保证制造精度,火炮身管外壁采用三节套管结构,成本高昂,而且制造复杂,产量有限,“布吕歇尔”号就因身管未能按期出厂而延误了服役时间。C34火炮的膛线部分实为约56倍径,膛线长11.5米,最大膛压470兆帕,身管寿命在全装药模式下为400发。在发射122千克的标准高爆弹时初速达925米/秒,而同时期的巡洋舰主炮中,美国203毫米/55倍径炮的初速为870米/秒,日本引以为豪的203毫米/B式火炮,初速约为840米/秒。高初速使203毫米/C34火炮获得极其可观的穿甲能力和射程。在使用强装药射击时,C34火炮在9500米(6度炮角)距离上可以穿透356毫米的标准装甲列板!在使用标准装药和122千克普通弹射击时,最大射程为33.5千米,高于其他国家的任何203毫米火炮,可在9500米距离穿透240毫米的表面硬化装甲列板。美国海军使用C34炮和美制203毫米/Mk12火炮进行过对比试验,C34炮可在30千米距离上穿透102毫米的表面硬化处理装甲列板,而Mk12对同样装甲的穿透距离为26千米,最大射程也不过27.4千米。C33身管长65倍径,初速900米/秒,每门火炮备弹420发。该炮弹丸重15.8千克,对空威力较大,但装填方式为手工半自动装弹,最大射速为16~18发/分,尚不如美127毫米双联装高炮(最大射速可达22发/分)。此外,105毫米火炮为敞开式炮塔,炮手均裸露于甲板上,在战斗中容易受损,不利于复杂形势下的防空作战。小口径高炮为37毫米/83SKC/30单管高炮和20毫米单管高炮。

文章图片3

37手拉机天下第一

20毫米高炮有效射程4.9千米,主要提供近距离防空保护。

文章图片4

37毫米高炮初速1000米/秒,弹重0.365千克,但该炮与105毫米高炮一样,为手工装填,半自动击发,射速仅30发/分,加之火炮为单管布置,火力密度严重不足,与美制4联装40毫米“博福斯”高炮相比差距明显。为此德国在战争期间对“希佩尔”号和“欧根亲王”号进行了改装,撤除舰上的37毫米炮,换装瑞典版40毫米“博福斯”高炮,20毫米高炮也改为20毫米“厄利孔”4联机炮。除了主炮和高炮,还装有4座3联装G7aT1鱼雷发射管,以及深弹投放导轨。

文章图片5

综合全舰的武器配置,“布吕歇尔”号重巡洋舰重点突出了对舰炮击能力,但防空兵器性能欠佳且数量不足,对空防御能力有限。其假想的战场仍旧是在类似日德兰海战模式的战列舰对决中,为本方主力舰提供前哨侦察和反雷击掩护,但在战争期间,它却从未有机会进行这种模式的作战。由于柴油机难以在万吨级舰上达到高航速,因此其动力系统最终采用了蒸汽动力。“布吕歇尔”号安装12台瓦格纳高压锅炉,驱动3台蒸汽轮机工作。最高工作压强70千克/厘米2,3轴推进,最大输出功率13.3万马力,设计航速为32.5节。燃油舱容积为3070立方米,在17节巡航速度下,续航力为6500海里。对于舰队作战的重巡洋舰,其燃料储量足以胜任一般的作战任务,但对于执行远洋破交战斗,则显得续航力不足。因此在二战期间,同级“希佩尔”号和“欧根亲王”号虽然突破过英国封锁线,但却无法像德意志级那样进行跨越整个大西洋的远洋破袭作战。

二战前夕,德国建造的战列舰和重巡洋舰均采用了“全面防护”的装甲布置方式,在传统的水线、炮塔、指挥塔部位敷设主装甲带的同时,对军舰有可能中弹的其他区域,也加以一定厚度的装甲防护。全面防护的战舰关键部位的装甲厚度往往低于同时期建造的重点防护战舰,但全面的装甲防护可以避免因非关键部位受损而丧失战斗力,有助于提高战舰的生存能力。

文章图片6

法国阿尔及利亚级重巡洋舰

当时德国得到的情报显示,法国阿尔及利亚级主装甲带厚100毫米,因此“布吕歇尔”号和姊妹舰“希佩尔”号、“欧根亲王”号一样,舷侧采用了厚80毫米的主垂直装甲带和40毫米的第二层装甲,两层装甲带之间是装载重油的水密隔舱,眩侧主装甲总厚度为120毫米。但实际上,法国阿尔及利亚级的主装甲带厚110毫米,而且也采用了双层装甲的设计,位于重油舱后的第二层垂直装甲板厚40毫米。80毫米主装甲带从前主炮前开始,延伸到后主炮之后,敷设部位从第26肋起,至第164肋结束,约占全舰长的3/4,在164肋之后的尾部装甲带厚度也达到70毫米,26肋之前的首装甲带厚度为40~60毫米。主炮塔在舰体内的座圈另有厚80毫米的圆注形装甲堡加以防护。此外,全舰上下各建筑的外露设备均有一定的装甲防护,甚至水上飞机弹射器也外包了14毫米的装甲板。水密隔舱设置也高于同时期的重巡洋舰。在前后主炮之间的舰体两侧共设置了30个水密隔舱,每侧各分两层布置,外层隔舱填以重油以作为中弹后的缓冲区域,内层隔舱用于储藏主炮和副炮弹药。首尾部位则作为独立地带进行防水管制。舰体水线以下安装有突出于舰廓的空隙防雷结构,可承受一枚400毫米航空鱼雷的打击。该舰的龙骨和舰肋等支撑结构数量已经接近一战时期战列舰的水准,结构坚固,抗沉性好。“欧根亲王”号甚至能在比基尼岛承受核爆炸之后仍不沉,只因为核辐射阻碍了损管舰只的靠近,才最终进水沉没。首舰“希佩尔”号的造价达1.1亿马克,而碑斯麦级战列舰的造价不过1.91亿马克,按当时美元与马克的汇率比,造价已接近美国“北卡罗莱纳”号战列舰。建造周期也相当长,“布吕歇尔”号于1935年8月开工,1939年9月才正式服役,首舰建造周期更长。这对于船台有限,建造能力不足的德国,是很致命的缺陷。二战大西洋和地中海的战斗表明:轻重巡洋舰担任的大多是商船队的护航、舰队防空或封锁任务,执行这些辅助任务,造价1.1亿马克的希佩尔级重巡洋舰与英国老旧的郡级巡洋舰甚至利安德人级轻巡洋舰的效率没有显著差别。在德国重整海军的Z计划中,希佩尔级计划建造5艘,但战争在1939年爆发,庞大的造舰计划被逐步压缩直到基本取消,最终只完成3艘,首舰“希佩尔”号(Admiral Hipper),2号舰“布吕歇尔”号和3号舰“欧根亲王”号。4号舰“塞德利统”号在建造中被改建成航母,但在战争中未能完工;5号舰“吕佐夫”号(出售给苏联,被命名为“彼得巴洛甫斯克”号。出于对苏联的防范,德国先是以种种理由拖延工期,随后在苏联的一再要求下将“吕佐夫”号的船壳拖曳到列宁格勒交付给苏联,却不提供完工所需的其他部件。直到苏德战争爆发,“彼得巴洛甫斯克”号也未能完工,船壳在1950年被最后拆除。“希佩尔”号服役后,曾绕道挪威北上,从格陵兰一冰岛一联合王国水道进入大西洋,执行破袭作战,一度声名大噪,但随着1941年初英国封锁的日益严厉,德国海军的大型舰艇逐渐失去出海机会,在余下的4年里,其大部分时间都呆在港口忍受英美空军的轰炸。1945年5月3日,在基尔港内遭轰炸舰体严重受损坐沉在泊位,战后该舰被盟军接收后解体。3号脱“欧根亲王”号又称希佩尔级改进型,其全长比“布吕歇尔”号增加7米,排水量也增加到18500吨。1941年5月,在随同“碑斯麦”号前出大西洋执行破交作战时受挫,先逃到法国布雷斯特港,尔后又独自返回德国本土,一直再无所作为。德国战败后,“欧根亲王”号作为战利品分配给美国,在进行了相关的测试和武器试验之后,于1946年被用于马绍尔群岛比基尼岛原子弹试验的靶舰,并于同年12月22日沉没。

2号舰“布吕歇尔”号运气最糟。1940年4月9日,在挪威峡湾执行对岸轰击的任务中,它闯入挪威海军由水雷、鱼雷艇和大口径岸炮组成的火网,水线以下部位严重受损,最终沉没,成为该级最短命的一艘重巡洋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