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长生不老,永葆青春,中国古代的“神仙思想”与“养生”的奥秘

 太极087 2022-08-27 发布于山东

《庄子》是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庄子及其后学所著道家学说汇总。虽然是2000多年前的书籍但它超越了地域和宗教的界限,甚至可以说是“世界遗产”。书中具体地展示了“普通人”成为“神仙”的方法。

我们能成为神仙吗?超越长生不老的“人类理想的境界”是什么?本文将从《庄子》出发,探讨其中的哲学思想对世人的影响。

文章图片1

成仙的方法

《庄子》中有神仙,真人的说法,神仙指的是超人的存在者。例如,下面的章节就是这样。

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庄子》逍遥游篇)

文章图片2

真人是什么?古之真人,寡而不逆,旺而不骄,不刻意谋事。这样的人,即使犯了错也不会后悔,即使做得好也不会得意。这样的人,登高不畏,入水不湿,入火不热。这是因为知道了道。

且有真人而后有真知,何谓真人?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若然者,过而弗悔,当而不自得也。若然者,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热。是知之能登假于道者也若此。——(《庄子·大宗师》)

文章图片3

古之真人,眠不做梦,醒则无忧。吃东西不追求美味,呼吸吞吐非常深厚。一息之间就能到达脚后跟,而普通人呼吸只能在咽喉之中循环。屈服的人,就像哽在喉咙里一样,因为嗜欲太深,所以先天的作用就很浅。

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屈服者,其嗌言若哇。其耆欲深者,其天机浅。——(《庄子·大宗师》)

文章图片4

除了这些“神仙”、“真人”之外,《庄子》中还有“天人”、“至人”等表述(《庄子》天下篇)。他们都拥有超凡的能力,翱翔天地,不计水火,堪称神仙。

这种神仙形象见于许多古代文献,并非《庄子》所固有。但《庄子》有趣的是,它描述了成为神仙的方法。

文章图片5

得“道”,人人皆可成神仙

通过上面描述的《庄子·大宗师》的引用语句,我们可以知道真人是“是知之能登假于道者也若此”。也就是说,如果能得“道”,人就能成为神仙。

作为得“道”的神仙的例子,在这段引用的段落之后不久,《庄子》还列举了十几位神仙的名字,其中包括黄帝、西王母以及彭祖等对道教来说非常重要的神仙。

文章图片6

但是,具体如何得“道”成为神仙呢?

在这里,《庄子》提出了“养生”。在逍遥游篇的引用段落中,神仙“不食五谷,吸清风饮甘露”。这与道教养生术中重视的辟谷的饮食法和呼吸法相对应。但是,《庄子》并不重视肉体的养生。

吞吐呼吸,吐故纳新,呼出浊气,吸入新气,像熊一样悬吊在树上,像鸟一样伸展身体。这是导引之士和养生之人,或者彭祖这样的长寿者喜欢的事。

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庄子·刻意》)

在刻意篇中,除了呼吸法之外,还提到了“引导”。此外,彭祖是象征长寿的神仙,但《庄子》却把养生贬低为“养形”(肉体养成),即那只是“延长寿命”而已。(《庄子》达生篇)

文章图片7

不要用耳朵听,要用心听

那么,怎样的养生方式才是最理想的呢?《庄子》称其为“养神”。

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淡而无为,动而以天行,此养神之道也。——(《庄子·刻意》)

也就是说,人要变得纯粹不混杂,安静得不变不动。按照自然规律自然法则来行动,这就是颐养心神的方法。

文章图片8

此外,在《庄子·人间世》中,还提到了勿用耳,而用心去感悟的说法。

夫子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所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得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庄子·人间世》)

孔子认为,人要把自己的思想统一起来,归于一处。不要用耳朵听,要用心听。这样久了之后杂念没有了,达到心息相依的境界。

在之后渐渐进入到下一个阶段,就是用气去感应万物,耳朵只能听到声音,心听只能达到有形之物的境界。而气是虚无的,但又是无所不在的,它就是世间万物的一切。

最后当理解了气之后,思维也进入了一个极静的状态,空明的状态,神气合一,此时的道自然就能感悟到,这就是虚,也就是心斋。

所谓“养神”,就是通过“心思合一”或“心之斋戒”,达到纯粹的目的。不难想象,这绝非易事,但如果通过“养神”和“养形”,达到得“道”的目的,这对道教来说,难道不是值得欢迎的想法吗?

文章图片9

养生可以尽性命

追根究底,神仙说和养生思想是两种不同的理论。前者描写的是常人无法企及的神仙这一永生境界,而后者讲述的是常人也能达到的长生不老的身体技法。

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在谈论“神仙”和“养生”时就有自己的想法,详见以下摘录。

世或有谓神仙可以学得,不死可以力致者;或云上寿百二十,古今所同,过此以往,莫非妖妄者。此皆两失其情,请试粗论之。

夫神仙虽不目见,然记籍所载,前史所传,较而论之,其有必矣。似特受异气,禀之自然,非积学所能致也。至於导养得理,以尽性命,上获千馀岁,下可数百年,可有之耳。而世皆不精,故莫能得之。何以言之?——(嵇康《养生论》)

文章图片10

嵇康

在嵇康所处的魏晋南北朝时代,经常有人讨论神仙可以学而得,不死也可以努力达到。还有人说,最长寿的人是120岁,古今相同,超过这个年龄就是胡说八道。但是,两种说法都不是真的。

嵇康认为,根据最初的说法,本来神仙是肉眼看不见的,但书上有记载。前史上也有记载,论述得很清楚,所以这是(指神仙)必然存在的。但是,神仙好像是特别受了异气(异于常人的气),这是他们自然掌握的,不是通过学习所能得到的。

至于养生,嵇康认为,养生得理,可以尽性命,长则一千多年,短则数百年。但是,世人都不精通,所以不能长命而已。

也就是说,神仙是受到了“异气”的影响,将他们与普通人所阻隔,人们无法学到神仙的长生不老。但普通人可以学到“养生”。

文章图片11

丰厚的财富会成为累赘吗?如何养生成仙

由此看来,《庄子》的主张结合了神仙学说和养生思想,因此对道教的观点来说是可取的。

事实上,葛洪认为通过学习“养生”可以成仙。他在其著作《抱朴子》中就这样表示过:人之贤明者,若能修老子、彭祖之道,则能与老子、彭祖同样长寿。(葛洪《抱朴子·内篇》对俗篇)

例如,仙人等人用药物养身,用技术延长寿命,防止内部疾病的发生,防止外界的危害进入身体。他们永远不死,他们的身体仍然和他们年轻时一样。只要掌握了这条“道”,就不难做到。

文章图片12

原本追求长生不老,修炼至高之道的秘诀就在于本人的志向。这无关富贵,但是,只要不是合适的人,地位高、财富多反而会成为阻碍。

总之,学习仙道之法要求人们要恬淡无欲,眼睛和耳朵不听外界,向内看,像枯树一样坐着,达到无心的境界。

借用《庄子》的说法,葛洪也是通过“养神”而非“养形”来求得成为神仙的。可以说葛洪是通过《庄子》而得道成仙。

文章图片13

彭祖

“长生不老”是为了长久地享受这个世界的快乐?

话虽如此,葛洪与《庄子》在神仙的理想状态上却有所不同。葛洪看重的是养生思想,并不是希望成为神仙翱翔天地。葛洪引用彭祖的话,曾经这样说道。

彭祖又说:“在古代的仙人中,也有身体长出羽毛,变身成仙鹤在空中飞翔的人。失去原来的人类形态,变成完全不同的东西,就像麻雀变成蛤蜊,野鸡变成大蛤(《礼记》月令)一样,不是人类的理想。

人的理想是,吃美味的食物,穿轻便暖和的衣服,男女之交,挣大钱,耳目永远清楚,身体健康,面色红润,年老不衰。永远不死,去向去留随心所欲。严寒酷热也伤不了自己。鬼神和精灵也不能伤害人。刀枪和所有毒物都不会对自己造成伤害。这就是理想状态的优点。

如果抛妻弃子,独自住在山野里,不与孤寂的人来往,像木头或石头一样孤零零地睡大觉,那就太不合适了。”——(《抱朴子·对俗篇》)

文章图片14

《葛稚山移居图》中的葛洪形象

葛洪所希望的,是作为人长久地品味世间的快乐。“即使在空中飞翔,也不会比在地面上快乐。”因此,他对成为神仙并不重视。

这当然与《庄子》中的“真人”不同。因为《庄子》中所描绘的神仙,并不是作为人去体味世间快乐的存在,而是有时不惜“失去原来的人形而变成另一个东西”的“古之仙人”。

如果《庄子》的思想重点在于“物化”,那么《庄子》的理想应该是在“养生”之后向其他事物的转变。神仙这种“物化”的意义,它要实现的不仅仅是“长生不老”,而是“人类的理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