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第七章导读:天地无私方能创生万物

 庆友尊者 2022-08-25 发布于安徽

第七章

外身无私章

第一段 天长地久。

第二段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

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第三段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

外其身而身存。

第四段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真①。 【通行本原文:故能成其私。】

【版本校订】

①故能成其真:各本作“故能成其私”,“私”易被误解。此“私”是疑似本真,非究竟本真,但历代诬老者曲解为俗谛的私心,学老者也难明本义。

【章名释】

外身无私章:天地已经实证身体是外在的,所以天地不生天地而生万物,这是天地的无私。

【义理】

天地万物和人的“创世纪”已经完成,都从虚空中涌出,此章开始进入“形而下”,从虚入实,从究竟地进入现实世界。天地、万物、人三者中,天地的品性最上,万物次之,人最次。所有道宗都探究“长生之道”,老子道宗也不例外。上章提出只有不生的谷神是不死的,是“长生之道”的本原,人应该学习,所以人应该持守虚道,而不能持守盈道。天地虽然显出形体,已经离开虚道,但依然有很高的品性。老子认为万物都是在提升自己,都在修行,因此可以品评它们品性高低。天地是第一次创造的,万物是第二次创造的,人可以说是第三次创造的(当然也可以说第二次创造的,是万物之一)。天地离道最近,天与虚道几乎没有区别,地生万物而功德广大无比。这里老子未对天地严格区分,但后面又作严格区分,根据话题不同而有侧重。天地最大的功德就是化生万物,创造无量生命,而不会有任何贪念。物种是代代传承的,家族传承人间的生生大德,父母恩德应该牢记在心。但天地的恩德高于物种代代传承的恩德,高于人间父母的恩德。为什么?因为物种传承还是有细微的贪心,就是贪“形”,牛贪牛形,马贪马形,人贪人形。儒家认为这已经是“无私”,但老子道宗境界不同,还是认为“有私”。儒家亲亲疏疏,爱有差等,父母爱自己的孩子,不爱别人的孩子。孟子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是儒家中莫大的胸怀,已经对亲亲疏疏的儒家教法大有突破。《礼记·礼运》提出了大同社会和小康社会的二种不同社会形态,伦理价值差别极大。孔子认为大同社会已经回不去了,能够保持小康社会的价值观就很好了。墨子则提出“兼爱”,这无疑高于儒家的价值观,但遇到如何践行的困难。儒家的父子相爱,父慈子孝是可以在这个世界做到的,但墨家的“兼爱”似乎很难。墨子信奉夏禹,因为夏禹“三顾家门而不入”,为天下人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众人羡慕“天长地久”,这是天地高尚品德的回报。人的寿命只有不到百岁,《黄帝内经》从医学上确认真人的寿命也只有百岁,庄子则认为将来可以达到千岁,千岁以后则“择日登遐”。古代哲人知道天地也是有终,但寿命则极长极长,现在物理学家则认为可达数百亿年。古人虽然不知道天地的成住坏空一个周期的具体时间长度,但不妨碍对天地周期寿命极长的羡慕之情。老子以此作为道宗的一个理论来源,希望道宗弟子和高尚的世人领会其中的奥秘,消除贪心,从而逆转自己的人生理念。首先要消除对形的贪心,天以虚空提供万物的生存空间,地则诞生万物而不像物种一样传承相同的形体。这就是老子的“不自生”的理念,“不自生”正是“长生”的品德基础,“自生”则不会“长生”。所以圣人身居世人之后,不居世人之前,更不高居世人之上;其次圣人“外其身”,把身形看做外在,这样才能身存(长生),这样的圣人其实是无身的,以无我为我。天地品德阶位很高,长生的密码就在不贪身形,不传承种命,以万物的生长为自己的追求,为万物提供生缘。这才到达无私位。正因为无私,自己的无身之身,无我之我才能长存。“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这句话引起后世巨大争议,“无私”是目的还是手段?朱熹读到这里,终于抓住老子的“短板”,或者说“尾巴”。认为老子以无私为手段,最后成就自家的“私”。朱熹说老子“窃弄阖闢”(玩弄词藻),但真懂老子清静之旨的学人并不赞同朱熹的评判。下章老子高度赞美水,最后说“故无尤”。二章都是有保留的赞美。

天地、万物、人三者已经完成“创世纪”,然后叙说各自的品德阶位,并指出应继续努力提升自己的品德。道逻辑是一目了然的。

此章分四段。

【释句释词】

天长地久。

天地已经创生了,首先赞美天地。渺小的人羡慕天地的寿限不可思议,老子因此说法。老子把天地万物都看成是修行者,都是在不断自我完善,因为天地无心而有心。人最关心的是寿命的长短,追求长寿是最内在的心愿。新人结婚,亲朋献上“天长地久”的祝福,这是发自内心的,是新人最想得到的祝福,老子显然是在祝福世人。

天地之所以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

这是阐述“天长地久”德相的来源。人羡慕天地长久的寿限,但并不知道德相的原因,老子知道其中是有原因的,天地具有世人看不见的功德,这个原因就是“不自生”。

不自生:不像牛马一样一代传一代,以传承子代为追求。物种是以传承种命为使命的,牛贪牛形,马贪马形,人贪人形,还存在对形体的耽着,还有细微贪心。不自生是牛生非牛马生非马,所以说“外其身”,不贪形骸之谓。自生:牛生牛,马生马,同形相生。注释较多,河上公注为“不夺人以自与”(不抢夺他人来为自己),王弼注为“自生则与物争,不自生则物归也”(以自我为中心则与外界相争,反之则万物归向)。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圣人不耽着身形,故道君无形。

后其身:身居他人之后。

外其身:以身形为外在,契悟无身之理。宋儒则说“理体”长存。

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真(各本作:故能成其私)。

老子的“成其私”就是成其真,但是有保留的赞美,不是究竟的,还差一步,故又说“成其私”。“私”有“真”(内在的我)的含义,是“外身”、“无身”之上的那个我,义理的细微处应体会。为了避免误解,这次校订时改为“成为真”,但同时并列保留原文作对比。

【译文】

第一段译文:

天地是世人心量中最长久的,世人无法测知天地的寿限。

补充译文:人生如白驹过隙,一眨眼的工夫就过去了,因此世人一直都生活在这样的阴影中,惶惶不可终日。世人哀叹自己的寿限极为短暂,所以对天地寿命大劫长久羡慕不已。

第二段译文:

世人不知天地寿限大劫长久的原因。天地不动仁心,赞育万物的生生不息,但没有克隆自己的私念,也没有生养子天地的心念,所以寿命大劫长久。

补充译文:天地若有克隆自己的私念,不创生万物,则天地没有大劫寿限。天地为万物提供生缘,视万物为亲子,已经脱离了对身形的贪恋。

第三段译文:

所以圣人效法天地,把自己的身放在世人的后面,结果也无心而成就自己;圣人进一步从肉身中出离,成就自己的真身。

补充译文:世人只知有形之身,不知还有清静心体。前者无功而返,后者与天地同体,寿限大劫长久。

第四段译文:

这不是因为圣人已经断绝一切私念,已经没有形的耽着,没有克隆自己和生养子圣人的私念,纯以化导万民为使命,令万民悟入无身,培养清静心体而成就内在的真我,难道不是这样的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