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美术史论学习 | 艺术概论答疑信箱开箱啦!

 雲遊山水 2022-08-26 发布于山东

图片

答疑信箱篇

图片

© 1928美术史论

哈喽呀!准研究生们!八月份已经接近尾声了,大家的学习是不是都进入正轨啦?但是学姐相信大家仍然还有许多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1928美术史论设立了答疑信箱正好解决了这个烦恼。今天是中国美术史答疑专题,看看有没有你们感兴趣的问题吧!

图片

01  关键词:艺术接受论

问题:请问,理解的循环、如何把握主题等艺术接受问题是不是可以用“维柯发现真正的荷马”、“孟子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这两种理论结合加以论证,两个理论是不是大约相等呀?

回答:“维柯发现真正的荷马”也就是维柯把作品与时代背景、作者生平结合起来研究的方法,和孟子知人论世都可以作为两个接受论问题的论据。这两个论据是意思相近的,相似的还有“心声心画”、“书如也…”等等,不过这类应该是属于艺术家、理论家的个人观点,并不是理论。
图片
图片

02  关键词:沃尔夫林  艺术风格学

问题:学姐,我想请问一下沃尔夫林在《艺术风格学》论述文艺复兴和巴洛克时期的两种不同艺术风格时是否是按照了他在艺术发展规律研究中提出的五对范畴?

回答:询问了比较专业的学姐之后她给出了很全面的回答——沃尔夫林的五对范畴就是他在对比文艺复习时期艺术和巴洛克艺术中对比得出的。后来,他才将这五对范畴泛化,用于其他历史时期的风格对比。

    这是《艺术风格学》的目录,那本书比较简单,我看完就没带在身边。它就是按照这个框架来写的,里面有很多的例子。(图片在右边)还有陈平老师的总结

    《艺术风格学》(早期版本)又叫《艺术史的基本概念》(后来出版的书)。从书名的修正,也可以看出译者对沃尔夫林及其研究方法的认识是不断深入的。早期用的译名实际不太准确,导致一些人听了书名后不知所云;后来改为了“艺术史的基本概念”就更学术性了,也更贴合作者的原意了。

图片
图片

03 关键词:艺术与经济  中间环节

问题:现在,艺术与经济基础的联系必须通过“中间环节”,而以前生产力低下的原始社会,艺术发展是不是不需要中间环节,都是直接为经济所决定,也是直接影响经济,到后面,经济发展了,艺术和经济基础的关系变得复杂了,不同时期的社会经济决定了艺术的发展,所以后来才演变成艺术与经济基础的的联系必须通过“中间环节”。是这样吗?

回答:是的,你理解的很正确!毕竟原始时代还没有形成我们现在所说的政治、道德等等,艺术与经济基础的关系是直接的。只有进入了阶级社会以后才开始形成这些中间环节,所以艺术与经济基础的关系就变得复杂,产生了不同的意识形态影响着艺术。

图片
图片

04 关键词:艺术作品主题思想

问题:艺术作品的主题是作者的思想、感情,之前群里有聊到作品中的隐喻,那么这些隐喻也算作者真正想要表达的“主题”吗?

回答:是的。我们首先谈到主题的定义:作品的主题是透过题材所暗示出来的思想内涵。而隐喻是艺术家用来表达思想感情的手段之一,所以在排除对作品过分解读的情况下,作品中的隐喻必然是作者要表达的内容。同时艺术作品的主题并不是单一的,我们可以以电影艺术来举例,如姜文的《太阳照常升起》,姜文导演非常善于用隐喻表达自己的情感,所以从单纯的故事情节中去把握导演想要表达的真正内容很难,反而通过结合不可说的历史背景等去理解作品中暗含的隐喻能够更好的理解这部电影。所以隐喻可以说是表达主题的一种方式

图片


图片

05 关键词:召唤结构  意境

问题:我想问召唤结构与意境是不是有异曲同工之妙?我自己的解释:我感觉意境要表现“象外之象”,是郭熙所说的“身即山川而取之”王履“吾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的格物精神,也就是让审美主体在进行接受活动时能够看出画本身之外的情境,类似于崔白画花鸟时极尽不同季节之变化,而能够让观者看到作画的原境。而召唤结构也有类似给审美主体想象的空间,看出“象外之象”所以我感觉“召唤结构”和“意境”有异曲同工之妙。

回答:可以这么理解!不过召唤结构存在于作品之中,而意境是一种艺术境界。召唤结构就像是有与无(其中的空白点)的结合,意境是以虚求实,有限寓于无限而产生的艺术效果。

图片
图片

06 关键词:艺术的他律性

问题:在艺术的他律性中的宗教的影响里,有一条是说艺术不相信自己创造的对象的真实存在,但是艺术的生命不是在于真实性和没有真实就没有艺术吗,那这里的“不相信自己创造的对象的真实存在”是否可以理解成为是不同于生活真实的存在。就是该真实非彼真实?两者说的真实性的概念不一样?

回答:你理解的是正确的。艺术的真实性在于它真实的反映社会的内在本质和规律。艺术家所创作的对象必然不是真实存在的,比如画里的人物、电影的角色等等,可能在现实生活中可以找到原型,但其本身作为“人”或者“物”都是不存在,作品中创作出来的内容是虚幻的空间(我认为或许可以联系到接受论的错觉)

图片
图片

07 关键词:文化史

问题:艺术纳入到文化史中考察和将美术放到自然社会中考察,其实有什么不一样呢?潘诺夫斯基的阿尔诺芬尼夫妇的论述,也有从社会层面解释画中的种种?

回答:这是文化史研究的定义:包括对物质文化、观念文化、社会关系态文化(各种组织、制度)乃至深层心理的研究。你可以对比下温科尔曼的研究方法找到异同点~
图片
图片

08 关键词:形象思维  抽象思维

问题:艺术思维中的形象思维是指与抽象思维对应的形象思维,而不是与艺术思维对应的形象思维(意象思维)吧,给我绕晕了

回答:艺术思维包括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这里的形象思维就是意象思维:艺术家在艺术创作过程中,运用在生活中积累起来的与主体相关的诸多表象加以分解、重组、连接、想象等在头脑中构思完整的艺术意象,并将艺术意象物化为艺术形象所采用的意象系统化和思维活动。

图片
图片

09 关键词:玄之又玄

问题:什么叫“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回答:因为我的能力和美学修养有限,很难给出一个非常完美的表达。但在叶朗先生的中国美学史大纲中有一些解释:妙: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妙和徼都是道的属性,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妙是指“道”的无规定性和无限性的这一面,而“道”也称为玄,其实总的来说就是在论述道的无限性。但这只是在美学史中叶朗先生给出的解释,在哲学中可能有更多的意义,复习的时候可以把'妙’“道”“玄”作为美学范畴去学习就可以。

图片
图片

10 关键词:完型  弥散

问题:完形跟弥散,看作品第一眼必须要完形吗?完形后弥散可以吗?我通读了概论345-346,对弥散也有肯定的意思,认为看印象派的笔触是需要弥散的。我认为完形第一是可以的,但是按照书本的意思,弥散约等于看细节,我觉得“先完形后弥散”这句话也是对的。书本和上课说的有点不一样,确认一下

回答:并不是绝对的,两者都是接受方式。只是在对于不同的作品来说有着不同的接受方式。如果你读了书的内容的话,书中也提到了完形是格式塔心理学的理论,而且完型心理学的这一理论并不是完美无缺的。完形是很重要的一项审美接受的能力,美育的一个目标就是培养对艺术作品的形式、结构、语言特征、风格样式的感受力。同样的,弥散也是接受方式的一种。而且两者并没有绝对先后顺序,只是两种不同的方式而已。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