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德国人冒死救下25万中国人,晚年穷困潦倒,中国募捐1亿为他养老

 疯癫史鉴 2022-08-25 发布于河北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各个地区都是战火的硝烟,每时每刻都有悲剧发生。在这个堪称黑暗的历史时刻,除了那些令人痛心万分的悲剧之外,也有一些闪耀人性光辉的感人时刻。

比如德国人约翰·拉贝就是个值得铭记的国际友人,他在日本人祸乱南京进行大屠杀时,冒着生命危险,救下了25万岌岌可危的中国人。

作为外国人的拉贝,能在那个动荡的时刻,做出如此令人敬佩的义举,跟他的早年经历有一定关系。

拉贝出生于1882年11月,老家在德国汉堡,其父亲原本是个船长,一家人生活相对不错。

只可惜好景不长,拉贝14岁时父亲因为疾病不幸去世,他被迫中断学业,进入一家商行,以伙计的身份打工。

在这期间,身为伙计的拉贝,不可避免地遭到了一些刁难,生活过得相当拮据。苦难的生活,让他理解了底层百姓的艰难,也让他有了较强的同理心。

摆脱贫穷的生活状态后,拉贝经常帮助其他百姓,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后来,拉贝因为工作的缘故,来到了中国。

不久之后,拉贝的爱人,也跟着来到了中国,两人还在北京地区结为伉俪,成了幸福的一家人。

拉贝是一个很喜欢艺术的人,他在中国生活了一段时间后,对华夏文化越来越认可,一有机会他就购买中国的绘画和其他艺术作品。

几经辗转,拉贝去了南京担任公司分部的副部长。1931年11月,拉贝开始写日记,用文字描述自己在中国的所见所闻。

1934年,拉贝利用自己的资源和财富,在南京地区建立了一所德国学校,为当地的教育,做出了一定历史贡献。当地百姓对拉贝这样的德国人,也颇有好感,时常与他接触。

1937年11月,野蛮的日本侵略者,派遣空军肆无忌惮轰炸南京,把很多建筑都炸成了废墟。

身为德国人的拉贝,本来有机会提前离去,可他却因为担心南京地区的百姓,自愿放弃了离去的机会。

在周边居民遭受生命威胁时,拉贝主动提出,把自己居住的办公区,当成收容难民的庇护所。

那时候,整个南京一片混乱,拉贝居住的地方,很快就挤进了600多位中国人。

为了救助更多中国百姓,拉贝积极联系其他国际友人,跟他们组成救助同盟。本身就是领导干部的拉贝,在这一时期充分发挥了自己的领导才能,他带领十几位同样善良的国际友人,用不足4平方公里的土地,救助了25万中国百姓。

为了避免这些百姓遭到日军的集体残害,拉贝数次前往日本领事馆,以德国人的身份,跟日军反复交涉,对他们的恶劣行为进行抗议。

当时,日本和德国算是同盟关系,他们若是伤害拉贝的话,很有可能会影响两国的关系。因此,日军不情不愿地答应了拉贝部分请求,允许他在安全区内庇护中国百姓。

需要强调的是,拉贝除了给南京地区的百姓提供庇护场所外,还到处筹集善款,为他们购买食物和药品。

有时候,他还会专门购买一些小礼物,安抚那些受到惊吓的孩子。大家都对拉贝非常感激,甚至还把他当成“活菩萨”去拜。

常言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拉贝能在那个极度混乱的战争时期,冒着随时被日军杀害的风险,救下25万险些遭到残害的中国同胞,他确实令人敬佩,被难民们当成“活菩萨”,也在情理之中。

面对那些受苦受难的中国百姓,拉贝总是和颜悦色,没有任何倨傲。面对日本侵略者时,拉贝总是面色冷峻,一点好脸色都不愿意给他们。

有一次,拉贝正在处理工作,突然听到有难民在呼唤自己,他赶忙去查看情况,结果发现一个携带刺刀的日本兵翻过围墙,对着难民们一脸狞笑。

拉贝赶忙呵斥对方,禁止他胡作非为。这个一脸狞笑的日本兵,看到拉贝后立刻慌了,赶忙低头哈腰地鞠躬道歉。

就在他准备从大门离开时,拉贝一脸冷漠地命令他,怎么来的,就怎么出去。这个日本兵不敢拒绝,费力地爬上围墙,狼狈地翻了过去。

1938年,拉贝所在的西门子公司,碍于国际压力,强行把他召回了德国。战争结束后,身为战败者的德国,遭到了其他国家的联合制裁。

拉贝也因为德国人的身份,遭到了苏联和英国的抓捕。期间,拉贝受到了非常严厉的审问,直到1946年6月才被放出来。

刚出狱时,拉贝一脸憔悴,整个人身心俱疲。更加糟糕的是,他因为之前的遭遇,失去了干部身份,只能以普通办事员的身份,在西门子公司挣一些微薄的薪资。

原本还有一些积蓄的拉贝,只坚持了不到两年,就基本花光了所有财富。1948年时,拉贝每天只能给孩子煮一些菜汤,勉强维持生活。

这样的生活特别痛苦,过了一段时间拉贝一家人甚至沦落到了差点饿死的地步。消息传回中国后,南京地区的百姓,只用了短短几天时间,就募捐了1亿元为他养老。

1948年时,中国境内的战争还没有结束,经济体系极度混乱,货币购买力严重不足。按照国际汇率计算的话,当时国内的1亿元,只相当于2000美元。

那个时候,德国的经济状况也非常糟糕,这价值2000美元的捐助,对拉贝一家人来说极其珍贵,他们的生活状况迅速好转,没有了之前的拮据。

遗憾的是,身为大功臣的拉贝,只过了2年好日子。1950年1月,他因为突然中风不幸去世,享年68岁。

拉贝去世后,他在战争时期写的日记资料,主要由孙子保管。1997年,这份宝贵的历史资料,被有关部门出版,取名为《拉贝日记》。

这本书出版后,被翻译成了中、英、德、日,一共4种语言。目前,这本《拉贝日记》是研究南京大屠杀事件最宝贵的史料之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