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烟火人间丨做“文青”的记忆(一)

 教坛 2022-08-26 发布于湖南

做“文青”的记忆(一)

文/阿山


1、那时的气候 

在八十年代我是一位“文学青年”。

“文学青年”在八十年代不但不是一个贬义词,还带着一点的光泽称人“文学青年带着敬重和羡慕自称“文学青年带着自信和得意。弄文学那时是比较尊贵清高的事,那时大家都还比较穷,没有人有资格轻看文学。文学青年被简称为“文青,并赋予其“贫穷、自恃清高、没有实际能力”的含义,那是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了,土豪取得了社会话语权之后的事了。

八十年代初是改革与开放的初始时期,思想启蒙的风正在吹醒大地,文学也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那也是一个全民阅读的时代,没有网络,电视机还没有普及,人们的精神生活主要是阅读,读报纸,杂志、书籍。我那时是一位乡村教师,一年要订五六种杂志, 我的一个邻居居然订了十多种,我们交换着看。那时的报纸每天只有一张,每周报纸上都有一个文学副刊。那时在车站、车上,更不要说校园里,随处可见捧着书本在读的人。那时的女孩最潮的一种姿态是:戴着眼镜,手里捧一本长篇小说、诗集或者美学著作。

也就是八十年初,我在衡阳日报发表了一首小诗,立即被我们的乡政府(那时还叫公社)的组织委员看到了。没有多久就通知我去参加区里的积极分子学习班,准备让我加入党组织。虽然我后来没有加入组织,但我对这位领导心存感激(但至今还没有向他表露这件事至少可以看出两点:一是那时的领导读书看报,不仅看社论,看头版头条,也看副刊的文学作品;二是领导比较爱才重才,并认为搞文学的人有才情,不是清高无用之辈。

此外,那时的县文化馆、市文化馆,市文联对文学青年都非常关心,市报的编辑对本地作者热心扶持,他们的眼睛都朝下看,重视草根文化。省和省级以上的报刊编辑都能热心对待作者,稿件不用都退稿,还亲笔回信,有时还写上几页纸。

总之,八十年代有文学气候,适合文学青年生存。

2、最早的文学社

1983年8月我搞了一个文学社,叫“野草文学社”,成员有王笑冰、王若柏、刘东阳、王承恩、张小平、罗烈菊、罗燕兰、张滟、熊厚树、唐小平、王建等十多个人,主要有教师、干部、工人、大学生、农民、医生等,这些人来自衡阳县长乐区(后来分为井头镇和关市镇)。成立的会议在泗水中学召开,县文化馆派邱有源、何梦蛟等三位同志参会。会议很成功,会后我们还去了罗烈菊的老家,那是黄昏时候,我们赤脚趟过武水河,迎着清凉的晚风去的。

社长是王笑冰,他那时还是湖南师大中文系的学生,中共党员。很有组织和领导能力,和我一个村,也是我的堂叔。我是副社长,由于社长离家乡远,许多社里的事务由我处理。社刊《新绿》我任主编。

罗烈菊是医院的护士,她担任《新绿》诗刊的诗歌编辑。她那时清秀聪慧,天真烂漫,有时又很高傲。她的诗高雅清丽。

罗燕兰是一位中学教师,落落大方,充满灵慧之气,会唱歌,她写小说,担任社刊的小说编辑。

刘东阳擅长散文,担任社刊的散文编辑。可惜后来英年早逝。

张小平是作为特例加入的,他善于书法,对文学兴趣不大,后来他成了湖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

文学社只维持到1984年底,出刊了油印刊物《新绿》两期,可惜这些资料已无法找到了。

野草文学社是衡阳县、也可能是衡阳市最早的文学社团。

3、文友刘定安 

八十年代前期的每年,衡阳县文化馆都要办文艺创作学习班, 都在渣江供销社内办,成员来自衡阳县各个地方的年轻人。我参加了好几期。

文化馆的梁贤之老师主持学习班的工作,王馆长也来讲过几次话。学习班主要是写稿改稿,我们写的稿子交给梁贤之老师看,他看了之后提出意见,然后我们加以修改,一篇稿子要改许多遍。参会的成员也相互切磋。梁老师认为稿子不错,就收了去,然后在他主编的《蒸水文艺》上发表。有时还推荐到市里的刊物上去发表。

学习班的生活非常好,每天都可以吃到野生的脚鱼,那菜也煮得特别好,生活费并不贵。我们后来认为,那是我们过的最为奢侈的生活。来参加学习班,都可以在文化馆里报销车费和生活费,没有工作的,还可以领到工资,多少钱一天已经忘记。好像1987年后就再没有办这样的学习班了。

在学习班里,我认识了刘定安、周文华、唐胜一、万彧、周玉莲、李贤革、钟志坚等人,后来我们还成立一个文学社,也叫“野草文学社大家说是要继承前一个野草文学社不过是全县性的,也出来几期刊物,是油印的。由于人员太分散,只坚持一年多就自行解散了。

刘定安是学习班里最年轻的,只有十多岁,但很有才气。他当时已经在衡阳日报发了不少作品,我很欣赏,为他写了一篇小评论发在衡阳日报上。那评论是什么题目,不记得了,只记得写得很幼稚的。

4、后来的文学社团

1984年、1986年,妻子生病,住进了医院,家里的经济陷入困难,心情也不好,生命进入了低谷。这两年和朋友们联系很少,也没有写什么东西。

但是这两年,衡阳县的文学社团却出现了不少。

1985年,唐小平在县城西渡成立了江南岸文学社,成员有晓赫、汪艳、刘红卫等。该社坚持了两年,于1987年解散。

周文华于1985年衡阳县金兰区成立了乡土文学社,成员有罗烈菊、周玉莲等。社刊为《金兰草》。

刘定安于1985年在渣江区成立了紫色岩文学社。

同一年,万彧在界牌成立了片石文学社,成员有李银等。

这些文学社的社长都是我的朋友,他们给我寄了一些自编的刊物,大多是油印的。可惜现在都没有了。


阿山

作者简介

阿山,本名王若柏,衡阳县长乐人,乡村中学退休教师。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已出版长篇小说《疼痛》《王船山》,亦有散文发表于《散文百家》《散文选刊》《海外文摘》《美文》《文化时报》《湖南日报》等报纸杂志。

来源:新媒视点,图片来自网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