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经 楚辞里的植物 蔬菜

 春戈的山野 2022-08-26 发布于四川

第一部分  食


四、菜

  早在新石器时代,野菜就是人类采集的对象之一。中国已发掘的一些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了大量的瓠hù 、菱角、甜瓜子、芸薹属(可能是油菜、白菜或芥菜)种子,说明有些地区在七八千年前已开始栽培蔬菜。到了周代,《诗经》中已有不少有关蔬菜的诗句,反映出当时有了专门栽培蔬菜的菜圃。

 我国古代对可食用的草菜总称为"疏"。汉代以后加“艹”作为“蔬”,在汉代以前文献中的“蔬”字均为后代所改。此外,“蔌”字古通“蔬”,见于《诗经·大雅》。据《尔雅》解释:“菜谓之蔌”,注谓:“蔌者菜茹之总名”。

  我国先秦时期利用的蔬菜种类颇多,但当时已经栽培利用的约有十种。

  其中,瓜(甜瓜、冬瓜、 越瓜、哈密瓜) 、瓠(hù瓠瓜)、笋(竹笋)、韭(韭菜)、姜五种,可以肯定已栽培。前四种均出现在诗骚中,而“姜”最早出现于《论语》,言孔子 “每食不撤姜”中,诗骚中只出现了姜科植物的杜若(高良姜)、襄荷(阳荷)

  另外,薤xiè(藠头)及薤白、葱、山蒜、葵(锦葵)、葑(蔓菁)、菘(白菜)可能已经栽培利用,但诗骚中未出现菘。除此之外,其它蔬菜基本处于野生状态。

  张骞出使西域,带回了黄瓜、西瓜、大葱、大蒜、香菜、胡麻、蚕豆等物种,成书于西汉的《黄帝内经》中,将葵、韭、藿豆苗、薤xiè(藠头)、葱列为“五菜”。而后沿着丝绸之路,豌豆、茄子、扁豆、萝卜、胡萝卜、甘蓝、油菜、旱芹等物种也陆续传入,使我国蔬菜栽培品种在东汉时增加到20多种。

  汉朝之后的几百年间,丝绸之路一度荒废,直到盛唐再一次完全打通西域。胡椒、菠菜、无花果、莴笋、丝瓜便在唐朝和五代十国期间传入,中华美食文化开始大规模传播。

  元、明时期,得益于踏遍亚欧大陆的蒙古铁骑、七次下西洋的郑和,以及大航海时代的到来,中华食谱上才又多出了南瓜(原产于南美洲,明代开始进入中国)、苦瓜(原产于印度)、土瓜(原产于热带美洲)、辣椒(原产于墨西哥)、土豆(原产于秘鲁和智利)、甘薯(原产于哥伦比亚和厄瓜多尔)等物种。

  至于花菜、卷心菜、洋葱、番茄,则是清代才传入中国的。到清末,主要栽培蔬菜种类已近60种,其中既有高等植物,也有属于低等植物的食用菌类,还有丰富多彩的水生蔬菜

 

       本部分收入植物29个种类(另有笋、藿二种,是植物的嫩茎,因已另列本物种,故而这里不能算一个物种)。考证难点有二,一者“荼”也,二者“菲”也。历尽艰苦,终得结果。

        “荼”于植物有四个基本意思:一是和“堇”、“荠”一样让古人甘之如饴之“苦菜”——长裂苦苣菜;二是白花花的“物之輕者,飛行無常”的“萑苕”、“茅秀”——荻花、茅花;三是和“壶”、“苴”一样可食用,和“樗”并列之“槚荼之荼”——茶;四是和“毒”、“蓼”一起出现,被视为“秽草”之“苦荼”—— 除长裂苦苣菜外的中国原产苦荬菜属植物,及从苦荬菜属分离出来的小苦荬属植物

    “菲” ,网上都按《尔雅》"即土瓜也。”之注,就认定为土瓜。殊不知土瓜原产热带美洲,传到中国距今才500多年;也非黄瓜,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才带回黄瓜。 “菲”为葫芦科赤瓟属赤瓟,或也包括葫芦科栝楼属王瓜。

  本部分物种,按当时已种植为先,未种植为后,以及重要程度为序。



1、瓜、瓞dié——双子叶植物目葫芦科。

2、瓠hù、壶hú (通“瓠”)——葫芦(葫芦科葫芦属)。

3、匏páo、瓟páo古同“匏”。 ——匏瓜(葫芦的变种),又名瓢葫芦。

*笋——竹笋 (禾本科竹亚科幼竹茎)。

4、韭——韭菜(百合科韭菜属)。

5、薤xiè——薤白(百合科葱属单生组),含亚种藠头、小根蒜、长梗薤白、天蓝小根蒜。

6、葱——野葱(葱科葱属葱组)。

*藿huò——豆苗

7、葵kuí ——冬葵、葵菜(锦葵科锦葵属)。

8、葑[fēng]——芜菁(十字花科芸薹属),又叫蔓菁。

9、茆 mǎo——莼菜(睡莲科莼属)。

10、荇xìng菜、紫茎屏风 、凫fú葵——莕菜(龙胆科莕菜属)

11、薇wēi——野豌豆、翘摇(豆科野豌豆属)。

12、蕨jué ——蕨菜(蕨类植物门蕨纲真蕨目凤尾蕨科)。

13、芹、楚葵——水芹菜(伞形科水芹属),周时不含旱芹菜。

14、谖xuān通“萱”草——百合科萱草属植物,含萱草、黄花菜、小萱草、北萱草、小黄花菜等17种,又名“黄花菜”、“忘忧草”。

15、荠 jì ——荠菜(十字花科荠属)。

16蒲——香蒲科香蒲属植物,主要指香蒲、长苞香蒲、小香蒲、宽叶香蒲。别称甘蒲、蒲草、蒲菜、金簪草等。

17、堇——堇菜属堇菜亚属植物(堇菜科)。 

*荼tú——诗骚中的“荼”于植物有四个基本意思。

18、荼tú、苦——长裂苦苣菜(菊科苦荬菜属),别名苦菜、败酱草、甜苣菜等。

19、芑——苦苣菜(菊科苦荬菜属),别名荼草、野苦马、苦荬菜等。

20、荼tú、苦荼——短裂苦苣菜、全叶苦苣菜、苣荬菜等三种苦苣菜属植物,中华小苦荬、丝叶小苦荬、窄叶小苦荬等三种小苦荬属植物。

21、荼、槚jiǎ荼——茶树(山茶科山茶属茶亚属茶组)。

22莱、藜——灰菜(藜科藜属)。

23、卷耳、葈耳、苓——卷耳(石竹科繁缕亚科卷耳属)。

24、蘘ráng 荷、苴蒪pò——姜科姜属襄荷、阳荷二种。

25、菲fěi、芴wù、——赤瓟 (葫芦科赤瓟属)、王瓜(葫芦科栝楼属)。

26、芋荷——芋艿(天南星科芋属),俗称芋头。

*蒿——诗骚中的蒿类

27、蘩fán、皤蒿——大籽蒿(菊科蒿属蒿亚属莳萝蒿组),又名白蒿。

28、蒌、蔏蒌——芦蒿(菊科蒿属蒿亚属艾组)。又名蒌蒿、水艾、水蒿。

29、蔚wèi——牡蒿(菊科蒿属蒿亚属牡蒿组)。

3、莪é——播娘蒿(十字花科播娘蒿属),又称莪蒿、萝蒿,俗称抱娘蒿。

  


1、瓜、瓞dié——双子叶植物目葫芦科。

 

             甜瓜、甘瓜                                                            哈密瓜

                        冬瓜                                             越瓜


七月食,八月断壶(通“瓠”),九月叔苴(雌麻),采荼(山苦荬)薪樗chū(桦木),食我农夫。

                                                            ——《诗·豳风·七月》

绵绵瓜瓞dié。民之初生,自土沮漆。 —《诗·大雅·绵》                                               

孔颖达疏:瓜之族类本有二种,大者曰瓜,小者曰瓞dié


  葫芦科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食用植物科之一,其重要性仅次于禾本科、豆科和茄科。

  瓜是葫芦科蔓生植物,叶子像手掌,花多黄色;果实可以吃。我国有甜瓜、冬瓜、 越瓜、哈密瓜、瓠五种本土原有瓜种。诗经里的“瓜瓞指前四种。

  我国古代瓜业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夏商周北方瓜业比较兴盛,在文献中留下丰富的历史文化印迹。秦汉至隋唐五代时期,南北共同发展,甜瓜、瓠瓜、冬瓜、越瓜的种植比较兴盛。同时,黄瓜、西瓜、丝瓜引入,种植技术明显提高。宋、元、明以来,南瓜、苦瓜相继传入并迅猛发展,我国瓜业的品种结构基本形成。


2、瓠hù、壶hú (通“瓠”)——葫芦(葫芦科葫芦属)。

 

葫芦结果状

 葫芦


 

幡幡叶,采之亨之。君子有酒,酌言尝之。

                                                    ——《诗·小雅·瓠叶》

七月食瓜,八月断,——《国风·豳风·七月》

  

  《广韵》瓠,瓢也。又陆佃雅,长而瘦上曰匏,短颈大腹曰瓠。瓠性甘。匏性苦。故诗曰匏有苦叶。左传叔向曰苦匏不材于人,共济而已。后人皆合匏瓠为一。据此说,说文瓠,匏也。陆玑诗疏:匏,瓠也。


          葫芦,葫芦科葫芦属一年生爬藤植物,有软毛,夏秋开白色花,雌雄同株,葫芦的藤可达15米长,果子可以从10厘米至一米不等,最重的可达一千克。

        葫芦喜欢温暖、避风的环境,种植时需要很多地方。幼苗怕冻。新鲜的葫芦皮嫩绿,果肉白色,果实也被称为葫芦,可以在未成熟的时候收割作为蔬菜食用。

        葫芦各栽培类型、藤蔓长短,叶片、花朵大小,果实大小形状各不相同。果有棒状、瓢状、海豚状、壶状等,类型的名称亦视果形而定。另外古时候人们把葫芦晒干,掏空其内,做盛放东西的物件。

 

3、匏páo、瓟páo古同瓜。 ——匏瓜(葫芦的变种),又名瓢葫芦。

匏瓜结果状

葫芦瓢

有苦叶,济有深涉。深则厉,浅则揭。

                                          ——《国风·邶风·匏有苦叶》

执豕于牢,酌之用páo——《诗·大雅·公刘》  

抽库娄兮酌醴,瓟瓜兮接粮。——《九怀·思忠》

莞芎弃於泽洲兮,(蠡lí瓢)蠹於筐簏。——《九叹·愍命》

   

       《说文》瓠也。从夸,包声。取其可包藏物也。《诗·邶风》匏有苦叶。《注》陆佃曰:短颈大腹曰匏。《陆玑诗疏》匏叶少时可为羹。

   

       匏瓜是葫芦的变种,一年生草本植物,夏秋开白花,果实呈梨形,果壳对半剖开,掏去果瓤即成为瓢,故这种植物的果实均俗称"瓢葫芦"

       瓢原本就专指用匏瓜对半剖开制成的舀取器具,称为葫芦瓢。


    *笋——竹笋 (禾本科竹亚科幼竹茎)。

 


其肴维何,炰páo(烧烤)鳖鲜鱼,其蔌(通蔬维何,维及蒲(香蒲)

                                               ——《诗经·大雅·韩奕

加豆之实,菹鱼醢。——《诗·大雅·韩奕》


《尔雅·释草》笋,竹萌。《本草》竹有雌雄,雌者多笋,于竹根行鞭时,掘取嫩者,谓之鞭笋。冬月掘大竹根下未出土者为冬笋。


  笋或竹笋,是禾本科竹亚科幼竹茎秆的幼嫩生长部分。因笋是当时重要的已栽培蔬菜,故而列于此。但其不是物种“竹,这里不作编号。

  常见的是苦竹、淡竹毛竹、箭竹等的嫩苗,又称竹萌、竹芽。竹笋中植物蛋白、维生素及微量元素含量很高,有助于增强机体免疫力,提高防病能力。竹笋含有一种含氮物质,具独有的清香,既可开胃、促消化、增进食欲,也可宽胸利膈、通肠排便、消痰化瘀,对三高和消化道肿瘤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中国人食笋的历史久远。远古时代,竹笋就被人们采集食用;周朝时,更是成为栽培蔬菜。晋朝戴凯《竹谱》中,介绍了70多种竹笋的风味;宋代德清僧人赞宁的《笋谱》中,记有80多个竹笋品种。

  竹笋不仅是美食更是雅食。杜甫 “青青竹笋迎船出,白白江鱼入馔来”的诗句,道出他对竹笋的喜爱;苏东坡也有诗:“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若要不瘦又不俗,还是天天肉烧竹。”陆游在江西品尝 “猫头笋”后,写下了“色如玉版猫头笋,味抵驼峰牛尾狸”的诗句。近代书画大师吴昌硕吟唱“家中常有八珍尝,哪及山间野笋香!”。

4、韭——韭菜(百合科韭菜属)。

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四之日其蚤,献羔祭

                                                                ——《诗·豳风·七月》

        

《说文》菜名。一种而久者,故谓之韭。象形。


   菜,百合科葱亚科葱属多年生草本植物,“百科葱属”第25种。具特殊强烈气味,根茎横卧,鳞茎狭圆锥形,簇生;鳞式外皮黄褐色,网状纤维质;叶基生,条形,扁平;伞形花序,顶生。 

  叶、花葶和花均作蔬菜食用;种子等可入药,具有补肾,健胃,提神,止汗固涩等功效。在中医里,有人把韭菜称为“洗肠草”。 

  韭菜适应性强,抗寒耐热,全国各地到处都有栽培。

  原产地在我国,栽培历史悠久,已经有超过3000年的历史。西周至春秋时成书的《夏小正》中记有“正月囿yòu(有)韭”。《诗经·豳风·七月》中有 “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的诗句,说明当时韭菜已栽培并作为重要的祭品。

  《汉书》记载:“遂见齐俗奢侈,好末技,不田作,乃躬率以俭约,劝民务农桑,令口种一树榆,百本薤xiè(薤白、五十本葱、一畦韭”,更加说明韭菜在当时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汉书·循吏传·召信臣传》上记载了温室韭菜栽培技术,后魏贾思勰xié在《齐民要术》中专门介绍种韭技术。元代《王祯农书》记载了韭黄生产技术。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随着塑料薄膜得到推广应用,特别是九十年代以后,现代园艺设施和韭菜新品种的推广应用,使得韭菜生产规模和技术水平得到了长足发展,韭菜已经成为非常重要的蔬菜种类之一。


5、薤xiè——薤白(百合科葱属单生组),含亚种藠头、小根蒜、长梗薤白、天蓝小根蒜。

藠头

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 '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 '阳阿xiè,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 其为 '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 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楚辞《宋玉对楚王问》


 颂曰薤处处有之。春秋分莳shì (移植),至冬叶枯。《尔雅》云 ,山薤也。生山中,茎叶与 家薤相类,而根差长,叶差大,仅若鹿葱,体性亦与家薤同。今人少用。
       
时珍曰薤八月栽根,正月分莳,宜肥壤。数枝一本,则茂而根大。叶状似韭。韭叶中实而扁,有剑脊。薤叶中空,似细葱叶而有棱,气亦如葱。二月开细花,紫白色。根如小蒜,一本数颗,相依而生。五月叶青则掘之,否则肉不满也。其根煮食,酒、糟藏,醋浸皆宜。故《内则》云切葱、薤实诸醯xī (醋)以柔之。白乐天诗云酥暖薤白酒,谓以酥炒薤白投酒中也。一种水晶葱,葱叶蒜根,与薤相似,不臭,亦其类也。王祯《农书》云野薤俗名天薤。生麦原中,叶似薤而小,味益辛,亦可供食,但不多有。即《尔雅》山薤是也。


  楚辞中,《宋玉对楚王问》阳阿薤xiè,有人释为藠头,漏也,应为薤白

  诗经中未提及xiè。楚辞《宋玉对楚王问》中, “xiè以音乐名称出现。《阳阿》和《薤露》都是春秋时中等水平的歌曲。宗(寇宗奭)曰∶薤xiè叶如金灯叶,差狭(稍窄)而更光。故古人言薤xiè露者,以其光滑难伫之义。

  成书于战国前期的《山海经》载:“峡山,其草多薤、韭。而关于薤最早的诗词是汉乐府《薤露》:薤上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

   xiè,为百合科葱亚科葱属薤白,含亚种藠头、小根蒜、长梗薤白、天蓝小根蒜四种。

  藠头 百合科葱亚科葱属多年生草本植物,百科葱属81种,是薤白的亚种。鳞茎数枚聚生,狭卵状,粗(0.5-1-1.5-2)厘米,外皮白色或带红色,膜质,不破裂。叶片2-5枚,中空,近与花葶等长,花葶侧生,圆柱状,总苞比伞形花序短;伞形花序近半球状,较松散;小花梗近等长,基部具小苞片;花淡紫色至暗紫色;花丝等长,子房倒卵球状,花柱伸出花被外。10-11月开花结果。

  藠头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及矿物盐类,具有建脾开胃、延缓衰老、防癌等功效。从商代起,中国人民就开始种植,长江流域和以南各省区均有栽培,也有野生。日本、越南、老挝、柬埔寨和美国也有栽培。

 小根蒜

  

 孙炎《尔雅正义》云∶帝登山,遭莸芋毒,将死,得蒜啮食乃解,遂收植之,能杀腥膻虫鱼之毒。

  又孙 《唐韵》云∶张骞使西域,始得大蒜种归。据此则小蒜之种,自 移栽,从古已有。故《尔雅》以为山蒜,所以别家蒜也。大蒜之种,自胡地移来,至汉始有。故《别录》以葫为大蒜,所以见中国之蒜小也。

  时珍曰∶家蒜有二种∶根茎俱小而瓣少,辣甚者,蒜也,小蒜也;根茎俱大而瓣多,辛而带甘者,葫也,大蒜也。

  时珍曰∶山蒜、泽蒜、石蒜,同一物也,但分生于山、泽、石间不同耳。人间栽莳小蒜, 始自三种移成,故犹有泽蒜之称。


   《离骚》矫菌桂以纫蕙兮索胡(蛇床)之纚纚”之“胡”,有人释为大蒜,谬也。中国古代的“蒜”,就是葱属小根蒜等三种,当代的“蒜”,为张骞使西域带回,古称“葫”,“自胡地移来之意。

  小根蒜,别名野薤、野葱、苦葱、薤白头、野白头、小蒜子、山蒜、泽蒜、石蒜、小蒜、苦蒜果。百合科葱亚科葱属植物,百科葱属89种。鳞茎近球形,直径0.7-1.5cm,旁侧常有1-3个小鳞茎附着,外有白色膜质鳞被,后变黑色。有蒜臭,味微辣。我国各地均有分布,夏、秋季采收。

 长梗薤白,植株无葱蒜味。鳞茎单生,卵球状或近球状,直径1-2cm,外皮灰黑色,膜质,不破裂,内皮白色。花果期7-9月。

 天蓝小根蒜,鳞茎近球形,直径1-2cm,基部常具外皮暗紫色的小鳞茎。鳞茎外皮暗灰色,纸质,不破裂,内皮白色,膜质。花、果期6-8月。

  小根蒜、长梗薤白、天蓝小根蒜均可用于调味,其鲜菜可以蘸酱、做汤、做馅或炒食,可腌制成酱菜或咸菜。鳞茎都是中药薤白基原。长得像独头的大蒜,但比大蒜小,气味又有点像葱。含有17种氨基酸,可健脾开胃,助消化,解油腻,促进食欲。对体弱者而言,薤白可润中补虚,使人耐寒。具有预防贫血及解毒作用,还能够促进毛发生长和防止皮肤老化,也可用于抗过敏、肝炎、白血球减少等症,能够健胃止痢、止痛通阳化气。开胸散结。冠心病、慢性肠炎、高血脂病人宜常食用。


6、葱——野葱(葱科葱属葱组)。



服其命服(礼服),朱芾fú(通"韨")斯皇,有玱(玱玱)héng(葱般翠绿的佩玉)

                                 ——《诗·小雅·采芑》

      芾(fú):通"韨",皮制的蔽膝,类似围裙。

    

    颂曰∶《尔雅》云 ,山葱也。《郭注》云∶ 葱生山中,细茎大叶。食之香美于常葱,宜入药用。
      时珍曰∶ 葱,野葱也,山原平地皆有之。生沙地者名沙葱,生水泽者名水葱,野人皆食之。开白花,结子如小葱头。世俗不察胡葱即蒜葱,误指此为胡葱(详见胡葱下)。保升言不入药用,苏颂言入药宜用山葱、胡葱。今考思邈《千金食性》,自有 葱功用,而诸本失收,今采补之。


 野葱,葱科葱属(原分类为百合科)植物,葱属74种,又名沙葱、麦葱、山葱。茎细而圆,实心,直径约2-3mm;鳞茎圆柱状至狭卵状圆柱形,粗0.5-1 (-1.5) 厘米;鳞茎外皮红褐色至褐色,薄革质,常条裂。叶圆柱状,中空,比花葶短,粗1.5-4毫米。花葶圆柱状,中空,高20-50厘米,中部粗1.5-3.5 毫米,下部被叶鞘;总苞2裂,近与伞形花序等长;伞形花序球状,具多而密集的花;花黄色至淡黄色。花果期7-9月。

  本种与黄花葱外形相似,不同处在于黄花葱的花葶实心;小花梗基部具小苞片;子房腹缝线基部具有短帘的凹陷蜜穴。

  野葱分布在中国大陆的青海、甘肃、陕西、云南、西藏、四川湖北等地,多生长于海拔2,000米至4,500米的地区,多生在山坡及草地上。

  野葱吃起来很香,山坡平地上都有生长。生长在沙地的叫沙葱;生长在水泽里的叫水葱。野葱开白花、黄花、紫花三种,结的果实像小葱头一样大,其中紫色葱花味道最好,是极佳的素食调味品。具有特殊的辛香味,是深受欢迎的餐饮佐料,维生素C、磷的含量较高,有增进食欲,防止心血管病等功效。


*藿huò——豆苗

https://pic112./pic/20181202/1005612_20181202101518322070_0.jpg

皎皎白驹,食我场――《诗·小雅·白驹》

掘荃蕙与射干兮,耘藜与蘘荷。——《九叹》


     huò形声。字从艹,从霍,霍亦声。《唐韵》虚郭切,音霍。《说文》作৆�(艹下靃),尗之少也。(即豆之苗。)毛诗传曰:藿犹苗也。李善引说文作豆之叶。

    《广雅·释草》:豆叶,嫩时可食。豆角谓之荚,其叶谓之藿。

    藿食:以豆叶为食,谓粗食。

    《说苑·善说》:"晋献公之时,东郭民有祖朝者上书曰:'草茅臣东郭民祖朝,愿请闻国家之计。'献公使使告之曰:'肉食者已虑之矣,藿食者尚何与焉?'祖朝对曰:'·····肉食者一旦失计于庙堂之上,若臣等之藿食者宁得无肝脑涂地于中原之野与?'"


  从以上记载可见,“霍”为豆苗,且为大豆苗,而非今日之碗豆苗。

  豌豆起源于数千年前的亚洲西部、地中海地区和埃塞俄比亚、小亚细亚西部,外高加索全部。伊朗和土库曼是其次生起源中心。中国最迟在汉朝引入小粒豌豆。《尔雅》中称“戎菽豆”,即豌豆。东汉崔寔shí(放置)辑《四民月令》中已有栽培豌豆的记载。

  藿食,以豆叶等为食,即粗食。藿食者,喻指草野之人。

  西汉刘向《战国策》载:民之所食,大抵豆饭藿羹。一岁不收,民不厌糟糠。·焦延寿《易林》卷九:“旦树椒豆,暮成藿羹。心之所愿,志快意惬。

  藿羹,就是贫苦百姓用豆叶做的汁状、糊状、冻状的食品。在生产力落后的时代,或自然灾害严重岁月,藿羹助百姓度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藿羹逐渐退出百姓菜谱。


7、葵kuí ——冬葵、葵菜(锦葵科锦葵属)。

 

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

                                                                 ——《国风·豳风·七月》

 桂蠹不知所淹留兮,蓼虫不知徙乎菜。——《七谏·怨世》


《诗·豳风》七月烹葵及菽。《仪礼·士虞礼》记注:夏秋用生葵。《王祯·农书》葵,阳草也,为百菜之主,备四时之霹。《尔雅翼》天有十日,葵与之终始,故葵从癸。

「释名」露葵(《纲目》)、滑菜。时珍曰按《尔雅翼》云葵者,揆也。葵叶倾日,不使照其根,乃智以揆之也。古人采葵必待露解,故曰露葵。今人呼为滑菜,言其性也。古者葵为五菜之主,今不复食之,故移入此。


  冬葵是锦葵科锦葵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又称葵菜、冬苋菜、冬寒菜、马蹄菜等。高1米,叶圆形,花期6-9月。早在汉代以前即已栽培,是原产于我国,并栽培种植时间最早的蔬菜之一。

  冬葵全株可入药,有利尿催乳、润肠、通便的功效。治肺热咳嗽、热毒下痢、黄疽、二便不通、丹毒等病症,脾虚肠滑者忌食,孕妇慎食。

  冬葵喜冷凉湿润气候,不耐高温和严寒,植株生长适温为15-20℃。产自中国湖南、四川、贵州、云南、江西、甘肃等省,其余省份也偶见栽培。

  约在3000年前我国南北各地就已开始种植冬葵,至秦汉时期就已成为了华夏大地相当重要的蔬菜作物。据农学专家考究及相关古代文献记载,最早记录冬葵的古代典籍是《诗经》,长沙马王堆1号墓曾出土过葵籽,《汉乐府·长歌行》有: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的诗句。成书于西汉《黄帝内经》中将其列为五菜之首(五菜分别是葵、韭、藿、薤、葱)。

  由于冬葵的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很强,种植范围和规模越来越大,到了唐朝时期就已从达官贵人独享的珍馐变为了百姓餐桌上的寻常蔬菜。

  元代《王祯农书》中将冬葵定为“百菜之主”。但随着外来蔬菜的引进推广,冬葵逐渐丢失了“王位”,种植范围和规模不断的缩小,到了明代,它已退出日常餐席。李时珍《本草纲目》说:"今人不复食之,亦无种者。"就把它葵菜列入草部,不再把它当作蔬菜对待了。

  有网友把秋葵当做古代的冬葵,是不对的。冬葵的食用部分是它的嫩茎叶,而秋葵的食用部分是果实;再者冬葵原产我国,而秋葵则起源于印度,在我国也就百余年的种植历史。

  也有把苘qǐng麻与冬葵混淆的,这主要是因为两者的种子都称为“葵菜子”。实际上苘麻是田间杂草——车轮草,属于锦葵科苘麻属。


8、葑fēng——芜菁(十字花科芸薹属),又叫蔓菁。


http://n.sinaimg.cn/sinacn15/210/w650h360/20180917/111f-hkahyhy1968260.jpg
 

                                                芜菁(十字花科芸薹属)

http://www./szx/bijie/201901/W020190102760976361378.jpg

                                 萝卜(十字花科萝卜属)


https://p1.ssl./t0122da7f03ba74ccfa.jpg

擘蓝、苤蓝十字花科芸薹属)


采菲,无以下体?德音莫违,及尔同死。

                                                 ——《诗经·bèi·谷风》

采葑采fēng,首阳之东。人之为言,苟亦无从。

                                            ——《国风·唐风·采苓》

爰采矣?沬之东矣。云谁之思?美孟庸矣。

                                                 ——《国风·墉风·桑中》

    

    《坊记》注云:葑,蔓菁也。《方言》云:蘴荛,芜菁也。陈楚谓之葑,齐鲁谓之荛,关西谓之芜菁,赵魏之部谓之大芥。蘴与葑字虽异音实同,卽葑也,须也,芜菁也,蔓菁也,葑苁也,荛也,芥也,七者一物也。


  西元前2000年左右,西亚、中亚、东亚之间存在一条西东文化交流的青铜之路,这条路上传播的不只是青铜器和青铜技术,还有众多的物种。正如青铜冶炼技术从西向东传播一样,起源于地中海沿岸及西亚、中亚的芜菁,在西周前即已传入了我国,周时已大量栽培。

  芜菁,十字花科芸薹属二年生草本植物别名蔓菁,东北人称卜留克,新疆人称恰玛古。高90厘米。块根肉质呈白色或黄色,球形、扁圆形或有时长椭圆形须根多生于块根下的直根上。茎直立,上部有分枝,基生叶绿色,羽状深裂,长而狭,长30~50厘米。总状花序长,花小,鲜黄色,长约7毫米。长角果圆柱形,长3.5~6厘米,喙细长。花期春季

  芜菁肥大肉质根柔嫩、致密,可熟食或用来泡酸菜,或作饲料,高寒山区用以代粮。芜菁叶子也可食用。东汉桓帝时大饥荒,民众种蔓菁为食。

  芜菁不是萝卜。萝卜为十字花科萝卜属,原始种是起源于欧亚温暖海岸的野萝卜,在汉朝与胡萝卜同时传入我国。

  芜菁不是擘蓝。擘pǐ 蓝为芸苔属另一种二年生草本植物,俗称"苤piě 蓝",又称"球茎甘蓝"。其球茎皮色分绿、绿白、紫色三个类型。原产地中海沿岸,由叶用甘蓝变异而来。16世纪方传入中国,现中国各地均有栽培。球茎及嫩叶作蔬菜食用,种子油供食用,叶及种子药用,能消积食,治疗十二指肠溃疡。


9、茆 mǎo——莼菜(睡莲科莼属)。



思乐泮水,薄采其。鲁侯戾止,在泮饮酒。

既饮旨酒,永锡难老。顺彼长道,屈此群丑。

                                                           ——《鲁颂·泮水》


        《陆玑疏》茆 mǎo与荇菜相似,叶大如手,赤圆有肥者,著手滑不得停,茎大如匕柄,叶可以生食,又可鬻,滑美。江南人谓之莼菜,或谓之水葵,诸陂泽中皆有。


  莼菜,睡莲科莼亚科莼属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又名马蹄菜、湖菜等。性喜温暖,适宜于清水池生长,嫩叶可供食用。莼菜本身没有味道,胜在口感的圆融、鲜美滑嫩,为珍贵蔬菜之一。莼菜含有丰富的胶质蛋白碳水化合物脂肪、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常食莼菜具有药食两用的保健作用。主产于中国浙江、江苏两省太湖流域和湖北省,4 月下旬至10 月下旬采摘带有卷叶的嫩梢。

  莼菜已列入中国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国务院199984日批准)。


10、荇xìng菜、紫茎屏风 、凫fú葵——莕菜(龙胆科莕菜属)

http://news./xw/wuhan/201411/W020141108325090671552.jpg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诗经·国风·周南·关雎》

芙蓉始发,杂芰荷些。紫茎屏风,文缘波些。

                                                     ——《楚辞·招魂》


         「集解」恭曰凫葵即荇菜也。生水中。
       
《尔雅》云丛生水中。叶圆在茎端,长短随水深浅。江东人食之。陆玑《诗疏》云荇茎白,而叶紫赤色,正圆, 径寸余,浮在水上。根在水底,大如钗股,上青下白,可以按酒。用苦酒浸其白茎,肥美。 

         时珍曰按《尔雅》云荇,接余也。其叶苻。则凫葵当作苻葵,古文通用耳。或 凫喜食之,故称凫葵,亦通。其性滑如葵,其叶颇似荇,故曰葵,曰荇。《诗经》作荇,俗 呼荇丝菜。池人谓之荇公须,淮人谓之靥子菜,江东谓之金莲子。《楚词》谓之屏风,云紫茎屏风文缘波是矣。


   莕菜,龙胆目龙胆科莕菜属,又名凫葵、水镜草、靥子菜、金莲子。是水生草本植物。喜欢静水, 茎细长柔软而多分枝,匍匐生长,节上生根,漂浮于水面或生于泥土中。叶片呈现圆形或卵圆形,漂浮在水面,形似睡莲,小巧别致5~10月会开出鲜黄色花朵,花多且花期长,艳丽而繁盛,是庭院点缀水景的佳品

  苏恭说“荇菜生水中,叶如青而茎涩,根甚长,江南人多食之。”莕菜的茎、叶无毒、无异味,富含营养,嫩茎可食,但粗糙难咽,在秦汉时已很少食用了。

  均喜食,草鱼也采食。分布区的群众多喜欢捞取切碎喂猪和家禽,所以又叫猪儿莼。莕菜生长相当快,其分枝的茎枝网织于水中,茎当年可伸长到1.5m或更长;鲜草产量相当高,生长盛期一次收获,每公顷可产鲜草45-75t。全生育期可收获4次,也可青贮利用。

 全草入药,能清热利尿、消肿解毒。


11、薇wēi——野豌豆、翘摇(豆科野豌豆属)。



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诗经·小雅·采薇》

山有蕨,隰有杞桋。君子作歌,维以告哀。

                                                    ——《诗经·小雅·四月》

惊女采,鹿何佑?北至回水首阳山,萃何喜?

                                                     ——《楚辞·天问》


        许慎《说文》云∶薇,似藿。乃菜之微者也。王安石《字说》云∶微贱所食,因谓之薇。故《诗》以采薇赋戍役

       《三秦记》云∶夷齐食之三年,颜多 不异。武王诫之,不食而死。

       时珍曰∶薇生麦田中,原泽亦有,故《诗》云∶山有蕨薇,非水草也。即今野豌豆,蜀入谓之巢菜。蔓生,茎叶气味皆似豌豆,其藿(豆叶)作蔬、入羹皆宜。《诗》云∶采薇采薇,薇亦柔止。《礼记》云∶豕以薇。皆此物也。

        时珍曰∶又有野豌豆,粒小不堪,惟苗可茹,名翘摇,见菜部翘摇,言其茎叶柔婉,有翘然飘摇之状,故名。


  野豌豆,豆科野豌豆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茎匍匐,茎柔细斜升或攀援,偶数羽状复叶,小叶5-7对,长卵圆形或长圆披针形。短总状花序,花2-4 (-6)朵腋生,花萼钟状,花冠红色或近紫色至浅粉红色,稀白色。荚果宽长圆状,近菱形,成熟时亮黑色,种子5-7,扁圆球形。

  野豌豆幼苗和嫩叶可作蔬菜食用,嫩荚果可煮食或炒食,成熟种子可煮粥或磨面食用。叶及花果入药,有清热、消炎解毒之效。植株秀美、花色艳丽,可作观赏花卉。青草或干草均为各类家畜喜食,属优等牧草。

  分布于阿尔泰山、天山及中国西北、西南各省区。


       
伯夷、叔齐耻食周粟而隐居首阳山、采厥薇而食的典故,是老早就知道的。但我一直想当然的认为也为厥类植物,直到此次学习,才恍然知晓——原来是它。

  野豌豆,我们这儿叫苕子,春天麦田里的杂草,甚多。曾经尝试过食其嫩荚果,很涩口且闷头;食其老荚果,仍有异味;而幼苗则未尝试过煮食。乃常取其半熟豆荚,去籽,掐掉基部少许,以指甲刮薄头部,当哨可吹出清脆的声音。

  苏轼在黄州时,喜迎从老家四川来的巢元修。因元修爱食薇,故而戏曰:菜之美者,蜀乡之巢。故人巢元修嗜之,因谓之元修菜。并作《元修菜》诗一首赠之。全诗如下

  余去乡十有五年,思而不可得,元修适自蜀来,见余于黄。乃作是诗,使归致其子,而种之东坡之下云。

彼美君家菜,铺田绿茸茸。

豆荚圆且小,槐芽细而丰。

种之秋雨余,擢秀繁霜中。

欲花而未萼,一一如青虫。

是时青裙女,采撷何匆匆。

烝之复湘之,香色蔚其饛。

点酒下盐豉,缕橙芼姜葱。

那知鸡与豚,但恐放箸空。

春尽苗叶老,耕翻烟雨丛。

润随甘泽化,暖作青泥融。

始终不我负,力与粪壤同。

我老忘家舍,楚音变儿童。

此物独妩媚,终年系余胸。

君归致其子,囊盛勿函封。

张骞移苜蓿,适用如葵菘。

马援载薏苡,罗生等蒿蓬。

  悬知东坡下,塉卤化千钟。

长使齐安民,指此说两翁。


12、蕨 jué ——蕨菜(蕨类植物门蕨纲真蕨目凤尾蕨科)。

 

 

陟彼南山,言采其。未见君子,忧心惙々chuì(沮丧的样子)。亦既见止,亦既觏gòu(遇见)止,我心则说。——《诗经·召南·草虫》


 时珍曰《尔雅》云蕨,鳖biē也。菜名。陆佃《埤雅》云蕨初生无叶,状如雀足之拳 ,又如人足之蹶,故谓之蕨。周秦曰蕨,齐鲁曰鳖,初生亦类鳖脚故也。其苗谓之蕨萁。


  蕨类是只比苔藓略高级的高等植物。曾在地球的历史上盛极一时。古生代后期,石炭纪和二叠纪为蕨类植物时代。当时那些大型的树蕨如鳞木、封印木芦木等,高达20-30m。今已绝迹,是构成化石植物和煤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今天它们的后代多生长在湿润阴暗的丛林里,且多为矮小类型。多种蕨类可食用。著名的种类如蕨、紫萁、荚果蕨、苹蕨、毛轴蕨等多种蕨类的幼茎可食。蕨的根状茎富含淀粉,可食用和酿酒;桫椤茎干中含的胶质物也可食。

  蕨菜,蕨类植物门蕨纲真蕨目凤尾蕨科一年生落叶草本植物。株高达一米,有黑褐色绒毛,早春新生叶拳卷,呈三叉状。柄叶鲜嫩,上披白色绒毛,此时为采集期。叶柄长30~100cm,叶片呈三角形, 2~3次羽状分裂;地下根茎黑褐色,长而横向伸展。

  中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其食用部分是未展开的幼嫩茎芽,可凉拌,可炒吃,可加工成干菜。但具有一定的致癌成分,不宜多食。

   周初有伯夷、叔齐首阳山采蕨薇充饥,秦汉有“四皓”避乱,携妻将子,隐居商山,采蕨而食,写下《商之歌》曰:“莫莫高山,深谷逶迤。晔晔紫芝,可以充饥。唐虞世远,吾将何归?驷马高盖,其优甚大。富贵之畏人兮,不如贫贱之肆sì(任意行事)志。”

  历代文人描写蕨菜的诗歌特别多。唐李白有昔在南阳城,唯餐独山蕨 温庭筠有蜀山攒黛留晴雪,蓼笋蕨菜萦九折 孟郊有野策藤竹轻,山蔬蕨薇新。宋代王安石有:安得先生同一饮,蕨芽香嫩鲤鱼肥。黄庭坚有:北方春蔬嚼冰雪,妍暖思采南山蕨。朱松有:蕨菜婴儿手,笋解箨tuò (笋外壳)龙蜕。而陆游写蕨菜的诗则更多了,(箭竹)笋蕨芽甜如蜜(箭竹)茁脆甘欺雪菌,蕨芽珍嫩压春蔬等均是写蕨菜的名句。

 

13、芹、楚葵——水芹菜(伞形科水芹属),周时不含旱芹菜。

水芹菜

   旱芹菜  

 

思乐泮水(泮宫之水),薄采其。鲁侯戾lì (.到来),言(然)观其旗。

                                                   ——《诗·鲁颂·泮水》

 bì(筚篥古簧管乐器)沸槛(井栏)泉,言采其

                                                     ——《诗·小雅·采菽》 


         词典: 菜名,一年或二年生草本植物,茎可食。亦称“水芹”。还有一种“草芹”,有特殊香味,俗称“药芹”。


  芹在周时指水芹、又名楚葵。喜湿润、肥沃土壤。耐涝及耐寒性强。

 水芹,伞形科水芹属多年生草本植物。茎直立或基部匍匐。基生叶有柄,基部有叶鞘;叶片轮廓三角形。复伞形花序顶生;无总苞;伞辐不等长,直立和展开;萼齿线状披针形,花瓣白色,倒卵形,有一长而内折的小舌片;花柱基圆锥形,直立或两侧分开。果实近于四角状椭圆形或筒状长圆形,侧棱较背棱和中棱隆起,木栓质。花期6-7月,果期8-9月。

  水芹为中国原产。《吕氏春秋》云:菜之美者,云梦之芹。中国人从古吃到今,皆因水芹鲜香的气味和脆爽的口感。水芹即可当蔬菜,民间也作药用,为清热利尿养生佳品,日常食之可清内热、利小便、洁肠胃。适用于热性体质。

  水芹中所含的挥发油有兴奋中枢神经、升高血压、促进呼吸、提高心肌兴奋性、加强血液循环的作用,可治疗血压过低,心动功能不全。因此高血压患者不宜食用。

  分布中国、印度、缅甸、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及菲律宾等亚洲国家。

  水芹不是芹菜。芹菜又叫旱芹菜,为伞形科芹属一、二年生草本植物,别名香芹、药芹、野芫荽。原产于地中海沿岸的沼泽地带,我国引进于汉代,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起初仅作为观赏植物种植,后作食用,经过不断地驯化培育,形成了细长叶柄型芹菜栽培种,即本芹(中国芹菜)

  旱芹性凉,味甘、苦,为清热泄热养生食品,日常食之可健胃泻热。旱芹的药用价值远胜于水芹菜。有平肝清热,祛风利湿,降压和保护心血管之功效。可以消除人体浮肿,可以促使人体组织内过多水分的排泄,达到消除浮肿的目的。多食会使男性的精子减少。


14、谖xuān(通“萱”)草——百合科萱草属植物,含萱草、黄花菜、小萱草、北萱草、小黄花菜等17种,又名“黄花菜”、“忘忧草”。

                                                 萱草

http://www./upload/2017/12/11/fff2f25c96f8668c.jpg

                                         黄花菜

焉得谖草?言树之背。   ——国风·卫风·伯兮                        

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忘也)兮。——《诗·卫风·淇奥》


       暄。《说文》诈也。《广韵》欺也。《公羊传·文三年》此伐楚也,其言救江何,为谖也。《前汉·息夫躬传》虚造诈谖之策。又《尔雅·释训》忘也。《诗·卫风》终不可谖兮。《大学》引《诗》作諠。

       又草名。《诗·卫风》焉得谖草,言树之背。《传》谖草,合欢,食之令人忘忧者。《释文》谖,本又作萱。《说文》作藼。或作蕿。亦作喧。《谢惠连·西陵遇风诗》无萱将如何。《注》喧草,忘忧也。萱、喧通。


  萱草,百合科萱草属多年生宿根草本。具短根状茎和粗壮的纺锤形肉质根。别名金针黄花菜忘忧草、等。食用时,多被称为金针。其叶形为扁平状的长线型,与地下茎有微量的毒,不可直接食用。花呈百合花筒状,橘黄色或桔红色,无香气,可作蔬菜。根可入药。古人以为种植此草,可以使人忘忧,因称忘忧草。

  现代植物分类学兴起之后,萱草分成了萱草、黄花菜、小萱草、北萱草、小黄花菜等17种植物。

  金针菜主要取材于黄花菜和小黄花菜的花,经过蒸、晒加工制成。大多数种类的花都可以食用,但新鲜时不宜多食。从现代分类来看,黄花菜的花朵比较瘦长,花瓣较窄,花色嫩黄。

  观赏用萱草的花则接近一些漏斗状百合,花色艳丽,有红、黄、紫等各种颜色,花型端正,而且还有重瓣花型。观赏用萱草生物碱含量较高,毒性较强,不宜食用。

  早在两千七百多年前,国人就已经把黄花菜作为观赏植物来栽培,经过引种驯化进一步成为特种蔬菜,采其幼叶或花蕾制作佳肴。除《诗经》外,历代如《古今注》、《群芳谱》、《本草纲目》等数十种典籍都有黄花菜的记载。其中当属《本草纲日》描述最为详细,足可以看出黄花菜的悠久栽培历史。


15、荠 jì ——荠菜(十字花科荠属)。


谁谓荼苦?其甘如——《国风· bèi·谷风》

故荼不同亩兮,兰茝幽而独芳。——《九章·悲回风》


 字典:荠(薺)〔荠菜〕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叶狭长,羽状分裂,花白色,茎叶嫩时可食,全草可入药。


  荠为十字花科荠属一年、二年生草本植物,高可达50厘米,花瓣白色,花果期4-6月。生长在山坡、田边及路旁,野生,偶有栽培。中国各省区均有分布,全世界温带地区广泛分布。

 荠可全草入药,茎叶作蔬菜食用,种子含油,供制油漆及肥皂用。

 据现代科学分析,荠菜不仅味美可口,而且营养丰富,为野菜中味最鲜美者,因其含氨基酸达11种之多,所含的蛋白质、钙、维生素C尤多,钙含量超过豆腐,胡萝卜素含量与胡萝卜相仿。


16、蒲——香蒲科香蒲属植物,主要指香蒲、长苞香蒲、小香蒲、宽叶香蒲。别称甘蒲、蒲草、蒲菜、金簪草等。

                                                                香蒲

                                                      蒲笋(未剥壳)

                                                          蒲笋(剥壳后) 


其肴维何,炰鳖鲜鱼,其蔌维何,维笋及

                                                 ——《诗经·大雅·韩奕》

咸播秬黍,(香蒲草)(荻草)是营。——《天问》

 

 《说文・艸部》:“蒲,水草也。可以作席。”

 康熙字典:【申集上】【艸字部】蒲 ·康熙笔画:16 ·部外笔画:10《唐韵》薄胡切。水草,可以为席。《礼·玉藻》连用汤履蒲席。《释名》蒲,草也。《周礼·天官·醢人》深蒲。《诗·大雅》维笋及蒲。《后汉·刘宽传》吏人有过,但用蒲鞭罚之。


      香蒲科香蒲属植物,别称甘蒲、蒲草、蒲菜、水蜡烛、金簪草等。广泛分布且楚地有产的是香蒲、长苞香蒲、小香蒲、宽叶香蒲,另七种为地方性品种,分布较窄。

       多年生宿根草本挺水植物,每年2-4月萌发,10-11月逐渐枯萎,以宿根越冬。根状茎横走,须根多;地上茎直立。叶2列,互生;花单性,雌雄同株;花序穗状;雄花序生于上部至顶端,花期时比雌花序粗壮;雌花序位于下部,与雄花序紧密相接或相互远离。果纺锤形或椭圆形,种子椭圆形,褐或黄褐色。

       分布于热带至温带欧亚北美。在中国广泛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以温带地区种类较多。 

   

       香蒲地上茎挺拔,高1至2米。每到夏天,其上端便结出一个黄绿色、长棒状的花穗,叫作蒲棒,因为花序排列形状很像蜡烛,所以俗称“水蜡烛”。蒲棒成熟后爆开,种子会像蒲公英一样随风飘散。

       香蒲叶子狭长,光滑无毛,带有一种淡淡的清香。

 

       香蒲可以食用。香蒲的嫩芽(地下茎)称蒲菜,可以生吃、炒菜、煮汤或泡醋来吃,味道像笋一般鲜美;香蒲叶撕开后,里面的嫩茎又称“蒲笋”,也是烹饪的好材料。

       香蒲因叶绿穗奇,自古就被用来构筑水景。园林水池、湖畔能经常看见它们的身影。

       香蒲茎叶纤维柔韧,秋天割取晒干后,可作为编织和造纸原料。日常生活中的“蒲团”,就是用香蒲叶编织而成。此外,香蒲果实上的冠毛“蒲绒”可作枕芯、坐褥等。

       香蒲雄花花粉为中药材“蒲黄”,具有活血化淤、止血镇痛、通淋的功能。成熟的香蒲点燃后如火把一般,一棵香蒲可以燃烧半小时左右,具有驱蚊的功效。


17、堇——堇菜属堇菜亚属植物(堇菜科)。 


                         紫花地丁(堇菜亚属

https://5b0988e595225.cdn./q_70,c_zoom,w_640/images/20181008/dcf3541cfc2d4cacb4b3ccc16a6021f9.jpg

                            心叶堇菜(堇菜亚属)又叫犁头草



                   早开堇菜(堇菜亚属)

    易与紫花地丁相混淆。识别要点是:1.叶长且粗,多数微上翘。2.叶片与紫花地丁相比,长宽比略小。

                                       球果堇菜(堇菜亚属)

                                长萼堇菜(堇菜亚属合生托叶组)


                               白花地丁(堇菜亚属合生托叶组)


                                      戟叶堇菜(堇菜亚属)


                     七星莲(堇菜亚属蔓茎堇菜组 )


周原膴膴,荼如饴。爰yuán(何处)始爰谋,爰契qiè(古同“锲”刀刻)我龟,曰止曰时,筑室于兹。                                

                                                          ——《诗经·大雅·绵》

风习习兮和暖,百草萌兮华荣。

荼茂兮扶疏(枝叶茂盛疏密有致),蘅芷雕兮莹嫇míng(娇羞貌)

                                                               ——《九思·伤时》


  百科:「释名」苦堇(《尔雅》)、堇葵(《唐本》)、旱芹(《纲目》)。
       
禹锡曰《尔雅》云啮,苦堇也。郭璞云即堇葵。本草言味甘,而此云苦堇,古人语倒,犹甘草谓之大苦也。

「集解」恭曰堇菜野生,非人所种。叶似蕺菜,花紫色。
        禹锡曰《说文》云堇,根如荠,叶如细柳,子如米,蒸食之,甘滑。《内则》云 堇、 、榆。是矣。
       
jǐn 一种药用草,可治疗刀伤,短时间内止住流血。故"""短时间的"意思,是为该字基本义项。堇菜,现多指紫花地丁,犁头草。多年生草本,茎矮小,春夏开紫色的花。多生长在山野里。果实椭圆形,成熟时裂为三瓣。全草可供药用,治疗刀伤等。


  苦堇——“堇菜,又名堇堇菜,古时通常指一大类植物。查相关资料,知道堇菜品种繁多,分布广泛,南北各地的路边、草丛、山林之中都较常见。  

 《中国植物志》记载堇菜属植物111种,但本属形态变异复杂,分类相当困难,我国该属植物同名异物,名实不符现象严重,因此中国植物志英文版进行了修订,承认有96种。

  常见并有记载食用或药用的,主要是堇菜属堇菜亚属的紫花地丁、早开堇菜、球果堇菜、心叶堇菜、戟叶堇菜、长萼堇菜、七星莲、堇菜、深园齿堇菜、白花地丁等。

  堇菜亚属为多年生草本,有或无地上茎。托叶多少与叶柄合生,或离生。花紫色、淡紫色、淡蓝色或白色;侧方花瓣在开花时朝向两侧并略向下方开展;花柱基部稍膝曲,顶部扩大,柱头前方有或长或短的喙,两侧有或无缘边,喙端具柱头孔。

  堇菜在春天长出的嫩叶可以当野菜食用,而在秋天采集的全草则可以入药。

        · 朱橚sù(草木茂盛)《救荒本草卷二 》:堇堇菜,一名箭头草。生田野中,苗初搨地,生叶似铍pī(中医用的长针下端两面有刃)箭头様,而叶蒂甚长,其后叶间撺葶(葶苈指花苔)开紫花,结三瓣蒴儿,中有子如芥子大,茶褐色。叶味甘。救饥:采苗叶煠 zhá熟,水浸淘浄,油盐调食。

  堇菜具丰富营养,且性寒凉,含大量膳食纤维和果胶,食用后能清理肠道积热,软化大便,加快大便生成后排出,同时排出肠道中堆积的毒素。也能凉血消肿,消除皮肤红肿或丁疮肿痛等症状。

  药用首载于《五十二病方》,但十分简略。《名医别录)首次出现“堇菜”之名,并详迷了“堇汁”功效主治。《食疗本草》对其功效主治作了进一步发挥,并记述了服用时间过长产生的不良反应,《履巉岩本草)、《镇南本草》及《植物名实图考》等收载和考订的主要有:紫花地丁、长萼堇菜、七星莲、堇菜、深园齿堇菜、穆坪堇菜、白花地丁等7种。

  堇菜具有超强解毒能力。如被毒蛇咬伤,可取新鲜堇菜捣碎,取出汁液内服,药渣外敷;淋巴结核肿痛,堇菜、蒲公英、半边莲、搭配煎汤服用,药渣外敷,能让病情很快好转;堇菜野菊花搭配研碎外敷,能让化脓肿痛的症状很快减轻。

  园林上以香堇菜堇菜亚属和三色堇美丽堇菜亚属为主。

  “周原土地肥美,苦堇苦菜如饴。大家谋划建房,龟板之上神迹。卜辞告知时间,就在这里建房。于是定居此地,划定左右区域。划定田地边界,整修田垄沟渠。自西边到东边,大家辛苦劳作。——《大雅·绵》描写了周民族的祖先古公亶父(文王祖父)率领周人从豳迁往岐山周原,开国奠基的故事;歌颂了周文王继承古公亶父的事业,维护周人声望,赶走昆夷,建立起完整的国家制度。

  “筚路蓝缕时期的古公亶父,以的辛辣苦寒而甘之如饴,是一种信仰的力量。跟着古公亶父这样的领导,对未来充满向往,即使千辛万苦,也心甘情愿,充分证明了周人的精神风貌,为后人灭商兴周奠定了坚实的精神基础。


*荼tú——诗骚中的“荼”于植物有四个基本意思。

       历尽艰苦,查阅得知诗骚中的于植物有四个基本意思:一是和一样让古人甘之如饴之苦菜;二是白花花的物之輕者,飛行無常萑苕、“茅秀;三是和“壶、“苴一样可食用,和chū桦木并列之荼之荼”;四是和一起出现,被视为秽草苦荼

        怎样解释不同句子中的“荼”呢?其一当然要看篇章或句子的整体意思;其二就是按照物种在句中的组合去推定。和“堇荠”、“甘苦”组合的,当释为“苦菜”;和“捋”、“女”组合的,释为“萑苕”、“茅秀”;和“壶”、“苴”一样可食用,和“樗”并列的“释为荼之荼”;和“毒组合被视为秽草的,方释为“苦荼”。

       按历代注解和文意,第一、二两者一定是没错的,至于第三者,下一个物种来讲。

       难在第四者“苦荼”。因其和“毒”、 “蓼”组合,且被视为“秽草”,是需要拔除的,无法释为当时已广泛食用的“苦菜”、“荼之荼”等植物,当然也不是白花花的“萑苕、“茅秀”,那它究竟是什么呢?查遍典籍仍不得解。最后观看了网上食用“甜苣菜”的视频,从而找到一篇分析长裂苦苣菜Sonchus brachyotus DC.化学成份的科研论文,方知,古人食用的“荼,不是苦荬菜,而是“甜苣菜”即长裂苦苣菜。

       由此推论,第一种的“苦菜”为长裂苦苣菜,而第四者“苦荼”方为苣荬菜中国原产苦苣菜属植物,及从苦苣菜属分离出来的小苦荬属植物。因自然科学水平还相对很低,古人记录、解释均不严谨,害死人了。

       耗去我两天时间,累死了。都是因为没吃过苦菜的原因,所以还是那句话说得好“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得亲口尝一尝”。

       下面,就说“苦菜”、 “苦荼”、 “荼槚之荼”三种,而“萑苕”、“茅秀”是另一类植物,放在“用”里说吧。


18、荼tú、苦——长裂苦苣菜(菊科苦荬菜属),别名苦菜、败酱草、甜苣菜等。

 

 

 


,首阳(今山西永济雷首山)之下。——《国风·唐风·采苓》

谁谓?其甘如荠。——《国风·邶风·谷风》

周原膴膴(肥沃)如饴。——《诗经·大雅·绵》

茂兮扶疏(枝叶有致茂盛疏密),蘅芷雕兮莹嫇míng(娇羞貌

                                                           ——《九思·伤时》

荠不同亩兮,兰茝幽而独芳。——《九章·悲回风》


       长裂苦苣菜,菊科苦苣菜属一年生草本,别名:败酱草、甜苣菜、 野苦菜、苦马菜、甜苦苦菜、苣荬菜、苣苣菜、启明菜、短耳苣荬菜、牛舌头等三十来种叫法。

       植株有白色乳汁;根状茎细长,白色,茎直立,下部常带紫红色,通常不分枝;基生叶和茎下部的叶片卵形、长椭圆形或倒披针形,灰绿色;头状花序少数,在茎顶成伞房状,花黄色;瘦果长椭圆形,褐色稍扁;花果期6~9月。


      
主要分布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河北、山西、陕西、山东。生于山地草坡、河边或碱地,海拔3502200米。日本、蒙古、俄罗斯远东地区有分布。

        甜苣菜嫩幼苗含蛋白质、脂肪、粗纤维、糖类、胡萝卜素、维生素 B1B2 PPC、、E2,以及钾、钙、铁、锌、磷等微量元素,还含有17种氨基酸。

        甜苣菜的食用在我国有三千年以上的历史,有防治贫血、消暑保健、清热解毒,杀菌消炎的作用。制作时将挖来的苣苣菜拣过、洗净,在开水中焯过,拌以佐料就可品尝,其味微苦、清嫩爽口、略带清香。或者囫囵下锅,加玉米糁熬成米羮饭,以及有面条的和子饭,滑溜溜和面条一样。

        药用上,甜苣菜对糖尿病患者有着明显的降糖效果,对白血病患者的血细胞脱氧酶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还可用于防治宫颈癌、直肠癌、肛门癌症。


19、芑——苦苣菜(菊科苦荬菜属),别名荼草、野苦马、苦荬菜等。


苦苣菜植株

http://t10.baidu.com/it/u=3166653438,2364118553&fm=173&app=49&f=JPEG?w=633&h=418&s=6BF872DA405171C6521C5636030040D4

苦苣菜嫩苗

苦苣菜茎杆

薄言采,于彼新田,于此菑zī(初耕的田地亩。方叔涖”)止,其车三千。师干之试,方叔率止。乘其四骐,四骐翼翼。路车有奭盛大),簟茀鱼服,钩膺鞗革。

薄言采,于彼新田,于此中乡。方叔涖止,其车三千。旂旐qí zhào(旌旗)央央,方叔率止。约軧 dǐ (大车后面的栏)错衡,八鸾玱玱。服其命服,朱芾斯皇,有玱葱珩(青色的横玉)

                                                                        ——《诗·小雅·采芑

       

      芑 《康熙字典》【唐韻】【正韻】墟里切【韻會】口己切,芑音起。【說文】白苗嘉穀。【爾雅·釋草】,白苗。【註】今白粱粟。【詩·大雅】維穈維芑。

      又【集韻】巨己切,音忌。義同。

      又菜名。【詩·小雅】薄言采芑。《毛诗草木疏》芑菜似苦菜,莖靑白色,摘其葉,白汁出,肥,可生食,亦可蒸爲茹。青州谓之芑,西河雁门芑尤美,胡人恋之不出塞。

      又木名。【山海經】歷石之山,其木多荆芑。

      又草也。【詩·大雅】豐水有芑。

      又祛狶切,音欹。◎按經典皆讀起,唯《佩觿》作墟里、祛狶兩切,不知何據。


      ”,在《诗经  楚辞里的植物    食》部粮作部分,《詩·大雅·生民之什》“維穈維芑。”已讲清,其作为粮食,是白粱粟,也即白小米。

       按《康熙字典》的解释,除“白粱粟”外,还指菜名、木名、草名。《詩·小雅》“薄言采芑”之“芑”指菜名。《山海經》“歷石之山,其木多荆芑。””指木名;《詩·大雅》“豐水有芑。””指草名。

       这里,只说《詩·小雅》“薄言采芑”之“


       “薄言采芑”之“芑”,《毛诗草木疏》说“芑菜似苦菜也,茎青白色,摘其叶白汁出,肥可生食,亦可蒸为茹。青州谓之芑,西河雁门芑尤美,胡人恋之不出塞。”这就很清楚的描述了的形态特征。

       按《毛诗草木疏》的描述,我们到菊科苦苣菜属去对照,就不难找出它来了。

       “芑菜似苦菜”:“苦菜”就是长裂苦苣菜,说明二者形态特征最为相似。

       “茎青白色”:说的是菜”的茎,颜色为青白色,即青中泛白。

       “摘其叶白汁出”:说明菜”叶含有大量白色汁液。

       “肥可生食,亦可蒸为茹”:是说芑菜”肥大,可以生吃,也可以蒸为菜茹。 

       

       经对照,在菊科苦苣菜属植物里,最符合《毛诗草木疏》描述的是苦苣菜。

       “芑菜似苦菜”:苦苣菜植株和长裂苦苣菜植株最为相似(见图“苦苣菜植株”);

       “茎青白色”:苦苣菜茎杆颜色为青白色(见图“苦苣菜茎杆”);

       “摘其叶白汁出”:长成的苦茎、叶,断口处会流出白色浆状汁液;

      “肥可生食,亦可蒸为茹”:苦苣菜植株肥大,叶色深绿,质地脆嫩,口感清甜,味苦微涩,适宜生食、煮食或者制作沙拉食用。

       故而,“芑菜”就是苦苣菜。

       

       苦苣菜,别名:芑、苦荬菜、苣荬菜、山苦荬、苦滇菜、奶浆叶、败酱草、荼草、苦马菜等,菊科苦苣菜属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

       茎直立,单生,高40-150厘米;基生叶羽状深裂,中下部茎叶羽状深裂或大头状羽状深裂;头状花序少数在茎枝顶端排紧密的伞房花序或总状花序或单生茎枝顶端,舌状小花多数,黄色。瘦果褐色,长椭圆形或长椭圆状倒披针形,长3毫米,宽不足1毫米。花果期5-12月。

       分布辽宁、河北、山西、陕西(西安、周至、榆林、眉县)、甘肃、青海、新疆、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西、四川、云南、贵州、西藏。生于山坡或山谷林缘、林下或平地田间、空旷处或近水处,海拔170-3200米。几遍全球分布。

  

       苦苣菜味苦、微寒,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祛湿通便等功效,对热毒、湿热等病症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苦苣菜”和“甜苣菜”怎样区别呢?

        首先是颜色不同,“苦苣菜”叶片多为青绿带灰且叶边发白;“甜苣菜”叶片深绿,叶脉红色,叶背微微发紫,根白色较为粗壮。

        二是外形上不同, “苦苣菜”叶片条状披针形、倒披针形或条形,先端尖或钝,基部渐狭成柄,全缘或疏具小牙齿,或呈不规则分裂;“甜苣菜”茎叶全卵形、长椭圆形或倒披针形,羽状深裂、半裂或浅裂,向下渐狭,无柄或有短翼柄,基部圆耳状扩大,半抱茎。

  三是味道差别大,“苦苣菜”极苦,让人难以忍受;“甜苣菜”叶子鲜嫩可食,味道微苦。


20、荼tú、苦荼——短裂苦苣菜、全叶苦苣菜、苣荬菜等三种苦苣菜属植物,中华小苦荬、丝叶小苦荬、窄叶小苦荬等三种小苦荬属植物。

菜(苦荬菜属)

全叶苦苣菜(苦荬菜属)

https://p1.ssl./t0165133f0f4d8e0790.jpg

短裂苦苣菜(苦荬菜属)

中华小苦荬(小苦荬属)

丝叶小苦荬(又叫变色小苦荬,中华小苦荬的变种)


 窄叶小苦荬(小苦荬属)



民之贪乱,宁为(蛇蝎)——《诗·大雅·桑柔》

其笠(斗笠)伊纠(缠绕),其镈bó (古代击乐器)斯赵,以薅(拔)蓼。

                                                      ——《诗·周颂·良耜


      【詩·大雅】民之貪亂,寧爲荼毒。【疏】荼、毒皆惡物。又【詩·周頌】以薅荼蓼。【孫炎曰】荼亦穢草,非苦菜也。【王肅曰】荼,陸穢。


      按我对诗骚植物分类的思路,“苦荼”应该放在“好恶”部分,但为方便对“荼”的系统识别理解,也就放在这里吧。


      关于怎样推定出《诗经》里这两处出现的“荼”为苣荬菜苦苣菜属植物,前面已交待清楚。

     “荼”、“苦荼”,就是指苦苣菜属中,除了长裂苦苣菜、苦苣菜外的其它在陕西、河南一带有分布的种,也包括从苦苣菜属中分离出来的小苦荬属在陕西、河南一带有分布的种。

           

       苦苣菜属在陕西、河南一带有分布的种是

       苣荬菜,又名败酱草,分布西北华北东北;

       短裂苦苣菜,分布甘肃、辽宁、内蒙、河北、新疆、黑龙江、青海、山西、陕西、吉林、浙江、江苏、河南、云南、四川、西藏;

       全叶苦苣菜,分布东北、青藏、山西、河南、新疆、内蒙、四川、云南、河北、陕西、甘肃、宁夏。

       其它种的分布情况:花叶滇苦菜(别名续断菊)、南苦苣菜是南方种;沼生苦苣菜是新疆种。


      小苦荬属在陕西、河南一带有分布的种是:

      中华苦荬菜,几乎全国都有分布;

      丝叶小苦荬(变色苦荬菜),分布于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河北、山西、陕西等地。

      窄叶小苦荬,分布于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河北、山西、陕西等地。

       其它,如小苦荬等10种,主要分布南方


    “苦荼”的这些种,大多都是可以食用的。但因种太多,就不一一介绍了。


21、荼、槚jiǎ荼——茶树(山茶科山茶属茶亚属茶组)。


http://img.mp./upload/20170515/4a9a0590f57d4f88b98adbe423ec7268_th.jpg

老茶树

https://photo./18825682/f/443014893.jpg

                      茶树花                     茶树果

现代茶园

荼(早采者

茗(晚采者

绿茶

https://img003./k3/M0F/29/F5/wKhQx1gj8--ES1EqAAAAAMtmWtY590.JPG

茶饼


八月断壶,九月叔(拾取)(大麻的果实),采薪樗(桦木),食我农夫。                                                             

                                                   ——《诗经·豳风·七月》


        《诗·豳风》采荼薪樗。《又》予所捋荼。《注》荼,萑苕也。

        又【爾雅·釋木】檟jiǎ(1. 楸树的别称。2. 茶树的古称)、苦荼。【註】樹小如梔子,冬生葉,可作羹飮。《野客丛书》世谓古之荼卽今之茶,不知荼有数种,惟荼槚之荼卽今之茶也。详茶字注。

       《证类本草》卷第十三:(茗、苦荼 )

        茗,味甘、苦,微寒,无毒。主 疮,利小便,去痰热、渴,令人少睡。春采之。

        ,主下气,消宿食。作饮,加茱萸、葱、姜等良。

        唐本注云∶《尔雅·释木》云∶苦。注∶树小似栀子。冬生叶,可煮作羹饮。

        今呼早采者为茶晚取者为茗,一名 ,蜀人名之苦荼。生山南汉中山谷。今按陈藏器本草云∶茗、苦 ,寒。破热气,除瘴气,利大小肠。食之宜热,冷即聚痰。是茗嫩叶,捣成饼,并得火良。久食令人瘦,去人脂,使不睡。(唐本先附)

         图经曰∶茗、苦荼 ,旧不着所出州郡,今闽浙、蜀荆、江湖、淮南山中皆有之。《尔雅》所谓 ,苦荼 。郭璞云∶木小似栀子。冬生叶,可煮作羹饮,今呼早采者为荼,晚取者为茗。茗,蜀人谓之苦荼是也。今通谓之茶。茶、荼声近,故呼之。春中始生嫩叶,蒸焙去苦水,末之乃可饮。与古所食,殊不同也。《茶经》曰∶茶者,南方佳木。自一尺、二尺至数十尺,其巴川峡山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木如爪芦,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实如 榈,蒂如丁香,根如胡桃。其名一曰茶,二曰槚jiǎ(茶树古称)三曰蔎shè(茶别称 ),四曰茗(晚采者),五曰荈chuǎn (老叶茶)

      ……

      衍义曰∶茗、苦 ,今茶也。其文有陆羽《茶经》、丁谓《北苑茶录》、毛文锡《茶谱》、蔡宗颜《茶山节对》,其说甚详。然古人谓其芽为雀舌、麦颗,言其至嫩也。又有新牙一发,便长寸余,微粗如针。唯牙长为上品,其根干、水土力皆有余故也。如雀舌、麦颗又下品,前人未尽识,误为品题。唐人有言曰∶释滞消壅,一日之利暂佳,斯言甚当,饮茶者宜原其始终。又晋温峤上表,贡茶千斤,茗三百斤。郭璞曰∶早采为茶,晚采为茗。


        对于“《诗·豳风》采荼薪樗。《又》予所捋荼。《注》荼,萑苕也。后者准确,而对于前者,我认为是《野客丛书》中说的荼之荼

       那么苦荼怎么说成了呢?黄现璠著《古书解读初探》(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说:字最初写作,现在的字是由去掉一横演变而来的。荼茶二字之转变《九经》无茶字,或疑古时无茶,不知《九经》亦无灯字,古用烛以为灯。于是无茶字,非真无茶,乃用荼以为茶也。不独《九经》无茶字,《班马字类》中根本无茶字。至唐始妄减荼字一画,以为茶字,而荼之读音亦变。荼,初音同都切,读若徒,诗所谓谁谓荼苦是也。东汉以下,音宅加(音歇)切,读若磋;六朝梁以下,始变读音。唐陆羽著《茶经》,虽用茶字,然唐岱岳观王圆题名碑,犹两见荼字,足见唐人尚未全用茶字。(清席世昌《席氏读说文记》卷一)只可谓荼之音读,至梁始变,茶之体制,至唐始改而已。

  

  茶, 山茶科山茶属灌木或小乔木,嫩枝无毛。叶革质,长圆形或椭圆形,主要分布在南纬16度至北纬30度之间。茶树喜欢温暖湿润气候,平均气温10℃以上时芽开始萌动,生长最适温度为20~25℃,年降水量要在1000毫米以上。树龄可达一二百年,但经济年龄一般为40~50年。

  茶树的叶子可制茶(有别于油茶树),种子可以榨油,茶树材质细密,其木可用于雕刻。

  山茶属5个亚属,共240种,茶亚属7个组,茶组分四个系30个种。茶树为茶组之一种,原产于我国,茶树的变种分类,至今尚无定论。

  当前见之于书刊较多的是科恩·斯图亚特的分类法。他将茶树分为四个变种:武夷变种、中国大叶变种、掸形变种和阿萨姆变种。

  庄晚芳刘祖生陈文怀《论茶树变种分类》以茶树的亲缘关系、主要特征特性和地理分布等为依据,综合国内外有关资料,提出如下的分类系统:茶树种以下分二个亚种:云南亚种(包括云南变种、川黔变种、皋芦变种和阿萨姆变种)武夷亚种(包括武夷变种、江南变种和不孕变种)。

  我国西南部是茶树的起源中心,也是野生大茶树发现最早最多的地方。我国野生大茶树有名个集中分布区,一是滇南、滇西南,二是滇、桂、黔毗邻区,三是滇、川、黔毗邻区,四是粤、赣、湘毗邻区,少数散见于福建、台湾和海南省。据统计,全国已有10个省区198处发现有野生大茶树。其中云南省树干直径在100厘米以上的就有十多株。思茅地区镇源县九甲区和平乡千家寨发现野生茶树群落数千亩,其中龙潭大茶树高18.5米,基部干径143.5厘米,树幅16.4米;景东县石门大茶树高25.0米,基部干径83.4厘米。这些野生大茶树可谓是世界茶树之最。

  在唐代陆羽撰写《茶经》之前,已有关于茶事的记载了。《神农百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通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而神农时代是"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氏族社会,当时人类已进入新石器的全盛时期,迄今当有五六千年的历史了。

       不过,正式见诸文字记载的,是西元前200年左右秦汉年间的《尔雅》,称茶为"jiǎ(茶树古称)";汉代司马相如的《凡将篇》,称茶为"chuǎn(老叶茶)",将茶列为二十种药物之一,是我国历史上把茶作为药物的最早文字记载。东汉杨雄的《方言》谈及蜀西南产茶,称茶为"shè(茶别称) "

  东晋常璩qú(玉环)《华阳国志·巴志》中谈到: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于巴,爵之以子,古者远国虽大,爵不过于,故吴楚及巴皆曰子……上植五谷,牲具六畜,桑、蚕、麻、纻、鱼、盐、铜、铁,丹、漆、荼、蜜……皆纳贡之。”这一史料把我国茶叶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推前到西周武王时期。这表明,我们的祖先在3000多年前已开始栽培和利用茶树了。

 茶的食用经历了五个时期:

  第一时期为食物期:从远古时期直至形成真正的原始社会,即三皇五帝期前,延续了将近100万年。人类采食容易获取的树叶茶,学会使用火后出现了烤茶,学会使用容器后,就进入到了煮食茶。

  第二时期为食药用并用期:从新石器时代神农炎帝,直至明朝李时珍,跨时2000多年。虽已为农耕时代,食物不再匮乏,但人类饱受各种疾病、毒伤、战争之苦,发现了茶的药用价值;三国时期有了团茶,茶成为一种商品;唐代团散并用,食药并用,陆羽《茶经》, 对制茶的研究达到了历史上的第一个顶峰,并巧妙的说茶是羽化升仙的良药,使得饮茶成为君王贵族们养生保健的法宝。

  第三时期为奢好性饮品时期:唐宋元三朝。唐朝从过往的蔬式杂煮法,演变为碾末加盐、椒、姜而饮的煎茶法,并将茶和茶文化东传日本;宋朝从加佐料变为清饮,在王公贵族阶层,有了品茶、斗茶、茗战的行为;元朝将饮茶人群扩展到了西部高脂饮食的少数民族领域。

  第四时期为大众饮品时期:以明、清为主。朱元璋废团改散,废碾末而饮的煎茶法,推行一轮一啜的瀹yuè(浸渍)饮法,就是而今的功夫茶泡法。饮茶活动走向大众,成为茶的第二大顶峰。

  明武宗时期,中央加强对云南的茶业管理,大面积的种植在云南形成六大茶山。清康熙、雍正、乾隆嗜茶如命,康熙改以茶易马方式为货币交易的方式,让普洱茶大量进入中原;雍正改土归流,普洱府成为最大的商业化茶贸易集散地;乾隆进一步大面积种植和开辟茶园。

  第五时期为国际性饮品时期:晚清至今。鸦片战争后,红茶工艺出现,英国人把红茶生产工业化,并推向全世界;民国至新中国初期,中茶公司成立,各种紧压精制形态出现,器械化规模化生产令产量大幅提升,行销世界各地;由彼至今,熟茶技术成熟,最大化的全民品饮时代到来。


22、莱、藜——灰菜(藜科藜属)。




南山有台,北山有(藜(lí)草)——《诗·小雅·南山有台》

彻我墙屋,田卒污(藜(lí)草)——《诗·小雅·十月之交》

掘荃蕙与射干兮,耘藿与蘘荷。——《九叹·愍命》


        时珍曰藜处处有之。即灰 之红心者,茎、叶稍大。河朔人名落藜,南人名胭脂菜,亦曰鹤顶草,皆因形色名也。嫩时亦可食,故昔人谓藜藿与膏粱不同。老则茎可为 杖。《诗》云南山有台,北山有莱。陆玑注云莱即藜也。初生可食。

       国学:藜,一年生草本植物,茎直立,叶子略呈三角形,花小,黄绿色。嫩叶可以吃。全草入药。也叫灰菜。


  灰菜为藜科藜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又名灰灰菜、白藜、涝藜等,生长于田野、荒地,中国各地普遍生长。每年4~7月采收幼苗或嫩茎叶食用。采集嫩茎叶,入沸水锅焯过洗去苦味,可凉拌、热炒制成多种菜肴。全草可入药,性味甘、平、有小毒,尤其适合痢疾、腹泻、湿疮痒疹、毒虫咬伤患者。

       灰菜是我们祖先最早认识和食用的野菜之一。早在龙山时代,中原地区的人们就食用灰菜了。夏商至汉,灰菜仍频繁露面,《诗经》中说:“南山有台,北山有莱”;韩非子的《五蠹(因同度)》说:尧之王天下也只是粝粢zī(稷米)之食,藜之羹;吕氏春秋》里孔子穷于陈、蔡之间,七日不尝食,藜羹不糁shēn(谷类碎粒)。说的是尧身为王,却吃粗糙的饭,食灰菜做的羮,孔子被困于陈蔡之间时,断粮七日,灰菜汤里没有一点儿粮食。
      
宋代诗人陆游爱喝粥,其中有一款就是藜粥。陶渊明、杜甫、苏东坡也都写到过它。吃灰菜似乎成了清贫其身却有高尚灵魂一种象征。


23、卷耳、葈耳、苓 líng ——卷耳(石竹科繁缕亚科卷耳属)。

 

 


采采卷耳,不盈顷(同倾)筐。——《国风·周南·卷耳》

椒瑛(似玉美石)兮湟污(湟水浑浊)葈耳兮充房。

摄衣兮缓带(宽束衣带),操我兮墨阳(美剑名)——《九思·哀岁》

山有榛,隰有。云谁之思?西方美人。——《国风·邶风·简兮》

,首阳之巅。人之为言,苟亦无信。

                                                     ——《国风·唐风·采苓》

                                                  


传:卷耳,苓耳也。朱熹 集传:卷耳,枲耳。叶如鼠耳,丛生如盘。 《广雅》:“棠耳也。”《尔雅》:“檀菜,又苓耳。”唐陆璣《毛诗草木疏》:“似胡荽,细茎墓生。”郑夹漈《草木志》:“所辨与朱子同。”清人徐雪云:“陶隐居為常思菜盖以诗因怀人,赋卷耳故得此名。”


       卷耳,石竹科繁缕亚科卷耳属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嫩苗可食,子可入药。本属植物近二十三种,所以不必计较诗经里说的是哪一种。

       卷耳幼苗嫩叶可以食用的,“滑而少味”,可做穷苦人家度荒年的蔬菜。

       有人认为诗里的卷耳是苍耳,是讹传。从西晋张华(232~300)的《博物志》就出了问题,他说:”洛中人驱羊入蜀,胡棠子多刺粘缀羊毛,遂致中国,故名羊负菜。”他把卷耳与苍耳混同了,名称覆盖了二个物种。

       《诗经》中,卷耳是用来食用的,民间有“毛耳朵草”之名,是因為其叶类似於鼠耳而且多细毛;苍耳幼苗和茎都有毒,那是吃不得的,只能做药材,其果实上粘缀羊毛的钩刺,不能和卷耳叶上的细毛混淆。


       关于《国风·唐风·采苓》“采苓采苓,首阳之巅。人之为言,苟亦无信。《国风·邶风·简兮》“山有榛,隰有苓。云谁之思?西方美人。,历史上有苓耳、茯苓、地黄、甘草、黄药(黄独)、莲等说法。

       我来作一简略分析:

        茯苓说,错。

      茯苓始载于《神农本草经》,称为“茯莬”,列为上品。司马迁《史记龟策历传》云:“所谓茯苓者,在莬丝之下,状如飞鸟之形。”李时珍日:“茯苓,史记龟策历传作茯灵。盖松之神灵之气伏结而成,故谓之伏灵,伏神也。俗作苓者,传鸟之讹尔。”《现代汉语词典》和《国语词典》将“苓”解释为“茯苓”系断章取义,正如犀牛不是牛,海马不是马一样。

      苓(蘦)——大苦。《毛诗》:“苓,大苦。”《尔雅·释草》:“蘦,大苦。”《说文解字》释“蘦”:“大苦也”;又,《说文解字》释(苦):“大苦,苓也。”看来“苓”通“蘦”。

   “蘦(苓),大苦”有四种解释:

       地黄说,错。

      《说文》芐,地黄也《尔雅·释草》:“芐,地黃。《注》芐,一名地髓。” 《韵会》引《尔雅翼》云:地黄生者,以水试之,浮者名天黄,半沉半浮者人黄,沉者地黄。芐字从下,亦趋下之义。证明芐hù确实是地黄。郝懿行(清)《尔雅义疏》:“地黄名芐,芐、苦古字通……大苦即大芐也。”但未查到“芐”字通“苦”的出处,郝之说太过牵强。

      甘草说,错。

     《尔雅·释草》(战国至西汉初)“蘦,大苦。”《注》:“今甘草也。蔓延生,叶似荷青黃,茎赤有节,节有枝相当,或云蘦,似地黃。”宋代的《埤雅》、《尔雅翼》、《毛诗名物解》都说“大苦”是甘草。尔雅说的这种“甘草”,与今豆科甘草全然不符,不知其所指。

      黄药说,错。

      沈括《梦溪笔谈》:“《本草》注引《尔雅》云:'蘦,大苦,注,甘草也。蔓延生,叶似荷青,茎赤。’此乃黃药也。其味极苦,谓之大苦。非甘草也。”李時珍说:“按《沈括笔谈》云:《本草》注引《尔雅》大苦之注,为甘草者非矣。郭璞之注乃黃药也,其味极苦。故谓之大苦,非甘草也。”意思就是,《尔雅》记述的植物形态特征是黄药,不是甘草,但也不能说明“大苦”就是黄药。

       莲说,错。

       《康熙字典》:“又《集韵》灵年切,音莲。草名。”从以上引用的古籍我们可知,“苓”作为“大苦”讲时通“蘦”,“蘦”古通“零”,不通“莲”。所以,《唐风·采苓》之苓不能解释为“莲”。

      苓耳说,正确。

      《说文解字》对“蘦”的解释是“大苦也”,对“苓”的解释是“卷耳也。”卷耳即苓耳;又说“大苦,苓也。”这样看来《说文解字》里的苓、蘦、大苦是一种植物,即都是苓耳(卷耳)。

      再《唐风·采苓》二、三章的“采苦采苦,首阳之下”,“采葑采葑,首阳之东”,其中的“苦”、“葑”都是地上生长的菜类,故“苓”也应该是一种生长在地上的菜类。此三者,都是百姓日常生活采摘的蔬菜,而不是其它,才是合理的。


24、蘘ráng 荷、苴蒪pò——姜科姜属襄荷、阳荷二种。

 

https://p1.ssl./t0179083a13e573dfbf.jpg

 

襄荷植株

 

 

襄荷花冠及唇瓣

 

 

襄荷嫩芽


 

阳荷植株

 

 

阳荷花冠及唇瓣

 

https://p1.ssl./t0168854762c205beca.jpg

 

阳荷嫩芽

 

掘荃蕙与射干兮,耘藿与ráng 

                                                   ——《楚辞·九叹·愍命》

鲜蠵xī (一种大海龟)甘鸡,和楚酪lào(乳制品)只。醢hǎi(肉酱)豚苦(味)狗,脍kuài (切细)苴蒪

                                                           ——《楚辞·招魂》


 

        康熙字典:《唐韵》匹各切,音粕。蒪苴,大蘘荷名。《楚辞·大招》脍苴蒪只。《注》杂用脍炙,切蘘荷以为香。蒪,读作。汉字基本字义〔苴蒪〕蘘荷,一种草本植物,花穗和嫩芽可食,根状茎入药。


  诗经楚辞里的蘘ráng 荷、苴蒪,在现代分类学上指襄荷、阳荷二种姜科姜属植物

  相同点:二者都是姜科姜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别名野姜、山姜、阳藿、阳荷等。叶片披针状或椭圆披针形,长宽都差不多。叶面无毛,叶背无毛或被稀疏的长柔毛,顶端尾尖;叶柄长也差不多,叶舌均为膜质,2裂;蒴果熟时开裂成3瓣,内果皮红色;种子黑色,被白色假种皮。

 不同点:

  1、襄ráng 荷株高0.5-1米,根茎淡黄色。阳荷株高1-1.5米;根茎白色,微有芳香味。

  2、襄ráng 荷叶舌长0.3-1.2厘米;阳荷叶舌长4-7毫米,具褐色条纹。

  3、襄ráng 荷总花梗从没有到长17厘米,被长圆形鳞片状鞘,苞片覆瓦状椭圆形,红绿色具紫脉;阳荷总花梗长1-5-2厘米(或有时更长),被2-3枚鳞片;花序近卵形,苞片红色,宽卵形或椭圆形,长3.5-5厘米,被疏柔毛。

  4、襄ráng 荷花萼长2.5-3厘米,一侧开裂;阳荷花萼长5厘米,膜质。

  5 ráng 荷花冠长2.7-3厘米,裂片披针形,宽约7毫米,淡黄色;阳荷花冠长4-6厘米,裂片长圆状披针形,长3-3.5厘米,白色或稍带黄色,有紫褐色条纹。

  6、襄ráng 荷唇瓣卵形,3裂,中裂片长2.5厘米,宽1.8厘米,中部黄色,边缘白色;阳荷唇瓣倒卵形,长3厘米,宽2.6厘米,浅紫色。

  7、襄ráng 荷侧裂片长1.3厘米,花药、药隔附属体各长1厘米。阳荷侧裂片长约5毫米,花丝极短,花药、药隔附属体喙状各长1.5厘米。

  8、襄ráng 荷花期8-10月,果期10-12月。阳荷花期7-9月,果期9-11月。

  9、襄ráng 荷主产安徽、江苏、浙江、湖南、江西、广东、广西和贵州,日本亦有分布;阳荷主产四川、贵州、广西、湖北、湖南、江西、广东。

  根茎性温,味辛。温中理气,祛风止痛,消肿,活血,散淤。治腹痛气滞,痈疽肿毒,跌打损伤,颈淋巴结核,大叶性肺炎,指头炎,腰痛,荨麻症,并解草乌中毒。嫩花序、嫩叶可当蔬菜。花序可治咳嗽,配生香榧治小儿百日咳有显效。 

  以嫩芽、嫩茎和花轴具有食、药两用价值。含蛋白质、脂肪、纤维、维生素C和维生素A,还含有铁、锌、硒等多种微量元素和芳香酯等。蘘荷、阳荷吃起来都有点淡淡的生姜味,最常见就是清炒、或炒腊肉。

  ráng 荷在我国的栽培历史悠久,最早见于《周礼》,被认为是一种主治中蛊及治疟药物;在古代又是名蔬,长沙马王堆的出土文物中,发现就有蘘荷;宋代以前的本草都将它列入菜部。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一书中说“蘘、蘘荷也,一名富蒩。”在《史记》、司马相如《子虚赋》中有“缚且……”,在《名医别录》一书中注“今仍呼赤者为蘘荷,白者为复菹(zu),叶同一者耳,人食之,赤者为胜,药用白者。”

  但是在晋崔豹所著的《古今注》一书中却说“蘘荷似缚苴而白,缚苴色紫,花生根中,花未散时,可食,久置则消烂,不为实矣。”它所说的和《名医别录》”赤者蘘荷,白者复菹“正相反。从这里我们可看到古人将蘘荷分为赤白二种。

  从现代分类学上,我们能清楚的区别两种蘘荷:《古今注》蘘荷似缚苴而白,缚苴色紫……是对的。即紫色的是缚苴(阳荷),较白的是蘘荷。

  

  蘘荷不是生姜。很遗憾诗经中也没有关于姜的句子。诗经时的两处“姜”都是美女。《诗经·卫风·硕人》里的庄姜是春秋时齐国公主,卫庄公的夫人;《国风·郑风·有女同车》里的“孟姜”也是齐国公主,鲁僖公夫人。

  生姜是姜科的代表植物,原产于中国及东南亚等热带地区,约于西元前二世纪(西汉)传入地中海地区,3世纪传入英格兰,1585年传到美洲,现广泛栽培于世界各热带及亚热带地区,以亚洲和非洲为主。

  湖北江陵战国墓葬,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公元前186年)等陪葬物中均有姜块。

   西晋出土于战国魏襄王墓的《穆天子传》,有“赐之黄金……贝带……桂姜”的记载,说的是生姜向中亚输出的事情,发生在西元前二世纪;吕不韦《吕氏春秋》说“和之美者,有扬朴之姜”;《论语》说孔子“每食不撤姜”;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载 “千畦姜韭,其人与千户候等”; 成书于汉代的《神农本草经》记载,“干姜,味辛温,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癖下痢,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气,下气,通神明。生山谷。”王安石《字说》载“姜能疆御百邪,故谓之姜”。


25、菲fěi、芴wù——赤瓟 (葫芦科赤瓟属)、王瓜(葫芦科栝楼属)。

http://www./uploads/allimg/130906/2-130Z611401M17.JPG

赤瓟藤蔓(葫芦科赤瓟属)

http://www./uploads/allimg/130906/2-130Z61140303Q.JPG

赤瓟花(葫芦科赤瓟属)

http://www./uploads/allimg/130906/2-130Z61140242X.JPG

赤瓟青果(葫芦科赤瓟属)


http://pics5.baidu.com/feed/6c224f4a20a44623c38ea62e30ade1080df3d748.jpeg?token=eca00d886f93363afcfea433e05206f9

赤瓟熟果(葫芦科赤瓟属)

王瓜藤蔓(葫芦科栝楼属)

http://www.dhs.scib.cas.cn/sy_tpzs/tpzs_zxwz/201012/W020101209349367142537.jpg

王瓜花(葫芦科栝楼属)

https://p1.ssl./t01b9589c61d35d503e.jpg

王瓜果(葫芦科栝楼属)

 


采葑采,无以下体?德音莫违,及尔同死。

                                            ——萝卜《邶风·谷风》


      菲,《尔雅》注:"即土瓜也。"

      菲芴,又名蒠菜、宿菜。《尔雅·释草》“菲芴”晋 郭璞 注:即土瓜也。 郝懿行 义疏:即菲也,芴也,蒠菜也,土瓜也,宿菜也。五者一物也……本草》王瓜亦名土瓜,非此也。
        (2)
王瓜的别名。  段公路 北户录》卷三:山橘子,冬熟,有大如土瓜者,次如弹丸者,皮薄下气, 普寧 多之。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七·王瓜》﹝释名﹞:土瓜、钩藪、老鸦瓜、马瓟瓜、赤雹子、野甜瓜、师姑草、公公鬚。

       《诗经.风邶.谷风》「采葑采菲」句下孔颖达正义引陆机曰:「菲,似葍fú(小旋花),茎麤cū(同“”),叶厚而长,有毛。三月中烝zhēng(众多)。三月中烝(蒸)yù("粥"的本字)为茹rú(食也),滑美可作羹。幽州人谓之芴,尔雅谓之蒠菜,今河内人谓之宿菜。

      王瓜  1. 植物名。一名土瓜。葫芦科多年生攀援草本。叶互生,多毛茸。夏季开花,瓣缘细裂成丝状。果椭圆,熟时呈红色。《礼记.月令》:'﹝孟夏之月﹞王瓜生,苦菜秀。'郑玄注:'王瓜,萆挈bì qiè(王瓜的别名)也。'《逸周书.时训》:'王瓜不生,困于百姓。'朱右曾校释:'王瓜,一名土瓜,四月生苗,延蔓,五月开黄花,子如弹丸,生青熟赤。'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草七.王瓜》:'土瓜,其根作土气,其实似瓜也。或云根味如瓜,故名土瓜。王字不知何义。瓜似雹子,熟则色赤,鸦喜食之,故俗名赤雹﹑老鸦瓜。一叶之下一须,故俚人呼为公公须。'一说即栝楼

    

   “菲” 非土瓜(豆薯)。网上都按《尔雅》"即土瓜也。”之注,就认定为土瓜。殊不知土瓜原产热带美洲,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由西班牙人传入菲律宾,以后传到中国和世界各地,距今才500多年;再者,土瓜与历代学者关于“菲”的描述完全不符。

    "非黄瓜。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带回黄瓜;黄瓜与诗经中“菲”的描述也不符。

      那么究竟为何物呢?从注释中的“王瓜”查起,基本与现代植物分类学上的“王瓜”相符。其严重不相符者,“王瓜”开白花,而朱右曾校释王瓜五月开黄花。为这一点,又遍查现代植物分类学上葫芦科栝楼属、赤瓟属各植物,才明确为赤瓟。这个结果与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草七.王瓜》的记述相符合。

       故而,的准确注释为葫芦科赤瓟属赤瓟。因古人对植物分类以大致相同为种,并不太注重全部特征相符,故而或也包括葫芦科栝楼属王瓜。

  按孔颖达正义引陆机记述,“菲”,主要是三月采集幼苗,“烝鬻yù(蒸粥)为茹rú(食),滑美可作羹。”故而,虽现主药用,仍将之列入蔬菜部分。

   赤瓟,葫芦科赤瓟属攀援草质藤本,全株被黄白色的长柔毛状硬毛;根块状;茎稍粗壮,有棱沟。叶柄稍粗,叶片宽卵状心形,两面粗糙,脉上有长硬毛。雌雄异株;雄花单生或聚生于短枝的上端呈假总状花序,花萼筒极短,花冠黄色;雌花单生,花萼和花冠雌雄花,退化雌蕊5;子房长圆形,柱头膨大,肾形,2裂。果实卵状长圆形,长4-5厘米,径2.8厘米,表面橙黄色或红棕色,有光泽,被柔毛,具10条明显的纵纹。种子卵形,黑色。花期6-8月,果期8-10月。

  赤瓟是赤瓟属中分布最北的一个种,也是经济用途较大的种。果实和根入药,果实能理气、活血、祛痰和利湿,根有活血去瘀、清热解毒、通乳之效。主治反胃吐酸,肺结核咳嗽、吐血胸痛,腰部扭伤。

       主产东北、华北、西北。常生于海拔300-1800米的山坡、河谷及林缘湿处。朝鲜、日本和欧洲有栽培。
  

  王瓜,葫芦科栝楼属多年生攀援藤本。与赤瓟最明显的区别是花冠白色,裂片长圆状卵形,具极长的丝状流苏。其它形状特征不作详述。

  果实、种子、根均可入药使用用,中药名称分别叫做:王瓜、王瓜子、王瓜根。性:味苦,性寒,无毒,有清热,生津,消瘀,通乳功效,主治消渴,黄疸,噎膈反胃,经闭,乳汁不通,痈肿,慢性咽喉炎等等诸多疾病。

   产妇 产后乳汁不通, 寻王瓜根洗净研末服用,有很好的催乳、通乳作用;王瓜根炖猪脚,也有很好的疗效。

  王瓜榨取汁液,早上服用,可治疗黄疸,对小便不利、大便不通也有很好的效果。

  产区相比赤瓟偏南,为我国华东、华中、华南和西南地区。分布于日本。生于海拔 (250-)600-1700米的山谷密林中或山坡疏林中或灌丛中。


26、芋荷——芋艿(天南星科芋属),俗称芋头。

http://pic116./pic/20190407/251420_20190407130457630020_0.jpg

https://p1.ssl./t0114d730fcea352885.jpg

拔寨(拔除)玄芝(黑灵芝)兮,列树芋荷。橘柚萎枯兮,苦李旖旎(多盛美好貌)

                                                               ——《楚辞·七谏·乱》


        国学:芋荷,芋艿。因其叶似荷,故名。南方称芋头的叶及柄为芋荷。


   诗经中没有出现了“芋艿”。

  有人把《国风·周南·芣苢》中的“苢”当作“莒 ”,说成芋艿 ,大谬也。“芣苢”也作“芣苡”,指薏仁。食“部分已讲清楚。

  又有人把《诗·小雅·斯干》中“鸟鼠攸去,君子攸芋”之“芋”说成芋艿 ,大谬也。“芋”在这里作"宇",“居”住之意。

  有即有,无即无。古人用字,有一字多意的,有以同音代替的等等,不一而足。万不可见风就是雨,而不详加考证。

  “芋艿”出现在《楚辞·七谏·乱》,称“芋荷”,因芋叶似荷,故名也。

 

  芋艿,天南星科芋属多年生草本,单子叶植物,简称"芋",俗称"芋头"。地下有卵形至长椭圆形的块,褐色,具纤毛。叶基生,常4~6片簇生,叶身阔大,质厚,卵状广椭圆形,长约30~50厘米,叶面绿色,平滑;花茎1~4枚,自叶鞘基部抽出,各生1内穗花序,长约30厘米。佛焰苞长约20厘米,淡黄色。上部生多数黄色雄花,占花穗之半,下部生绿色雌花,约占花穗的1/4,中性花位于中部,亦占花穗的1/4。花期8月。我国南方及华北各省,均有栽培。

  地下有肉质球茎,褐色富含淀粉,可供食用,营养丰富。中国南方栽培较多。原产我国和印度、马来西亚等热带地区。

  芋头原产我国和印度。古时,随着原始马来族的迁移,由印度传到了密克罗尼亚、澳大利亚和大平洋诸岛。日本的芋头是由我国传入的。日本原有野芋,你我国传入的为里芋。

 

  早在公元前200年,我国已经进行了芋头的人工栽培。《史记·货殖列传》上说:“我闻眠山之下,沃野下有蹲鸱chī (鹞鹰)(因芋头似蹲伏的鸱,故名),至死不饥。”北魏末年(西元533年-544年)成书的《齐民要术》中已经记载15个芋头品种。

  唐代诗人王维赞美芋头诗“香饭青菰米,嘉蔬紫芋羹”。孤米是古时—种珍贵谷物,用它做出的饭叫雕胡饭”。紫芋羹与青米相提,足见其鲜美。宋人陈达叟有《煨芋赞》说:“朝三暮四,狙公何为?却彼羊羔,嚼吾蹲鸱。”王维赞美芋头诗“香饭青菰米,嘉蔬紫芋羹”。“苏东坡也有《玉糁羹》诗:"香似龙诞仍酽白,味如牛乳更全清,莫将南海金齑脍,轻比东坡玉糁羹。”宋代,民间流传着一首赞美芋头的歌谣云:“深夜一炉火,浑家团栾坐。煨得芋头熟,天子不如我。

 

*蒿——诗骚中的蒿类

 

苦蒿


1)本义:菊目菊科蒿属草名。有白蒿、青蒿、牡蒿、臭蒿等多种。

2)也特指青蒿。《诗·小雅》食野之蒿。《传》蒿,菣qìn(青蒿,茎叶可入药。亦称香蒿)也。

3)引申为野草的意思。如:蒿艾、蒿棘、蒿藜、蒿蓬。

 

  古代“蒿”,指草之高者。大凡老草较高者,都可以叫蒿。在蒿字前缀某字就叫某蒿,如,艾蒿,青蒿等。在现代植物分类学上,指菊科蒿属植物。

  诗骚中,蒿类植物不少,名目繁多。如:蘩、蒌、莪、艾、蔚、苹。

  菊科蒿属有两个亚属。蒿亚属有莳萝蒿组、艾蒿组、艾组、白苞蒿组;龙蒿亚属有龙蒿组、牡蒿组。另外,十字花科播娘蒿属也被古人视作蒿类。

  蒿类植物的嫩茎叶大多可食用,部分“蒿”在中国文化中具有一些特殊的含义。如,蓍草被叫作神草,用来求神算命;艾蒿可驱邪避瘴,制成灸条可用于中医针灸;青蒿用于祭祀,也并黄花蒿、茵陈蒿等主入药。

       在本资料中,把可食的蘩fán(大籽蒿)、蒌(芦蒿)、蔚wèi(牡蒿)、莪é(播娘蒿)四种归入蔬菜,“艾”、“蓍”二种归入“用”,萧(青蒿)、苹(黄花蒿)二种归入“药”,蘅芜归入好恶”。


27、蘩fán、皤蒿——大籽蒿(菊科蒿属蒿亚属莳萝蒿组),又名白蒿。


  

         https://www./uploads/allimg/170531/31-1F531160454.jpg

于以采,于沼于沚。——《诗经·召南·采蘩》   

春日迟迟,采祁祁。—— 国风·豳风· 七月》


    《玉篇》释名蘩,白蒿也。春始生香,美可蒸食,秋名曰蒿,可以为菹。《尔雅·释草》蘩,皤蒿。《韵会》陆玑曰:春始生香,美可蒸食,秋名曰蒿,可以为菹zū (酸菜腌菜)

  

  大籽蒿。菊科管状花亚科蒿属蒿亚属莳萝蒿组植物,别名白蒿。茎单生,直立,高50-150厘米,细,有时略粗,稀下部稍木质化,基部直径可达2厘米,纵棱明显,分枝多;茎、枝被灰白色微柔毛。头状花序大,花序托凸起,雌花2(-3)层,20-30朵,两性花多层,80-120朵,花冠管状。瘦果长圆形。花果期6-10月。

     幼苗可食,全草入药,有消炎、清热、止血之效; 高原地区用于治疗太阳紫外线辐射引起的灼伤,也作牲畜饲料。

     我国除华南外,全国各地均有分布,朝鲜、日本、蒙古也有。


28、蒌、蔏蒌——芦蒿(菊科蒿属蒿亚属艾组)。又名蒌蒿、水艾、水蒿。


 

 

 

翘翘错薪,言刈。之子于归。言秣其驹。

                                             ——国风·周南·汉广

吴酸蒿,不沾薄只。魂兮归徕!恣所择只。——《大招》


《玉篇》蒿属。《尔雅·释草》购,蔏蒌。《诗·周南》言刈其蒌。《疏》叶似艾,正月根芽生,茎正白,生食之脆美。

  芦蒿,菊科蒿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又名蒌蒿、水艾、水蒿等。植株具清香气味。很状茎稍粗,直立或斜向上。叶纸质或薄纸质,53全裂或深裂。头状花序多数,长圆形或宽卵形,并在茎上组成狭而伸长的圆锥花序。瘦果卵形,略扁。花果期7-10月。

       按叶型分:

       大叶蒿。又名柳叶蒿,叶羽状三裂,嫩茎青绿色,清 香味浓,粗而柔嫩,较耐寒,抗病,萌发早,产量高。

       碎叶蒿。又名鸡爪蒿,叶羽状五裂,嫩茎淡绿色,香味浓,耐寒性略差,品质好,产量一般。

  按嫩茎颜色分:

       青芦蒿。嫩茎青绿色。

       白芦蒿。嫩茎浅绿色。

       芦蒿以鲜嫩茎杆供食用,可凉拌或炒食,清香、鲜美,脆嫩爽口,营养丰富,是冬春中国江南一些市场供应的主要野菜品种之一。

  全草入药,有止血、消炎、镇咳、化痰之效。

  生长于海拔800米至3,000米的地区,常生于湿润的疏林中、山坡、路旁以及荒地等。分布于蒙古、朝鲜、俄罗斯以及中国多地。

 

 

29、蔚wèi——牡蒿(菊科蒿属蒿亚属牡蒿组)。


 蓼蓼者莪,匪我伊——《诗·小雅·蓼莪》


       时珍曰∶《尔雅》蔚,牡 ,蒿之无子者。则牡之名以此也。诸蒿叶皆尖,此蒿叶独而秃,故有齐头之名。

       恭曰齐头蒿也,所在有之。叶似防风,细薄而无光泽。生苗,其叶扁而本狭,末有秃歧。嫩时可茹。鹿食九草, 其一也。秋开细黄花,结实大如车前实,而内子微细不可见,故人以为无子也。


  牡蒿,菊科管状花亚科蒿属龙蒿亚属多年生草本,植株有香气。主根稍明显,侧根多,常有块根。茎高50-130厘米,有纵棱,紫褐色或褐色。叶纸质,两面无毛或初时微有短柔毛,后无毛。基生叶与茎下部叶倒卵形或宽匙形;中部叶匙形;上部叶小具3浅裂或不分裂。头状花序多数,卵球形或近球形,直径1.5-2.5毫米,花冠狭圆锥状;两性花5-10朵,不孕育,花冠管状,退化子房不明显。瘦果小,倒卵形。花果期:7-10月。

  嫩叶作菜蔬,又作家畜饲料。全草入药,有清热、解毒、消暑、去湿、止血、消炎、散瘀之效。

  分布在中、低海拔地区,在湿润、半湿润或半干旱的环境里生长,常见于林缘、林中空地、疏林下、旷野、灌丛、丘陵、山坡、路旁等。


30、莪é——播娘蒿(十字花科播娘蒿属),又称莪蒿、萝蒿,俗称抱娘蒿。

 


菁菁者在彼中阿。蓼蓼者,匪伊蒿。

                                                        ——《诗·小雅·菁菁者莪》


《疏》陆玑云:生泽田渐洳之处,叶似邪蒿而细,科生三月,中茎可生食,又可蒸,香美,味颇似蒌蒿。《陆佃·诗疏》蒿,草之高者。

 《本草纲目》:"莪抱根丛生,俗谓之抱娘蒿。清考据学家戴震说:按莪,俗呼抱娘蒿,可知诗之取义矣。”


  播娘蒿,十字花科播娘蒿属一年或二年生草本植物,又称莪蒿、麦蒿、萝蒿,俗称抱娘蒿。高2080厘米,全株呈灰白色。茎直立,上部分枝。叶为矩圆形或矩圆状披针形,裂片条形或条状矩圆形,先端钝,全缘,两面被分枝短柔毛。总状花序顶生,具多数花,萼片4,花瓣4,黄色,匙形。长角果圆筒状,长2.5-3厘米,宽约1毫米。种子长约1毫米,淡红褐色。花期4-5月。果期69月。

  明代散曲作家王磐《野菜谱》收野菜52种,其中就有抱襄()蒿。在"抱娘蒿"后写了这样一首民谣:抱娘蒿,结得牢,解不散,如漆胶。君不见,昨朝儿卖客船上,儿抱娘,哭不放。”

  因抱根丛生,很像几岁的孩童粘着连着父母的情状,所以历来被人称为"抱娘蒿"。中国植物志定名为播娘蒿。有些让人莫名其妙。本来抱娘蒿这名字挺好的,特别中国,且有来龙有去脉。

  果实成熟时采收打下种子,中药生用或炒用,治痰饮喘咳,面目浮肿,胸腹积水,水肿,小便不利,肺原性心脏病。

  生于山地草甸、沟谷、村旁、田边。分布于我国东北、华北、华东、西北、西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