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将陈元光与潘山威惠庙的故事

 开漳祖庙燕翼宫 2022-08-26 发布于福建

唐中叶,陈元光戍闽开漳,曾派潘节将军率部驻扎于泉州潘山一带演武练兵;潘氏后裔为纪念“开漳圣王”陈元光,建威惠庙祀之;如今潘山还留存诸多唐时故地遗迹

□记者 吴拏云 文/图

陈元光作为“开漳圣王”,为闽人所熟知。在潘山(今属丰泽区北峰街道招贤社区),唐时即有“威武陈王庙”,后称“潘山威惠庙”,里面主祀的正是陈元光大将军,这也是泉州少数始建于唐代的庙宇之一。那么陈元光与潘山究竟有着什么样的联系?这威惠庙又是谁建的呢?本期“温陵志”就让记者带您一同前去寻访潘山威惠庙的故事。

潘山威惠庙今位于丰泽北峰街道招贤社区内

连战大捷 威名远播

唐初,在经历了太宗李世民的“贞观之治”后,出现了一个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的治世局面。高宗即位后,延续了太宗制订的各项政治经济政策,使得国力节节攀升。然而当时国家政治中心、经济中心都在北方,南方开发相对较晚,譬如闽地、岭南大部分仍属“蛮荒”地区,地形又以丘陵、密林、沼泽为主,管理起来颇为棘手。唐代帝王为加快南北融合,积极在南方边远地带推行“南选”,吸引南方籍人士参与政权。可是,南方少数民族众多,时有部落不肯服管,纠兵起叛,搞得唐廷也非常头疼。唐总章二年(669年),闽粤交界山区土著居民“啸乱”,唐高宗为了巩固朝廷在南方的统治,进封将军陈政为朝议大夫,统岭南行军总管事,出镇泉(治所在今福州)、潮(治所在今潮安)二州之间的绥安县地。当陈政统大军出征时,其子陈元光也以鹰扬将军身份,随父赴闽。正是这次出征,给予陈元光闪耀历史大舞台的机会。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之十六·坛庙寺观》载曰:“(南安县)威武陈王庙:在县治东潘山市,祀唐豹韬卫大将军元光。宋建炎四年,赐额'威惠’。(闽书抄)神,固始人,唐左郎将、归德将军。总章二年,泉潮间蛮獠啸乱,居民苦之,佥乞镇帅以靖边。方高宗敕元光父政统岭南行军总管事,镇抚其地,仪凤二年,卒。元光通儒术,习韬钤,年十三已领乡荐第一,及代领父众,会广寇陈谦攻陷潮阳,元光以轻骑讨平之。又佐司马高琔讨岭表,还军于潮。进正议大夫、岭南行军总管……”从这段叙述来看,陈元光是位文武兼备的奇才,既通儒术,兼修兵法,13岁时就在乡荐应试中一举夺魁,可见天赋超群。据史载,仪凤二年(677年),父亲陈政在到达岭南后积劳成疾,不幸病故。时年21岁的陈元光便代父统军。这时正遇上广东匪首陈谦勾连少数民族首领苗自成、雷万兴等攻陷潮阳,粤地震动。潮州刺史常怀德无力抵御,陈元光闻讯率轻骑前往征讨,一举荡平了这支武装。永隆二年(681年),少数民族首领又起兵进攻南海边郡,循州司马高琔受命征讨,檄陈元光提兵入潮州作战。陈元光便伐山开道,剪除荆棘,偷袭敌垒,俘获万计。连战大捷,令陈元光威名远播,他本人也被朝廷封为正议大夫、岭南行军总管。

潘山古街上的古井为双孔井,上面原立有井轱辘架。

神龛内主祀唐豹韬卫大将军陈元光

庙祀唐将 塑像威严

“潘山在古丰州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面朝紫帽,毗邻清源,南临晋江黄龙江段,古大道从北面经过,自古交通便利。”南安文史爱好者潘文忠向记者介绍称,潘山有诸多文物古迹,如:招贤院、招贤桥、天公台、溪墘山泉漳都巡检寨、潘山市碑、崇德祠、敬文亭、晋南交界碑、石坑佛迹寺、陈节度使庙、潘山威惠庙等,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潘山威惠庙今位于招贤社区内,庙宇外筑红砖瓦墙与道路隔开,山门朝西南方向,上书“泉郡威惠庙”。步入石埕内,只见一座坐东朝西、三开间上下落两进厅兼回廊的闽南宫宇建筑峙立眼前。大门上有“威惠庙”三字青石金字匾额,门廊内另有石柱楹联:“岭南总管威镇南疆,广圣尊王惠光潘山”“威震八闽功绩懋勋垂故唐,惠济群生神祐显赫护潘山”。据北峰街道招贤社区老人协会会长叶文宣介绍,潘山威惠庙俗称“王公宫”,主祀唐豹韬卫大将军陈元光,列祀潘源节将军等,大门口这些楹联都是描述陈元光功绩的。抬头一看,威惠庙的屋面红檐筒瓦,为硬山顶、燕尾脊,中脊上有彩釉剪瓷双龙戏珠等,檐角还有各种武将、侍者的彩色镂空雕塑,色泽鲜亮、精美如诗。主殿内的神龛中奉祀着陈元光塑像,威严自持,令人肃然起敬。

据潘山人吴文伟介绍,潘山威惠庙原址位于潘山天公山之麓,始建于唐代,祭祀“开漳圣王”陈元光。古时潘山威惠庙坐南朝北,背靠潘山市“狮舌穴”。庙分前中后三殿,东西两侧有庑廊,庙前还有大池塘。1921年因修建泉永公路,路直穿前殿和中殿,庙宇遭破坏,神像移于后殿。上世纪60年代,庙圮。1995年,邑人集资择今址重建了威惠庙。“庙内最古老的当属这石香炉了,据说是数百年前之遗物。”吴文伟指着主殿前一个方形石质大香炉说道。泉州文博研究员陈鹏鹏在仔细端详这方形大香炉后发现,侧壁上刻有“宫下许弟子,喜舍金炉,岁次丁卯年二月□日立”字样。陈鹏鹏表示,这大香炉古色古香,应为明代之物,极具文物价值,可惜从铭文无法获知其诞生的具体年代,仍待做进一步考证。

招贤井旁今仍立有宋代的《潘山市碑》

中脊上有彩釉剪瓷双龙戏珠

戍闽开漳 后世崇仰

“陈元光戍闽之时,其部队曾屯兵潘山(唐属南安修文里),安营于皇厝境营前山,演武练兵射箭于井(箭)山,牧养军马于马厝山,屯积兵马粮草于草群山,出行于马路山。今故址遗迹有'皇厝山’'营前山’'马厝山’'草群山’'马路山’,诸古地名沿用至今。”潘文忠介绍。明末太常寺少卿周廷鑨曾作《潘山威惠庙》一诗曰:“薄暮潘山道,苍茫落照低。香烟威惠庙,沙砾秀才堤。夹岸防中矢,迥飙逐马蹄。何时将斗酒,深树听黄鹂。”此诗证实潘山威惠庙古时便已遐迩闻名。那么潘山威惠庙为何要奉祀陈元光将军呢?这还得从陈元光“开漳”说起。

武则天垂拱二年(686年),陈元光为了巩固胜利成果,进一步开拓闽南地区,向朝廷上表请求在泉、潮二州之间新建一州,以其地处于潼水流域,拟命名“漳州”,也就是在周朝七闽地的基础上,再增加一个漳州,形成八闽格局。《八闽掌故大全》称此为“周官七闽,宜增为八”。陈元光在《请建州县表》中,详细申述了建置新州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并提出了一套合理的新州治理措施。不仅如此,陈元光还认为要根本改变泉、潮二州之间少数民族地区的落后状况,实现各民族的融合,仅靠武力征服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必须要建州县发展学校教育,进行思想感化,从而达到“治本”的效果。唐廷在收到陈元光的奏表后,立即召集宰相等大臣进行讨论,于垂拱四年(688年)颁诏同意建立漳州,并任命陈元光为漳州刺史。

景云二年(711年),陈元光在征战中不幸遇难。清乾隆《泉州府志》载:“陈谦余党复起于潮,潜迫岳山。元光率轻骑讨之,援兵后至,为贼所殒,百姓哀悼,制服哭之。事闻,赠豹韬卫大将军。贞元二年,徙州治龙溪敕葬于州北高岐山。”清康熙《光州志·陈元光传》亦载:“未几,蛮寇鸱张,潜抵岳山,公往讨之,步兵后期,为贼所殒。百姓闻之,如丧考妣,为像其体貌,祀于绥安溪之大峙。先天元年,事闻诏赠官,赐谥忠毅文惠。宋孝宗加封为灵著顺应昭烈广济王。”潮州一带残寇复起,陈元光率轻骑御敌,途中陷入包围,因寡不敌众,最后身负重伤,战死沙场。漳州全城哀痛,军民们最初把他葬于(云霄)大峙原,后徙葬于州北高岐山。陈元光治漳期间政绩颇丰,深受漳民崇敬,后被朝廷追赠临漳郡侯,谥号忠毅。在陈元光牺牲后,百姓为表悼念遂建庙奉祀他,据说最早奉祀陈元光的庙就建在大峙原。后来历代朝廷又对陈元光多次追赐封号:唐玄宗追封他为颍川侯,赐“盛德大祀之坊”;宋徽宗则赐其祠庙“威惠庙”匾额;宋孝宗加封他为“灵著顺应昭烈广济王”;至明朝,又封他为昭烈侯;清乾隆年间,陈元光则被追封为“开漳圣王”。陈元光信仰由漳州不断向外扩散,逐渐成为闽台地区重要的民间信仰之一。

“而丰州潘山在唐时便有威武陈王庙(后称潘山威惠庙、泉郡威惠庙),应与潘山威惠庙中列祀的潘源节将军有关。”潘文忠表示,“潘源节”又名“潘节”,原是陈政的府兵校尉之一,后来又成了陈元光的得力干将。当时陈政、陈元光率兵入闽时,统有府兵3600多名,从征将领123名,姓氏混杂。查《饶平大巷陈氏族谱·卷三·渊源文略》,内文的确记载陈政的府兵队内有“潘节”其人。在陈元光统军之后,这位潘节将军曾受命率一支部队驻扎在南安修文里(今潘山一带)演武练兵、牧养军马并囤积粮草。陈元光意外牺牲后,潘节伤心欲绝,却又不敢忘却旧主所托,遂携族众留于修文里繁衍生息,并嘱后代要每年祭祀陈元光大将军。在潘节的管理下,地方百姓得以安居乐业。由于此地潘氏较多,后来人们将这个地方命名为“潘山”,潘节(即潘源节)也就成了潘山潘氏始祖。潘节的后裔在昌盛之后,修建了威武陈王庙(后称潘山威惠庙),用以奉祀陈元光、潘节等人。

大香炉古色古香,极具文物价值。

庙围墙外立有近年新刻的《潘山威惠庙碑记》碑

千年街市 岁月峥嵘

史料虽然没有明确记载陈元光曾到过南安,但是他对于南安潘山的影响却依旧深远。叶文宣介绍称,由唐而始,潘山一地因有陈元光属部在此驻扎,故地方上挖的水井特别多。据文献载,潘山在古时原有王公井、宫下井、招贤井、市忠井、后宅井、捧头井、镇尾井、车路井,共八口大水井。今仅遗王公井、招贤井、捧头井、市忠井四口。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古井皆为双孔井,而且上面原立有井轱辘架,就是为了方便部队快速取水。在招贤井旁,今仍立有宋代的《潘山市碑》。《泉州古城历代碑文录》一书中有该碑文字的记载:“南安县招贤里至潘山市,东至本县□驿口五里,西至本县□□驿五十里,县尉廖□□、主簿游□□、通直郎□知县事朱。”(□为缺字)碑乃花岗岩石质,立此千年,迄今守望着古街的峥嵘岁月。

历史上潘山古街闻名于世,那里曾因商贸繁荣,久集成市,而被称为“潘山市”。而这“潘山市”的成型,依旧离不开潘山威惠庙。相传古时南安的县官、缙绅,每年在陈元光的诞辰日、忌日都争着往诣潘山威惠庙。除他们外,还有大量的乡民、里人也都带着崇敬英雄的心态,前来拜谒唐豹韬卫大将军元光。于是,这里人来人往、摩肩接踵,把潘山街硬是挤成了热闹非凡的市集。明代左侍郎丁启濬亦曾作《大小潘山》诗曰:“非关谋选胜,暂此息尘劳。轩槛临流险,烟云送目高。网悬闲夕市,帆挂急春涛。小饮江天暮,归途首重搔。”足见明时潘山是旅人落脚休闲的绝佳去处。而这“潘山市”直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还很出名,号称“潘山小香港”。

叶文宣笑着说:“潘山至今还有陈元光'严惩地方恶少’'主修潘山道路’的故事流传,当然这些都是民间传说。不过,有件事却是真有其人其事,那就是晚清时期'直声震天下’的监察御史陈庆镛(其故居在塔后村,离潘山极近),每次回乡省亲时,也必往威惠庙上香祭拜。可以说,对于先贤先烈的崇拜与缅怀,真是古今一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