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现在是凌晨3:30分。 刚刚在知乎上看了几篇关于影片《你好,李焕英》比较靠后的影评。 忽而,就被气得睡不着了。 索性打开电脑,决定再写点什么。 无论如何,为贾玲熬的夜,都值得。 小丑的悲伤,只有面具才懂。 有一类人写影评,向来都擅长“鸡蛋里挑骨头”。 眼下,影片《你好,李焕英》热映正酣,个别露头椽子便又坐不住了。 大大小小的自媒体号上,有批判“李焕英”笑点庸俗的,有批判贾玲生硬挑动情绪的;有说《你好,李焕英》没有深挖什么母女矛盾和解的,有说欠缺女性意识觉醒的;更有甚者,居然拽出贾玲很久以前的作品,说她抄袭的。 所谓“百家争鸣”。你说道说道片子本身范畴内的,都还可以理解。让人蒙圈 如此一来,横竖看,都显得“来者不善”。 林子大了,真是什么鸟都有。 这让我想起一种非常讨厌的阅读和观影习惯:不去深入理解作品的主旨,一上来就凭借自己日常生活经验和俗套思维,还不负责任地推断作者本身不想描述或刻意回避的细枝末叶,只顾见缝扎针地去找一些批判点。 这类人似乎从娘胎出来,就只有“找茬儿”独独这一个使命。 就好比有些人读《射雕英雄传》。你把它当武侠故事读也行啊,当成爱情故事读也没错。可有些人偏偏爱借题发挥,围绕几个主要人物大谈政治研究和晦涩隐喻。 更加离谱的是,有些人居然盯着黄药师和黄蓉不搞生产、不做买卖,日常花销从哪儿来? 那黄老爷子是不是把田地出租了?是不是家里有矿,雇佣了长工? 如果真是这样,黄蓉父女是否涉嫌地主阶级? 如果真是这样,那《射雕英雄传》岂不是在讴歌中原地主阶级? 我勒个去! 我就想问问,你们到底想干嘛? 你们莫非是要把金庸逼得拿笔出来改写一番,在某某章节添加几句:一来,标明黄药师及其长工的出身;二来,解释清楚平常花钱都是买彩票双色球中奖而来的? 现在呢,你们居然口口声声扯上了《你好,李焕英》太崴脚。 全国人民都在感动贾玲的真诚。唯独你,非一口咬定“天下压根就没有和谐如初的母女”。 诚然,你说这些话,自然错不了。但不一定适合《你好,李焕英》这部电影。 贾玲也好,李焕英也好,没必要非得跟你去谈这个话题。 贾晓玲和李焕英有什么不可调和的矛盾吗? 一点儿都没有。 有什么错误比做了个假的录取通知书去欺骗妈妈还要严重的? 换了是我们的妈妈,一准儿会手提扫把,追撵着打。可是,人家李焕英不这样。哈哈一笑,这事儿就翻篇儿了。 这就是疼爱。一个妈妈发自内心对女儿包容的疼爱。 因此,“母女矛盾和解”这个话题,从一开始就不成立。 说这种话的人,不排除是从小看类似思路的父子关系片长大的。以至于习惯性地把《你好,李焕英》也生拽硬拉地往父子片上贴。 父权社会下的父亲,永远都是儿子的“假想敌”。 似乎只有儿子最终击败父亲,并把父亲搞垮,唯有这样,才能证明自己是个顶天立地的男儿身。 而父亲呢,则时时刻刻提防自己要有权威,随时随地迎接儿子的挑战。 所以,我们才在那么多的父子片里看到一对对父子关系都势同水火,都非得经历些大起大落、九死一生,才可勉强和解。 母女关系却不以为然。 许是女性天生就拥有无可取代的生育力量,相较于互相征伐女性的力量,则更加接近创造力和哺育生命这一天性。 如果没有什么强大父权力量的强加干涉,一对正常的母女关系,说到底,都是格外圆润,格外和谐的。 我想说的是,影片《你好,李焕英》,满满的都是爱。 没有势同水火,更没有你死我活。 贾玲精准地掐中了中国人的泪腺,甚至巧妙地撇开了什么“子欲养而亲不待”这样的遗憾。单单运用一个“爱”字,就诠释了“即便重生,我仍要选择那个没那么好的你。” 你虽然不够好,但我要定你了。 2 从客观意义上来说,影片《你好,李焕英》所走的并不是纯正的电影思路。 一个由穿越、买电视、排球赛、相亲等场景串联起来的故事,通篇都透露着不可回避的小品基因。 难怪有业内人士说贾玲缺乏典型的荧幕架构,缺乏成熟的调度手段,缺乏专业的电影语言素养。 当然,这些一定是官话,是套话,是些华而不实的空话。 打从正月初一,这部影片放映之初,贾玲的盛大成功,就在预料之中。 所以说,我们关注的要点在于这部影片的绝对优势究竟是什么?贾玲的处女作,凭什么能够成为 《 我认为贾玲拍这部电影的最大贡献在于重启了“家庭影片”这一先行类型。 尤其在当今这个时代,《你好,李焕英》的横空出世,更加具有非凡意义。 一个擅长拍家庭电影的导演,未必能坐享神话般的巨高票房。 如何能把四五线城市和小镇青年们都聚拢起来,然后搀扶着爹妈去看一场温情戏。这是连《战狼2》、《流浪地球》和《哪吒》等影片都实现不了的。但小品演员出身的贾玲,第一次出来拍电影,却出 当然,《你好,李焕英》的成功当然离不开沈腾等一众名牌的辅助。如果没有贴合大众的粉丝基础,没有“贾沈式”的段子和笑料,再煽情的戏码,都难得成为洪福齐天的贺岁礼物。 初次当导演的贾玲,她最大的成功是懂得怎样取舍,懂得如何共情。她那种毫无棱角,且外表接地气的干净和纯粹,反而歪打正着,反而开创了奇迹。 一如岳云鹏说的那样:“它没有抓你,也没有挠你,它就是慢慢刺进你的心”。 贾玲就是要拍出这样一个最真实的妈妈。并且要找到一个合适的地方,来洗净自己积攒20年的泪水。 把影片《你好,李焕英》放在影院里,那可能只是满脸的泪水和一整盒纸巾。但把这段故事放在一个人肩上,却成了生命难以承受的重量。 在某个幽暗角落里,那些穿戴面具的人呐,如果你们非要“鸡蛋里挑骨头”,且挑且醒悟吧。纵然你们心里被塞满鸡毛,请不要辜负每一份真诚。 真心希望每一份诚意都能得以回馈,每一份感动都懂得怜惜,每一个观众都能理解银幕背后那一声叹息。 |
|