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危害和防控

 青城浪子图书馆 2022-08-26 发布于广东

病斑初为暗绿色水浸状小斑,很快在叶脉间扩展为暗绿至黄褐色的细条斑,大小约1×10mm,病斑两端呈浸润型绿色。病斑上常溢出大量串珠状黄色菌脓,干后呈胶状小粒。白叶枯病斑上菌溢不多不常见到,而细菌性条斑上则常布满小珠状细菌液。发病严重时条斑融合成不规则黄褐至枯白大斑,与白叶枯类似,但对光看可见许多半透明条斑。病情严重时叶片卷曲,田间呈现一片红黄色。同时能引起稻株早期死亡或者病株不能抽穗;即使抽穗结实,但秕谷增多,千粒重降低。

叶片可见半透明条斑,并有菌脓。

远看叶片呈红黄色

二、传播途径

病田收获的种子、病残株都带病菌,可成为下季初侵染的主要来源。病粒播种后,病菌侵害幼苗的芽鞘和叶梢,插秧时又将病秧带入本田,病菌主要通过气孔侵染。在夜间潮湿条件下,病斑表面溢出菌脓。干燥后成小的黄色珠状物,可借风、雨、露水、泌水叶片接触和昆虫等蔓延传播,可通过灌溉水和雨水传到其他田块,也可通过人员进入病田操作农事后再入其他田块操作时传播。远距离传播通过种子调运。粳稻通常较抗病,而籼稻品种大多感病,受害严重。一般籼型杂交稻比常规稻感病,矮秆品种比高秆品种感病。对白叶枯病抗性好的品种大多也抗条斑病。

三、发病条件

病菌主要在病稻种、稻草和自生稻上越冬,成为主要初侵染源。病菌主要从气孔或伤口侵入,借风、雨、露等传播。在无病区主要通过带菌种子传入。高温高湿有利于病害发生。晚稻比早稻易感染,后期水稻易发病蔓延;高温高湿有利于病害发生。台风暴雨造成伤口,病害容易流行;偏施氮肥,灌水过深加重发病;晚稻在孕穗、抽穗阶段发病严重。

四、分布范围

我国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等省(区)局部发生,我市早些年也有发现该病害,近几年周边地区也有发生,所以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并做好防控。

五、防控措施

(1)加强检疫,把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列入检疫对象,防止调运带菌种子远距离传播。实施产地检疫对制种田在孕穗期做一次认真的田间检查,可确保种子是否带菌。严格禁止从疫情发生区调种、换种。

(2)选用抗(耐)病杂交稻。种子消毒处理,用40%三氯异氰尿酸,600倍液浸种12~24小时,捞起冼净后催芽播种,可推迟发病,降低病情指数。

(3)避免偏施、迟施氮肥,配合磷、钾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忌灌串水和深水。

(4)药剂防治:苗期或大田稻叶上看到有条斑出现时,应该立即喷药防治,常用的杀菌农药有噻菌铜、噻唑锌、消菌灵等。络铜·柠铜、辛菌胺醋酸等,交替轮换使用,第一次施药后5-7天再使药一次。注意喷药时要先喷还没发病的区域,逐渐向病发中心喷洒,发病的地方要重喷。已经发生水稻细条病的田块,不建议直接秸秆还田,且该地块下年需采用其他农作物轮作方式避免再次发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