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徐德培 | 家访

 丁中广祥 2022-08-26 发布于江苏

家  访

江都  徐德培

作者徐德培先生:1947年生,中共党员、中学高级教师。1966年高中毕业于江都县中学,1972年参加教育工作,1980年毕业于扬州教育学院,2008年退休。原江都中学工会主席、江都实验初中党支部书记。曾获得“全国优秀教师”荣誉。
今年正月初一,20多年前的学生赵勇从广州打来电话拜年,一阵热情的问候祝福之后,他迟疑了一会儿才问道:“徐老师,毕业离校24年了,您还记得起我吗?”我立即回答:“记得,记得。你不就是'小个头’吗?戴着近视眼镜,家住老街西头,第二粮店隔壁老房子的第四排,房门朝东,父亲在化肥厂工作……”一连串的描述,让电话那头的声音变得颤抖起来:“啊,啊,徐老师,您还记得这么清楚!记忆力真好!”

其实,六十岁的人了,记忆力怎么可能好,只不过当年这个班的50名学生,50个家庭,都印在心上了,学生家的门槛都快被我踏破了,因为我家访是很勤快的。

上世纪80年代初,电话还没有普及,跟家长联系除了定期的家长会外基本得靠家访。

那时,我有一辆自行车,外出家访,骑到哪停到哪,不用上锁,因为破旧得连小偷也不屑一顾。不过大多数家访,我还是靠两条腿走,总觉得一步一步走过去,对学生家庭周围的环境、学生上学沿路的状况了解得更清楚些,因为这些对学生的成长都是有影响的。梅雨季节,一把油布雨伞,一双“解放鞋”,就是我家访的“全部装备”。冬天的晚上,北风呼啸,我便裹一件军大衣,戴一顶“雷锋帽”,蒙一个大口罩。

这样“全副武装”,到了学生家中,常会迎来学生父母惊讶的目光。家长们朴实,不会说太多感激的话,然而感激之情会从他们的眼神里流露出来。家长的热情烤得人不得不脱下外套,然后就是一杯热茶,一段家常,一屋笑声。

气氛是轻松的,话题是广泛的,但多是围绕孩子的爱好,孩子的学习,孩子的生活,孩子的未来。还有家长跟我探讨家庭教育方法,偶尔我也谈谈自己工作的辛苦,生活的艰难。孩子坐在老师的身旁,隔一段时间在家长的提醒下往老师杯子里加一点水,偶尔会插嘴向老师透露一些班上同学间的“小秘密”。有些老师跟我说:“你眼中的学生,总是活生生的,给你一个名字,你就能讲出一串故事来。”的确如此,因为我通过家访得到的信息是及其丰富、及其鲜活的。

当年家访时,我有两个习惯。第一个习惯,喜欢带班上的任课老师“陪访”。在任课老师乐意的情况下,我带着他们走家串户,拜访家长,了解学生。“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当家长读懂老师的关爱,老师感受到家长的信赖,学生感受到老师、家长的期待,教育和谐的局面就出现了。我的第二个习惯是,到学生家中,一定要看看学生的卧室和书桌。卧室是否整洁,书桌与椅子的高度是否合适,看书写字的灯光是否过暗或过亮。实地体察之后,我总会提一些合理的建议。

当年班上有一个学生经常不能及时完成作业,学习成绩较差,我曾认为是他玩心太重造成的。一次家访,改变了我对他的看法。那天我一进门就看到他在给妈妈洗脚。原来,他的父亲年老,妈妈病得卧床不起,几个哥哥都不大关心父母。而他很孝顺,每天帮着做家务,以致自己的学习受到影响。第二天,我就在班上表扬了他,要同学们向他学习。后来,该生想办法挤时间学习,作业完成情况大有好转,成绩也有了提高。

随着时代的发展,电话和电脑逐渐普及,现在老师登门家访的越来越少了,电话和网络成了学校与家庭联系的重要媒体,被人们称为“电话家访”、“上网家访”。

“电话家访”、“上网家访”有方便、快捷的优点,特别是遇到学生生病或出走等紧急情况时,家长与老师利用电话直接联系,往往可以赢得时间,使处理更加及时。

但与传统家访相比,教师难以切身体验学生赖以成长的家庭环境与社区环境,教师与家长交流感情的机会也少了。一次握手,一个眼神就能传递的情感信息,在“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电话里是难以感受到的。于是在缺少传统家访的今天,与教育效果密切相关的教师、学生、家长“三方”情感的共鸣难以形成,教师与家长的误会、矛盾倒时有发生,电话里的“唇枪舌剑”也偶有所闻。

每每遇到此类情况,我便想起传统家访。传统家访如同中医,需要“望闻问切”,“辨证施治”,多用于治疗“慢性病”和“调养身体”。“电话家访”、“上网家访”如同西医,更多发挥现代仪器的作用,“诊断”明确后,该“手术”就“手术”,该“输液”就“输液”,多用于“急症”。在学校与家庭的联系方法上,还是“中西结合”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