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林檎成熟的季节,俗语说“樟林林檎出荖巷”,古语云最好吃的林檎是“官路”林檎,古时的荖巷就在井仔泉一带,官路也就是现在井仔泉前方的路,所以其实说的都是井仔泉这一带的林檎,而这一片区域也就是樟林林檎的主要产区。楠哥今天特意前往距离井仔泉最近的林檎园拍摄,当然品尝一番也是必须的。
 为什么这里的林檎最好吃,这与当地水土有密切关系。樟林古为大海,井仔泉前的坡地土壤除了有冲积泥沙和砂石层之外,还有贝壳层('虫習’),疏松的质地便于树根排水,种出来果子肉多汁少、口感稠糯。由于靠近井仔泉,这里的林檎都采用井仔泉水灌溉,所以出品的林檎格外清甜、吃完口有余香而不留酸。

 目前林檎售价根据品质、个头的差异,一斤10多到20多元,越临近中秋节,价格会越高。看似好赚,但其实种植林檎非常辛苦,一年要忙上9个月,而收成只在这10来天之间。林檎实生苗种植后需要3-4年才会结果,每年清明前后萌发新芽就要开始忙碌,去除营养不良的劣芽需要慢工出细活,等到开花的时候尤为辛苦,为了避免蜜蜂采蜜毁坏花粉,需要半夜三更对果树进行人工授粉,结果后就要及时包上网袋以防金蝇。

 林檎成熟的时候要及时采摘,所以每天凌晨两点就要开始采摘后到市场出售,而采摘不是成片成片采摘的,每个果成熟的时间都不同,采摘的时候需要逐个检查,小心翼翼,故不能假手于人。到市场卖完第一批采摘的果实后就要立刻回林檎园继续采摘,因为又有一批果成熟了。每天都要这样采摘好几轮,非常辛苦,据说每年总有果农因劳累过度而出现流鼻血、虚脱等情况。
 声名远播的“樟林林檎”,学名为“番荔枝”,樟林林檎外表布满鳞片,形虽怪异但果肉别有风味,如膏似脂,清甜可口,且富含果糖、矿物质、蛋白质和多种维生素。樟林坊间有“秋日食林檎,冬日免进补”之说。樟林林檎早在1986年就获“广东省优稀水果优质品种奖”殊荣。

 林檎吃起来甜香四溢,但据说它还有降血糖的作用,我找不到官方的资料证实,但网络上有很多此类介绍,据说林檎多含果糖,不影响血糖,其中包含的维生素还能促进胰岛素分泌,身边几个朋友亲身体验,都说真的有效。我想,如果这功效能得以证实,那将是樟林林檎的一大卖点。
 一到林檎的采摘季节,周边百姓口中总会谈起林檎,不管家里有没有种植林檎,我们都为樟林林檎感到自豪。但其实林檎也经历过“信任危机”,十几年前的林檎种植是没有包网袋的,后来因为外来物种“金蝇”入侵,它们在果皮裂缝生成的林檎上叮咬产卵,果肉中布满小虫,非常恐怖,更有吃货吞下几口才发现了虫子,那就更加恐怖了,因此导致很多人从此不再吃林檎。果农们也为此感到苦恼,当时的河美村干事(如今当上了村书记)生哥到福建云霄旅游,看到山间枇杷树一片银光闪闪,非常好奇,特意找到当地果农询问,原来是每个枇杷果都包上了锡袋以防金蝇,受此启发,回来后他找专家学习、找果农商讨,一起做了大量实验,确定了如今的双层网袋方案,隔绝了金蝇叮咬,如今在林檎树结果的时候及时包上网袋是不会生虫的,大可放心食用。但包上网袋会影响林檎果的发育,有个别果农为追求果实大些卖出更好的价格,就延缓套网袋的时间,有可能导致林檎果生虫,所以购买的时候也需小心。

 近些年,有顾客买到的林檎看上去硕大肥美,吃起来皮软肉硬,外熟内生,不好吃还要担心健康问题,所以也对吃林檎产生了抗拒心理。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有个别果农为了大个好赚钱,给果实喷了膨大剂或催熟剂导致的。早在去年,和美村委就发现了这个问题对樟林林檎的危害,所以去年出台了果农公约,让果农认识到这种做法的危害,对不良种植进行约束,相信今年这种情况会得到大大的改善。

 今年的八月十四,也就是9月9日,为了让大家加深对林檎的认识,也让樟林林檎得到良性的发展,将在井仔泉进行樟林林檎文化节,到时候可以现场了解林檎知识,品尝林檎、走进林檎种植园,大家有空可以过来参加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