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散文」冯作平、周贵平|探秘中国战略之盾——记忆中相控阵雷达

 Loading69 2022-08-26 发布于四川
文章图片1


探秘中国战略之盾

——记忆中的7010相控阵雷达

作者 冯作平 周贵平

近年来,媒体公开报道,中国50年前研制的杀手锏——7010雷达逐渐揭开了神秘的面纱。它自现身以来就是亚洲最大的相控阵雷达,远程预警覆盖了北方核威胁大国的全境,曾发现苏联导弹拦截试验和锁定美国火箭运行轨迹,并保护中国20年没人敢惹。

在塞北高原黄羊山1600米高的悬崖上,伫立着这座巨大的7010相控阵雷达,象一座巨大的屏障守卫着祖国的北大门,它的战略威慑力毋庸置疑,使任何凯觎我们的敌人都不敢轻举妄动,这里也是承载着一代雷达兵青春热血的地方。

有两位雷达老兵是亲历者也是见证者,在那里走过青春,度过年华,令我十分感动和钦佩,他俩是我的国防科技大学同学赵建国和周贵平。度过了八一建军节,周贵平同学饱含深情的讲述了7010相控阵雷达鲜为人知的故事。

文章图片2

半个世纪前,这里条件十分艰苦,来自五湖四海入伍的雷达兵一边学习、训练,一边运送设备,进行安装与调试,并使用保养维护各类设备。他们在这里挥洒汗水与激情,为共和国的国防科技发展,做出了自己最大的贡献。

从外面一眼望去就是一座荒山,7010相控阵雷达就像一座大门,其实是玻璃钢材质,镶有8192个阵子。所有的设备都在山洞里,洞内建有一座八层高的楼房。

巨型平面阵列天线的后边则是控制室,采用单脉冲式的工作原理。在空域内进行边搜索边跟踪,可连续跟踪多批目标,配备了大中小型计算机对全站实时控制,处理和计算,脉冲压缩,反副瓣,变极化等反干扰措施,对一些关键器件,分机采用双工冗余技术,配有全机工作状态监测系统和故障显示系统。

每天,雷达兵们从山下坐汽车行驶在盘山小石粒路上或步行沿着弯弯绕绕的石阶爬上山,进入山洞操控各种设备。

文章图片3

山上没有水源,生活用水、设备用水都是从几百里外的山下平原用泵抽上来,由多个泵房逐级接力送水。每个泵房两名战士值守,那年月,没有电视、手机,更没有wifi联接,白天兵看兵,晚上看星星,生活单调枯燥(后来由志愿兵夫妻值守)。

山洞里有鼓风机等空调设备,四季恒温恒湿。有备用柴油发电设备,一旦出现断电现象,立即启动自行发电设备(十多个油罐)。

山洞里不许吃喝,每次进山洞都是完成工作任务后才出来下山回营房食堂就餐。

气候条件十分恶劣,冬天时间长且很冷,皮帽子、绒衣、棉衣、皮大衣和大头鞋全副武装在身上。每年10月开始穿棉衣,一直到次年五月。那西北风“飕飕”刮得跟不要钱似的,漫天黄沙,遮天蔽日。

文章图片4
文章图片5

据媒体报道,上世纪50年代末,苏联成功试射了世界上第一枚洲际弹道导弹,此后世界各国都开始研制洲际导弹和反导预警系统,我国也开始打造自己的反导系统,640工程也就此展开。

640工程中诞生了著名的7010相控阵雷达。7010相控阵雷达最远探测距离可达3000公里,而且它还可以在面对敌方的饱和攻击时同时跟踪多个目标。比起传统雷达,7010相控阵雷达的无故障时间更长、阵元更多,所以其能力更强,可靠性也更高。

文章图片6

相控阵雷达技术是当时全球最顶尖的技术,而7010相控阵雷达自然也成为了我国当时反导预警的主力雷达,在使用过程中,它曾多次探测并跟踪其他国家的洲际导弹和卫星,并准确预测出相关数据。

有一天,赵建国、周贵平和雷达兵们开机正在操作训练,洞内,灯火通明,指示灯在闪烁,技术参数在跳跃,有人正在不断接转电话,有人正在情况分析,有人正在记录着各种数据,指挥所里呈现一派忙碌景象。这时,他们从显示大屏发现了异常目标,是苏联导弹拦截试验,经上报,确认信息准确无误。

尤其是7010相控阵雷达观测到美国天空实验室号空间站,在退役后再入大气层的轨迹,并准确计算出了弹道以及坠落的时间,和美国公布出的数据相比,时间相差不足五分钟,经纬度的差距同样很小,在第二次召开的国际雷达会议中,这个观测结果令世界震撼。

文章图片7
文章图片8

7010相控阵雷达于1970年5月开始研制,当时为了布置宽达40米、高达20米的平面阵列天线,解放军挖空了这座大山,还使用了500节火车车厢,才将所有的零部件运进了大山深处。不过7010雷达也没有让解放军的汗水白流,它在实际使用中的表现让世界各国对中国刮目相看。

目前,世界各国都已运用上了更加现代化的雷达系统,但7010巨型雷达系统的贡献仍不可忽视。虽然这个雷达站早已被世人遗忘,但是它的辉煌和贡献却镌刻在共和国史册上,使人永远铭记和传颂!

当年的护国利器,冷战时期靠它防御,如今时代已经变迁,它也变为一片废墟。当今世界并不太平,美国仍在推行覇权主义,战争仍在威胁着中国的东、南、西面,但时代在发展,科技创新在继续,中国力量也并非还是过去,而是以不可阻挡之势迅速崛起……而这部雷达——就让它成为过去永远的记忆……

文章图片9
文章图片10

如今,当人们还在抱怨空调温度开的凉不凉快,暖气烧的热不热,追捧着那些娱乐明星的时候,是否应该反躬自问?在同一时空,有多少解放军战士在烈日寒冬下站岗,身上可能已经晒掉一层皮,手脚上长着冻疮,而有可能人们永远不会知道他的名字,永远不会知道有多少隐姓埋名的人执行着保家卫国的任务。

由于保密的原因,虽然没有留下当时激情岁月的老照片,但留下了雷达兵的足迹。

如今废弃、破旧不堪的老雷达残骸和老营区,仿佛在告诉人们:雷达老兵们在这里战斗过,记忆永存,青春热血洒向了7010相控阵雷达!

向保家卫国的解放军战士致敬!

文章图片11

作者简介:冯作平,新疆乌鲁木齐市人。1978年12月入伍到东风航天城。1999年9月转业到银行工作。先后在《解放军报》《中国青年报》《光明日报》《工人日报》等80多种报刊发表文章和照片1600多篇(幅)为宣传部队现代化建设和拓展银行业务做出了成绩。

文章图片12

作者简介: 周贵平,北京市人,1975年入伍,在雷达站服役期间,从事320计算机运控专业。1989年转业到地方工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