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商场如战场,战场上决定胜负的的关键是什么?是谋略?是兵力?是装备? 正文开始之前,我们先来热身一下,来看一下互联网用户中很常见的场景--在腾讯看视频、在百度下文件、在网易发邮件。与此同时,大家都要经历的选择--购买。我们看看三家的开通会员/续费会员界面: 你看到的腾讯视频、百度网盘以及网易邮箱三个跨界方案,你发现真有趣——三家定价方法都不同哇! 真的让人眼花缭乱,三个截然不同的打法,这波操作是要闹哪样啊? 如果你是客户,你更倾向哪种方案? [A] 腾讯视频 [B] 百度网盘 [C] 网易邮箱 最近,特斯拉以3200亿美元的市值远远超过丰田成为了全世界最有价值的车企,不到一年时间股价翻了8倍。虽然2019年特斯拉的销量不及丰田的1/10,但这家用软件思维造车的车企却受到了全球投资人的追捧。但在接下来的10年,车企行业谁能最终问鼎?是以服务用户为中心的蔚来汽车?是以科技为首的苹果?是以软件为出发点造车的特斯拉?还是以出行为目标的滴滴?这些潜在对手围绕着“车内服务”及“出行生态圈服务”勾勒出了下一个时代的竞争蓝图,而在这张蓝图的正中心就是用户。 用户体验到底如何执行才不会沦为口号,而是真正系统性地围绕用户打造竞争力?我们在这些优秀的企业里都看到了一个数字---NPS,来协助企业进行端到端的用户体验转型。 为什么要在乎NPS? 卓越的客户体验又如何影响商业结果?2020年,一项对银行客户进行了净推荐值(NPS)的定量调查,并对国内上市银行市净率、CAGR(复合年增长率)和客户的净推荐值(NPS)进行回归分析,得出的结论是:NPS与市净率的相关系数R2为0.4(即在所有能引发市净率的变化的因素中,NPS的重要性占据40%),与银行5年CAGR (成长率)的是R2高达0.5。 我们之前已经有了众多的客户满意度调查方法,NPS到底是什么东东?能脱颖而出,成为众多企业的首选?我们接下来来看看几种方法之间的比较: CSAT(Customer Satisfaction Score)满意度的单一模型,更适用于被动的历史体验满意度的监测,属于保守性指标。要求用户评价对特定事件/体验的满意度,大都使用的是五点量表,包括五个选择: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非常不满意。 优点:简单且扩展性强。 缺点:1.如果无法引导客户真正参与评分,样本结果很可能无法给企业带来真实的反馈。2.满意度并不直接与客户忠诚度相关联 CES(Customer Effort Score)客户费力度的单一模型,更适用于多场景的一系列复杂流程的体验评估(比如买卖二手车、保险理赔等),多用于服务领域。 提出的问题是:企业让我的问题处理过程变得简单? 客户的选项包括:强烈不同意,不同意,有点不同意,中立,有点同意,同意,强烈同意。 优点:CES的优势之一是只关注“用户费力程度”这个要素的解决办法。计算CES分数的唯一目的是消除或减少用户服务中的障碍。 缺点:CES可以指出用户服务中的障碍,但它并不会深究为什么用户会遇到问题,或这些障碍会是什么。 愉悦度(Happiness)/参与度(Engagement)/采用率(Adoption),留存率(Retention)/任务成功(Task Success)。 是糅合行为和态度指标的复合模型,更适用于快速成长的互联网企业,而且你至少得有获取一手用户真实行为的能力,现在国内的互联网大厂,大多数都会采用HEART的变体。 优点:包含了微观和宏观的测量标准,能帮助判断一个产品的用户体验的影响。留存率对目前和未来的收益有最直接的影响,而其他用户体验度量标准会影响产品价值。 缺点:调查任务比较复杂,较适合互联网领域,结合NPS是最佳方式。 NPS(Net Promoter Score)主动推荐度的单一模型,适用面相对最广,不论自上而下,还是自下而上,接受和实施相对比较容易,与商业成长的相关性也很高,而且其指标具有较强的进攻性(主动推荐),综合看来是一个比较适合入门的快捷指标。 如今越来越多的公司把评估标准从CSAT转为NPS。可以更好体现重复购买的预测准确度,以及新增消费金额的预测准确度。
NPS到底怎么做?我们来看下图便一目了然。 首先客户需要从0到10分中选择一个,0代表完全不可能,10分代表非常有可能。根据得分情况,我们把客户分为三类: A.推荐者(得分在9-10之间):忠实客户,他们会继续购买产品并推荐给其他人 B.中立者(得分在7-8之间):总体满意但并不热衷,会考虑竞争对手的产品 C.贬低者(得分在0-6之间):使用并不满意,没有忠诚度 NPS的得分就等于(推荐者数量-贬损者数量)/总样本数量。例如,你发出了100份调查,其中10个人给了0-6分,70个人给了9-10分,他们是推荐者,那么你的NPS得分就是:(70-10)/100=60% NPS问卷模板: 这里,我们可以看一段视频来更深入理解: 最后,我们回到文章开头的问题,三家互联网大厂为何定价各异?背后的逻辑是什么? 1)腾讯是新老用户几乎完全一样,仅在新用户首次使用上给到了优惠 2)百度是新用户全面优惠,老用户全面涨价 3)网易是新用户新套餐价格较高,老用户沿用老套餐反而便宜 在老用户续费上: 1)腾讯是阶梯计费,包年会员比包季会员只优惠1% 2)百度也是阶梯计费,包年会员比包季会员优惠15% 3)网易也是阶梯计费,但无论续费多久,单位时间的价格都一样 至此,我们可以看到,三家公司的策略是: [A] 腾讯视频---“用户规模最大化” [B] 百度网盘---“公司收入最大化” [C] 网易邮箱---“留存规模最大化 至此,我们梳理出一条标准演进的路径——长远的标准,胜过短视的标准。 ![]() 有没有比“公司长期收入”更长远的事情呢? [A] 没有,这就是最长期利益了 [B] 有,员工是否获得发展机会 [C] 有,企业跟用户的长期关系 我们沿着“什么更长远,什么就是更好的标准”的路径找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