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方--学中医必知五种用药技巧(下)

 风声之家 2022-08-26 发布于江苏

01

学中医必知的五种用药技巧(下)

巧用药对组方

根据药物的辅、反、成、制之理,组成针对性较强两味一对的小方组,具有一定的易用性,能令人顺势就熟地根据主症、主病的治疗需要,随时加入处方中,旨在协同而增加功效,制约以防其偏胜,可以加速处方速度,提高临床疗效,为临床医家惯用的手段。这种处方形式,称作“药对”或“对药”。

药对最早出自《黄帝内经》,乌贼骨与茜草根(四乌贼骨一蘆茹丸)、半夏配秫米(复杯汤)等,至今尚在应用。张机更是运用药对的大师。他在《伤寒论》中常将:桂枝与麻黄、麻黄与杏仁、杏仁与厚朴、厚朴与半夏、半夏与茯苓、茯苓与桂枝……配对应用,演变成许多名方。至于药对的专著如《雷公药对》、《徐之才药对》等可惜已亡佚。近世名医秦伯未先生非常重视“药对”的应用,他在《谦斋医学讲稿》中制药对81则,组合之巧,可法可师。施今墨先生以大方派称著,但很重视精练单捷的“药对”组合。《施今墨药对》的问世,垂惠后世,开导末学,扩大了“药对”的应用范围。

医家掌握药对不在多,而在精。无论是学习前人或自己组合的药对,必须按照传统的法度和现代的认识配伍处方。细致地分析研究是否符合逻辑推理,对预计疗效要有所评估,运用谙熟,自然熟能生巧,巧能应变,随手拈来,头头是道。这便是应用“药对”之巧。

下列药对,可作参考。

1)相须配对山萸肉─女贞子(均1215g):补益肝肾,养血敛阴,有明显的升高白细胞作用,常加入补中益气汤服之。

丹参(1530g)、川芎(1215g):辛通活血,行气止痛。为“心梗”、“脑梗”、颅脑外伤及其后遗症、突发性耳聋、椎动脉型颈椎病等常用药对。

骨碎补(1525g)、川芎(1215g):补肾活血,行气通窍。常用于突发性耳聋及其他耳鸣、耳聋。

土茯苓(2030g)、生槐米(2030g):除湿败毒,凉血祛风。常用于血热型牛皮癣、湿疹样皮炎、过敏性皮炎等。加甘草名赵氏土槐饮。

生槐米、连翘(均1520g):清热解毒,凉血止血。二味药均富含“芦丁”(维生素PP),有增强毛细血管韧性的作用。常用于血小板减少,过敏性紫癜。

白僵蚕(1520g)、蝉衣(1215g):熄风镇静,解毒散结,具有辛凉泄热(抗过敏)作用。此药对在杨栗山的《伤寒温疫条辨》有名的杨氏15方中,方方均有,其中升降散可为代表。为外感热病、口眼歪斜、肤热风疹、血燥隐疹等皮肤病常用的药对。陆九芝批评其:以僵蚕、蝉衣“不担重任”之品塞入“经方”中,“贪天之功,作为已有”(《世捕斋医书》),这是不公允的。本人认为杨氏论著毕竟对温热病学的发展有所贡献,杨氏15方也确有可取之处。

平地木(2030g)、楮实子(1520g):活血软坚,通络消积。常用于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肝脾肿大或肝病肝区胀痛有瘀者。楮实子除有补肾填精作用以外,其另一功效:消坚化结,有类似水红花子的作用。

葶苈子─车前子(均1520g):泻肺平喘、祛痰宁嗽。常用于肺气肿、肺心病、肺水肿、胸腔积液等咳逆倚息之重症。

葶苈子(1530g)、白芥子(1215g):泻肺行水,逐痰化结。常用于各类胸腔积液。重症加金沸草,成为三味组方。

葶苈子(1530g)、制附片(1215g):泻肺行水,温阳化饮。取其强心利尿作用,广泛用于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之轻症。

葶苈子(1530g)、北五加皮(512g):用于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之重症患者(北五加皮为蘿藦科杠柳根皮,强心作用,超过附片。但服后有胃肠反应,故剂量应由轻到中、到重。

百合(30g)、知母(1520g):养阴除烦,安神缓急。常用于脏躁证(神经症、癔病、更年期症侯群)。

乌贼骨(2025g)、白及片(1520g):生肌敛疡,制酸止痛。具有较好的保护胃黏膜作用。常用于慢性糜烂性胃炎和溃疡病之嘈、灼、痛症状明显者。

乌贼骨(1525g)、茜草根(1215g):收摄下元,固冲止崩。常用于子宫功能性出血(《黄帝内经》)。

生薏米(2030g)、白芥子(1015g):淡渗化结,软坚消积。常用于疣状胃炎。

白及片(1525g)、赤石脂(1215g):敛疡固脱,收摄止血。常用于上消化道出血。

连根蒲公英(2030g)、郁金(1215g):苦辛利胆,行气解郁。常用于慢性胃炎,厌食油荤者。

郁金(1215g)、白蔻(58g):化湿和胃,宽中行气。是胃病痛在右上腹,牵及膺背者的引经药对。

败酱草、红藤(均2030g):活血清热,除秽浣带。常用于女性生殖系统炎症,慢性盆腔炎、宫颈炎、附件炎等。带下夹血,月经过多者,减轻红藤剂量;此为治疗阑尾炎的药对“移植”。

淫羊藿(2030g)、骨碎补(1520g):补肝肾、壮筋骨。为衰老性腰膝疫软,迈步不力之妙剂。

骨碎补(1520g)、补骨脂(1215g):补肾壮腰,续骨强筋。为老人腰膝退行性变专用药对。

葎草(鲜品,带花者佳,100200g,切碎后下)、黄芩(1520g):同类相须,清金除蒸,养阴泄热。二味煎服能退难退的结核潮热。

2)相使配对。

连根蒲公英(2030g)、射干(1215g)清热败毒,利咽化结。常用于食管炎、胃咽相关综合征。

青黛(20g)、煅蛤粉(80g):清金化痰,止血宁嗽(研极细粉35g冲服)名黛蛤散,常用于痰浊黄黏或痰中带血的呼吸道疾病。是价廉效著之剂,医家不可不备。

黄精(2030g)、当归(1012g):名黄精丹,具有补脑益智作用。常用于小儿先天弱智,成人轻型疲劳综合征及脑外伤后遗症之头昏、头晕、气虚、善忘,自诉脑力不足者。

泽泻(1530g)、柴胡(1012g):沉降与开达相结合,异类相使,举上达下,无水不行。常用于各类水肿。

枇杷叶(1520g)、冬桑叶(1015g):清肝肺之余热,止阴虚之痨嗽。

生地榆(1530g)、炒苍术(1012g):主治湿困中焦,下痢赤白。

炒苍术(1012g)、玄参(1520g):燥润相兼,刚柔相济。有较好的降糖、止渴作用。是糖尿病著名的“药对”。

当归(1520g)、制附片(1012g):温宫散寒,活血定痛。常用于虚寒痛经。

黄芪(1520g)、滑石(1012g):益气渗湿,保元止泻。名保元化滞汤,原方加白糖。常用于小儿气虚型泄泻。

怀山药(1520g)、车前子(1012g):健脾调中,渗湿止泻。常用于小儿脾阴不足,水泻难止,名滋阴清燥汤。

葛根、桑寄生(均2530g):据现代药理实验观察,具有扩张血管、降压、降脂、降糖作用。改善心脑血液循环,为心绞痛、心律失常、脑血栓等常用药对。

葛根、泽泻(均2030g):扩管利尿,定眩止呕。常用于内耳眩晕(梅尼埃病)。

泽泻(300g)、何首乌(100g):祛湿化滞,消浊减肥(降低血脂)。研粗末,1520g煮水代茶,可以控制脂肪肝。

生麦芽(2030g)、木蝴蝶(1012g):疏肝行气,和胃化滞。常用于慢性胃炎、左上腹作胀、嗳吁频作者。

莪术(1215g)、柴胡(1012g):疏肝行滞,和胃止痛。常用于慢性胃炎、左上腹硬痛牵及后背者。

射干、威灵仙(各12g):开郁散结,化坚除梗。常用于梅核气(由咽淋巴滤泡引起的咽感异常)。

射干(12g)、牛蒡子(10g):宣肺解毒,疏风清热。常用于外感咳嗽,咽喉烦痒者。

射干、橘红(均12g):开咽利膈,行气化痰。常用于痰湿咳嗽,咽喉烦痒者。

射干(12g)、麻黄(810g):宣开肺窍,温散伏寒。常用于寒伏顽咳,咽喉烦痒者。

射干、蝉衣(均12g):疏风散结,清泄开音。常用于咳频声哑,咽喉烦痒者。

按:咽喉烦痒(喉头,声带过敏反应),痒即诱发阵咳而剧,持续不止,烦扰不宁,为外感或内伤咳嗽常见之证。病家往往咬定为主症,要求消除“咽痒”,咳嗽可止。医家必须抓住主症,拟定主方,再结合辨证选用以上药对,一般可以缓解症状,有助于治疗。如不应,还可以令病人用食指尖由轻→中→重地用力扣压“天突”穴,或趁热频呷(少饮缓咽)鸡蛋润喉茶,可以缓解。

3)寒热配对。

连根蒲公英(2030g)、川椒(58g):寒热并用,苦辛和降,苦不碍脾,燥不伤胃。广泛用于慢性胃炎,舌苔无明显变化者。

连根蒲公英(2030g)、炒苍术(1215g):苦降辛开,除湿安胃。常用于慢性胃炎,吐唾清水,舌苔白滑者。

连根蒲公英(2030g)、甘松(812g):苦辛开郁,醒脾止痛,常用于慢性胃炎,脘痞而痛,食少纳呆者。

连根蒲公英(2030g)、藿香叶(1215g):苦辛芳化,逐秽安中。常用于慢性胃炎,腹胀泄泻,舌苔白腻者。

以上四组药对,均适用于HP+)患者,但蒲公英最好勿久煎,据报道其另一作用抗溃疡的有效成分含在根中,故连根用,须切碎。

苏叶(8g)、黄连(4g):苦辛和降,开郁平呕,轻扬止吐。适用于外感热病,呕逆不止,服诸重镇之品不效者。沸水冲浸,再沸即可,待温频频呷之,其呕即止。名连苏麻沸饮。薛己首创,颇受温病学家吴、王、叶、薛所重视。

地龙干(2025g)、麻黄(812g):解痉定喘,其力雄倍。常用于支气管哮喘、喘息性支气管炎。

南沙参(1520g)、麻黄(58g):一清一宣,一润一燥,治伏风痰热逗留,肺气宣降失令,痰伏咳顽者。

地骨皮(1520g)、徐长卿(1215g):清泄肺热,凉血败毒,祛风止痒,有较好的抗变态反应作用。广泛用于过敏性皮肤病和血热型牛皮癣。

大青叶(1520g)、羌活(812g):苦辛清化,祛风透表,具有较好的抗病毒作用,用于流感之重症。

茵陈(1530g)、藿香叶(1215g):茵陈苦寒清热利疸,得藿香芳化辛通之佐,其效更捷。所以说藿香是茵陈的增效剂。治疗黄疸性肝炎,不仅效著,且能阻截迁延之患。

虎杖(1530g)、制川乌(1012g):寒温并用,辛通达痹。适用一切痹证。

台乌药、冬葵子(均12g):滑利行滞,顺气通淋。二味合而为佐,是治疗诸般淋证(急;慢性尿路感染、前列腺炎、乳糜尿等)最为理想的增效剂。

学习他人“药对”可以从医籍中选优辑出,并要反复验证于临床,体会其精妙之处,再为固定。自己创立的药对,则应在实践中反复锤炼,在临床中验证其疗效的可重复性。药对的发现,可以随着临证工作的进展,渊源不竭,但要求宁精勿滥

确定

  • 不看此公众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