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此字怎讲:疫

 石笑兄 2022-08-26 发布于河南

(疫)

疫:yì 。《说文解字》:“疫,民皆疾也。从疒,役省声 。”
“从”的意思是与其有密切相关,从疒的字,都与疾病有关系。

(疫)

疒(nè)是一个会意字,甲骨文的“疒”有多种写法,不过如图所示:左边或右边有一张床,上面倚靠着一个人,这个人汗如雨下,应该是生病了——生动地表现了人们生病时候的症状。所以《说文解字》将“疒”解释为“疒,倚也。人有疾病,象倚箸之形。”(倚靠,表现了人生病之后依靠着床的样子。)

饶炯在其的《说文解字部首订》里认为“疒”同“疾”。因为“言病至如矢之急名之”(疾病来临很快,就如同箭矢的速度)。所以,“疒”还形象地说明了病来如山倒的速度。

再来看“殳”。殳(shū )也是一个会意字,甲骨文的“殳”如图所示,就是一只手拿着长柄勾头的棍棒状的武器,后来也就引申为一种战斗时用于打击的兵器,这种兵器是由原始社会中狩猎用的竹木棍棒发展而成。

(现代还原后的“殳”)

疾病和武器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为什么两者结合在一起却代表传染病的“疫”呢?

首先,“殳”可以看作是“役”的省略,而“役”在甲骨文中就是一只手拿着“殳”在击打一个弯腰的人,在古代奴隶社会,贵族统治者只是少数,大多数普通人都处于被“役使”的状态,所以“役”就代表了普通大众。也就是说,所谓“疫”就是百姓卧病在床。所以《说文解字》将“役”解释为“疫,民皆疾也”。为什么那么多百姓会同时卧病在床呢?自然是因为这种病具有传染性。而普通百姓通常聚居在一起,传染性也就更加明显。于是乎“疫”——一种使得大量民众都生病的事物——就具有了传染病的意思。

其次,本身就是手执武器。值得注意的是,在甲骨文中,左半边的武器是竖立着的,而不是向前针对敌人,说明这是一种枕戈待旦的姿态——而不止是战场上的战斗姿态,同时具有着防御和战斗的意思。这样看来,手执武器面对着来势汹汹的疾病,也代表着对于疾病时刻警惕,当疾病来临时战斗到底、决不妥协的精神。

这样看来我们发现,简单的一个字却同时具有了对立而又统一的两层意思:

一方面,是一直给人们带来巨大威胁,让大量人群倒下的危险疾病;另一方面,也并不全是灾难和恐慌,当来临时,人们并不会束手就擒,向病魔投降,而是时刻拿着武器,战斗不休,正体现了中华先人们面对疾病的顽强精神。

面对疫情,我们正继承先人在中承载的精神:时刻警惕,八方支援,精诚合作,战斗到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