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内经临床运用 (治则治法)11.16.素问·针解

 昵称1Z7nN02j 2022-08-25 发布于福建

经文分析

本篇说明了针刺补泻手法及其要领,强调针刺之要在守机守神,最后还从人与自然界相对应的角度,阐述了九针的不同功用,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针刺补泻的原则,应与气之开合相结合。经气至为开,经气去为合,谨候其气之所在,而行补泻,以调节经气方能取得疗效。但泻法要达到针下寒,补法则要达到针下热为目的。在手法上,补法以徐出针而疾按之,泻法则以急出针而徐按之,这对后世刺灸学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如“烧山火、透天凉”的针法即在针下热、针下寒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并提出徐疾开合的补泻方法,实开复式补泻手法的先河。

本篇还论述了泻实必虚、补虚必实方可出针。要求医者掌握经气来临的时机而进行补泻,特别强调持针感觉和精神集中,(手如握虎)而正直,并且要专心致志,思想集中去观察患者的精神状态,这对针灸医生来说确是必须遵循的。

九针为9种针具的总称,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即镵针、员针、镘针、锋针、铍针、圆利针、毫针、长针和大针。在《灵枢·九针论》、《灵枢·九针十二原》、《灵枢·官针》、《灵枢·刺节真邪》及本篇均有记载,现代各种针具均由九针发展而来。

临床应用

(一)针刺补泻手法

徐疾补泻法,是单式补泻手法之一。徐,就是慢的意思,疾,就是快的意思。《内经》里记载比较具体。《灵枢·九针十二原》说∶“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灵枢·小针解》解释为∶“徐而疾则实者,言徐内而疾出也;疾而徐则虚者,言疾内而徐出也。”这种方法是以进针、出针过程的快慢来区分补泻。操作时,使用补法先在浅部候气,得气后,将针缓慢地向内推入到一定深度,退针时疾速提至皮下,此种徐进疾退手法,意思是引导阳气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故是补法;在用泻法时,进针要快,一次就进到应刺的深度候气,待气至后,引气往外,出针时要慢地分层而退,主要是使邪气随针引申,由深出浅,由里达表,所以能起到泻的作用。

但关于徐疾法,《灵枢》和《素问》有不同的记载。《针灸大成》解释说∶“疾徐二字,一作缓急之义,一解作久速之义。”缓急就是快慢,这一解释即上文所说的以进出针过程的快慢区分补泻;久速是指留针时间的长短。本篇说∶“徐而疾则实者,徐出针而疾按之;疾而徐则虚者,疾出针而徐按之。”这里将徐疾解释作出针时间的长短。徐出针,意指慢出针,即留针时间较长;疾出针,意指快出针,即留针时间较短,此外再结合按闭穴的快慢来区分补泻。

复式补泻手法是操作比较复杂的一些补泻方法,在金元以后的针灸著作中记述较多,其中以烧山火、透天凉手法为代表。如《金针赋》记载∶“烧山火,治顽麻冷痹,先浅后深,凡九阳而三进三退,慢提紧按,热至,紧闭插针,除寒有准"、"透天凉,治肌肉骨蒸,先深后浅,用六阴而三出三人,紧提慢按,徐徐举针,退热之可凭。”而《针灸大成》论述更为细致。烧山火多用于治疗冷痹顽麻、虚寒性疾病,以针下出现热感效果更佳;而透天凉手法多用于热痹、急性痈肿等实热性疾病,也用于肌热骨蒸等热症,若针下出现凉感,疗效较好。这无疑是在本篇针下热、针下寒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针刺复式手法。

(二)守机守神,为针刺之要

本篇谈到“神无营于众物者,静志观患者,无左右视也。义无邪下者,欲端以正也,必正其神者,欲瞻患者目制其神,令气易行也”。要求针刺时,医者要精神集中,不要受外界干扰,要专心致志地观察患者,不能左右张望。下针时,要保持针端正垂直,不能歪斜。下针后,要注意患者的精神,要注视病人双目,以把握其情绪变化,使经气容易运行。在《灵枢·本神》开篇即提出"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素问·宝命全形论》也说∶"凡刺之真,必先治神。”强调治神为刺法之首,要求医者在针刺治疗中掌握和重视患者的精神状态和机体变化。

具体来说,一是要治患者之神。良好的精神状态可以提高疗效促进疾病康复,反之,“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素问·汤液醪醴论》),所谓“病为本,工为标”,“标本不得,邪气不服”,针刺更是如此。因为针刺取得疗效的关键是“得气”,而“得气”与否的前提之一就是患者的精神是否与医生协调配合,过度紧张和心不在焉都较难以得气,故《素问·调经论》曰∶“我将深之,适人必革。”即采取了医者侍针佯言深刺,待患者精神状态发生改变,意志内守时才入针行刺的技巧。精神因素在针灸临床治疗中对医患双方都有密切关系,它对于针刺操作手法要求是否成功,针刺疗效能否提高,都有其重要意义。说明医生既要观察疾病的表现,又要了解患者的精神状态和思想情绪。在全面掌握上述情况的前提下,运用与之相适应的针刺手法,才能获得预期的治疗效果。

二是要治医者之神。本篇特别强调医生要精神集中,专心致志,观察患者,"如临深渊者,不敢堕也。手如握虎者,欲其壮也。”谨候病者气血之往来,然后施以相应的手法,方能得气。守神是要求医生在针刺治疗中,精神集中,全神贯注,专心致志地体会针下感觉和观察患者反应。《灵枢·九针十二原》强调“粗守形,上守神,神乎神,客在门”。一般技术粗浅的医生,只是拘泥于观察患者的形体,单从外表上辨别病情;而技术高明的医生则更注重患者的精神活动、气血的盛衰。“神在秋毫,属意病者。”要求医生在进针时必须做到“必一其神,令志在针。”(《灵枢·终始》)。行针时要做到“目无外视,手如握虎,心无内慕,如待贵人。”(《标幽赋》)由此可知,针刺治病,自始至终都要密切注意病者的精神变化,同时医生必须聚精会神,全神贯注地进针和行针。只有这样,才能较快地得气,并根据气血的虚实变化,准确地运用针刺补泻手法,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

现在临床有的针灸医生往往忽略守机守神的针刺原则,马虎针刺,“扎针如插秧”、“拔针如拔草”,在针刺过程中,一边聊天,一边针刺,是违背《内经》针刺原则的,亦不可能获取理想的针刺治疗效果,甚至在一定程度上给患者带来伤害和痛苦,应坚决制止。

(三)九针的临床应用

《灵枢·官针》∶“九针之宜,各有所为;长短大小,各有所施也,不得其用,病弗能移。”指出九针的形状、用途各异,据情选用,方可去病。

镵针∶长一寸六分,形似箭头,头大末锐,当末端一分处收小,形成尖端,后人有人称为"箭头针"。近人在此基础上发展为皮肤针。

员针∶针体如圆筒状,针尖呈卵圆形。多用于按摩穴位以治疗肌肉疾病。

锟针∶长三寸半,针头如黍样粟形,圆而微尖。近人有称为“推针”。用于按压经脉及穴位。

锋针∶即现代常用的“三棱针”。针体圆,针尖呈三棱状,有刃。主要用于刺破皮下静脉及小血管,治疗痈肿、热病、急性胃肠炎等。

铍针∶长四寸,宽二分半,形如剑。后人称为“剑头针”。

员利针∶状如马尾,针尖又圆又尖。临证多于针后(不留针)配以拔罐法,其治验速效。亦可用于较小痈疖,其脓已成,点刺适当深度(以勿伤皮肉为度),将脓排出,或配以拔罐排脓。成人晕厥及小儿疾患亦常用此针。

毫针∶《灵枢· 九针论》云∶"七曰毫针,取法于毫毛,长一寸六分,主寒热痛痹在络者也。”又形容其治针之形“令尖如蚊虻喙”。《内经》各篇所载“微针”,皆指此而言。毫针是临床常用的针具,用于通调经络,治寒热、痛痹等各种疾病。

长针∶针体较长,一般为六至七寸(相当于20~23cm)或更长一些。多用于深刺,以治疗慢性风湿病、坐骨神经痛等。后人称为“环跳针”,近人又发展为芒针。

大针∶针体较粗,针尖微圆。有泻水的作用,多用于治疗全身水肿及关节积液等,后人用作“火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