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法】溫肅生平简介

 心物和 2022-08-25 发布于英国

溫肅(1878-1939),為書樓成立之初講學太史之一。字毅夫,原名聯瑋,又字清,號蘗庵,晚號清臣,廣東順德縣人。

早年在省垣遊學,二十五歲由國學生舉順天鄉試第三名舉人,次年(1903)聯捷成進士,後授翰林院庶吉士,三年後授編修,充任國史館、實錄館協修。

宣統二年(1910),補授湖北道監察御史,建言五十餘折片彈劾權貴及不職疆臣,有聲於時。

1917年,授公都察院副都​​御史,未到任而發生張勛復辟,後加入張勛幕府四年,志復清國,事敗後隱居鄉間。

1924年隨溥儀到天津,溫氏進《貞觀政要講義》。[1]

溫氏流寓香港時,與眾太史共襄成立學海書樓,弘揚國粹,講授詩歌源流,書樓成立後,遂為書樓講學太史之一,「講學多闡發人倫大道忠孝儀節」[2],尤擅講「忠孝」之義[3]。

在香港大學中文學院教授期間,任教先秦哲學及文詞兩科,並任中文學會副會長。

溫氏擅書法,深得米元章體法楷,兼歐柳而有之。[4]

溫氏長於撰述鄉邦文獻及史學著作,曾總纂地方志書《龍山鄉志》,為明末忠臣著《陳獨漉年譜》、記錄清德宗(光緒)之《德宗實錄》以表心志,及著《哲學講義》、《溫氏族譜》等。

又擅詩,著有《遺民詩》、《感舊集》詩錄各若干卷。其子中行集父親著作合刊為《溫文節公集》。[5]又嘗與黎湛枝、歐家廉二太史以私人財力合撰《德宗景皇帝聖訓》,成書一百四十五卷,目錄一卷,進呈稿本,得溥儀獎賞。[6]

溫氏1939年逝世,謚文節。[7]

注释:

[1] 廣東省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編:〈學海書樓人物錄〉,《香海傳薪錄—香港學海書樓紀實》,頁305。

[2] 鄧又同編:〈溫肅太史事略〉,《學海書樓主講翰林文鈔》,頁69。

[3] 鄧又同編:〈溫肅太史事略〉,《學海書樓主講翰林文鈔》,頁69。

[4] 鄒穎文:《翰苑流芳:賴際熙太史藏近代名人手札》,頁107。

[5] 鄧又同編:〈溫肅太史事略〉,《學海書樓主講翰林文鈔》,頁69。

[6] 陳三井:〈史論〉,《八十文存:大時代中的史家與史學》(台北:秀威資訊,2017),頁220。

[7] 廣東省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編:〈學海書樓人物錄〉,《香海傳薪錄—香港學海書樓紀實》,頁30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