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第五章导读:一切物如幻化,刍狗是幻化的代表

 庆友尊者 2022-08-25 发布于安徽

第五章

虚空化物章

第一段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第二段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橐龠,tuó yuè,鼓动熔炉的风箱)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第三段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①。

【版本校订】

①不如守中:帛本作“不如守于中”,义通。王本较简练,常省“于”、“者”等虚字,解经师传承中断时易误解。

【章名释】

虚空化物章:离物入空,空中有什么?虚空是大含藏性,可比喻为一个圣胎,含藏不可思议,所以能够化出世人所见的万物,还能化出世人未见的万物;能够化出牛马,还能够化出非牛非马。如果虚空只是空空如也,没有大含藏性,则虚空就是另一死物。

《道德经》第五章导读:一切物如幻化,刍狗是幻化的代表

【义理】

“道如虚空”已经阐述,现在阐述“其用不穷”,老子创世纪的理论基石已经奠定。此章老子延续论述“创世纪”,首述万物及人的由来,下章述天地的由来,这样就把第1章“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的天地万物进行了交代。天地不动仁心而创造万物,圣人仁心不动而化导百姓。人们普遍认为天地是无心的,圣人是有心的。但天地创造万物,无心而有心;圣人化导百姓,有心而无心。天地有一颗无为心,圣人有一颗心无为。无心之心是不仁(中医把神经麻木称为不仁,老子比喻为不动心),仁是心动,不仁是不动心。此章令华夏精英震动,“天地不仁,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都是令儒者受伤的述事。“刍狗”被认为是贬义词,“天地不仁”尚可接受,“圣人不仁”岂能接受?而且把百姓视为一文不值的“刍狗”,是可忍孰不可忍?此章经文受到严重质疑,诬老者借题发挥,开始贬低老子道宗。此章经文必须深入观察,华夏文明和文化的高度到底在哪里?《道德经》把“德”作为二大主题之一,这是对周公德教的维护,以“道”来捍卫“德”,为“德”建立可靠的人文基础。但老子显然不认可“仁”能够担当捍卫“德”的使命。“仁”是高尚的私心,是建立在等级制基础之上的,老子的道是一际平等的,无贵无贱的。“仁”是人之心,不是天之心。老子是从究竟地上说,无心才是天心,无情才是真情。李贺说“天若有情天亦老”,道宗的无情是“相忘于江湖”,儒家的有情是“相濡以沫”,在必将渴死的水坑中互相关心一下,不如把鱼放入大海,即使互相不再见面(其实都在大海中,见不见等),没有显示仁迹。

万物及人从哪里来?这是一个极难回答的命题,是宇宙本源性的命题。世人坚信“牛生牛马生马”,牛从牛来,马从马来,人从人来,似乎最艰难的命题就极容易的找到了答案。老子在甚深思维中观察到其中的逻辑炸弹,世人的逻辑是不能闭环的,第一牛第一马从哪里来是无法回答的。“父母所生”不能解答这个命题,有形“父母”不是第一因。宗密在《华严原人论》中深刻探索华人对“人”的集中观点,批评儒家论述人,开口即说“乃祖乃父”,以为找到了人的真正来源,这是远远不够的,老子显然对儒家的“人论”不满意,人的真正来源必须深挖。世人的潜意识接受物种不变,但又不接受物种不变,灵魂深处有二种互相对立的潜意识,但显然是物种不变的潜意识占据主导地位,于是信奉牛生牛马生马(或者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实际是信奉“有生有”的逻辑。老子是一位觉者,世人灵魂深处的对立洞若观火,牛生牛马生马的“公理”是不堪一击的,因此“有生有”的逻辑是不堪一击的,“无生有”的逻辑才是正解(虽然不符合“常识”)。于是老子离物入空,从虚空中寻找答案,认识虚空就认识无。虚空是如实不空,因此具有能生的体性。

老子提出魔术的比喻。庄子《天运篇》详述了刍狗,不然后世的争议没完没了,但老子的真实义耐人寻味。刍狗是草编的祭祀品,祭祀前人们极为恭敬,祭祀后则扔弃,任人践踏。刍狗是人们自己编织出来的,本来没有。万物是天地“编织”出来的,本来没有。为了更好理解,老子这里用了“幻化喻”,刍狗是幻化物的代名词。人属于万物,因此刍狗是二次幻化物,即幻化物的幻化物。《列子·周穆王》记载,老成子向尹文先生学习魔术(幻术),三年不传,老成子只能告退,并问老师自己的过错何在?尹文先生把老成子请进密室,附耳告诉说当年自己向老聃学习魔术(幻术),老聃也是三年不传。老聃要西出函谷关,临行时对尹文说:“有生之气,有形之状,尽幻也。吾与汝皆幻也,奚需学哉?”人与物本质上都是幻化(造化)而成,幻术是不需要学习的,明白这一点的人才能学好魔术。《维摩诘经·观众生品》说:“譬如幻师,所见幻人,菩萨观众生为若此”,二者说法相类。刍狗的确切含义是幻化喻,用来比喻天地创生万物和人。

老子进一步把宇宙虚空比喻为一个大风箱(与宇宙大熔炉相连),万物如同风箱鼓出的气,鼓动愈快吹出愈多,无穷无尽,与“道冲,而用之或不盈”相一致。虚空为什么能够创生万物呢?在人们眼中虚空是空空如也,不会有生机。上章老子离物入空,观照虚空,体验虚空,从物逻辑中解脱出来。道体如虚空,这个虚空是“有物相似”,则虚空没有生机,这个虚空是“无物相似”,则虚空生机勃勃。“有物相似”是如实空,“无物相似”是如实不空。离物入空,人刚解脱物逻辑,又被空逻辑反锁,这样仰望星空,久久也失去智慧。“如实空”是空逻辑,“如实不空”是离开空逻辑。慧能说“第一莫着空”,见物被物逻反锁,见空又被空逻辑反锁,这样的虚空绝不能“虚而不屈,动而愈出”,是死寂不生的虚空。但真谛的虚空是生机勃勃的虚空,是如实不空,是“无物相似”。人们被物骗了,又被虚空骗了,这样宇宙就死寂不生。老子对物有清醒的认识,对虚空有清醒的认识,物是如,虚空是如,如则似而不是,物似物非物,虚空似空非空。在科学发达的今天,这样观待物和观待虚空也是没有错的。这样的妙理是无法用语言表达,愈说离真相愈远,还是用自己的妙心去体验为好。

此章分三段。

【释句释词】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要想阐述万物的由来,真是不容易,但不得不说,老子看到了祭祀中的法物,草编的狗,立即以此为喻。本来没有刍狗,现在人编出了刍狗,这是“有生于无”。万物的本质都是“有生于无”,是从虚空中化出来,如同魔术师幻化出幻人一般。老子这样为“有生于无”提供理据。

不仁:无心;仁心不动,不动仁心。天地无心而有心,圣人有心而无心。老子用“不仁”这个词,又用刍狗这个祭祀法物,都是有深刻用意的。天地是道无为,圣人是心无为,天心不动和圣心不动。孔子以有为的仁义治天下,扰动的心无法治理扰动的天下。所以庄子说“刍狗是先王的陈迹”,孔子儒家重祭祀,但不知真祭祀法(老子在第54章阐述了真祭祀法)。老子认为孔子不懂古代圣人的心法,只知道古人祭祀的礼法,这样等于是用丢弃的刍狗(先王的陈迹)重复使用一边,一定是无法感化铁石心肠的。

刍狗:人所编织之物,本来没有,愈魔术师的幻化物。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圣人是观照者,与天地不同,圣人观照了天地从无中创生万物,创生有生命有智慧的人,不能理解为圣人创生了有生命的人。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

第二个比喻,古代冶金业很发达,那时主要是冶炼青铜和铁,制成祭祀用的鼎和农耕用的铁器,老子以此为喻。

谷,虚空。橐龠:大风箱,连着宇宙大熔炉。

虚而不屈。

虽虚空而非虚空,如实不空。不屈:不可压缩,喻真实存在,不可断灭。

动而愈出。

拉动风箱,万物从虚空中涌出,源源不竭。拉动愈快,涌出愈多,宇宙大熔炉就是如此。

多言数穷。

穷尽语言犹无法描述。数:急、快。

不如守中。

不用语言,不入思维之境,而用妙心观照。中:妙心。

【附录】

《庄子·天运》:孔子西游于卫,颜渊问师金曰:“以夫子之行为奚如?”师金曰: “惜乎!而夫子其穷哉!”颜渊曰:“何也?”师金曰:“夫刍狗之未陈也,盛以箧衍,巾以文绣,尸祝齐戒以将之。及其已陈也,行者践其首脊,苏者取而爨之而已。将复取而盛以箧衍,巾以文绣,游居寝卧其下,彼不得梦,必且数眯焉。今而夫子亦取先王已陈刍狗,聚弟子游居寝卧其下。(仁义只是先王的陈迹,圣人之道在圣人的心中,不在圣人的书中,更不在圣人的名相中)。

《列子·周穆王》:老成子学幻于尹文先生,三年不告。老成子请其过而求退。尹文先生揖而进之于室,屏左右而与之言曰:“昔老聃之徂西也,顾而告予曰“有生之气,有形之状,尽幻也。造化之所始,阴阳之所变者,谓之生,谓之死。穷数达变,因形移易者,谓之化,谓之幻。造物者其巧妙,其功深,固难穷难终。因形者其巧显,其功浅,故随起随灭。知幻化之不异生死也,始可与学幻矣。吾与汝亦幻也,奚须学哉?”老成子归,用尹文先生之言深思三月,遂能存亡自在,憣校四时;冬起雷,夏造冰。飞者走,走者飞。终身不箸其术,故世莫传焉。子列子曰:“善为化者,其道密庸,其功同人。五帝之德,三王之功,未必尽智勇之力,或由化而成。孰测之哉?”(大意:幻化术不需要学习,人人都会)。

【译文】

第一段译文:

天地是无心的,照见万物都是幻化物。圣人是无心的,照见百姓都是幻化物。

补充译文:天地是无心而有心,照见芸芸万物都是虚空所造化,正像祭祀用的草扎假狗是世人所造化;圣人是有心而无心,照见芸芸众生都是虚空所造化,正像祭祀用的草扎假狗是世人所造作。芸芸万物芸芸众生是一次幻化物,草扎假狗是幻化物的幻化物,是影子的影子。

圣人是仁心不动,天地是不动仁心。我姑且用“不仁”说法,你们一定大吃一惊。你们以为天地是木石无心,以为圣人是凡心凡情。你们既不理解圣人,更不理解天地。

第二段译文:

天地之间犹如巨大熔炉的大风箱,风箱中间虚空无物,但含藏无限,不可压缩,不可穷尽。拉动风箱愈猛烈,吹出的万物愈多愈快,源源不断,无穷无尽。

补充译文:虚而不无,故动而愈出。出而不有,故不屈而虚。

第三段译文:

语言名相使我陷入窘境,开口即乖离真相,因此我沉默不言,守住妙心,真实观照。

补充译文:虚空化生万物有情就是如此发生,此中妙理无法用语言模拟,因为超出了语言的边际。一旦使用语言,世人就堕入名相,用名相来思维、理解,产生名实背离。因此我拒绝使用语言名相,以妙心直击道体,实证虚空化生万物的妙理。我虚心实照,万物真相如实现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