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一仗陈赓和王近山都打不下来,粟裕听说后,立马调去一员虎将

 衆妙之門 2022-08-25 发布于陕西

1948年12月,陈士渠被粟裕派来支援中野,协助围剿黄维兵团。

一到战场,他就马不停蹄地考察了战场上的情况,但之后却与中野的王近山发生了争执。

当时正值淮海战役期间,我军正执行刘伯承元帅此前说的:“吃一个,挟一个,看一个”战略中的“吃一个”,一切都在按照计划有序进行着。

但没想到,中野在这里作战多日,却始终没有将黄维兵团吃下来。

要知道,当时领导中野围剿黄维兵团的,正是日后的开国大将陈赓和中将王近山。

但为何陈赓和王近山,都没能将这一战打下来?

而陈士渠的到来,又将使结果走向何方?

文章图片1

“三步计策”中的“吃一个”

时间来到1948年11月22日,粟裕指挥华东野战军主力,将蒋介石布置在徐州以东的黄百韬兵团彻底歼灭,也让华东野战军空出手来。

蒋介石为了拯救尚在徐州的三个兵团,制定了“南北对进”的作战计划,也就是让尚在徐州的兵团南下,而刘汝明所在的兵团北上,黄维兵团则从黄坪集附近北上,三军会师在宿县。

蒋介石担心徐州杜聿明率领的三个兵团被我军歼灭,其实此时,中央军委和毛主席却将策略放在了黄维兵团。

文章图片2

为了完成对黄维兵团的围剿,毛主席命令华东野战军牵制在徐州的敌人,再派出纵队阻止刘汝明部北进,之后,由刘伯承的中野完成对黄维兵团的围剿。

双方高层制定下策略,而底下的执行人却也有不同。

国民党内各自为政,虽然此次战役是由蒋介石亲自指挥,但底下执行人却并没有多么积极主动。

比如南下的邱清泉部,在我军的拦截下,每天竟然只前进了几公里,而刘汝明部在蚌埠北的龙王庙处,就被我军第九、十一纵队拦阻,连几公里都没有走出来。

文章图片3

黄维兵团则不是如此,在我军的“纵容”之下,黄维兵团以远超其他兄弟兵团的速度,在25日就渡过浍河,在双堆集一带集结。

到了这里,实际上就钻进了我军准备好的口袋。

为了将黄维兵团彻底吃下,刘伯承司令员在得到中央军委的作战命令后,就在中原野战军内部开了一场会议,其他地方的部队已经由华东野战军牵制住,他们的任务,就是对黄维兵团完成攻坚。

当时,刘伯承将这一个作战计划称为:“吃一个,挟一个,看一个”,吃一个,指的就是黄维兵团,而挟一个则是困住徐州方向的杜聿明集团,至于看一个,则是指蚌埠方向的刘汝明兵团。

文章图片4

黄维兵团进入双堆集后,就被我军切断了后路。

十几万人挤在一个狭长地带,当地的老百姓一看到是国民党军队,纷纷将家中的炉灶砸毁,带着家中的粮食就往我军驻地赶。

正因如此,黄维兵团一下子就没了补给,而后勤又被我军切断,这无疑让黄维兵团陷入“粮绝”的局面。

舞台已经搭好,接下来就看陈赓和王近山两位将军如何作战了。

文章图片5

邓小平口中的“瘦狗拉硬屎”

中原野战军的前身,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刘邓大军”,这支部队在解放战争初期,就完成了“千里挺进大别山”的壮举,可以说是一支英雄部队。

而指挥这支部队的,又是我党著名的将领陈赓和王近山。

陈赓的过往历史非常辉煌,在毛主席等人还是求学的时候,他已经是湘军的一员,后来他又进入黄埔军校学习兵法。

文章图片6

国共第一次合作期间,陈赓更是“三救蒋介石”,称得上是智勇双全。

至于王近山,虽然说他比陈赓要更年轻一些,履历也没有陈赓这样出色,算是一个“新人”。但他很早的时候就参加了红军,著名的神头岭战役,就是他的杰作。

陈赓和王近山两人也不是第一次合作了,他们曾担任过386旅旅长和参谋长的身份,386旅在抗日战争时期,在太岳抗日根据地的作战,更是粉碎了日军秋季“大扫荡”的阴谋。

因此,让他们二人去完成对黄维兵团的围剿,其实是非常合理的。

文章图片7

但这里面有一个问题,那就是政委邓小平在作战前说的:“很可能是瘦狗拉硬屎”的问题。

为什么这样说?

当时的中原野战军刚刚从大别山中出来,实力并没有得到有效恢复。

据相关记载,当时中野第一批南下的部队有11.5万余人,出来作战不到3个月,部队就减少了3万余人。

在这个过程中,一些优秀的、有经验的部队被调往其他地方作战,许多将领干部等等也被派到地方上工作。

文章图片8

此外,大别山一役,部队为了能顺利完成“千里疾行”,忍痛炸掉了许多重炮。

到最后陈赓的部队只有两门重炮、43门山炮。而王近山的部队也是如此。

那么,黄维兵团的情况又是如何呢?

黄维兵团下辖的第十、第十四、第十八、第八十五军和第四快速纵队,共计兵力12万。而且其中还有整编第十一师这个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一,全军配备美械,这在当时是绝对的主力。

文章图片9

两相对比之下,中野的兵力不如黄维兵团、武器装备也不如,也正是如此,邓小平才会说出:“瘦狗拉硬屎”这样的话来。

但其他兄弟兵团,其实也没有太多力量用来支援。

我军一直有“以弱胜强”的能力,战士们也都敢于冲锋陷阵,因此尽管知道很艰难,但陈赓和王近山还是挑起了重担。

时机紧迫,如果让黄维兵团突破封锁,那么势必对我军南线作战造成重大影响。

文章图片10

换句话说,先前的作战所取得的优势,也将付诸东流。

正因如此,中野在商量后,才会做出与黄维兵团“决一死战”的决定。

当时,邓小平甚至说:“人人都要有烧铺草的决心”。

所谓“烧铺草”,其实就是人死后将自己睡过的草都拿去烧掉。

邓小平这么说,也就意味着中野将“毕其功于一役”。

文章图片11

而作为主攻手的陈赓,更是立下了“打到一个班,我当班长继续打”的“军令状”。

但决心是决心,而事实却是,黄维兵团得到杜聿明的指示,在双堆集这个地方进行固守。

面对我军的火力覆盖,黄维兵团始终固守阵地,我军得不到半点好处。

陈赓和王近山都打不下这场仗,而中野也再没办法抽出手来作战,于是只能将这里的战况上报给中央军委。

中央军委得知后,马上电告华东野战军,希望华野可以抽出手来支援。

彼时的华野,主要作战计划是由“淮海战役”的导演粟裕在指挥,粟裕得知双堆集的战况后,马上派出了一名“虎将”前来支援。

文章图片12

粟裕口中的猛将

粟裕之名,在解放战争之后就已经广为人知。

华东野战军是解放军中成长速度最快的存在,这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粟裕。

而他本人也被毛主席称为“常胜将军”,说他是“最会打仗的人”。

淮海战役,正是粟裕给毛主席提到的一场战役。

只不过,一开始时粟裕想的只是在徐州这个地方打一场歼灭战,基本解放苏北地区。

文章图片13

毛主席得知后大加赞赏,在此基础上,中央五大书记协商,制定了之后的徐蚌会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淮海战役。

从这一点看,粟裕无愧“淮海战役的导演”之名,那么,他又是派出了谁作为支援中野的“虎将”呢?

粟裕派出的这个人,是后来的开国上将陈士渠。

陈士渠在毛主席开创井冈山根据地时就开始干革命,在抗日战争中,他又曾担任过115师的参谋长。

文章图片14

而最著名的,要数红军长征过程中,毛主席指挥得“四渡赤水”中的表现。

当时,陈士渠作为工兵指挥员,成功在贵州茅台镇上架起了两座浮桥,正是这两座浮桥让红军得以过河,毛主席的“四渡赤水”才得以实现。从这里来看,陈士渠绝对称得上是“虎将”之名。

但陈士渠,是一个暴脾气,是一个“牛人”。

为什么这样说呢?

从他撂挑子就可以看得出来。

文章图片15

陈士渠在粟裕的指挥下来到前线后,就亲自上前线查看了两军的局势,他发现中野部队经过多日的作战,已经很疲惫,根本没办法对黄维兵团进行最后的总攻。

于是他决定,将自己的任务改一下。

原本,粟裕的意思是让陈士渠带领的部队来到前线,辅助中野完成作战,但如今陈士渠打算改“助攻”为“主攻”,他在与陈赓和王近山等人商议时,提出要换下中野部队的想法。

王近山也是个暴脾气,一听这话当场脸色一变,但他记着邓小平曾让他忍耐的话,并没有第一时间就站起来反对。

文章图片16

围剿黄维兵团是一个大功劳,而王近山在这里打了这么久,怎么可以到最后的时刻就把功劳让出去?

王近山或许不会为自己的利益想这么多,但他知道,如果自己这么做了,怎么对得起前线冲锋陷阵的战友?

因此无论如何,王近山都不同意。

其实,陈士渠是有自己的看法。

文章图片17

王近山的6纵队自围剿黄维兵团以来,就一直担任主攻,这段日子损耗极大,前线战士们几乎累到连敬礼也是强撑的。

这种情况怎么能继续作战?正因如此,陈士渠才会提出换他的部队补上的想法。

但他太直了,没有详细阐明,导致暴脾气的王近山一听就炸开。

而陈赓等人则要理智得多,陈赓问道:“换下哪支纵队?”

陈士渠回答道:“不是哪支,是整个南集团,而且指挥权要交给我来指挥。”

文章图片18

当时中野做出了三面作战的策略,由王近山的6纵在南线负责主攻,其他东西两个方向作为助攻。

他的话一出,现场立刻炸锅。

要知道,中野的将军们是出了门的脾气火爆,也就刘伯承和邓小平等人可以让他们安静下来,他陈士渠一个华野的人,如何敢这么嚣张。

王近山首先便急得站起来说:“凭什么?我中野的作战是总前委的指示,怎么你来了还要换你指示?”

陈赓的脸色也不好看,他也回应道:“是啊,这样换下来,对前线战士们也会造成很坏的影响。陈军长,我们要慎重点。”

文章图片19

陈士渠脸上并没有因为王近山等人的反对有太多变化,他又将自己考察看到的再跟中野各将军都提了一遍,但王近山却并不买账,他还是说:

“就算我的6纵损失惨重,也不至于没有一点战斗力。让他们撤下来,才是真的打击兄弟们的信心!他们宁可死在战场上。”

而陈赓等人,这时候却也说不出规劝王近山的话来。

文章图片20

眼看没人愿意答应,陈士渠直接将自己的计划告诉了总前委。

总前委想法其实跟王近山是大同小异的。

毕竟从黄维兵团东进以来,王近山的6纵就一直紧咬,而后来中野三个兵团攻打黄维时,也是王近山负责主攻,因此到了最后总攻的时候,也应该由王近山来担任才对。

怎么可能出现“交出”指挥权的事情?

最终,陈士渠选择了“撂挑子”。

文章图片21

王近山与“虎将”通力合作

陈士渠会“撂挑子”,是因为他带来的部队,是华野部队中实力保存较为完善的。

他的想法是,如果能将南集团的6纵换下来,那么由生力军的华野部队补上,这一战也可以早点结束。

但他却还是没有照顾到王近山和南集团战士们的想法。

“撂挑子”的个中原因,在后来的回忆录中也没有怎么提及,但很显然的一点就是,陈士渠想早日将战役结束回去向粟裕复命。当然,其中也肯定有陈士渠不愿接受王近山这个“新人”来指挥自己的原因。

文章图片22

尽管如此,战役需要他也必须服从命令。

总前委没有直接同意他的计策,而是让他带领部队跟王近山的6纵一起在双堆集南面主攻。

在陈士渠准备带领部队参加南线作战时,总前委的五位领导作了一番商讨。

粟裕提出了自己的意见:“我还是同意陈士渠的意见。”

这场仗打到这一步,中野的损失太惨重了,不能再让战士们遭受更大的损失。

文章图片23

华野的部队要更完善一些,这种时候,让各支部做好战士们的思想工作,不会出什么问题。”

邓小平等人权衡再三,知道前线将领如果“面和心不和”,是会出大问题的,因此还是由邓小平这个中野的政治委员打出了这个电话:“同意由你方统一指挥南集团”。

正是邓公的一通电话,才得以让陈士渠可以与王近山通力合作,完成对黄维兵团的最后总攻。在陈士渠的指挥下,华野部队逐渐换下6纵队的战士,6纵队的战士们得以有休息的机会。在经过数日休息后,6纵战士的精气神和武器都比之前要好了许多。

文章图片24

到了这时候,王近山才明白陈士渠的观点。他其实也知道这样的结果是最好的,但怎么跟前线战士说,却又是一回事。

此后,在陈士渠的指挥下,6纵作第二批部队,华野部队作第一批进攻,两支部队通力合作,作战起来比之前王近山单独指挥要好上太多。

最终将黄维兵团逼得整个圈子越来越小,显然很难再支撑下去。

陈士渠这样做,也让6纵上下的情绪得到照顾。如此结果,才是粟裕一开始派陈士渠这个“虎将”到来的原因。

文章图片25

他不是要陈士渠来“抢功”,而是为了减少损耗,尽快结束这场战斗。

一个“虎将”,一定不能“纸上谈兵”,而是应该像陈士渠这样,充分了解双方的情况。

随后做出正确的指示,这才是“虎将”该有的能力。

到12月12日,陈毅和刘伯承对黄维兵团下最后通牒,黄维拒绝投降。

解放军对黄维兵团做最后攻击。

黄维见势不妙,便打算逃命,在逃命过程中被我军俘虏。

文章图片26

乾坤颠倒、我军掌握主动权

黄维兵团的战败,意味着“吃一个”计划的顺利完成,也意味着淮海战役胜利的天平向我军倾斜。

刘汝明、李延年兵团拼了命地往淮河以南撤离,整个淮河以北,只剩下杜聿明集团。

之后,我军并没有急于围歼杜聿明集团,因为当时东北野战军已经入关,而杜聿明集团南下的路又被我军切断,已经是“瓮中鳖”。

文章图片27

毛主席和中央军委考虑的,是北平的傅作义集团作何打算。

因此,毛主席指示刘伯承和陈毅,让华野和中野对杜聿明集团“围而不歼”。

随着东北野战军在平津一带战役的顺利进行,再加上杜聿明集团在当地陷入补给困难的问题。

到了1949年1月6日,毛主席见时机成熟,开始下达淮海战役第三阶段的总攻,并最后取得胜利。

淮海战役的胜利,意味着“乾坤颠倒”。

文章图片28

解放战争爆发后,全世界几乎没人相信我党会取得最后的胜利。

而我军取得“辽沈战役”的胜利,也只是让双方的差距缩小而已。

但淮海战役的胜利,却是彻底将淮河以北的地区解放,整场战役的胜利已经向我军倾斜,国民党政府的统治已经一去不复返。

我军彻底掌握了主动权。

文章图片29

战役之所以能够胜利,陈士渠和王近山的指挥仅仅只是战役其中的一个缩影。

这场战役从1948年11月一直打到1949年1月10日,所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而这之中获胜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有如陈毅所说:“是人民用小推车推出来的胜利”。

不说整场淮海战役,单说“双堆集作战”,在后来中野的《总结》中就曾指出,作战中的物资供应,达到了较圆满的程度。无论是弹药还是粮食,亦或者是医疗救护等等,在作战中都没有过任何困难。

这是因为,我军为了这场战役,号召当地老百姓进行支援。

而老百姓们也做出了“最后一口粮食送到前线,最后一个孩子送去当解放军”的决定。

总共500万的支前民工,这就是陈毅口中说的“用小推车推出来的胜利!”

文章图片30

1955年,在我军的授衔仪式上,陈赓被授予了开国大将军衔,陈士渠则被授予开国上将军衔,而王近山则是开国中将。

他们三人都是我国伟大的革命家、是人民心中的英雄。

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一代人,才完成了“天翻地覆”的大事,才能在中国大地上“开天辟地”,最终实现新中国的成立与民族的复兴。

身为后世之人,我们应该永远铭记他们的贡献。

接过他们的担子,继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参考文献:

《天翻地覆三年间:解放战争回忆录》陈士渠 1995年

《大决战·淮海战役》1991年

《双堆集战役总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