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知识|中国服饰发展史

 置身于宁静 2022-08-26 发布于浙江

服饰是人类特有的文化现象。中华民族的服饰文化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丰富积淀﹑绚丽多彩的艺术宝库。中国服饰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华夏先民得以生存的条件之一,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同样占有重要地位。中国服饰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华夏先民得以生存的条件之一,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同样占有重要地位。

商周时期

商代贵族的服饰颇为考究。在河南安阳妇好墓出士的玉人中,有一个头戴卷简式巾帽,身着华丽服装的男子。他将长长的辨发盘在头顶,戴一顶饰有圆箍形饰物的冠帽,身看布满云形花纹的交领衣服,腰里系看一条宽宽的带子,带子上端压在衣领的下部,衣长过腰,下身着裳。腹下还佩有一块上窄下宽的斧形饰物,脚上穿着一双颇像一条想头船式样的炮尖鞋。这很可能是当时贵族的形象。

春秋战国时期

深衣是春秋战国时期最有代表性的服饰。早期深衣,右衽(衣襟右掩)、交领,上衣下裙,不分等级,男女、文武、贵贱皆可穿用。深衣多以白色麻布制作,斋祭时用黑色,也有用暗花面料制成的,边缘通常镶以彩帛。深衣腰束丝带是受游牧民族的影响,后来用革带配带钩。深衣用途极广,是朝祭之外的官吏吉服,也是庶人唯一的吉服。深衣对后代的服饰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今天的连衣裙就是古代深衣制的发展形式。古书说深衣是“续衽钩边”,其中“衽”就是衣襟,“续衽”是指将衣襟接长,“钩边”是形容衣襟的样式。在长沙楚墓出土的帛画和湖北云梦县出土的彩色男女木俑服饰上可以看到深衣服制。

秦汉时期

由于纺织技术改进的关系,使得战国以后的服装,由上衣下裳的形式,演变为连身的长衣(深衣),这种衣着在秦代非常的普遍,它的样式通常是把左边的衣襟加长,向右绕到背后,再绕回前面来,腰间以带子系住,并且往往用相间的颜色缝制,增加装饰和美感的效果。汉代流行的服装则是以连身的袍为主,样式以大袖为多,袖身宽大部分为"袂",袖口紧小部分为"祛"。从肩部直筒下垂到脚踝的长袍,是汉代人典型的穿着。至于民间的百姓,有的会穿着比较短的袍子,长度大约是遮住小腿,以便于工作。汉代的社会,政治安定,国力强盛,经济繁荣,促使生活富裕,穿衣的风气也走向华丽。

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老庄、佛道思想成为时尚,"魏晋风度"也表现在当时的服饰文化中。宽衣博带成为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的流行服饰。男子穿衣坦胸露臂,力求轻松、自然、随意的感觉,魏晋的名士们多光身着宽大外衣,或者外衣内着一件类似今天吊带衫的奇特内衣,并不穿中衣,此衣式仅见于这一时代;女子服饰则长裙曳地,大袖翩翩,饰带层层叠叠,表现出优雅和飘逸的风格。同时,民族间战乱频繁,却也给了各民族在服饰上互相影响互相渗透的机会,各民族服饰相互融合。

唐朝时期

唐代承前继承了周、战国、魏晋时期的风格,融周代服饰图案设计上的严谨、战国时期的舒展、汉代的明快、魏晋的飘逸为一体,又在此基础上更加华贵,使服饰、服饰图案达到了历史上的高峰;唐代的服饰、服饰图案对后代的影响一直沿续到今天。这时服饰图案的设计趋向于表现自由、丰满、肥壮的艺术风格。唐代服饰的发展是整体上的发展,这时服饰图案的设计趋于表现自由、丰满、华美、圆润。在鞋、帽、巾、玉佩、发型、化妆、首饰的表现,都说明了这一特点。唐代女性崇尚红色,喜用红、绿两种色彩来装扮自己:或衣衫用红色,裙子用绿色;或裙子用红色,衣衫用绿色。从《虢国夫人游春图》及《调琴啜茗图》中都可以看到这种装扮的习好。

宋朝时期

女性服饰:宋太祖三年规定宫内妇女的服色要随大夫变化,还规定庶民百姓不得采用绫缣五色华衣。到仁宗、英宗、神宗直至政和七年时期,官府提倡改良服饰,而且更趋奢华。对于这些规定民间庶民置若罔闻,绫缣锦绣任意服用。一些京城的贵族闺阁们,还别出心裁地设计出许多种装扮方法,追求出新与别致。不但衣料选择考究,而且梳妆也很特别,有的梳大方额,有的扎发垂肩,有的云光巧额鬓撑金凤,贫穷人家还有用剪纸装饰头发,身上抹香,履绣花等装扮。

男性服饰:有公服,常服,平民服,儒生服等等,而且颜色有着明显的等级区分。例如公服以用色区别等级。九品官以上用青色,七品官以上用绿色,五品官以上用朱色,三品官以上用紫色。元丰年间四品以上用紫色,六品以上用绯色,九品以上用绿色。按当时的规定,着紫色和绯色服装都要配挂金银装饰的鱼袋,高低职位由鱼袋便可一眼。

元朝时期

元代是由蒙古人统治,蒙古人和汉族衣冠是一个体系,仅仅是发型不同 。蒙古人多把额上的头发弄成一小绺,像个桃子,其他的就编成两条辫子,再绕成两个大环垂在耳朵后面,头上戴笠子帽。元代人的衣服主要是"质孙服"是较短的长袍,比较紧、比较窄,在腰部有很多衣褶,这种衣服很方便上马下马。元代服装以长袍为主。官员和士庶的日常服装多为窄袖长袍。另外,在元代大宴活动中,天子百官要穿统一颜色的服装,称为"质孙服",据古籍记载,天子的质孙服款式繁多,冬服有11种,夏服有15种 。元代的贵族妇女,常戴着一顶高高长长,看起来很奇怪的帽子,这种帽子叫做"罟罟冠"。她们穿的袍子,宽大而且长,走起路来很不方便,常常要两个婢女在后面帮她们拉着袍角,一般的平民妇女,多是穿黑色的袍子。

明朝时期

明朝祗是进贤冠改成了梁冠,并增加了忠静冠、保和冠等冠式。官吏戴乌纱帽,穿圆领袍。袍服除了品色规定外,还在胸背缀有补子,并以其所绣图案的不同来表示官阶的不同,不独唯此,官员的腰带也因品级的不同而在质地上有所不同。故有明一代的服饰特点主要体现岀等级限制的严格。书生多穿直裰或曳撒,戴巾。平民则穿短衣,戴小帽或网巾。明朝女子髻式也颇多,且常在额上系兜子,名"遮眉勒"。衣裙近似宋元两朝,但内衣有小圆领,颈部加纽扣。衣身较长,缀有金玉坠子,外加云肩、比甲(大背心)等。

清朝时期

清王朝时段推行剃发易服,顺治九年(1652),钦定《服色肩舆条例》颁行,从此废除了明朝的冠冕、礼服以及汉族的一切服饰,但满族服饰同时吸收了明朝服饰的纹理图案。明代男子一律蓄发挽髻,着宽松衣,穿长统袜、浅面鞋;清时则剃发留辫,辫垂脑后,穿瘦削的马蹄袖箭衣、紧袜、深统靴。但官民服饰一律泾渭分明。清朝是以满族统治者为主的政权机构,满族八旗服饰随朝代的变更冲进关内。旗人的风俗习惯影响着广大的中原地区。从公服开始逐渐推向常服。

中华民国时期

民国的服装是中华文化服装在历史上一个主要构成部分,它意味着封建社会王国服装规章制度的结束,新的共和政府部门服装文化的创建。其文化形状充足主要表现出不一样的特点种类。初期建立新的服装文化的艰辛,及其之后服装文化的多种多样,组成全部民国时期服装发展趋势的完全传动链条。民国的服装特性有:男子服装发生了从清朝服装向中山服和西服。而女子服装越来越日益多种多样,发生了普及化旗袍,由中华民国政府于1929年明确为国家晚礼服之一。拓展材料: 1929年4月,中山装经国民政府明令公布为法定制服。20世纪50年代以后,中山装成为从国家领导人到普通老百姓的正式服装。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山装在民间逐渐被人们遗忘,但国家领导人在出席重大活动时,依旧习惯穿着中山装。2016年2月29日,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十二届四次会议提交提案,建议将中山装作为国家正式礼服。

建国初期

在战争焦土上建设新中国的首要任务就是要重建社会秩序、恢复生产,白手起家只能靠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容不得风花雪月,讲究吃穿用度。出于便于劳动工作的考量,女性服装势必要化繁为简,同时也是为了彰显自身的进步性、革命性,至少是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另外,也是更重要的,造成女性服饰先是简化,进而趋同的原因还在于革命时尚的兴起与流行。“从1950年开始,中国人民的服装起了一种变化,到处流行着一种服装样式,这就是干部服的样式。”

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对外开放,西方文化和港台时尚迅速进入中国,向年轻一代传递着最新的潮流信息。80年代初,喇叭裤是一种所向披靡的时尚。当改革开放进入21世纪,人们从简单的跟随潮流到现在的引领潮流;从盲目崇拜名牌到现在DIY个性服装的盛行,无不体现出了时代的更替和进步。

End

▌版权声明: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创作者,不代表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