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清皇家第一陵,人文与自然和谐统一,天人合一的明孝陵

 蔓萝花 2022-08-26 发布于安徽

       我国古代帝王对陵寝的选址,风水都十分关注,陵制与山水相称,在他们看来这是关乎江山社稷和子孙繁衍重大的问题,来不得半点马虎,于是很多帝王在他们有生之年就开始花精力进行选址建设。自唐宋以来,各帝陵不仅遵循“依山为陵”的旧制,又兴起将方坟改为圜丘的新制,开创了陵寝建筑“前方后圆”的基本格局。将人文与自然和谐统一,达到天人合一的完美高度,成为中国传统建筑艺术文化与环境美学相结合的优秀典范。

       在我国现存建筑规模最大的古代帝王陵墓之一,中国明清皇陵之首的明孝陵,不仅代表了明初建筑和石刻艺术的最高成就,直接影响明清两代五百余年20多座帝王陵寝的形制,而且为之后分布于各地的明清两代500余年20多座皇家陵寝的规制和模式奠定了范例。特别是明孝陵的“前朝后寝”和前后三进院落的陵寝制,它反映的不仅是礼制,更突出的是皇权和政治体制。因此明孝陵在中国帝陵发展史上有着其特殊的地位,故有“明清皇家第一陵”的美誉。

       明孝陵是明太祖朱元璋与其皇后的合葬陵寝。朱元璋对马皇后感情至深,在她去世后再没册立皇后,因皇后马氏谥号“孝慈高皇后”,又因奉行孝治天下,故陵寝名为“孝陵”。它位于南京紫金山南麓,东毗中山陵,南临梅花山,位于钟山风景名胜区内,占地约170余万平方米。这座已有600多年历史的明代皇家陵墓以其墓主显赫、规模宏大、形制独特、背依钟山环境优美而著名于世,是中国现存最大的陵墓之一。

       朱元璋对自己的陵寝建设极为用心,在他死前十几年即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就开始动工,至明永乐三年(1405年)建成,历时达25年之久,先后调用军队、民工10余万人,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明孝陵的主体建筑大致分为两大部分:第一组神道部分,从下马坊起,到孝陵正门,依次为:下马坊、禁约碑、大金门、神功圣德碑碑亭、御桥、石像路、石望柱、武将、文臣、棂星门;第二组是主体部分,从正门到崇丘为止,包括文武方门(即正门)、碑殿、享殿、大石桥、方城、明楼、宝顶等,并筑有围墙。

       明孝陵开创性的地位还体现在其依山势地形蜿蜒曲折的陵墓神道上。它是中国帝王陵中唯一不呈直线,而是神道建筑与地形山势的完美结合,蜿蜒曲折的布局,用石像来控制空间,形成一派肃穆气氛。神道长达2600米左右,两边分布的12对石像生和4对石人,石刻风格多样,造型厚重简朴,融整体宏大与局部精细为一体,也代表了中国明初石雕艺术的最高水平,凝聚了当时政治家、艺术家和建筑师们的才智。

       明孝陵的另一个看点是在碑殿中有一块上书“治隆唐宋”四个鎏金大字,这是清康熙皇帝1699年第三次下江南谒陵时御题。碑高3.85米,宽1.42米,厚度0.38米,由当时曹雪芹的祖父“江宁织造”郎中曹寅刻立。“治隆唐宋”的意思是颂扬明太祖治国方略超过了唐太宗和宋太祖。康熙的这一御题体现了作为政治家的一种韬略吧,那时清朝刚统治中国,康熙执政初期,汉人不服满人统治,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康熙深知,光靠高压政策是不行的,还须依靠汉人。因此,在康熙六次南巡中,五次拜谒明孝陵,可见其用心之深。

       在江南地区建陵寝还有一个必须严重关注的问题是排水系统,南京地区雨量充沛,要确保陵寝的安全,完善的排水系统必不可少,因此,在明孝陵陵区内独具匠心地设有外御河、内御河和宝城御河三条排水系统。 它将陵域划分成导引区、神道区、前朝区和后寝区,同时通过三组御河桥,将这四个区连成一个和谐的整体并且使整个陵区更为完美,更富有生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