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赫鲁晓夫访美点名要见玛丽莲·梦露,美国特意安排,事后很满意

 疯癫史鉴 2022-08-25 发布于河北

1959年,赫鲁晓夫受邀访问美国时,点名要见玛丽莲·梦露,还要跟她共进晚餐,美国为此特意安排了一番。

事后,赫鲁晓夫表示很满意,玛丽莲·梦露也觉得,这是一次“划时代”的会面。两人的短暂会面,没有发生任何香艳的事情,因为这次会面从一开始就充满了心机和算计。

一、强势的赫鲁晓夫,性感的梦露

先说一下赫鲁晓夫,他是军人出身,曾在卫国战争期间,先后担任过西南方面军、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和第一乌克兰方面军军事委员会委员。

漫长的军旅生涯,把赫鲁晓夫塑造成了一个很强势的人。1953年,赫鲁晓夫成为苏联的领导人,刚掌握大权,就开始打击不服从自己的人,把权力尽可能集中在自己身上。

赫鲁晓夫对内强势,对外也是毫不手软。尤其是跟美国针锋相对时,他从来都没有手软过,经常说一些令美国政客心惊胆寒的话。

比如1956年11月,赫鲁晓夫去波兰大使馆参加了一场招待会。面对西方各国的外交官,赫鲁晓夫毫不避讳地放下狠话:我要毁灭你们。

1958年,赫鲁晓夫在克里姆林宫公开宣称,西柏林是“东德身上的肿瘤”,他早晚要把西方各国的联军全部赶出西柏林。

此外,赫鲁晓夫还经常挥舞着粗壮的胳膊,向苏联民众宣称,我们要像生产腊肠一样生产洲际导弹。

赫鲁晓夫不光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掌握大权后,极力发展军事,让苏联的军事实力,以肉眼可见的速度飙升了上去。

赫鲁晓夫的种种言论和军事筹备,看似彰显了自己的权势,也提升了苏联的国防力量,但是他没有把这些武器和装备投入到战场上,只是让西方各国对苏联的忌惮又多了几分。

尤其是一直跟苏联对抗的美国,为了强化民众对苏联的厌恶,不仅没有封锁有关赫鲁晓夫的言论,反而为他大肆宣传。

只用了很短的时间,远在苏联的赫鲁晓夫,就成了美国民众心中的“恶魔”。跟赫鲁晓夫对比,玛丽莲·梦露堪称是另一个极端。

在20世纪50年代,玛丽莲·梦露应该是最有名的性感女星之一,美国民众虽然经常说她演技一般,但是都对她的性感和热情特别认可,甚至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

值得一提的是,玛丽莲·梦露的魅力,不仅征服了男人,也获得了女人们的认可。有人甚至宣称,玛丽莲·梦露可能是那个时代唯一能被女人们广泛喜爱的性感女星。

在赫鲁晓夫提出要见玛丽莲·梦露之前,人们根本没有想过把他们联系在一起。因为他们简直就是两个世界的人,是不应该有交集的。

公开资料显示,赫鲁晓夫来美国访问之前,确实没有在公共场合跟玛丽莲·梦露接触过。

赫鲁晓夫透露说,他是通过电影认识玛丽莲·梦露的。他只是匆匆一瞥,就记住了影片中的玛丽莲·梦露,有了跟她见面的打算。

美国民众得知赫鲁晓夫想来访美,还想跟玛丽莲·梦露见面时,都特别的愤怒。

FBI曾专门进行过一次民意调查,至少有2.5万人选择“除掉赫鲁晓夫”,更多的人则是表示“不欢迎”,拒绝让赫鲁晓夫来美国。

FBI调查时还发现,民间多了一种畅销的贴纸,上面写着“不接待赫鲁晓夫”。据说,这种贴纸当时非常受欢迎,甚至到了近乎脱销的地步。

时任美国总统的艾森豪威尔,跟普通民众的想法差不多,他也不愿意跟赫鲁晓夫见面。因为赫鲁晓夫总是没完没了地跟美国竞争,给人的感觉极其难缠。

其实,赫鲁晓夫对美国的东西也很排斥。有一次,他见识了一下美国的克莱斯勒汽车。别人都对汽车称赞不已,赫鲁晓夫却是嗤之以鼻,甚至还非常自信地说了一句,这东西苏联也能做,而且能做得更好。

还有一次,赫鲁晓夫受邀品尝了一下美国的可乐,他只是随便尝了一口,就傲慢地评价说,这种东西简直不堪入口,跟莫斯科自动售货机的果汁汽水相比,简直是差远了。

总的来说,赫鲁晓夫和美国人是相看两厌,都觉得对方不可理喻。既然如此,美国为啥要邀请赫鲁晓夫访美?赫鲁晓夫又为何会答应下来呢?

二、美国和苏联,各有打算

艾森豪威尔对赫鲁晓夫发出邀请,主要是为了改善美苏两国的关系,尽量避免爆发战争。

从时间节点来看,艾森豪威尔发出邀请之前,苏联和英法美等国的关系,已经到了一触即发的状态。

1958年11月27日,苏联单方面对英法美三国发布通知,要求他们在6个月内,把驻扎在西柏林的军队全部撤走,让西柏林变成一个自由市。不然的话,苏联会把西柏林的过境检查,变成由东德负责。

有专家分析称,苏联当时这么做,可能是因为他们觉得统一无望,希望用这种看似强硬的手段,迫使西方各国承认东德的地位。

面对苏联的强势要求,英法美三国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拒绝。而且还对外宣称,苏联要是强行控制进入西柏林的通道,他们会考虑用武力解决问题。

苏联对英法美三国的回应非常不满,用了更加强势的方式进行反击,历史学家将这个事件称为“二次柏林危机”。

后来,苏联的态度,稍微柔和了一些,对外解释说,之前宣布的6个月不是最后通牒,希望通过领导人会晤,改善双方的关系。

美国对此回应说,苏联要是愿意收回之前发出的6个月最后通牒,并且举行外长会议,美国也会表示诚意,召回新一轮的四国首脑会议,一起讨论柏林的问题。

最后,苏联答应了,几个国家通过协商和谈判,让“二次柏林危机”稍稍缓和了一些。

美国的政客们很清楚,想要最大程度上缓和美苏的关系,最好的办法就是邀请赫鲁晓夫来一趟,用相对柔和的方式释放一些善意。

赫鲁晓夫收到美国的邀请时很意外,他对此回应说,他在此之前从没有想过去美国访问,受到邀请时甚至感觉有些不可思议,但是他觉得这个事情很有意思,想借着这个机会去美国看看。

表面上看起来,赫鲁晓夫收到邀请去美国,像是突然来了兴趣。实际上根本不是这样,到了赫鲁晓夫这个级别,一举一动都代表着国家的形象和态度,不可能由着心意随便行动的,他这么做,背后肯定另有深意。

有些历史学家对时代背景和人物性格进行分析后认为,赫鲁晓夫答应去美国访问,可能是为了跟西方各国改善关系,提高华约各国的经济水平。

这个推测相对合理,赫鲁晓夫看起来很强势,似乎是一个军事狂人,实际上他并不是一个只考虑军事的人,他对经济和农业也非常重视。

赫鲁晓夫在乌克兰任职时,极力推动农业发展。在他的努力下,乌克兰的春播速度,有了显著的提升。

1938年时,乌克兰人民只用了短短18天就完成了春播。1939年时,乌克兰的春播速度又有了大幅度提升,只用了10天,就基本完成了所有工作。部分集体农庄因为民众的密切配合,只用了4天多时间,就完成了播种工作。

赫鲁晓夫进行改革之前,当地的粮食,从收割到运输,再到加工和调配,会有40%左右的粮食,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被浪费。

为减少不必要的浪费,赫鲁晓夫强调效率,明确规定时间,积极动员所有人,在适当的时间,用最快的速度,对粮食进行收割和应急处理。

1939年粮食收获时,乌克兰的粮食产量,比上一年提升了21.5%。此外,当地的畜牧业,也迎来了大丰收。尤其是羊肉产量,甚至提升了56.5%

当上整个苏联的领导后,赫鲁晓夫大力改革,提出了很多有利于发展农业和经济的方案。

可惜,这并没有让苏联迅速富裕起来,因为苏联的经济基础比较薄弱,还要照顾华约各国,很难迅速发展起来。

从这个角度来说,赫鲁晓夫确实有足够的动机去跟西方各国接触,为华约各国的经济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三、两个要求暗藏玄机,终究只是逢场作戏

艾森豪威尔原本打算让赫鲁晓夫参观一下华盛顿,结果苏联代表毫不犹豫地表示,赫鲁晓夫对华盛顿没有任何兴趣。

随后,苏联代表转述了赫鲁晓夫的两个要求。第一,希望去参观一下迪士尼乐园。第二,希望跟玛丽莲·梦露共进晚餐。

美国邀请赫鲁晓夫来访问,主要是为了实现一些政治诉求,赫鲁晓夫提出的两个要求,看起来跟政治基本没有关联,美国代表甚至还以为,苏联方面是在开玩笑。

苏联代表为此强调说,他们是认真的,没有半点开玩笑的意思。美国方面这才相信,赫鲁晓夫真的提出了两个“奇葩”要求。

赫鲁晓夫这两个要求,看起来跟政治没有关联,其实是暗藏玄机。之前我们已经提到,他接受美国的邀请去访问,可能是为了促进苏联和华约各国的经济发展,所以他真正想打动的不是美国政客,而是美国的普通民众。

赫鲁晓夫想去参观迪士尼乐园,主要是为了让自己看起来更加亲民。因为迪士尼乐园是孩子们玩耍的地方,在大家的印象中,应该是一个充满童趣和欢乐的地方。

赫鲁晓夫试图通过参观迪士尼乐园,让自己的形象,变得更加柔和一些,让美国人民更容易接近苏联群众,为贸易交流打基础。

赫鲁晓夫提出要见玛丽莲·梦露也是一样的道理,他想用这种方式,向美国民众表示,他也跟普通人一样,喜欢漂亮的女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而不是一个只会用武器说话的战争狂人。

美国不知道有没有看穿赫鲁晓夫的计划,但是从结果来看,赫鲁晓夫提出的2个要求,并没有得到满足。

美国民众本来就对赫鲁晓夫很反感,知道他想去迪士尼乐园参观时,直接炸开了锅,无数人走上街头抗议,拒绝赫鲁晓夫去迪士尼游乐园。

与此同时,迪士尼乐园的负责人,也通过官方渠道,给美国政府写了一份回复。在这份回复中,迪士尼乐园以“安全”为理由,彻底拒绝了赫鲁晓夫,坚持不肯让他入内参观。

负责协调工作的美国代表,无法迫使迪士尼乐园和所有民众改变心意,只好把劝说的重心放在玛丽莲·梦露身上。

如果玛丽莲·梦露拒绝的话,赫鲁晓夫很有可能颜面扫地,甚至是恼羞成怒。真要是到了那个时候,美国煞费苦心准备的邀请,也就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笑话,所以玛丽莲·梦露最后答应了下来。

赫鲁晓夫原本打算跟玛丽莲·梦露共进晚餐,结果被美国更改成了中午见面。更重要的是,这次会面不是“二人世界”,而是一个有400人参加的大型宴会。

来参加这场宴会的人,在美国都是有头有脸的人物。有手握大权的政治家,有学识渊博的经济学家,还有一些名气不凡的明星艺人。

1959年9月21日,赫鲁晓夫如期赴约,来参加宴会的人,都露出了灿烂的笑容。不过这都是表面功夫,大多数来赴宴的人,都觉得这是一个苦差事。

赫鲁晓夫毕竟是个长期跟美国作对的人,不管是对他太过热情,还是对他太过冷淡,都有可能被人无端指责,甚至背上一些莫名其妙的罪名。

因此,来参加宴会的人,大都是例行公事,尽量降低自己的存在感,不让别人注意到自己。

赫鲁晓夫也知道,这些人来赴宴,只是完成任务,他根本不在乎这些人如何看待自己,宴会开场后,毫不避讳地开始了自己的演说。

他先是用相对得体的语言,简单地回忆了一下自己的穷苦童年,然后用一语双关的方式,对在场所有人调侃说,他之前一直是邻居眼里的乖孩子,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成了某些人眼里的坏蛋。

此外,赫鲁晓夫还滔滔不绝地说了一下英法美等国对俄罗斯民族的入侵,在场所有人越听越别扭,但是又不敢直接跳出来反驳,只能硬着头皮继续听下去。

赫鲁晓夫或许也知道,来参加宴会的人脸皮极厚,总是说一些“陈芝麻烂谷子”的事情,没有太大的意义。

于是他话锋一转,用似乎轻松的语气嘲讽道,他来“自由”的国度,是为了感受“自由”的气息,结果却被人塞进了闷罐车里晒太阳。他只是想去迪士尼乐园看看,结果连这个“小小的要求”,都得不到满足。赫鲁晓夫越说越生气,最后甚至毫不客气地反问说:那个游乐园里,有什么不能让我看的东西,导弹发射架吗?

 赫鲁晓夫的尖锐言辞,把在场所有人都吓了一跳,400多人如坐针毡,接话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不接话又不妥当。

这时候,身为主角的玛丽莲·梦露,轻描淡写地对赫鲁晓夫说道,您的话,真的很有意思。

看着玛丽莲·梦露娇美的容颜,一向强势的赫鲁晓夫,似乎也有些心软,他的情绪突然柔和了下来,不再跟其他人针锋相对,甚至还露出了几分亲切。

参加宴会的其他人,看赫鲁晓夫不再挑衅,也不由得轻松了几分。此后,宴会一片和谐,在其乐融融的氛围中,愉快地结束了。

期间,赫鲁晓夫表示,这次来美国他觉得很愉快,对美国的安排,他也觉得很满意。

此外,他还特别邀请了一下玛丽莲·梦露,希望她能去苏联做客,他会亲自带玛丽莲·梦露品尝一下俄罗斯风味的馅饼。

当然了,被赫鲁晓夫热情邀请的人,并不是只有玛丽莲·梦露,参加宴会的其他人,也得到了赫鲁晓夫的邀请。

不过谁都知道,赫鲁晓夫真正想要邀请的人,只有玛丽莲·梦露一个人,邀请其他人,只是一种社交礼仪。

赫鲁晓夫这次美国之旅,持续的时间并不长,也没有跟美国签署任何协议,但是美苏两国的紧张气氛,却因为这次短暂的交流缓和了许多。

尤其是赫鲁晓夫本人,回国之后甚至一反常态,不仅没有再像之前那样鄙夷美国的产品,反而公开称赞了美国在经济领域的成就。

更不可思议的是,赫鲁晓夫甚至还提出了“和平竞赛”的理论。要知道,赫鲁晓夫之前可是想把洲际导弹当腊肠生产的人。谁也没有想到,赫鲁晓夫居然会因为这次访问,产生那么大的转变。

曾在宴会中担任主角的玛丽莲·梦露,也因为赫鲁晓夫的大幅度转变,成了世人津津乐道的焦点。

有人甚至对此评价说,玛丽莲·梦露在这次不算约会的约会中,凭着自己的魅力,改变了苏联的领导人,为和平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不可否认,赫鲁晓夫可能确实对玛丽莲·梦露有一定好感,但是他绝不会单纯地因为一个女人出现这么大改变。

赫鲁晓夫毕竟是苏联的领导,不是普通的平民百姓,只要他还掌握着苏联的大权,就不可能随便做事。

因此,西方各国的学者们普遍认为,赫鲁晓夫所做的一切,始终是为了表现出自己亲民的一面。

对他来说,玛丽莲·梦露可能只是一个配合自己表演的道具。就算是来的人不是玛丽莲·梦露,赫鲁晓夫还是会把这场戏演下去。

曾为玛丽莲·梦露写传记的作家们也觉得,玛丽莲·梦露是一个热情善良的人,但是她并不适合参与复杂的政事,那次赴宴对她来说是祸不是福。

据说,玛丽莲·梦露确实想过去苏联拜访,去看看苏联的风土人情,可惜这一天永远都没有到来。

四、导弹危机爆发,世界格局依旧没有变化

1962年8月,美国情报部门震惊地发现,苏联居然已经在古巴建设了导弹基地。

古巴离美国特别近,把导弹放在古巴,相当于拿刀放在美国的脖子上。一旦苏联发射导弹,美国本土将会受到难以想象的沉重打击。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美国在世界上建立了几百个军事基地,丝毫不考虑自己的行为,会给其他国家造成多大的威胁,但是美国绝不允许其他国家威胁自己。

发现苏联在古巴建设导弹基地后,美国迅速反击,最后甚至闹到了快要动用核武器的地步。

这个历史事件如今被人称为“古巴导弹危机”,历史学家普遍认为,这是美苏冷战期间最严重的正面对抗事件,是关乎人类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

万幸的是,苏联最后选择了妥协,没有跟美国爆发全面战争。不过,苏联和美国的关系,并没有恢复如初。部分苏联军官甚至认为,之前的妥协,是“懦夫的耻辱”。

为了洗刷这种耻辱,苏联大力发展核武器,进一步提升了自身的军事实力,让自身的国际影响力,提升了许多。与此同时,苏联高层的野心,也跟着膨胀了几分。

美国不甘心放弃既得利益,开始用更加激烈的手段跟苏联抗衡,甚至用了许多见不得光的手段。

那么,曾“改善”美苏关系的玛丽莲·梦露怎么样了?1962年8月5日,玛丽莲·梦露突然死在自己家里,终年36岁。

从时间节点来看,玛丽莲·梦露去世的时间,跟美国情报部门发现苏联导弹基地的时间特别接近。

人们普遍认为,二者之间很可能有一些内在的关联。有人甚至猜测说,玛丽莲·梦露,可能是苏联的间谍。

宴会的另一个主角赫鲁晓夫,后来的结局也不是很好,他后来因为苏联的内部问题,被解除了所有职务,只能躲在家里,坐在椅子上独自哭泣。

赫鲁晓夫的孙子上小学时,老师曾问他,你爷爷在干什么?孩子不假思索地回答说,爷爷正在家里哭呢。

抛弃了赫鲁晓夫的苏联,一如既往的发展,没有了玛丽莲·梦露的美国,似乎也没有太大的变化。

赫鲁晓夫和玛丽莲·梦露曾经的见面,看似改变了世界格局,实际上什么也没有改变,只是留下了一个让人津津乐道的谈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