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韩信究竟最后造反了没?其造反有可行性吗?他是一个赌输命运的人

 老易说史 2022-08-26 发布于湖南

有这么一个说法:我们每一个人在来去匆匆的一生之中,其实上天都会赐予我们几次改变命运的机会的,只不过这些稍纵即逝的机会,有些人抓住了,有些人却遗憾地错失了。抓住机会的人便能主动去拥抱新生活,奔赴阳光与自由;错失机会的人,就只能固步自封,等待着生活的宣判和考验。

也就是说,其实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我们缺乏的并不是机会,而是抓住机会的本事。历史如此,生活也是如此。

兵仙韩信就是在这两个方面都走向了极端的典范。你说他不善于抓住机会,他又能主动从项羽那艘豪华游艇上跳下来,及时登上刘邦那艘破船,一举成为汉军的大将军,从而纵情恣意地发挥出自己的军事才能,成就了自己的千古美名。你说他善于抓住机会嘛,他在齐地拥兵自重,这是他改变人生赛道的最佳时机,他却听不进蒯彻的金玉良言;他分封楚王的时候,即便已经有人举报他谋反了,刘邦明显不会善罢甘休,老友钟离昧苦口婆心地劝他不如谋反,但他却听不进,宁愿自投罗网。

所以,韩信这个人身上是具有非常典型的矛盾性的。这种内心的矛盾与纠结,导致他被刘邦软禁于长安时,最后选择在最不利的时机决定铤而走险赌一把——谋反了。

个中详情,下文将一一为大家剖析!

韩信谋反的详细过程

刘邦登基的当年即公元前202年7月,燕王宣布造反,但是,就在9月,这场叛乱就被亲率大军的刘邦轻易给平定了。

这让刘邦感觉十分的神清气爽,谁说老子不会打仗?谁说老子的天下是靠别人打下来的?老子这不轻而易举地搞定了一个异姓王吗?说明我刘邦是马背上的皇帝,是靠真刀实枪打下来的江山。

成功者都喜欢找各种理由和方式来证明自己的能力是与成就成正比的,这是每一个成功者都或多或少会有的虚荣心和优越感!

但是,刘邦没有得瑟很久。因为就在十月份,他就接到一个晴天霹雳般的消息——韩信要造反了。

这个消息为什么让刚刚还自信满满的刘邦瞬间就犹同跌入了冰窖,浑身发抖呢?因为韩信实在太可怕了,韩信和项羽算得上是秦末军事上的绝代双骄,刘邦这一辈子已经被项羽揍出了心理上无限大的阴影面积,现在又要去面对一个同级别的兵仙韩信,上天为何这么折腾我这把老骨头?

别看刘邦轻而易举就搞定了燕王臧荼,但是面对韩信,刘邦却始终打不起取胜的信心。刘邦这个人有一个优点,那就是对于自己有几斤几两,是非常清楚的,一般情况下是不会强行出头的。

但是,事情来了,总要面对吧!毕竟再也找不到可以和韩信相抗衡的帮手了,人生导师张良也隐居山林,手下的大将也基本上都是韩信的小迷弟,怎么办?只能自己硬着头皮上了!

刘邦按照老规矩,先是把兄弟们召集到一起商量对策,看看能不能听到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结果,诸将们听完之后,除了不约而同表示义愤填膺之外,全是清一色地喊口号:“老大,这种人不能惯,咱们必须弄死他,赶紧发兵吧!”

刘邦没有吭声,其实心里已经骂上了:你们真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就凭你们这帮瘪犊子,谁能弄死韩信?

完了之后,刘邦只能把期望的眼神望向平时鬼点子最多的陈平。

鬼精鬼精的陈平却一直担心“神仙打架小鬼遭殃”,就是一直支支吾吾的,不肯正面回答刘邦的问题。

直到他确认了大哥和二哥这次确实是水火不相容,而且是大哥一心想弄死二哥之后,才张嘴说出了自己的看法。

陈平先是确认了韩信不知道自己被举报的情况,然后再让刘邦承认自己干不过韩信的事实,然后建议刘邦合理利用自己的天子身份,你以大哥的身份去全国旅游,所到之处,这些名义上的小弟不得来拜访你?到时候你出其不意地把韩信拿下不就完事了?

刘邦觉得陈平这个建议还不错,就对外宣布自己要像秦始皇一样巡游全国,看看朕的大好江山,并准备在陈县搞一个联欢晚会,各路诸侯都来热闹热闹吧!

陈县正是在韩信的地盘上,老大哥到自己的地盘上开Party,那自己不得亲自到场,这是一个基本礼节也是一个职场规矩问题。

但是,这个时候,项羽的老部下钟离昧(原来跟韩信关系不错,所以在项羽死后投靠了韩信)站出来提醒他,刘邦这个糟老头坏得很,大王你可得小心啦!与其毫无防备地去见刘邦,还不如趁机做好造反的准备。

钟离昧这番话其实是很有道理的,因为权力游戏之中,谁都无法真正信得过谁,况且从头至尾刘邦就没有表现出过信任韩信的迹象,打一棒子又给一玉米,提一下又踩一下,摆明就没把你韩信当自己人看。这个时候,你韩信确实不该“莫斯科今夜不设防”。

但韩信总觉得功盖天下又问心无愧,所以不光没有听取钟离昧的意见,反而取了钟离昧的人头去向刘邦表忠心了。

自古以来,“问心无愧”这四个字害死了多少人啦!因为生活从来不会围绕某一个人的意愿而运转的,我们又何必自欺欺人地自嗨呢?

结果,韩信一跑去见刘邦,便被刘邦逮捕了。韩信表示自己很委屈,大哥你不能这样对我呀!刘邦一脸轻蔑地告诉他:“少啰嗦,大哥我不是不讲感情的人,关键是有人告你谋反。有什么事情留到法庭上说吧!”

这个时候的韩信才如梦初醒,然后发出了广为流传的感慨:“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灭,谋臣亡。”

但刘邦把韩信带到长安,也只是将其贬为淮阴侯,圈养起来就完事了,而并没有对韩信痛下杀手!大家或许会对此感到蹊跷,刘邦不是一心想消除韩信对他的威胁吗?直接斩草除根不香吗?

这里还是牵涉到一个权力游戏的潜规则问题,在此不愿过多解释,不是刘邦念旧情不想杀韩信,而是当时韩信是杀不得的。举个例子来帮助大家理解吧!一个公司的董事长和总经理产生矛盾了,董事长能直接把总经理一撸到底吗?皇权、相权、军权这些东西有时候是相互制约的,韩信的威望、地位和功劳摆在那里,刘邦在自身地位不稳的情况下,怎么敢凭借一个莫须有的罪名就把韩信置于死地。

但是,被刘邦当头来了一棒子的韩信此时还没有完全清醒过来,这个时候,韩信就应该夹着尾巴做人,然后静待时机去寻求逆转局面。韩信哥哥倒好,今天说刘邦只能带十万兵,而自己是多多益善;明天对一心崇拜他的樊哙说自己不屑与他为伍。反正是专拣得罪人的事情干。

刘邦在搞定韩王信的造反后,并意欲撸掉自己的女婿张敖时,做了一个意味深长的人事安排,就是封了一个叫陈豨的人做赵国国相,负责督统赵国、代国的边防部队。

这个陈豨大家可能不熟悉,但千万不要以为这是一个小人物,事实上,人家是汉初功臣集团之中排得上号的大人物。

首先,如果不是地位崇高、能力突出,刘邦不可能将赵、代两地的军事指挥权交给他的。毕竟刚刚经历了白登山之围的刘邦深知北方的匈奴不是吃素的。

其次,在《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司马迁对陈豨做了注释:以特将将卒五百人,前元年从起宛、朐,至霸上,为侯。啥意思呢?就是挑明了陈豨在刘邦集团的资历问题,在刘邦入汉中的时候便以革命功臣的身份封侯了。

然后,陈豨后来被封为阳夏侯,虽然史书没有记载他具体封了多少户,但是,一些细节还是能体现他的地位尊崇。陈豨休假回乡路过赵国时,他的随行宾客就有一千多辆车子,这是什么概念?排场大到这个份上的人,汉初有几人?

最后,韩信一直看不起周勃、灌婴(羞与绛、灌等列),也对樊哙这样的小迷弟感到十分厌烦,曾感叹自己怎么沦落到与樊哙之流为伍了呢?但是,韩信却对陈豨另眼相待。

现在大家明白陈豨是一个多么牛逼的人物了吗?就在这个牛人要走马上任的前夕,韩信叫住他单独谈心,他说陈豨是值得自己推心置腹的人;陈豨则说一切全凭大王您做主。

韩信说:“你手握重兵,且是陛下十分信任的人,即便有人举报你造反,陛下也不一定会相信。但如果一而再、再而三地有人举报你,那陛下自然就不会对你太客气了。所以,你迟早会被逼反的,还不如我为您在京城做内应,天下就可以取得了。”

陈豨什么态度,只有恭恭敬敬地献上三个字谨奉教”。

汉十年,陈豨果反。

上自将而往,信病不从。

阴使人至豨所,曰:"第举兵,吾从此助公。

信乃谋与家臣夜诈诏赦诸官徒奴,欲发以袭吕后、太子。

部署已定,待豨报。

其舍人得罪于信,信囚,欲杀之。

舍人弟上变,告信欲反状于吕后。

吕后欲召,恐其党不就,乃与萧相国谋。

诈令人从上所来,言豨已得死,列侯群臣皆贺。

相国绐信曰:"虽疾,强入贺。

信入,吕后使武士缚信,斩之长乐钟室。

上述这些史料串起来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后来陈豨果然造反了,然后刘邦想带着韩信一起去平乱,但韩信说自己身体不舒服,推掉了。然后暗地里传信鼓励陈豨,大胆搞,咱们里应外合,配合着来。于是,韩信便与家臣计划用假的诏书赦免罪犯,打算靠这支力量袭击吕后和太子,并静待陈豨那边的消息。但是,这个时候有一个门客得罪了韩信,韩信便囚禁了他并打算杀了他,门客的弟弟因此向吕后告密了。吕雉打算把韩信召进宫中就地正法,但又怕韩信不鸟她,于是找来了萧何。萧何出了一个坏主意,说前方来报,陈豨已死,大家都要来宫中参加庆功晚会,并亲自去忽悠称病的韩信,要他进宫做做样子就行。韩信十分相信自己这个老朋友,就进宫了,结果刚一进去就被武士逮捕了,被杀害于长乐钟室。

一代兵仙,就此落幕!

韩信为什么要谋反?

相信很多朋友心中都会有一个疑问:韩信那么聪明的人,为什么放弃在齐国、楚国这么好的机会不反,却非要在被软禁在京城的时候密谋造反呢?他是不是被刻意栽赃的?

答案就是韩信确实造反了!至于他为什么会选择一个不太好的机会谋反,这是一个说来话长的问题,简而言之有两个方面的因素:第一、他放弃更好的机会是因为他太单纯,总觉得自己的才华和功劳能掩盖他所有的缺点和傲慢,会让刘邦不好意思对他下手;第二、他之所以选择绝地反击,主要是一个人的幻想破灭之后,一般都会愤怒、悲伤地走入思想的死胡同,这和一个平时不喝酒的人,但在失恋之后却恨不得借酒消愁,是一个道理。

虽然韩信为什么谋反的大体框架我们已经明确了,但是,这段历史还有很多细节值得我们去认真挖掘!

第一、为什么会有人暗中告发韩信造反呢?

这与韩信平时的为人有关系,这家伙确实太傲慢与固执,平时里没少得罪人;其次也和韩信的功劳太大有关系,大多数人都是不患贫而患不均,看着韩信太风光,眼红得很,还不如毁了韩信;最重要一点,这跟刘邦释放的政治信号有关系,刘邦登上皇位之后的一连串操作都充分表明,他要卸磨杀驴了,一些爱揣摩上位者心理的人自然想要借花献佛了。

第二、刘邦为什么会不问青红皂白就相信韩信造反了呢?大家发现没有,刘邦把韩信从楚王撸成淮阴侯这一过程,基本上都是不符合组织流程的。

首先告发韩信谋反的人史书之中毫无记载,是阿猫阿狗都无所谓,刘邦只是需要有这么一个人提供这么一个理由,甚至有可能这个人就是被暗中授意的。一般地来说,像诸侯谋反这种事兹事体大,是需要大量举证的,需要进行多方证伪的,是要有言之凿凿的物证、人证才能进行明面上的讨论的。否则,这将引起多大的政权动乱?

可是刘邦不问青红皂白就违背最基本的办案流程,直接将韩信实施逮捕了,说明什么?说明对刘邦来说,你韩信是不是真的造反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拥有了让我坐立不安的能力。

第三、刘邦为什么会对韩信如此恐惧?韩信功劳是大、地位是高,但是燕王臧荼、韩王信、赵王张耳父子、梁王彭越、九江王英布这些人也不差呀,刘邦为什么能气定神闲地去收拾他们?

主要就是刘邦在韩信面前相当没有自信,刘邦这一辈子最怕也最敬佩的就是两个人:项羽和韩信。因为这两个人是他内心之中深感搞不定的人。现在项羽已死,韩信就是当世唯一拥有核武器的人,必须弄死他!

第四、刘邦为什么会韩信形成不死不休的对立关系?君臣两相宜,留下千古佳话不香吗?不是刘邦不想,也不是韩信不想,而是世道和人心不允许。只不过刘邦醒悟得更早些,韩信醒悟得更晚一些。

小说《三体》(神作!大家可以去看一看)之中有一个核心思想:一定要尽最大可能地保护好自己的宇宙坐标不被其他文明知道,如果知道了其他宇宙文明的存在,一定要第一时间的动用所有资源去消灭它。

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不要幻想两个不在同一频道的两个人的核心利益能共容,有利益冲突的时候就要先下手为强,干死所有对手,你才是最后的王者。

刘邦和韩信之间的核心利益矛盾是什么?韩信想当个二把手,然后好好过日子;但刘邦却觉得自己这个老大不如老二,总感觉心里不踏实!

综上所述,刘邦把韩信软禁起来了,这是他自己对自己情绪上的一个交代,核武器被封禁了,心里终于踏实了一点。

按道理来说,韩信已经错失先手,就应该安安心心地当个乖宝宝,以此来唤醒刘邦的往日良知。但韩信为什么会反其道而行之呢?一是因为他开始察觉刘邦的良知已经唤不醒了,二是因为韩信的性格不允许自己这么做,迟早是个死,何不抓住最后一丝机会去追求奇迹呢?

韩信这个人,我在很多场合都说过他,大家千万不要学他,这个人身上有两个最大的毛病,那就是清高和傲慢。正是因为这两个毛病导致他工作之外,走到哪里都是格格不入的。

这种人在我们生活之中很常见,工作上一顿操作猛如虎,生活中却时时充当二百五。等到自己垂死梦中惊坐起,却发现,小丑竟是我自己。

当然,韩信这个人身上还是有很强魅力的,主要是因为他一骑绝尘的专业能力和江湖地位,这个在稍后会详细解释的。

总结一下,韩信为什么会谋反,讲白了,就是一个人真正面临死亡威胁时,才会唤醒自己心底最冷静和理性的思考,他需要搏一把,用自己已经前途无望的人生赌一个机会渺茫的出路,这已经是困兽之斗的范畴了。

韩信谋反有没有成功的可能性?

有很多朋友说,韩信在齐国的时候不自立,当楚王的时候不谋反,最后被囚禁在长安的时候却不知天高地厚地想谋反,这种人确实愚蠢到顶!言下之意,韩信在长安时期的谋反根本就没有一丝成功的机会!

朋友们,你们终究还是小看了韩信,也是肤浅了历史。

造反在本质上属于风险极大的以小搏大的冒险行动,每个人几乎都只有一次机会,一旦你暴露了你的阴谋部分,正大光明地和中央政权去拳拳到肉打擂台赛时,基本上最终会以失败告终。没办法,关于PK背后的各种元素体量不一样!

我们印象中的造反,往往是揭竿而起、大军压境的那一种,其实古代的造反一般有两种方式:中央政变和地方造反。

大泽乡起义、黄巾起义、黄巢起义、安史之乱、靖难之役、太平天国运动等等我们耳熟能详的运动都属于地方造反,这种造反的成功率其实相当低,除了王朝迭代,在太平盛世,地方反中央能取得成功的只有朱棣一人,这还要得益于朱元璋自掘坟墓、朱棣能力出众和朱允炆连续出昏招的三代人联袂配合(以后再详细说)。

也就是说,在一个王朝自身没有彻底崩坏之前,地方造反的成功率基本为零。因为道理很简单,健康的中央实际上是在以全国敌一隅,地方武装何以能敌?

中央政变在历史上也有很多典型案例,如王莽篡汉、司马家篡曹魏、武则天夺唐、慈禧专政等,这一类的政变反而成功率较高。

为啥呢?擒贼先擒王,只要彻底把权利中枢大脑给拿下,政变的基本上就成功了。虽说几率依然很小,但比地方闹事的几率高多了。

回到韩信在长安谋反的事情来(下面是妥妥的干货,大家有兴趣可以多记一下),他的成功设计是什么呢?就是他错失了地方起义的良机,最后要走中央政变的路子。

那么,问题来了,韩信孤家寡人一个,跑到长安就能搞政变?他一个人能单挑整个大汉?自然不能,但是问题不是大家想象的这个样子。

韩信身上最大的政治资本就是他出色的军事能力和无与伦比的功绩所带来的权威。啥意思呢?举个例子,就像周星驰一样,他不需要出演,只要某部电影能带上他的印记,那就不愁票房。

韩信的地位和威望其实就是他搞政变的最大资本,他的地位和威望高到什么地步呢?周勃、灌婴这些西汉功臣不被他放在眼里,还得不敢有什么不满;樊哙这种鸿门宴大放异彩的猛将见到他直接跪拜,称之为大王。

为什么有了韩信这种威望和地位,就有可能政变成功呢?先来了解一下,古代在权利中枢搞政变需要什么要素?

第一、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必须要控制军火库,不然手下都是一群手无寸铁的之人搞什么革命!这也是自古以来,中央政府都对武装设备控制极严的根本原因。

第二、掐断要政变的中央政府的内外联系通道,也就是让其首位不能呼应,你外面有再多的保卫力量,但是不知道消息或者来不及防卫,那又有什么用呢?这个想想康熙为什么要费那么大的劲去争取九门提督这个人就知道了!

第三、关门打狗,挟天子以令诸侯。皇宫里的情况谁都知道,都只能按照来自皇宫里的政令行事,否则你就是大逆不道,就是明目张胆地谋反。比如赵高和胡亥叫公子扶苏去死,扶苏也只能乖乖自杀了。

看明白了没有?是不是和大家想象之中的“政变就是打打杀杀”有很大区别?自古以来,文斗比武斗的级别更高,更容易取得胜利。

此时此刻,禁军主力都让刘邦带走去抽陈豨去了,韩信如果要搞上述的“三步走”,他还需要很多人吗?

当然,也有一些善于思考的朋友会有疑问,尽管当时的汉宫防守力量薄弱,但是韩信阴谋释放三千刑徒就能夺得军火库?就能控制司马门(皇宫内外通道)和皇宫?还有就是,政变真的就是你控制了皇宫就算成功了吗?

自然没有这么简单,比如后世的董卓已经全面控制了京城,不照样被打得狼狈而逃!

那这中间还有一个什么样的核心差别呢?那就是你是不是众望所归的那块料!通俗一点讲,就是别人觉得你有没有那个资历、能力和威望来当老大。

王莽为什么能篡汉成功?因为他一直把自己塑造成了一个道德模范,在全国的威望、资历和能力都是顶尖的。这样的人霸占了老大的位置,反对的人不是很多。就跟很多打工人一样,都是跟着老板混饭吃,只要这个人整体上过得去,谁当老板,咱们不是一样干活过日子?

韩信在这一点上恰恰是满足要求的,前面已经说了,这位同志在汉军集团的威望是除了刘邦之外无人能及的,所以他即便被贬成了淮阴侯,依然有一大帮的小迷弟对他不离不弃。所以,他有把握去私放囚徒,有把握去接管军火库,然后出其不意地控制防守薄弱的皇宫。

但是,历史往往是由小人物改变的,那个门客的弟弟让韩信的所有谋划功亏一篑,而且韩信一直以为自己还没有暴露,也不太相信自己的知己萧何同志会阴自己,所以毫无察觉地掉入了吕雉的陷阱,化为历史之中的一缕青烟。

一点点说明

丝毫没有看不起谁的意思,但我不得不说,可能大多数历史爱好者,能把众说纷纭的历史当成故事会看明白了,就已经相当不错了。

只有极少数人能通过历史的蛛丝马迹,去理顺历史发展的潜在逻辑,并转化为对生活有所帮助和启发的认知、理念和智慧。

讲白了,大多数人看历史还只是停留在搜索信息的层面上,信息在当今不怎么值钱,一搜一大把;知识可能会好一点,这毕竟是经过初步提纯的东西;但最重要的还是隐藏在这些信息和知识背后的逻辑和智慧。

随便举个例子,吕雉在得知韩信谋反之后,第一反应为什么是把萧何叫进宫来商议对策?仅仅是想向萧何寻求救命稻草吗?不是,因为萧何是韩信是职业介绍人,而且当时萧何位居丞相,吕雉的第一反应是要把萧何和韩信给孤立起来,这两个人若是串通一气,那就真没救了。先把他叫进宫来,明确他的立场是重中之重,然后再看看他能不能出点什么金点子!

再举个例子,很多人说,汉初那些功臣集团很多都是刘邦的铁杆兄弟,就算韩信控制了长安,刘邦不会率领兄弟们再打回来吗?有这么简答吗?不要把那些功臣宿将想得太高尚,他们的家眷都在长安,都在韩信的控制之下,没有几个人会不顾一家老小的性命再去给刘邦卖命。司马家的政变不就是这么成功的吗?

写着写着又多了,又快到8000字了。总而言之一句话,千万不要把历史当成简单的故事去看,否则,大家还不如去吃点故事会之类的文化快餐,反正没什么营养,还不如让自己嗨一点。

末了,大家知道韩信这个人为什么会结局凄惨了吗?傲慢、清高又单纯、固执,关键还特么在关键时刻点背,他不输谁输?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