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HUST校史故事|同济医学院内迁武汉

 Oldcowboy909 2022-08-26 发布于湖北

编者按:穿越70年的峥嵘岁月,华中大从风雨中走来,几经变迁,即将迎来七十华诞。我们特开设【华中大校史故事】专栏,追寻学校发展轨迹,重温校史故事,走进时光里的华中大。

图片

同济医学院内迁武汉

1949年5月16日,武汉解放。虽然武汉是和平解放,城市基础设施尚未受到严重破坏,但纵观武汉及中南地区,历经连年战火,饱经战争创伤,各项事业发展严重受阻滞后。中南地区含河南、湖南、湖北、江西、广东、广西和武汉、广州六省二市(武汉、广州时为直辖市),人口一亿四千万,是全国人口最多的行政大区,而彼时区域内的医药卫生条件非常落后。据《武汉市志·卫生志》记载:1949年5月武汉和平解放时,接管公立医疗机构15个,病床687张,卫生技术人员551人。接管的医院房屋破旧、设施落后并匮乏。作为中心城市的武汉,不仅医院极少,而且医学人才十分缺乏,所能提供的医疗服务远不能适应中南地区经济发展和亿万民众的需求。

图片

武汉解放,入城解放军行进在中山大道上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建政不久,中央人民政府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推进和发展高等教育事业,开始高等院校的院系调整工作。

图片

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邓子恢题词

1950年2月5日,中南军政委员会在武汉成立。建国之初,百业待兴。作为中南地区最高行政机构的军政委员会首先考虑的是尽快恢复华中地区的经济建设和保障人民的生活与健康。为了培养专门人才,提高中南地区的医疗服务水平,以及适应1950年开始的新中国高等院校的院系调整工作,1950年2月,经中南军政委员会文化教育委员会要求,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决定,将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及其附属中美医院(1951年恢复同济医院名称)整体迁往武汉。

在上海创建的同济大学医学院

图片

埃里希·宝隆

图片

同济德文医学堂校门(1908年)

同济大学医学院始于1907年德国医生埃里希·宝隆在中德两国政府和社会各界支持下创办的同济德文医学堂。1912年学校增设工科,1927学校年正式命名为国立同济大学,1930年原医、工两科改名为医学院、工学院。同济大学医学院建立了从医学预科到博士培养的完整教学体系,学科齐全、学风严谨。1915年,同济医科毕业生正式被德国教育部认定与德国国内医科大学毕业生水平相当。1917年学校培养的第一位医科博士毕业生获得德国政府认可并颁发毕业证。
在旧中国风雨飘摇,山河破碎的大时代背景下,同济大学医学院师生筚路蓝缕,弦歌不辍。抗日战争期间,从1937年开始,学校被迫6次迁校、辗转8省(区),远至越南,曲折迁徙大半个中国,在极其艰难的环境下坚持办学,直至1946年抗战胜利后复员上海,期间培养了大量优秀的医疗卫生人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吴孟超院士和被称为“中国生命科学奠基人”的吴旻院士就是这一时期培养的优秀学生代表。

图片

1945年学校在李庄期间毕业生与教师合影

图片

1946年复员上海后中美医院第一梯形教室

上世纪 40 年代末 50 年代初,同济大学医学院已发展成为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国内著名医学院校,拥有八大学馆和18 个专门学科;拥有两所实力雄厚的教学医院——中美医院、上海市中心医院,其中附属中美医院原名宝隆医院,由埃里希·宝隆于1900年创办,医院自建立起就保持着与欧洲同步的临床医疗技术水平;学校还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和技术人才队伍,各学科带头人几乎均为学界翘楚,如妇产科学家金问淇、生物化学家梁之彦、皮肤病学家于光元、骨科学家屠开元、耳鼻喉科学家李宝实、人体寄生虫学家姚永政、人体解剖学家李赋京、病理学家杨述祖、微生物免疫学家谢毓晋、颌面外科学家张涤生、内科学家过晋源、外科学家裘法祖、 儿科学家宋名通……
图片
1949年解放前夕,同济大学医学院师生冒着生命危险开展应变护校运动,将学校和附属医院完整地交给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响应国家号召

图片

1950年5月,同济大学医学院代表团来汉考察,商讨迁校事宜。图为代表团在武汉大学

动员同济大学医学院内迁武汉,当时的困难和阻力是非常大的。为迈出迁校武汉的第一步,华东教育部和中南卫生部决定组织“同济大学医学院代表团”赴汉考察并就迁校问题与中南方面磋商。1950年5月23日,同济大学医学院代表团一行11人,在团长唐哲、副团长林竟成的带领下来汉考察,了解武汉对学院迁移的准备情况以及需要的条件和迁汉后的任务等问题。代表团参观了武大医学院及其附属医院、协和医院等单位,勘察了预迁校址,座谈讨论了迁校的有关事宜。
中南卫生部领导坦诚告之:“武汉市的繁荣发展,具有充分的条件,中南的卫生建设,亦将配合着全区的经济建设而有极大发展。作为中南地区中心的武汉亟须大量培植医学人才,全面展开卫生建设。因此建立起能领导全中南的医事中心,已经成为中南区的迫切工作。同济内迁与武大医学院合作,目的即在稳步发展,达到能共同肩负起领导全中南医药建设的任务。”
通过连续几天的走访、会谈,中南军政委员会卫生部、华东军政委员会教育部、武汉大学医学院和同济大学医学院及附属中美医院的代表们很快就同济大学医学院迁汉达成共识并形成决议,其主要内容包括: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包括附属中美医院服从国家建设和人民的需要,全体师生员工将分批分期迁移武汉与武汉大学医学院合并,建立足以服务中南行政大区医疗卫生事业的中南医事中心;保留同济校名;择定汉口北原华商跑马场(占地约420亩)为医事中心建设基地和1000张床位的附属医院;协和医院将作为新校的附属医院;同济迁校与在汉建校同步进行等。为实现上述决议,顺利开展迁校建校工作,立即在上海成立迁校委员会,在武汉成立建校委员会,工作重点逐步移向武汉。
不久,同济大学医学院迁校(至汉)委员会成立,委员会由唐哲、林竟成、沈尚德、章元瑾等65人组成。
7月12日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就同济大学迁校的有关问题做出决定。决定指出:“医学院迁武汉,理工两院迁大连……是符合国家建设需要和同济本身发展的利益的。”

图片

1950年7月12日,教育部决定同济大学医学院迁汉文件

8月, 国家教育部高校司副司长张宗麟到沪召集华东教育部、卫生部,中南教育部、卫生部,同济大学及医学院、中美医院等各方座谈,就同济大学医学院(包括附属中美医院)迁校问题最终取得一致意见并做出具体部署:
1、以上5 单位共同组成同济医学院迁校指导小组,华东教育部为主任单位,中南卫生部为副主任单位。
2、原则批准已成立的以医学院院长唐哲为主任委员、中美医院院长林竟成和医前期主任沈尚德为副主任委员的同济医学院迁校委员会。
3、由中南文教委员会牵头,同济医学院、武大医学院、中南卫生部、中南财委、中南教育部等组成建校委员会,负责同济医学院在汉的建校事宜。
4、同济大学医学院本年度一年级新生暑假开学,一律至武汉报到上课;二年级学生暂时分别在上海、武汉上课;武汉大学医学院三年级学生来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上课。
5、附属中美医院原则上整体迁移,为照顾上海市民的医疗需求可分批进行。
同月,决定在武汉成立建校委员会。
在时任同济大学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馆主任、教授兼中美医院院长林竟成、病理学馆主任杨述祖、建校委员会委员李赋京、陈任等一批教授的带动下,众多上海医学界的知名教授和专家学者积极响应号召,毅然放弃在沪优越的工作条件和舒适、便利的生活环境,举家迁往武汉,以适应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需要。

迁校武汉

迁校工作十分艰巨。汉口航空路华商跑马场旧址经过多年战乱,早已是荒草丛生,除了一座残破的观看赛马看台外,周围是一片农田。

图片

同济大学医学院武汉新址,原汉口华商跑马场

建校委员会规划到1954年,建成8馆6科、医院大楼、员工学生宿舍等36万平方米建筑,计划1955年上海同济医学院全部迁汉,搬入新大楼。
建校之初,教室和宿舍都还没有建成,但是学生们的学习不能耽误,学校从上海至武汉的搬迁、新校的建设、新生的教学工作同步进行。著名妇产科专家金问淇、内科学教授陶桓乐、外科学家裘法祖……一批学院教授全身心投入到武汉同济医学院的建校与教学工作中。学校师生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艰苦创业,在临时搭建的简陋芦席棚里,师生们冒严寒、顶酷暑,边建设、边教学,争分夺秒地为新中国培养急需的医学人才。

图片

师生在工地参加劳动

图片

初步建成的校园

附属医院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加速建成首期500张病床的住院部大楼。建筑学家冯纪忠主持设计,林竟成作为项目负责人,吃住在工地,夜以继日加紧建设。1955年春,一期工程竣工,大楼外部形体简洁美观、内部空间实用便捷,成为我国医院的“典范型建筑”,被誉为“中国现代医院建筑的开端”。

图片

竣工后的附属医院住院部大楼

1951年9月20日,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51)高一字第1177号文批复:同意同济大学医学院迁来汉口与武汉大学医学院合并,改称“中南同济医学院”,唐哲任院长,范乐成、殷传昭任副院长,华中地区一所新的医学院校从此诞生。

图片

中南军政委员会转教育部1951年9月20日批复文件

图片

中南同济医学院大门

图片

唐哲                         范乐成                     殷传昭

1954年9月28日,汉口协和医院正式移交中南同济医学院领导。1955年3月,附属同济医院迁至武汉。同济大学医学院及附属医院几乎全部精英——20余位正副教授、100多位讲师助教,其中不乏当时中国外科、内科等学科的顶尖专家与40多位干部技工,60多位护理人员悉数到汉。至此,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迁汉工作胜利完成,同济医学院从此在武汉扎下根来。

图片

1955年,同济大学医学院及附属医院迁汉的部分教职员工在赴汉轮船上留影

1955年8月中南同济医学院更名为武汉医学院,1985年7月更名为同济医科大学。2000年5月,同济医科大学与华中理工大学、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合并组建华中科技大学。

为人民健康服务

迁汉后,同济医学院及附属医院为国家培养了大量优秀医学人才。1954年,医学院迁至武汉后第一届64名毕业生顺利毕业。1955年毕业生即达到466人,相当于解放前年均毕业生的十倍,其中陆道培、侯云德日后更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图片

1955年,中南同济医学院医疗系第二届毕业生与院领导和老师合影

同济医学院还派出骨干力量,积极支援湖北和中南地区医学教育和卫生事业。1958年、1959年学院先后派出19人支援洛阳医学院。1965年秋天,选派项仕孝等54名教职工前往郧阳创办武汉医学院郧阳分院,后发展成湖北医药学院。同济医院还派出医务人员在不同历史时期参与组建武汉市各级医疗机构,其中包括武汉市传染病院(金银潭医院前身)、武汉市结核病院(武汉市肺科医院前身)、梨园医院、湖北省妇幼保健院等。

图片

1965年11月,医学院到郧阳分院工作的干部、教师合影

2020年,以同济医院为主体在武汉成立国家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医学中心,这是首个在北京、上海之外设置的国家医学中心,也是第六个国家医学中心。
迁汉70年来,同济医学院及附属医院立足华中,面向全国,引领、刷新许多中国乃至世界的医学纪录,成果数量和技术含量均居全国卫生界前列,不仅为武汉人民提供了优质的医疗服务,更将其高质量的医学教育、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先进的医院管理、精湛的医疗技术输送到华中地区乃至全国,成为人民生命健康的守护者和医疗健康事业的领跑者,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同济医学院及附属医院的迁汉史,是同济师生响应国家号召、服从国家大局、投身华中医疗卫生事业建设的艰苦创业史,也是新中国医疗变迁与振兴发展的时代缩影。

图片

参考文献:

[1] 马先松.同济大学医学院及附属医院内迁武汉纪事[J]. 武汉文史资料,2016,8 :11—18.

[2] 老K世界观.百年沧桑,同舟共济——武汉同济医院历史发展小记[EB/OL].[2019-06-14].https://zhuanlan.zhihu.com/p/68914485.

[3] 长江日报. 65年前,同济为什么来武汉?[EB/OL].[2020-10-28].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81793496644722885&wfr=spider&for=pc.

图片

END

图片

文 字:饶 益

编 辑:范翠璇

审 核:潘 群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