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包头境内秦汉长城之间的四座匈奴古城考

 骨玉文化 2022-08-26 发布于内蒙古

梁坚

摘要: 包头境内有多条古代的长城经过,其中阴山以北的固阳秦长城,与白云鄂博区北边的汉北长城,南北相距90公里。在这秦长城以北和汉长城以南之间,考古工作者发现了四座用石头垒砌的城郭。由南向北分别是;大乌兰古城、石龙古城、稍林房子古城和娜仁宝力格古城。这四座城郭都是用石块垒砌,高度1.5米左右,墙体随着山势蜿蜒起伏延伸向远方,有的墙体长达两公里,城郭内很少有遗留物。多年来,这四座石头城郭并没有引起史学界的注意,笔者认为;这四座建筑风格与中原古城风格迥异的石头城,就是人们寻觅已久匈奴国的支就城、头曼城、虖河城和宿虏城。

关键词: 固阳秦长城;汉长城;匈奴龙城;支就城;头曼城;

一  秦长城与汉长城的挡与围

在古代中国,长城是抵御敌人入侵的重要方法,也是与邻国宣示领土主权的方式。固阳秦长城是秦朝设立的与匈奴的国界线。考古资料显示,在固阳秦长城的南面,没有发现匈奴的石头城,蒙恬将长城建到了大乌兰古城门口,只是压缩了匈奴向南在阴山的活动空间,没有对匈奴进行实质性的重创。

当时匈奴的首领是头曼单于实力较弱,如果蒙恬率领三十万大军在向前进攻几十里重创匈奴,就不会在6年以后,出现统一草原的冒顿单于,就不会出现驰骋于亚欧大陆500多年的匈奴帝国,那样中国以及世界的历史也许会被改写。但秦始皇没有命蒙恬继续挥师北上,而是选择了筑长城来阻挡匈奴,实属遗憾。

从公元前215年开始建秦长城,到公元前209年冒顿单于鸣镝弑父自立为单于,在秦长城修筑后短短的6年时间,长城以北的草原上就崛起了一个强大的匈奴帝国。

从某种意义上讲,秦长城让冒顿单于的南方无忧,可以专心的去攻打东胡和月氏,最后统一了草原,可以说是秦长城保护和造就了匈奴的草原帝国。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暴毙“诸侯叛秦……匈奴得宽,后稍渡河南”。秦军只在阴山中驻扎了五年左右的时间,匈奴又越过长城返回了阴山。可见秦长城没能阻止匈奴南下的侵扰,却阻止了蒙恬北上的步伐,为后期近百年残酷的匈汉战争埋下了伏笔。

汉朝;汉初时匈奴兴起,刘邦经过“白登之围”后不敌强大的冒顿单于,与匈奴和亲,并向匈奴进贡金银丝绸等物品,以换取边境的太平。

到汉武帝时期开始反击匈奴。据《匈奴传》载;“将军卫青出上谷,至茏城,得胡首虏七百人”,公元前127年,武帝派遣卫青率军,夺回了被匈奴占据的河套及阴山地区,卫青打到了“茏城”这个“茏城”应是在包头阴山以北,是匈奴国的都城“头曼城”也称为“龙城”,这次胜利奠定了汉武帝击败匈奴的决心。

据《史记·匈奴传》“太初三年,汉使光禄徐自为 出五原塞数百里,远者千余里,筑城障列亭至卢朐”

公元前102年汉武帝派遣光禄徐自为,修筑了一条出五原郡以北数百里,东西长数千里的汉北长城,(今测量汉长城在五原郡以北135公里),这条汉长城经过包头白云鄂博区的北边。五原郡阴山北135公里的土地,是汉武帝多年对匈奴作战而得到的土地,汉武帝建长城以宣示主权。

从卫青公元前127年打到“龙城”,至汉武帝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建汉北长城,将匈奴的“龙城”围到汉长城以内,用时25年,这期间迫使匈奴向气候恶劣的漠北迁都。

光禄徐自为建的这条出五原郡的塞外长城,囊括了匈奴的多座城。

据《汉书·地理志》;“五原郡”“稒阳”县下注曰:“北出石门障得光禄城,又西北得支就城,又西北得头曼城,又西北得虖河城,又西得宿虏城”。从这段记载中可以看出;“得”的内涵。

北出石门障,“得”、“又西北得”、“又西北得”等,得是获得 取得的含义,说明支就城、头曼城、虖河城、宿虏城不是汉城,是汉朝取得匈奴的城。光禄城是以光禄徐自为官衔命名的城,是在取得匈奴阴山地盘建的城,故也曰“得”。“得”的表现形式是建长城,这条汉长城相当于汉朝的院墙,用院墙将这四座石头城围起来便是“得”。

从秦长城与汉长城所建的位置来看,秦始皇是阻挡匈奴,而汉武帝是用长城来包围匈奴。

二、得光禄城

要寻找寻找这四座匈奴古城,必先找到《汉书·地理志》中记录的“五原郡”、“稒阳”、“石门障”、“光禄城”的位置,并符合在光禄城西北的方向,且应在徐自为修筑汉外长城的范围之内。

“五原郡”;遗址是包头市南郊的麻池古城。

“稒阳”延用了战国的固阳城,遗址是位于包头市共青农场村北的敖陶窑子古城。

“石门障”位于包头市昆都仑沟沟口北2.5公里,沟内的一座小山上,是守卫和传递沟内信息的小障塞。

 “光禄城”即是“光禄塞”是光禄勋徐自为,囊括西北方向匈奴城的起点。也是本文考证匈奴古城位置的关键。

笔者在2012年发现了光禄城,并受到了学者们的广泛认可。在位于昆都仑沟(石门古道)内,被当地人称为套路壕,在与昆都仑沟相交的三叉路口西南坡地上,有一片古代遗址,现存城墙东西450米,南北300米,城内陆表残陶片残瓦片众多,发现有高规格的18厘米的大型云纹瓦当残片,带有“固”字戳记的陶片等。

禄城的位置应符合以下历史记载

1)据《汉书·地理志》载;“北出石门障得光禄城”,

套路壕古城遗址,是北出石门障的第一座较大的古城,东西450米,南北300米。

2)据《通鉴地理通释》载;“城东北有怀朔古城”

套路壕古城遗址的东北方向,就是北魏时期的怀朔镇遗址。

套路壕古城符合了以上的两条历史文献记载,也是北出石门沟古道进入奴气沟古道,通往漠北草原和塞外长城的必经城障。出了套路壕古城就是阴山北假的广阔地带,其中北假中也有几座古城,有些学者将其称为“光禄城”。笔者认为;无论将其中哪一座古城定为“光禄城”都没有将套路壕古城定位为“光禄城”符合历史记载。

3)其他古城没有符合历史记载的“五原郡”、“稒阳”、“石门障”一系列古城位置的佐证。

4)其他古城或离“五原郡”较远,或处在阴山北假中,无天然障塞之险要位置。

5)其他古城的西北方向,也许就没有古城只有大山,更别谈西北在西北了。

6)其他古城不符合《地理志》和《通鉴地理通释》记录的关键两条。

7) 据《资治通鉴》汉纪十九载;“甘露三年庚午,公元前512月,遣单于归国。单于自请 “愿留居幕南 光禄塞下”。套路壕古城内发现有,高规格的18厘米的大型云纹瓦当,和大型筒瓦片瓦,怀疑是汉朝为呼韩邪单于建造的高规格住房。

以上七点只有套路壕古城符合,套路壕古城就是“光禄城”。

三、 对四座石头城的认识

在位于固阳秦长城与汉北长城之间,有四座石头城,由南向北分别是;大乌兰古城、石龙古城、稍林房子古城和娜仁宝力格古城。笔者认为;这四座石头城位于光禄城(套路豪古城)的西北方向,与《汉书·地理志》中的“北出石门障得光禄城,“又西北得支就城,又西北得头曼城,又西北得虖河城,又西得宿虏城”。的数量以及方位都相对应。

从这四座石头城的建筑规模、建筑特点、建筑环境来看。

1)这样大的建筑规模,应是人口众多统一协作才能完成这些工程。

2)围墙都用石头垒砌,不用一砖一瓦,(围墙内也无陶片瓷片的遗存物),这样原始的建筑方式,是北魏、西夏、金元等政权所不用的,故可以排除是这些朝代所建。

3)石头垒砌的围墙多数都依山而建,以防止牲畜丢失,可以想象到牲畜的数量之多。

在阴山以北,秦汉长城之间的这片区域,历史上居住过很多民族。如;鲜卑、柔然、党项、蒙古等民族,综合分析;在此区域有可能、有能力建这四座石头城的民族也只有匈奴了。

四、又西北得支就城

大乌兰古城位于固阳县秦长城北3公里,应是史书记载的“支就城”;“支就”应是匈奴语。支就城应符合在光禄城的西北方向,符合这一条件的有小召门梁古城和冯湾古城。这两座古城位于秦长城以南,只是把守奴气沟古道南口的汉人城障,城内遍地砖瓦残片,并非是匈奴建的城,不符合“又西北”获得取得的含义。

在小召门梁古城的西北过秦长城,固阳县西斗铺镇大乌兰村西北,隐蔽的山洼里有一座城址,城址用石块垒砌呈不规则形。被称为大乌兰古城,此城南北最宽处大约1140米,东西最宽处大约2200米,面积160万平方米。城内无残砖瓦粒有两条河渠。城门向南开面向秦长城方向,门口有瞭望台。此城的建筑风格与汉城明显不同,是人畜共住的城堡。

据;《匈奴传》载;匈奴“逐水草迁徙,毋城郭常处 耕田之业,然亦各有分地”。这段记载可看出,匈奴是随着放牧的水草迁徙的,没有城郭、没有长久居住地、没有耕田的业务,然而都有各自广阔的分地。

半山腰宏伟的石头圐圙,是防止其饲养的马牛羊跑掉而垒砌的围墙,无防御功能。但可以证明石头圐圙的周边是这个部落的分地,每个部落只能在其分地放牧。匈奴人的聚居地,汉人称其为城。

据;沃野雨燃《大乌兰村往事》文章记录;“解放前,从包头前口子的石门山谷,到大乌兰村在到外蒙的乌兰巴托,有一条古驿道,人称台道或台路”“村后的群山里,隐藏着一座规模宏大的石筑古城”。笔者认为;老乡的传说不无道理,“台道或台路”有可能是大乌兰古城通往”单于台“的道路。

大乌兰古城符合《地理志》中记载的“支就城”的位置特点,大乌兰古城应是匈奴的支就城。

五)又西北得头曼城

大乌兰古城(支就城)的西北30公里是石龙古城,与史书对应的是又西北得“头曼城”。

“头曼城”是匈奴头曼单于、冒顿单于的根据地,也是匈奴发源与兴起之地。据记载;城内有祭祀上天和向匈奴各部发号施令的“单于台”和单于居住的“单于廷”。

“头曼城”也被称为“龙城”,在汉武帝的反击下,匈奴失去了“龙城”,在外蒙古又建了一座新“龙城”被称为“北龙城”,在包头境内的被称为“南龙城”。

    在大乌兰古城的西北方向,位于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西河乡,石龙山石龙村北侧,在一座大约20米高小山的顶部发现了一座石砌的小城,当地称为“城山”就是“石龙古城”。 “城山”即古城在山上。石龙古城呈不规则的三角形,最长边128米左右,最宽边97米左右,石城的中心偏北有众多石块散落,应是一祭台的位置,石城的西南有一排敖包的石基址,城门向西南开。

站在石龙古城远眺,西面是缓坡,另三面皆为丘陵状草原,看不到像别的匈奴石头城那样蜿蜒的石墙。

石城的正南面顺着缓坡行1.5公里位置应是此城的山门,门口50米处有一常年不断往出流水的泉眼。山门的两侧是天然形成的断崖,东侧的断崖山形很是奇特,类似一龙首,当地的董姓和胡姓的老乡说;“祖辈人称其为石龙”。

推断石龙古城是匈奴头曼城的理由;

1)         从《地理志》古城遗址的顺序推断,石龙古城应是头曼城。

2)此地是石龙山、石龙村,古城的门口又有天然的石龙守门,称呼古城为“龙城”不足为怪。“龙城”之名,应是由此地天然的石龙而得名。头曼城是匈奴早期的都城,也称为“龙城”。

3)从古城所处的位置推断,石龙古城的四周都有匈奴城,东面是塔布敖包古城,(因不在西北方向未被史书记录)西北面是娜仁宝力格古城,南面是大乌兰古城,东北面是稍林房子古城。石龙古城处在中心的位置,为都城的可能性大。石龙古城周边地势较平坦,草场较多,有“五月,大会龙城”的地利条件。

4)石龙古城周边为何无石砌的圐圙围墙?

在这些匈奴城中,只有石龙古城周边没有大圐圙围墙,石砌围墙作用是圈马牛羊的,而头曼城是都城,匈奴无筑城墙的习惯,“单于台”周边数千米的草场都是单于的领地,是单于驻军和训练的场地,无石砌的围墙,也许更证明了此地是以军事为主的头曼城。

5)老乡胡海福讲;以前的“古城围墙原先有3米多高,后来石头都被搬去磊羊圈了”。3米多高的围墙应是有防御功能的城堡了,中心偏北有一祭台的位置。此城堡是周边规模最大的,唯一可居住可祭祀的城堡。笔者认为;石龙古城堡就是大名鼎鼎“单于台”,台上的房址,有可能住的就是单于。单于的住所也称为;“单于庭”,“廷”与“亭”音同。“台”与“亭”意为是高于地面的房屋,石龙古城堡高于地面大约20米。

6)据《匈奴传》载;“岁正月,诸长小会单于庭,祠”。每年正月,匈奴的高级首领汇聚“单于廷”祭祀。这说明“单于廷”有祭祀的场所,这与石龙古城堡设施符合。

又据《匈奴传》载;“而单于朝出营,拜日之始生,夕拜月。其坐,长左而北向”。这段记载说明;“单于廷”的周边是保护单于的军营,单于好祭拜,他座的方向是面向北,这与汉朝的皇帝“面南背北”的习惯正好相反。而石龙古城堡西南墙边的那排房址,正好符合单于“面向北”的设计。

7)老乡郭荣展示了在石龙古城内捡到的匈奴青铜小削刀(图1),和青铜鸟首权杖首(图2),石龙古城周边的墓葬(图3)。

(图1

(图2

(图3

综合以上几点笔者认为;

石龙城城堡是一座即可居住又可祭祀的城堡,应是是匈奴人的“单于廷”和“单于台”遗址。“单于台”周边数千米的领地称为头曼城。

“龙城”之名源自于,此地有一座天然形成的似石龙的小山。

石龙古城应是匈奴的龙城即头曼城。

六、又西北得虖河城

石龙古城的东北面6公里是稍林房子古城,稍林房子古城,位于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西河乡西南的一座山上,有石砌的圐圙围墙,东西最长处800多米,南北400多米,围墙在山间延绵不断蔚为壮观。

稍林房子古城圐圙围墙,在石龙古城的东北,视乎不符合虖河城在其西北的记载,但其城的领地应是圐圙围墙以北,艾不盖河周边广阔的草原。

稍林房子古城对应的是“虖河城”,虖河城,应是以其周边的一条河流而得名,稍林房子古城的北边是灌溉达茂草原的“母亲河”艾不盖河。

艾不盖河在2300年以前可能叫“虖河”。匈奴逐水草而居,“虖河”旁的城,起名为“虖河城”。

从史书对应的顺序上看,稍林房子古城应是匈奴的虖河城。

七、又西得宿虏城

“又西得宿虏城”《地理志》记到宿虏城时,不是“又西北得”而是“又西得”可见宿虏城与虖河城,基本是平行位置,在稍林房子古城的西边是娜仁宝力格古城,与史书记载的位置完全符合。其城位于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明安镇,娜仁宝力格嘎查西边一公里。城墙沿山梁起伏周约四公里,围墙沿线有多座方或圆的石砌台址。娜仁宝力格嘎查西边的山顶上有一座较大的祭台,这座祭台位于一座较高的山顶之上,可能是离村子较远,祭台的石块没遗失多少,围墙尚好,但中心祭台坍塌严重,祭台的围墙基本呈圆形,直径大约24米。中心祭台地基呈方形,边长大约8米。此祭台有“外圆内方”的形式,这样大的祭台在匈奴地区十分的少见。

与石龙城堡相似的是,祭台门都是向南开,西边缓坡路宽,东、南面陡峭视野开阔。

不同的是,石龙城堡祭台周边草原的平整度,要好于娜仁宝力格祭台。娜仁宝力格祭台的西面有石块垒砌的圐圙围墙,而石龙城堡周边没有,这也许就是王城与普通城的区别。

娜仁宝力格祭台的完整程度,令笔者与同行的李杰和黄翔感到十分震撼,在祭台中间位置,笔者发现了一个插旗杆的石柱杵,孔径大约10厘米。可以想象在2300多年前的祭台上,飘着一面硕大的匈奴旗帜在迎风翻卷,这应是匈奴部族地界的标志。

从史书对应的顺序上看,娜仁宝力格古城对应的是宿虏城。“宿虏城”;“宿”有存放关押的含义,“虏”有抢掠抓的含义,“宿虏城”笔者认为;是关押从汉地抓来老百姓的城,令其为匈奴制作中原的日用品,以及各类刀枪弓箭等。娜仁宝力格古城应是匈奴的“宿虏城”。

综上所述;从包头阴山以北的秦长城、与汉北长城之间相夹的四座匈奴古城来分析,秦始皇对匈奴的态度是用长城来阻挡,而汉武帝对匈奴的态度是用长城来包围。

这四座匈奴古城并不是一般的城障,是匈奴国的发源与兴起之地,对这四座匈奴古城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与考证,会对我国匈汉战争史、匈奴发展史、秦汉长城史以及丰富包头的历史文化起到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史记·匈奴传》

2《汉书·地理志》

3)张海斌、王晓玲、李静、《包头市固阳县大乌兰城址的调查和初步认识》


作者简介

梁坚:内蒙古包头人

内蒙古包头九原博物馆理事会副理事长

人社部注册艺术品评估鉴定师

市区级骨雕非物质文化传承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